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尊敬的同事們!
在克里米亞人民的心裡,在他們的記憶里,他們曾經是,也始終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與公平的基礎上,它不可動搖、代代相傳。在它面前,任何時間與環境變遷都是無力的。我們在20世紀一起經受了許多動盪與變革,但這些變化也無力改變這份信念。(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將俄羅斯南部一大塊劃入烏克蘭版圖,上帝會論斷此事——這是無視當地人口構成所做出的舉動。今天,這塊土地成為了烏克蘭的東南部分。1954年,根據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的決定,塞瓦斯托波爾也同時被移交給烏克蘭,儘管當時塞瓦斯托波爾還是從屬於俄羅斯的。提出這一決定的是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雪夫。是什麼推動了他做出這一決定?是為了在烏克蘭贏得自己的聲譽,還是為了給自己30年代在烏克蘭組織大規模鎮壓的舉動贖罪?這一點讓歷史學家來研究吧。對我們來說,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個決定(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明顯有違憲法,即使在當時也是如此,這是私相授受。自然,在極權國家裡,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的居民無處申辯,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既成事實了。當時在百姓中也產生了疑問:克里米亞怎麼突然歸烏克蘭了?當然,當時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從宏觀視角來看,這個決定也只是形式上的,要知道這都發生在一個巨大的國家之內。只是當時完全不能想像,烏克蘭和俄羅斯有一天會成為兩個不同的國家。然而,這件事還是發生了。令人惋惜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了現實——蘇聯解體了,這件事發生得如此之突然,很少有人明白這過程與結果是多麼地具有戲劇性。許多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其他共和國的人民期待新的聯合,期待獨立國協會成為新形式的國家共同體,畢竟獨立國協承諾使用統一貨幣、統一的經濟空間和共同的武裝力量。可是這一切都只是(空頭)承諾罷了,我們並沒有看到一個新的龐大聯盟。這樣,克里米亞就突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國土了,俄羅斯這才意識到,克里米亞不僅僅是被偷走了,而是被搶走了。
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俄羅斯自己促成了蘇聯的解體,卻丟下了克里米亞和黑海艦隊的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上百萬的俄羅斯人在俄羅斯這個國家裡上床睡覺,醒來時卻已身在俄羅斯之外了。俄羅斯人一瞬間就在過去的共和國里成為了少數民族。俄羅斯民族成為了世界上最分裂的民族。
今天,許多年過去了,我聽說,在1991年時,克里米亞人就像一袋土豆一樣被踢來踢去。對這個說法,我認為很難有更貼切的比喻。作為國家的俄羅斯是什麼?是那時的俄國嗎?俄羅斯低下了頭逆來順受,將委屈吞了下去。我們國家當時處在一個沉重的狀態,完全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人們卻不能忍受如此明目張胆的歷史不公正。這些年,許多俄羅斯公民和社會活動家不止一次地提出了這個議題,他們說,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土地,而塞瓦斯托波爾是俄羅斯的城市。是的,這些我們都明白,我們的心和靈魂都感受到了。我國和烏克蘭之間的關係、俄烏人民的手足之情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關係,毫不誇張。
不過,今天我們要打開天窗說亮話了,我想和你們分享21世紀初的那些談判的細節。當時的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請我加快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劃界進程。直到現在,這一進程基本沒有推進。俄羅斯模糊地承認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一部分,但是這一談判根本沒有進行。了解了這一進程的停——滯後,我下令啟動劃界的工作,我們實際上從法律角度已經承認了克里米亞是烏克蘭領土,同時也最終終止了這一問題的討論。我們不僅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迎合了烏克蘭,在亞速海和刻赤海峽的劃界上也是。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對我們是最重要的,它不能因為領土問題而陷入僵局。我們當然期望烏克蘭會是我們的好鄰居,希望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使用俄語的人能生活在和睦、民主、文明的國家之中,期望他們的合法利益可以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得到保障。
