第38頁
我不完全明白上帝為什麼有選擇地回應人們的禱告,也不知道所有這些經文的全部含義,但我發現,將聖經的不同章節相互比較、彼此印證,確實大有益處。你知道嗎?上帝確實保證必將回應禱告。當耶穌給門徒這些應許時,他是在說:“聽著,我給你們一項任務,也保證你們會得著完成任務所需的一切。如果有一座山擋了你們的路,你們若是求我,我便將它夷平。”那些使徒也確實看見山川移位,正如他們改變了歷史進程!
但我也發現上帝給出兩個條件。為確保我們的禱告得到回應,就必須滿足兩點:我們必須活在與上帝的親密相交中,我們的祈求必須與他的旨意相符。
與上帝相交
還是高中生的時候,我像很多基督徒一樣,傾向於把自己而非上帝當作生活的中心。當然,我相信基督是把我從罪中贖出的救主,也多少努力去做正確的事。但我在想到上帝時,關心的根本問題卻是:“他能為我做什麼?服侍基督怎樣才能給我快樂?敬拜結束時我感覺如何?”這種“上帝為使我快樂而存在”的心態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我的禱告生活中。我忘了上帝期待並要求他的子民成聖,兀自推斷說:“如果上帝只願將最好的給我,那麼他一定會回應我的禱告,哪怕我活得並不像個天使。”
不料,我卻遭到一記嚴厲警告。有一天靈修時翻看《詩篇》,我偶然讀到一句:“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壞了!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上帝垂聽每個人。可是後來,我又發現幾處表述同樣意思的經文。《雅各書》5章16節說義人的禱告是大有力量、大有功效的。所以,我安慰自己:我不必為此擔心,既然我是基督徒,無論我怎樣生活,在上帝的眼中都是義人。可有人向我指出,雅各在書中通篇談論的並不是上帝看我們為義,而是我們對他的順服。換句話說,如果我想讓上帝垂聽我的禱告,最好開始聽從他的旨意。
彼得闡發了雅各的話,規勸丈夫敬重妻子,繼而向他們解釋:“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彼前3:7)別忘了,當耶穌給出福音書里所有那些驚人的應許時,彼得就在當場。可他並沒有把耶穌的話解釋成:“禱告就像一張空白支票。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你靈里的狀況如何,你只要填上數額,我就給你兌現。”不,上帝只保證虔誠的基督徒“致電”他時能立即接通,而故態復萌的信徒只會聽到忙音,除非他們說:“原諒我,我錯了。”
在《約翰福音》15章7節,耶穌自己限定了他所給的這些應許的意義:“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當他說“常在我裡面”時,他指的是一種始終同他親近的屬靈生活,而不是一時興起。
高中時,每年秋季的體育課上,我們都會進行幾周長跑訓練。哨聲響起,我們大都步伐輕鬆地出發,大部分人很快會找到合適的步速,知道以此速度能堅持跑完全程。可是總有幾個人起跑便沖在前頭,就像剛剛擊球砸碎鄰家玻璃、落荒而逃的小孩。大多數人還沒跑到彎道,她們已跑過半個操場。很快,我們就趁她們慢下來調整呼吸時超過去。然後她們又反超我們,不一會兒就再次落後。比賽終了,那些勻速穩定奔跑的往往成績最好。
同理,當我們突然爆發出一陣屬靈激情時,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常在基督里”。頓生激情並非壞事,但容易有欺騙性。我從個人經驗得知,我們可能前一周還是“超級基督徒”,後一周就灰心放棄。然而,上帝承諾回應的是那些始終與他穩步同行之人的禱告,這就需要我們在靈性上成熟起來。當然,所有基督徒都會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所以我不是說要完美,即便是最優秀的基督徒也永遠達不到完美。即使我們遠離了上帝,他因著慈愛,也會垂聽我們。不過,我們的生命越與基督相合,我們的禱告就越有希望得到回應。
耶穌並不是泛泛地告誡我們,要我們常在他裡面。他有具體要求,就是這一句:“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這指的不僅是他在地上時親口說過的話(有些版本的聖經甚至用紅字標出),而是指整本聖經,因為所有經文都是聖靈啟示出來的。你讓基督的話常存在心,並不意味著你必須獲得神學學位或聖經學校文憑,也不是說要像記住購物單一樣記住聖經里的人名和地名,好在別人企圖以“撒迦利亞的岳母是誰?”這種問題刁難你的時候,能夠從容應對,贏得“聖經花絮”問答賽。你可以從不讓這種問題牽扯精力,只專注在聖經和神學上。我認為,耶穌的意思是要你在心中反覆溫習經文,討上帝喜悅,並且帶給他榮耀。你需要有大衛作此詩句時的那種態度:“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現在知道了,為使我們的禱告得到回應,我們要與上帝同行並牢記他的話,遺憾的是,太多人只想擁有保羅禱告的力量,卻不想效仿保羅自律的生活。曾幾何時,我們都犯過這樣的錯誤:把上帝當成天上的一台偉大的屬靈自動售貨機—你放入禱告,他就做出回應。但上帝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意願。
