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佛教所說的永劫里,既沒有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別人的孩子……那麼扔掉的那個孩子呢?”
“沒有真的扔掉,又撿回來繼續撫養了……那個孩子就是陳潛。”少容用和平常一樣的語氣講述著。
“陳潛知道嗎?”
“不,他不知道……不過,他的妻子知道。”
“他的妻子是誰?”
“是景妹。兩人結婚了。什麼時候結的,我都不清楚。”
“誰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啊……”
“人世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覺得,自己總算開始明白人生於世的道理了……”孔明向院子的方向望去。中秋時節的涼風帶著一股寒氣。這時候的門是開著的,門上垂著竹簾。孔明望著院中說:“我想看看星星。”
“丞相還是躺下吧。”少容勸道。
“是啊,躺著也能看見星星……”說著孔明躺了下來,將被子拉到胸口。
“丞相在看什麼?”
“我的夢。夢像星星一樣飛了起來,然後墜落到了五丈原。”諸葛孔明睜開眼睛向竹簾的方向望了一會兒,不久閉上了眼睛,離開了人世。
孔明死後,人們找到了他的遺書。那是寫給家人的私人信件,不過也涉及了一些事務上的內容。信中提到,希望部下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定軍山。定軍山是漢中的一座山,孔明囑咐在山腰上挖個洞,把他的遺骸放進去,其他諸如器物等陪葬品一律不要。下葬時只穿便服就可以了。
孔明的死訊通過附近的住民傳到了魏軍的營地。“這可能也是孔明的計策,一定要慎重行事。”司馬仲達攔住急躁的部隊,勒令魏軍緩慢前行。
此時,楊儀的部隊高舉軍旗,敲響軍鼓,向魏軍發起攻擊。
“果然是孔明的計策!撤退!撤退!不要中了敵人的圈套!”司馬仲達大聲喊道。
魏軍狼狽地向後退去,蜀軍的主力趁機離開五丈原,向秦嶺的谷道趕去。“後世之人也許會說‘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司馬仲達在撤退的途中這樣想著,悶悶不樂。
蜀軍的兵力幾乎絲毫未損便全身而退,依舊算是魏國的強敵。整個退兵過程很順利,唯一的例外是主戰派魏延被楊儀的部將馬岱斬於漢中。
那年十一月,洛陽發生了地震。
“一步都未曾踏進洛陽的諸葛孔明,直到死後依然心中不平,其亡靈從地下震撼了洛陽城。”當時的人們這樣議論紛紛。
作者曰
孔明死後,天下的形勢幾乎向他所預料的方向發展。四年之後,司馬仲達被派去攻打遼東的公孫淵。在五丈原與孔明對陣時擺出一副無能架勢的仲達,這次像變了個人一樣,妙計連連,徹底摧毀了公孫一家。
五丈原之戰後的二十九年,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向魏國投降。當時,司馬仲達已死,但他的子孫司馬一族卻牢牢地掌握著魏國的實權。
公元265年,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王朝,自己建立了晉王朝。仲達的孫子司馬炎即位,成為晉王朝的開國皇帝(武帝),追封其祖父為宣帝。晉王朝在建國的第十五年(公元280年)滅掉了南方的吳國,統一天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之前,吳國的皇帝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晉國統一中國是在孔明死後的第四十六年。不過,統一天下的夢想僅僅維持了二十年。公元300年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塞外民族紛紛湧向中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民族遷移,而率先南下的便是南匈奴的劉淵,他是左賢王劉豹的孫子。晉朝兵敗,舉朝南遷,北方開始了五胡十六國的時代。
到了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南方則由幾個短命的小王朝交替執政。這一時期被稱為南北朝,或者南方稱為六朝時代。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屬於北朝一脈的隋國,滅掉了南朝最後的陳王朝,再次統一中國。司馬氏的晉朝開始之後不久,天下一統的局面就因為八王之亂而被打破,從而開始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時代。與此相比,隋朝和唐朝統一的時間就相當長了。
《三國志》的故事,表達了中國百姓渴望天下和平、統一的願望,因而得以代代相傳。
後記
有故事的時代一定是亂世,因為有戰爭,有謀略,有各種起伏與興亡。
日本也是如此,被編進故事的多是諸如源平、南北朝、戰國和幕末等亂世。而在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1年—前221年)與三國等亂世時期都是產生故事的寶庫。前者有《春秋左氏傳》以及將《戰國策》通俗化了的《東周列國志》,後者有根據《三國志》改編的通俗小說《三國演義》。正史的內容因文體過於正式,難以為世人所親近,所以百姓們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淺顯易懂的通俗讀物。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夠通過說書或者看戲等方式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起源於黃河中游的中華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逐漸超出周朝的統治範圍,演化成各地諸侯並起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由漢朝接管天下。此後,統一的時代持續了四百年。直到東漢末年,也就是公元二世紀末的時候,天下又開始分裂。中間雖然出現過晉國的短暫統一,但由漢末直至隋朝統一為止,分裂狀態差不多延續了四百餘年。《三國志》里的故事,便是以這樣一個分裂的時代為舞台的。
“沒有真的扔掉,又撿回來繼續撫養了……那個孩子就是陳潛。”少容用和平常一樣的語氣講述著。
“陳潛知道嗎?”