但是局勢開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一次又一次,俄羅斯歷史遺蹟被毀壞,甚至俄語也不時地遭受被強迫同化的厄運。當然,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被這二十年間連續不斷的政治和國家危機所折磨。我理解烏克蘭人民想要變革的訴求。多年來當權者帶來的所謂“獨立”已經讓人們厭煩了。總統換了,總理換了,議員換了,但對國家和人民的態度還是沒有變。他們“榨乾”了烏克蘭,為了權力和金錢而互相內鬥。當權者不關心人民的生活,不關心烏克蘭人為什麼要為了生計而背井離鄉。我要強調,這些烏克蘭人不是為了發展而移居到什麼矽谷之類的地方,而是為了生計而外出打零工。去年僅在俄羅斯就有300萬烏克蘭人工作。有些數據表明,在俄烏克蘭人的工資在2013年達到了200億美元,這幾乎是烏克蘭GDP的12%。
我再重申一次,我很理解那些喊著和平的口號,上獨立廣場示威,抗議腐敗、執政無能和貧困的人。人們有權和平抗議,也可以通過民主程序或選舉來更替自己不滿意的政權。可是,在烏克蘭近期事件的背後站著另外一些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目標:他們籌備又一次政變,他們計劃奪取政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伴隨這一進程而來的是恐怖、殺戮和種族迫害。政變的主要執行者是民族主義者、新納粹分子、恐俄者和反猶分子。這個所謂的“政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聲名狼藉的法令修改語言政策,這直接鉗制了少數民族的權利。這些“政治家”們要西方的贊助人和保護人馬上出面,讓議題的發起人收手。公允地說,這些背後的大佬還算是聰明人,他們明白這種建設“純淨”烏克蘭族國家的舉動會導致什麼。於是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法案被擱置了,擱置到一旁,不過顯然還是留作備胎的。關於這條議案存在的事實,西方媒體倒是一聲不吭,估計是指望人們能快點忘記。但是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這些“二戰”時希特勒的幫凶——斯捷潘·班傑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二戰”時納粹支持的傀儡政客、波蘭大屠殺的主犯之一)分子的繼承人在將來會想要做什麼。
在克里米亞人民的心裡,在他們的記憶里,他們曾經是,也始終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份信念建立在真理與公平的基礎上,它不可動搖、代代相傳。在它面前,任何時間與環境變遷都是無力的。我們在20世紀一起經受了許多動盪與變革,但這些變化也無力改變這份信念。(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將俄羅斯南部一大塊劃入烏克蘭版圖,上帝會論斷此事——這是無視當地人口構成所做出的舉動。今天,這塊土地成為了烏克蘭的東南部分。1954年,根據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的決定,塞瓦斯托波爾也同時被移交給烏克蘭,儘管當時塞瓦斯托波爾還是從屬於俄羅斯的。提出這一決定的是蘇聯共產黨總書記赫魯雪夫。是什麼推動了他做出這一決定?是為了在烏克蘭贏得自己的聲譽,還是為了給自己30年代在烏克蘭組織大規模鎮壓的舉動贖罪?這一點讓歷史學家來研究吧。對我們來說,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個決定(把克里米亞交給烏克蘭)明顯有違憲法,即使在當時也是如此,這是私相授受。自然,在極權國家裡,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的居民無處申辯,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既成事實了。當時在百姓中也產生了疑問:克里米亞怎麼突然歸烏克蘭了?當然,當時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從宏觀視角來看,這個決定也只是形式上的,要知道這都發生在一個巨大的國家之內。只是當時完全不能想像,烏克蘭和俄羅斯有一天會成為兩個不同的國家。然而,這件事還是發生了。令人惋惜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為了現實——蘇聯解體了,這件事發生得如此之突然,很少有人明白這過程與結果是多麼地具有戲劇性。許多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其他共和國的人民期待新的聯合,期待獨立國協會成為新形式的國家共同體,畢竟獨立國協承諾使用統一貨幣、統一的經濟空間和共同的武裝力量。可是這一切都只是(空頭)承諾罷了,我們並沒有看到一個新的龐大聯盟。這樣,克里米亞就突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國土了,俄羅斯這才意識到,克里米亞不僅僅是被偷走了,而是被搶走了。