三姐凱西可以隨時向二姐傑伊提出:“我今晚能借你的汽車用嗎?”因為凱西跟傑伊很親,愛她,善待她,跟她建立了親密關係。可你假如是傑伊的什麼“朋友”,兩年都不曾打一個電話,你別指望某天突然登門,施展往日的魅力,就能哄她借給你汽車。
但我也發現上帝給出兩個條件。為確保我們的禱告得到回應,就必須滿足兩點:我們必須活在與上帝的親密相交中,我們的祈求必須與他的旨意相符。
與上帝相交
還是高中生的時候,我像很多基督徒一樣,傾向於把自己而非上帝當作生活的中心。當然,我相信基督是把我從罪中贖出的救主,也多少努力去做正確的事。但我在想到上帝時,關心的根本問題卻是:“他能為我做什麼?服侍基督怎樣才能給我快樂?敬拜結束時我感覺如何?”這種“上帝為使我快樂而存在”的心態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我的禱告生活中。我忘了上帝期待並要求他的子民成聖,兀自推斷說:“如果上帝只願將最好的給我,那麼他一定會回應我的禱告,哪怕我活得並不像個天使。”
不料,我卻遭到一記嚴厲警告。有一天靈修時翻看《詩篇》,我偶然讀到一句:“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壞了!怎麼會這樣?我以為上帝垂聽每個人。可是後來,我又發現幾處表述同樣意思的經文。《雅各書》5章16節說義人的禱告是大有力量、大有功效的。所以,我安慰自己:我不必為此擔心,既然我是基督徒,無論我怎樣生活,在上帝的眼中都是義人。可有人向我指出,雅各在書中通篇談論的並不是上帝看我們為義,而是我們對他的順服。換句話說,如果我想讓上帝垂聽我的禱告,最好開始聽從他的旨意。
彼得闡發了雅各的話,規勸丈夫敬重妻子,繼而向他們解釋:“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彼前3:7)別忘了,當耶穌給出福音書里所有那些驚人的應許時,彼得就在當場。可他並沒有把耶穌的話解釋成:“禱告就像一張空白支票。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你靈里的狀況如何,你只要填上數額,我就給你兌現。”不,上帝只保證虔誠的基督徒“致電”他時能立即接通,而故態復萌的信徒只會聽到忙音,除非他們說:“原諒我,我錯了。”
在《約翰福音》15章7節,耶穌自己限定了他所給的這些應許的意義:“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當他說“常在我裡面”時,他指的是一種始終同他親近的屬靈生活,而不是一時興起。
高中時,每年秋季的體育課上,我們都會進行幾周長跑訓練。哨聲響起,我們大都步伐輕鬆地出發,大部分人很快會找到合適的步速,知道以此速度能堅持跑完全程。可是總有幾個人起跑便沖在前頭,就像剛剛擊球砸碎鄰家玻璃、落荒而逃的小孩。大多數人還沒跑到彎道,她們已跑過半個操場。很快,我們就趁她們慢下來調整呼吸時超過去。然後她們又反超我們,不一會兒就再次落後。比賽終了,那些勻速穩定奔跑的往往成績最好。
同理,當我們突然爆發出一陣屬靈激情時,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常在基督里”。頓生激情並非壞事,但容易有欺騙性。我從個人經驗得知,我們可能前一周還是“超級基督徒”,後一周就灰心放棄。然而,上帝承諾回應的是那些始終與他穩步同行之人的禱告,這就需要我們在靈性上成熟起來。當然,所有基督徒都會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所以我不是說要完美,即便是最優秀的基督徒也永遠達不到完美。即使我們遠離了上帝,他因著慈愛,也會垂聽我們。不過,我們的生命越與基督相合,我們的禱告就越有希望得到回應。
耶穌並不是泛泛地告誡我們,要我們常在他裡面。他有具體要求,就是這一句:“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這指的不僅是他在地上時親口說過的話(有些版本的聖經甚至用紅字標出),而是指整本聖經,因為所有經文都是聖靈啟示出來的。你讓基督的話常存在心,並不意味著你必須獲得神學學位或聖經學校文憑,也不是說要像記住購物單一樣記住聖經里的人名和地名,好在別人企圖以“撒迦利亞的岳母是誰?”這種問題刁難你的時候,能夠從容應對,贏得“聖經花絮”問答賽。你可以從不讓這種問題牽扯精力,只專注在聖經和神學上。我認為,耶穌的意思是要你在心中反覆溫習經文,討上帝喜悅,並且帶給他榮耀。你需要有大衛作此詩句時的那種態度:“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詩119:11)
現在知道了,為使我們的禱告得到回應,我們要與上帝同行並牢記他的話,遺憾的是,太多人只想擁有保羅禱告的力量,卻不想效仿保羅自律的生活。曾幾何時,我們都犯過這樣的錯誤:把上帝當成天上的一台偉大的屬靈自動售貨機—你放入禱告,他就做出回應。但上帝不是機器,他有自己的意願。
三姐凱西可以隨時向二姐傑伊提出:“我今晚能借你的汽車用嗎?”因為凱西跟傑伊很親,愛她,善待她,跟她建立了親密關係。可你假如是傑伊的什麼“朋友”,兩年都不曾打一個電話,你別指望某天突然登門,施展往日的魅力,就能哄她借給你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