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吳鉤:如您所言,王安石變法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與民爭利,也確實惡化了北宋的黨爭(仁宗朝也有黨爭,但這時候的黨爭是良性的),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嚴重分化和對立,嚴重破壞了宋建立以來寬容的社會環境。但我不同意說王安石變法導致了北宋的衰亡。北宋覆滅,有很大的偶然性。
問:聽說王安石是個犟脾氣?他搞變法,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吳鉤:王安石為了順利推進變法,1.大量起用投機小人,導致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嚴重被扭曲;2.聽不得反對意見,排斥台諫中的反對黨,破壞了權力制衡的權力構架。3.變法的步子邁得太大,導致朝中幾乎所有的正人君子都反對王氏變法。
問:有人說,宋真宗的形象被低估了,尤其是在後來的戲曲作品中為了突出寇準的形象所以矮化了他。您覺得宋真宗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您最喜歡宋朝哪個皇帝?
吳鉤:宋真宗是宋朝第一個守成、文治的皇帝。太祖、太宗都有開國拓土之力,是一代雄主,而從真宗開始,宋朝進入庸常的常態治理。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基礎,基本上是在真宗朝完成的。
我最讚賞的宋朝皇帝是宋仁宗。其實不僅是宋代一朝,放在整個帝制歷史上,宋仁宗都是我最讚賞的君主。他是為人君者的典範。宋人評價仁宗:“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在宋朝的士大夫政治構架下,國家的治理主體是士大夫,不是皇帝,皇帝“百事不會”沒有關係,因為君主不必親決庶政;要緊的是守住君主的本分,即如何“做官家”;甚至不妨說,“百事不會”才是君主應有的美德。
順便說一下我最討厭的宋朝皇帝,那就是宋徽宗。《宋史》對他有一個評價,恰好跟宋人對仁宗的評價相反:“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一個皇帝什麼都會,什麼都要逞能,這很糟糕。可不,宋徽宗成了亡國之君了。
問:宋朝如何對付官員嫖娼?
吳鉤:按照宋朝的立法,官員是不允許召妓買醉的。宋朝青樓對所有的市民開放,只要您掏得出錢,但官員不可以涉足,官員自己也明白“身為見任,難以至妓館”,他們若眠花宿柳,一旦被人揭發、彈劾,便可能受刑責或者丟了官職。宋神宗熙寧年間,兩浙路有三個官員,僅僅因為“赴妓樂筵席”,便遭黜責。當時乃王安石當政,王氏不愛女色,卻有點貪戀權勢,為厲行新法、打擊異議,他曾不只一次用“掃黃”的辦法來收拾政敵和異己,順他者昌,逆他者嫖娼。
問:宋朝難道沒有文字獄麼?比如烏台詩案。宋朝的文官政治真的那麼完美麼?
吳鉤:宋代有無文字獄?這得看我們對“文字獄”的定義。如果將“文字獄”定義為文字引出的刑獄,那宋代肯定有文字獄,如烏台詩案、江湖詩案。但如果將“文字獄”限定為統治者出於鉗制思想與言論之目的而對文人的鎮壓,則宋代的詩案還不能說是文字獄,因為這些詩案都不是出於要鉗制思想與言論,而是因為黨爭,一派藉故打壓另一派。
至於“宋朝的文官政治真的那麼完美麼”這個提問非常奇怪,為什麼有這個問題呢?好像並沒有人說過宋朝的文官政治很完美啊。包括我這個宋粉,也沒有這麼說過。
問:有人說宋代皇帝離平民的距離比其他朝代更近,請問您怎麼看?
吳鉤:說“宋代皇帝離平民的距離比其他朝代更近”,這話我贊同。我舉個例子說明。
按歷代鹵簿儀仗制度,皇帝出行,儀式極為隆重、嚴肅,但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宋朝君主往往簡化了出行的儀仗與儀式,甚至出現“不成體統”的情況。北宋仁宗朝,“車駕行幸,非郊廟大禮具陳鹵簿外,其常日導從,惟前有駕頭、後擁傘扇而已,殊無前典所載公卿奉引之盛。其侍從及百官屬,下至廝役,皆雜行其道中。步輦之後,但以親事官百餘人執撾以殿,謂之禁衛。諸班勁騎,頗與乘輿相遠,而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所過有旗亭市樓,垂簾外蔽,士民憑高下瞰,莫為嚴憚。邏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闕,玩習為常。”
如此簡陋的皇家儀仗,恐怕還不及後世一個縣長下鄉視察時之威風。圍觀皇帝的士庶,非但沒有跪伏、迴避,還跟隨在皇室扈從之後,“夾道馳走,喧呼不禁”。皇帝車駕經過的街路,“士民憑高下瞰”,官方也“不呵止”。
問:宋代雖然也有太監,但有宋300年,太監之患沒有像前面的漢唐和後面的明朝那樣惡劣,請問何解?
吳鉤:宋代對宦官勢力的遏制遠比漢、唐、明三代嚴格而有效。宋人自認為本朝“宦寺供掃灑而已”,當然不夠實事求是,因為宋代宦官實際上是允許參與政務的,包括率軍作戰。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宋代確實沒有出現宦官竊權亂政的情況。原因何在?《宋史》的《宦者傳序》說得很清楚:“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祖宗之法嚴”代表了皇室對宦官的抑制態度,唐代宦官亂政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不能不令宋代皇帝對內臣專權充滿警惕。宋室的防範措施包括限制宦官的數量,如太祖強調宦官“自有定員”,不得超過50人;到宋哲宗時,宦官改為限額100人。宋代雖然有宦官率軍作戰,但都是臨時性差遣,並不能長期獨掌兵權(童貫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問:聽說王安石是個犟脾氣?他搞變法,到底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
吳鉤:王安石為了順利推進變法,1.大量起用投機小人,導致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嚴重被扭曲;2.聽不得反對意見,排斥台諫中的反對黨,破壞了權力制衡的權力構架。3.變法的步子邁得太大,導致朝中幾乎所有的正人君子都反對王氏變法。
問:有人說,宋真宗的形象被低估了,尤其是在後來的戲曲作品中為了突出寇準的形象所以矮化了他。您覺得宋真宗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您最喜歡宋朝哪個皇帝?