必須面對這樣的事實:俄羅斯自己促成了蘇聯的解體,卻丟下了克里米亞和黑海艦隊的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上百萬的俄羅斯人在俄羅斯這個國家裡上床睡覺,醒來時卻已身在俄羅斯之外了。俄羅斯人一瞬間就在過去的共和國里成為了少數民族。俄羅斯民族成為了世界上最分裂的民族。
今天,許多年過去了,我聽說,在1991年時,克里米亞人就像一袋土豆一樣被踢來踢去。對這個說法,我認為很難有更貼切的比喻。作為國家的俄羅斯是什麼?是那時的俄國嗎?俄羅斯低下了頭逆來順受,將委屈吞了下去。我們國家當時處在一個沉重的狀態,完全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是,人們卻不能忍受如此明目張胆的歷史不公正。這些年,許多俄羅斯公民和社會活動家不止一次地提出了這個議題,他們說,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土地,而塞瓦斯托波爾是俄羅斯的城市。是的,這些我們都明白,我們的心和靈魂都感受到了。我國和烏克蘭之間的關係、俄烏人民的手足之情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關係,毫不誇張。
不過,今天我們要打開天窗說亮話了,我想和你們分享21世紀初的那些談判的細節。當時的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請我加快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劃界進程。直到現在,這一進程基本沒有推進。俄羅斯模糊地承認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一部分,但是這一談判根本沒有進行。了解了這一進程的停——滯後,我下令啟動劃界的工作,我們實際上從法律角度已經承認了克里米亞是烏克蘭領土,同時也最終終止了這一問題的討論。我們不僅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迎合了烏克蘭,在亞速海和刻赤海峽的劃界上也是。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對我們是最重要的,它不能因為領土問題而陷入僵局。我們當然期望烏克蘭會是我們的好鄰居,希望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使用俄語的人能生活在和睦、民主、文明的國家之中,期望他們的合法利益可以在符合國際法的基礎上得到保障。
但是局勢開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一次又一次,俄羅斯歷史遺蹟被毀壞,甚至俄語也不時地遭受被強迫同化的厄運。當然,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被這二十年間連續不斷的政治和國家危機所折磨。我理解烏克蘭人民想要變革的訴求。多年來當權者帶來的所謂“獨立”已經讓人們厭煩了。總統換了,總理換了,議員換了,但對國家和人民的態度還是沒有變。他們“榨乾”了烏克蘭,為了權力和金錢而互相內鬥。當權者不關心人民的生活,不關心烏克蘭人為什麼要為了生計而背井離鄉。我要強調,這些烏克蘭人不是為了發展而移居到什麼矽谷之類的地方,而是為了生計而外出打零工。去年僅在俄羅斯就有300萬烏克蘭人工作。有些數據表明,在俄烏克蘭人的工資在2013年達到了200億美元,這幾乎是烏克蘭GDP的12%。
我再重申一次,我很理解那些喊著和平的口號,上獨立廣場示威,抗議腐敗、執政無能和貧困的人。人們有權和平抗議,也可以通過民主程序或選舉來更替自己不滿意的政權。可是,在烏克蘭近期事件的背後站著另外一些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目標:他們籌備又一次政變,他們計劃奪取政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伴隨這一進程而來的是恐怖、殺戮和種族迫害。政變的主要執行者是民族主義者、新納粹分子、恐俄者和反猶分子。這個所謂的“政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聲名狼藉的法令修改語言政策,這直接鉗制了少數民族的權利。這些“政治家”們要西方的贊助人和保護人馬上出面,讓議題的發起人收手。公允地說,這些背後的大佬還算是聰明人,他們明白這種建設“純淨”烏克蘭族國家的舉動會導致什麼。於是普京的克里米亞勝局法案被擱置了,擱置到一旁,不過顯然還是留作備胎的。關於這條議案存在的事實,西方媒體倒是一聲不吭,估計是指望人們能快點忘記。但是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這些“二戰”時希特勒的幫凶——斯捷潘·班傑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二戰”時納粹支持的傀儡政客、波蘭大屠殺的主犯之一)分子的繼承人在將來會想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