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尋求答案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以一種隨意而膚淺的方式看待聖經。我們抱著懶散的心態徜徉於聖經篇章,斷章取義,誤解比喻,而使徒保羅告誡我們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這說明,不按著正意分解是有可能的。在《彼得後書》3章15-16節中,彼得警告我們不要曲解經文,提醒我們聖經中有些內容是難明白的。我們應該恭敬對待上帝的話,刻苦研讀,發掘正意。在研討神跡醫病這類極具爭議又激動人心的問題時,我們尤其要謹慎。
記住這一點,再來看我得出的有關神跡醫治的結論:上帝肯定能以神奇的方式醫治病人,這種事在當今確實時有發生。然而聖經並沒有教導說,他總是會治癒那些誠心歸向他的人。他保留了視情況而治或不治的至高權力。
為明了我是如何得出此番結論的,請你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疾病究竟是什麼?”[1]我不是問“疾病的醫學定義是什麼”,也不是問“造成疾病的身體原因是什麼”,我問的是:“疾病在神學上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生病?生病的目的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有助於闡釋醫治的問題。為尋求答案,我們要一直追溯到始祖在伊甸園的時期。
起初,上帝創造宇宙,並把地賜給人,指派人做他的“助手”治理這地(創1:26)。亞當和夏娃在上帝的授權之下進行管理。那時沒有罪,因而沒有罪帶來的惡果。污染是不存在的,大自然是助人而非毀人的。沒有颶風、洪水、海嘯和火山噴發威脅人類的生存。人不知死亡與疾病,也不擔心自己會觸碰伊甸園中那棵不該觸碰的果樹。那時,地上對人類和自然界而言,都是真正的樂園。
然而沒過多久,地上便不再是樂園。因驕傲背叛上帝的撒但,在他的魔鬼軍團的擁護下,建立起一個同上帝相抗衡的王國。地球變成了他的大本營。人類受誘惑而犯罪,偷嘗禁果,致使地受詛咒。《羅馬書》8章20-23節表明,不單是人類,就連自然界本身也要一同嘆息、勞苦,逃不出變化與敗壞的無限循環。在這之前,很可能所有動物都是吃植物為生的。現在它們卻相互殘殺,暴力催生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不僅如此,大自然對人類也變得殘暴起來。人與自然原本互利合作,現在起了衝突。大地原本盛產果實而無需人費辛勞,現在卻變得雜草叢生!野獸伺機吃人,旱澇災害威脅人類生存。
人自己開始體驗由罪引發的靈與肉的苦難。違背上帝之後,亞當和夏娃立刻萌生罪惡感,因為他們確實有罪,而且二人之間肯定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夫妻爭吵—亞當責怪夏娃使他犯罪。孤獨、沮喪、悲傷以及人類面臨的所有心理問題都源自這裡。妒忌和謀殺不久便出現。此後的所有人一出生都帶有罪惡的本性,與上帝隔絕,在靈里是死的。
正如荊棘和雜草侵害大地,疾病和軟弱侵害著人的身體。我們在讀《創世記》時發現,人的壽命變得越來越短。人不再像最初幾代那樣動輒活上數百年,各種疾病在世間滋生,畸形兒和智障兒屢見不鮮,最糟糕的是,死亡成為所有生命過程的終結。植物會死,動物會死,人也會死。
是的,罪自有其不尋常的後果。撒但變成了地球的主宰,變成了“這世界的神”(林後4:4)、“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2:2)、“這世界的王”(約12:31)。
“聖經是怎樣看待疾病的?”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疾病只是人犯罪的諸多惡果之一,與死亡、悲傷、罪咎和自然災害無異[2]。疾病源於人類自身的罪,是來自上帝的詛咒。
這帶來死亡和疾病的詛咒又是怎麼回事?難道上帝離棄了這個世界,任由它陷入絕境嗎?不!早在《創世記》中,他就許諾有朝一日,一位救主會來除掉罪及罪的惡果。舊約預言了這位救主的到來,隨著書頁的展開,這位即將到來的彌賽亞的形象變得愈加清晰。
首先,舊約明確指出,彌賽亞將除掉罪。除罪的途徑有二,一是赦免上帝子民的罪,一是剪除拒絕順服上帝的人。
其次,舊約明確指出,彌賽亞將除掉罪的惡果。拿《以賽亞書》為例,書中描寫了大自然的恢復過程:“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發光的沙要變為水池,乾渴之地要變為泉源。”(賽35:6-7)地球的面貌和動物的行為都將有所改觀。“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賽65:25)古代的先知預見人類的憂愁苦惱將不復存在:“耶和華救贖的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賽35:10)至於疾病,“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賽35:5-6)。
有了這些應許,企盼彌賽亞到來的情緒在耶穌時代達到了狂熱的程度。
然而,在讀過舊約先知書的人中,存在兩個誤區。首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好事不單要降臨到以色列,而且要遍布世界。其次,很多人(也許是大部分人)以為彌賽亞一來就會完成他要成就的一切。他們不明白,他們的王初來時會以卑微僕人的面貌出現,再來時才會顯現他的無上榮光。他們認為神的國即將到來,這確是不爭的事實,可他們錯就錯在以為神的國一下子就會到來。