吳鉤:宋真宗是宋朝第一個守成、文治的皇帝。太祖、太宗都有開國拓土之力,是一代雄主,而從真宗開始,宋朝進入庸常的常態治理。宋朝的士大夫政治基礎,基本上是在真宗朝完成的。
我最讚賞的宋朝皇帝是宋仁宗。其實不僅是宋代一朝,放在整個帝制歷史上,宋仁宗都是我最讚賞的君主。他是為人君者的典範。宋人評價仁宗:“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在宋朝的士大夫政治構架下,國家的治理主體是士大夫,不是皇帝,皇帝“百事不會”沒有關係,因為君主不必親決庶政;要緊的是守住君主的本分,即如何“做官家”;甚至不妨說,“百事不會”才是君主應有的美德。
順便說一下我最討厭的宋朝皇帝,那就是宋徽宗。《宋史》對他有一個評價,恰好跟宋人對仁宗的評價相反:“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一個皇帝什麼都會,什麼都要逞能,這很糟糕。可不,宋徽宗成了亡國之君了。
問:宋朝如何對付官員嫖娼?
吳鉤:按照宋朝的立法,官員是不允許召妓買醉的。宋朝青樓對所有的市民開放,只要您掏得出錢,但官員不可以涉足,官員自己也明白“身為見任,難以至妓館”,他們若眠花宿柳,一旦被人揭發、彈劾,便可能受刑責或者丟了官職。宋神宗熙寧年間,兩浙路有三個官員,僅僅因為“赴妓樂筵席”,便遭黜責。當時乃王安石當政,王氏不愛女色,卻有點貪戀權勢,為厲行新法、打擊異議,他曾不只一次用“掃黃”的辦法來收拾政敵和異己,順他者昌,逆他者嫖娼。
問:宋朝難道沒有文字獄麼?比如烏台詩案。宋朝的文官政治真的那麼完美麼?
吳鉤:宋代有無文字獄?這得看我們對“文字獄”的定義。如果將“文字獄”定義為文字引出的刑獄,那宋代肯定有文字獄,如烏台詩案、江湖詩案。但如果將“文字獄”限定為統治者出於鉗制思想與言論之目的而對文人的鎮壓,則宋代的詩案還不能說是文字獄,因為這些詩案都不是出於要鉗制思想與言論,而是因為黨爭,一派藉故打壓另一派。
至於“宋朝的文官政治真的那麼完美麼”這個提問非常奇怪,為什麼有這個問題呢?好像並沒有人說過宋朝的文官政治很完美啊。包括我這個宋粉,也沒有這麼說過。
問:有人說宋代皇帝離平民的距離比其他朝代更近,請問您怎麼看?
吳鉤:說“宋代皇帝離平民的距離比其他朝代更近”,這話我贊同。我舉個例子說明。
按歷代鹵簿儀仗制度,皇帝出行,儀式極為隆重、嚴肅,但實際上,由於種種原因,宋朝君主往往簡化了出行的儀仗與儀式,甚至出現“不成體統”的情況。北宋仁宗朝,“車駕行幸,非郊廟大禮具陳鹵簿外,其常日導從,惟前有駕頭、後擁傘扇而已,殊無前典所載公卿奉引之盛。其侍從及百官屬,下至廝役,皆雜行其道中。步輦之後,但以親事官百餘人執撾以殿,謂之禁衛。諸班勁騎,頗與乘輿相遠,而士庶觀者,率隨扈從之人,夾道馳走,喧呼不禁。所過有旗亭市樓,垂簾外蔽,士民憑高下瞰,莫為嚴憚。邏司街使,恬不呵止,威令弛闕,玩習為常。”
如此簡陋的皇家儀仗,恐怕還不及後世一個縣長下鄉視察時之威風。圍觀皇帝的士庶,非但沒有跪伏、迴避,還跟隨在皇室扈從之後,“夾道馳走,喧呼不禁”。皇帝車駕經過的街路,“士民憑高下瞰”,官方也“不呵止”。
問:宋代雖然也有太監,但有宋300年,太監之患沒有像前面的漢唐和後面的明朝那樣惡劣,請問何解?
吳鉤:宋代對宦官勢力的遏制遠比漢、唐、明三代嚴格而有效。宋人自認為本朝“宦寺供掃灑而已”,當然不夠實事求是,因為宋代宦官實際上是允許參與政務的,包括率軍作戰。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宋代確實沒有出現宦官竊權亂政的情況。原因何在?《宋史》的《宦者傳序》說得很清楚:“祖宗之法嚴,宰相之權重”。“祖宗之法嚴”代表了皇室對宦官的抑制態度,唐代宦官亂政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不能不令宋代皇帝對內臣專權充滿警惕。宋室的防範措施包括限制宦官的數量,如太祖強調宦官“自有定員”,不得超過50人;到宋哲宗時,宦官改為限額100人。宋代雖然有宦官率軍作戰,但都是臨時性差遣,並不能長期獨掌兵權(童貫是唯一的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