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請允許我抄一段《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導言的話來回答你的提問:

  這些征服王朝真的代表了中國社會、中國經濟、中國政治制度和中國文化的“自然”發展中的大倒退嗎?沒有這些征服王朝,代表11世紀宋代中國特徵的高速發育的形態和合理的組織結構就能延續下來嗎?它們使得某些學者所說的出現於宋代的一個“近代時期”夭折了嗎?或者說這些宋代的發展無論如何是死路一條,它們是被國力的局限、被中國的這種規模和多樣性、被漢人的精英分子不能對實踐和實效給予應有的重視與關心所毀滅的嗎?為什麼在明代,當他們最終把蒙古人從中原驅逐出去時,仍不能恢復由宋代提供的更為高級的政府模式,相反,卻繼續保留了金、元時期制度發展的那麼多方面,並恢復到了被所有征服者都推崇的唐代模式上來了呢?這些都是很複雜的問題,可能得不到解答。

  宋朝“積弱”嗎?

  }kt}——答澎湃問吧網友問之三}/kt}

  問:宋朝的軍事真的很弱麼?但,不是比漢唐還富有麼?

  吳鉤:宋朝的軍事力量其實並不弱,你想啊,趙宋立國之初,中原尚未統一,割據政權林立,如果宋朝軍事力量很弱,它又是如何統一中原的?

  再看南宋後期,有人統計過,蒙古軍團征服中亞霸主西遼、蕩平花剌子模帝國,都不過用了一年的時間。馴服斡羅斯聯盟,滅木剌夷國、黑衣大食,都是用了不足五年的時間。滅西夏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搗毀大金帝國用了二十幾年時間。征服南宋用了多少時間?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這麼長時段的抵禦,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宋朝的悲劇是碰上北方草原民族最強盛之時,它們此時已不是漢唐時的部落文明,而是有了國家建制,動員能力與技術水平都遠遠強於以前。而且,中國在唐時失去了長城防線與西北養馬地,導致宋朝立國之後,騎兵的力量比較薄弱,又無法靠天險禦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才是硬道理。可以說,宋朝的軍事防線與進攻力量因為這先天不足的原因,給我們的印象,便顯得有點弱了。

  問:吳先生,我認為:南宋之所以能成功抗金並與金對峙百年,除了南宋軍民的堅決抵抗,還有就是當時宋朝的宗室只剩宋高宗,因此便於凝聚各路人馬禦敵。而滿清入關,南方先後湧現出好幾個政權,導致抗清力量被分散,進而被清軍各個擊破,這便是南明只堅持了短短20年的時間。請教吳老師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吳鉤:你說的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不過我提醒注意一個史實:北宋覆滅與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北宋純粹亡於外患,而明朝則亡於民變,亡於李闖,而非亡於清兵。這個區別很重要。突然亡於外患,說明內部的社會運轉是沒有問題的,至少國民對趙宋是認同的。而亡於民變,則意味著內部的社會運行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內部已崩潰了,至少民眾對朱明已經喪失了認同了。這也是南明只能堅持短短20年的重要原因。

  問:剛看完中國歷代戰爭史的北宋部分,發現北宋名將太少,就算有,也不敢大膽去用。北宋朝廷就這麼怕武將造反嗎?有人說北宋從建立到滅亡,國土一直在增加,不知道是否真的?

  吳鉤:北宋是有不少名將的,曹彬,曹瑋,李繼隆,種世衡,种師道,潘美,楊業,楊延昭,狄青,范仲淹,都是北宋名將。至於說到怕武將造反,試問哪一個王朝不怕?北宋從建立到滅亡,國土確實是一直在增加——問題是,這很重要嗎?比起讓人民過得更幸福的目標來,國土是不是增加,我覺得不是很重要。

  問:宋朝有沒有什麼很厲害的武器?

  吳鉤:神臂弓就是宋人發明的遠程大殺器。射二百四十餘步(約300多米),仍能入榆木半箭,殺傷力驚人。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器。依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製也。明代起其製造之法失傳,清人曾據《永樂大典》收錄的零件圖樣,想組裝出神臂弓,終未能成功。

  問:宋朝與遼稱兄弟之國,後又向金稱臣,後又改稱叔侄之國。這種“二帝並尊”的“國際關係”是如何受宋朝士大夫看待的?宋朝又是如何解釋的呢?

  吳鉤:宋人自己對宋遼關係的主流評價還是很正面的,認為應當維持這份和平。而對臣服於金的宋金關係,則基本上都視之為恥辱,只不過在要不要忍辱負重上存在分歧,分成了主戰派與主和派。

  問:您怎樣看待宋的歲幣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經濟控制?

  吳鉤:歲幣還不能說是對北方政權的經濟控制。但宋朝以強大的經濟優勢,確實是在一種程度上控制了北方政權的國民經濟命脈。比如宋王朝的經濟制裁可以重創西夏的國民經濟,導致物資嚴重短缺,物價暴漲,財政也因此接近崩潰:“尺布可直數百”,“民間升米百錢”,“國中困於點集,財用不給,牛羊悉賣契丹,飲無茶,一絹之值八九千錢,(民間)相為‘十不如’謠怨之”。西夏的大臣也承認,“國家自青白兩鹽不通互市,膏腴諸壤,浸就式微,兵行無百日之糧,倉儲無三年之蓄,而唯恃西北一區與契丹交易有無,豈所以裕國計乎?”最後,西夏國主只好遣使求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