記住這一點,再來看我得出的有關神跡醫治的結論:上帝肯定能以神奇的方式醫治病人,這種事在當今確實時有發生。然而聖經並沒有教導說,他總是會治癒那些誠心歸向他的人。他保留了視情況而治或不治的至高權力。
為明了我是如何得出此番結論的,請你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疾病究竟是什麼?”[1]我不是問“疾病的醫學定義是什麼”,也不是問“造成疾病的身體原因是什麼”,我問的是:“疾病在神學上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會生病?生病的目的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將有助於闡釋醫治的問題。為尋求答案,我們要一直追溯到始祖在伊甸園的時期。
起初,上帝創造宇宙,並把地賜給人,指派人做他的“助手”治理這地(創1:26)。亞當和夏娃在上帝的授權之下進行管理。那時沒有罪,因而沒有罪帶來的惡果。污染是不存在的,大自然是助人而非毀人的。沒有颶風、洪水、海嘯和火山噴發威脅人類的生存。人不知死亡與疾病,也不擔心自己會觸碰伊甸園中那棵不該觸碰的果樹。那時,地上對人類和自然界而言,都是真正的樂園。
然而沒過多久,地上便不再是樂園。因驕傲背叛上帝的撒但,在他的魔鬼軍團的擁護下,建立起一個同上帝相抗衡的王國。地球變成了他的大本營。人類受誘惑而犯罪,偷嘗禁果,致使地受詛咒。《羅馬書》8章20-23節表明,不單是人類,就連自然界本身也要一同嘆息、勞苦,逃不出變化與敗壞的無限循環。在這之前,很可能所有動物都是吃植物為生的。現在它們卻相互殘殺,暴力催生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不僅如此,大自然對人類也變得殘暴起來。人與自然原本互利合作,現在起了衝突。大地原本盛產果實而無需人費辛勞,現在卻變得雜草叢生!野獸伺機吃人,旱澇災害威脅人類生存。
人自己開始體驗由罪引發的靈與肉的苦難。違背上帝之後,亞當和夏娃立刻萌生罪惡感,因為他們確實有罪,而且二人之間肯定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夫妻爭吵—亞當責怪夏娃使他犯罪。孤獨、沮喪、悲傷以及人類面臨的所有心理問題都源自這裡。妒忌和謀殺不久便出現。此後的所有人一出生都帶有罪惡的本性,與上帝隔絕,在靈里是死的。
正如荊棘和雜草侵害大地,疾病和軟弱侵害著人的身體。我們在讀《創世記》時發現,人的壽命變得越來越短。人不再像最初幾代那樣動輒活上數百年,各種疾病在世間滋生,畸形兒和智障兒屢見不鮮,最糟糕的是,死亡成為所有生命過程的終結。植物會死,動物會死,人也會死。
是的,罪自有其不尋常的後果。撒但變成了地球的主宰,變成了“這世界的神”(林後4:4)、“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2:2)、“這世界的王”(約12:31)。
“聖經是怎樣看待疾病的?”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疾病只是人犯罪的諸多惡果之一,與死亡、悲傷、罪咎和自然災害無異[2]。疾病源於人類自身的罪,是來自上帝的詛咒。
這帶來死亡和疾病的詛咒又是怎麼回事?難道上帝離棄了這個世界,任由它陷入絕境嗎?不!早在《創世記》中,他就許諾有朝一日,一位救主會來除掉罪及罪的惡果。舊約預言了這位救主的到來,隨著書頁的展開,這位即將到來的彌賽亞的形象變得愈加清晰。
首先,舊約明確指出,彌賽亞將除掉罪。除罪的途徑有二,一是赦免上帝子民的罪,一是剪除拒絕順服上帝的人。
其次,舊約明確指出,彌賽亞將除掉罪的惡果。拿《以賽亞書》為例,書中描寫了大自然的恢復過程:“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發光的沙要變為水池,乾渴之地要變為泉源。”(賽35:6-7)地球的面貌和動物的行為都將有所改觀。“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塵土必作蛇的食物……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賽65:25)古代的先知預見人類的憂愁苦惱將不復存在:“耶和華救贖的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賽35:10)至於疾病,“那時瞎子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像鹿,啞巴的舌頭必能歌唱”(賽35:5-6)。
有了這些應許,企盼彌賽亞到來的情緒在耶穌時代達到了狂熱的程度。
然而,在讀過舊約先知書的人中,存在兩個誤區。首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好事不單要降臨到以色列,而且要遍布世界。其次,很多人(也許是大部分人)以為彌賽亞一來就會完成他要成就的一切。他們不明白,他們的王初來時會以卑微僕人的面貌出現,再來時才會顯現他的無上榮光。他們認為神的國即將到來,這確是不爭的事實,可他們錯就錯在以為神的國一下子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