“不,他不知道……不過,他的妻子知道。”
“他的妻子是誰?”
“是景妹。兩人結婚了。什麼時候結的,我都不清楚。”
“誰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啊……”
“人世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覺得,自己總算開始明白人生於世的道理了……”孔明向院子的方向望去。中秋時節的涼風帶著一股寒氣。這時候的門是開著的,門上垂著竹簾。孔明望著院中說:“我想看看星星。”
“丞相還是躺下吧。”少容勸道。
“是啊,躺著也能看見星星……”說著孔明躺了下來,將被子拉到胸口。
“丞相在看什麼?”
“我的夢。夢像星星一樣飛了起來,然後墜落到了五丈原。”諸葛孔明睜開眼睛向竹簾的方向望了一會兒,不久閉上了眼睛,離開了人世。
孔明死後,人們找到了他的遺書。那是寫給家人的私人信件,不過也涉及了一些事務上的內容。信中提到,希望部下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定軍山。定軍山是漢中的一座山,孔明囑咐在山腰上挖個洞,把他的遺骸放進去,其他諸如器物等陪葬品一律不要。下葬時只穿便服就可以了。
孔明的死訊通過附近的住民傳到了魏軍的營地。“這可能也是孔明的計策,一定要慎重行事。”司馬仲達攔住急躁的部隊,勒令魏軍緩慢前行。
此時,楊儀的部隊高舉軍旗,敲響軍鼓,向魏軍發起攻擊。
“果然是孔明的計策!撤退!撤退!不要中了敵人的圈套!”司馬仲達大聲喊道。
魏軍狼狽地向後退去,蜀軍的主力趁機離開五丈原,向秦嶺的谷道趕去。“後世之人也許會說‘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司馬仲達在撤退的途中這樣想著,悶悶不樂。
蜀軍的兵力幾乎絲毫未損便全身而退,依舊算是魏國的強敵。整個退兵過程很順利,唯一的例外是主戰派魏延被楊儀的部將馬岱斬於漢中。
那年十一月,洛陽發生了地震。
“一步都未曾踏進洛陽的諸葛孔明,直到死後依然心中不平,其亡靈從地下震撼了洛陽城。”當時的人們這樣議論紛紛。
作者曰
孔明死後,天下的形勢幾乎向他所預料的方向發展。四年之後,司馬仲達被派去攻打遼東的公孫淵。在五丈原與孔明對陣時擺出一副無能架勢的仲達,這次像變了個人一樣,妙計連連,徹底摧毀了公孫一家。
五丈原之戰後的二十九年,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向魏國投降。當時,司馬仲達已死,但他的子孫司馬一族卻牢牢地掌握著魏國的實權。
公元265年,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王朝,自己建立了晉王朝。仲達的孫子司馬炎即位,成為晉王朝的開國皇帝(武帝),追封其祖父為宣帝。晉王朝在建國的第十五年(公元280年)滅掉了南方的吳國,統一天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之前,吳國的皇帝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晉國統一中國是在孔明死後的第四十六年。不過,統一天下的夢想僅僅維持了二十年。公元300年發生了八王之亂,之後塞外民族紛紛湧向中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民族遷移,而率先南下的便是南匈奴的劉淵,他是左賢王劉豹的孫子。晉朝兵敗,舉朝南遷,北方開始了五胡十六國的時代。
到了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的北方,而南方則由幾個短命的小王朝交替執政。這一時期被稱為南北朝,或者南方稱為六朝時代。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屬於北朝一脈的隋國,滅掉了南朝最後的陳王朝,再次統一中國。司馬氏的晉朝開始之後不久,天下一統的局面就因為八王之亂而被打破,從而開始了將近三百年的分裂時代。與此相比,隋朝和唐朝統一的時間就相當長了。
《三國志》的故事,表達了中國百姓渴望天下和平、統一的願望,因而得以代代相傳。
後記
有故事的時代一定是亂世,因為有戰爭,有謀略,有各種起伏與興亡。
日本也是如此,被編進故事的多是諸如源平、南北朝、戰國和幕末等亂世。而在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1年—前221年)與三國等亂世時期都是產生故事的寶庫。前者有《春秋左氏傳》以及將《戰國策》通俗化了的《東周列國志》,後者有根據《三國志》改編的通俗小說《三國演義》。正史的內容因文體過於正式,難以為世人所親近,所以百姓們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淺顯易懂的通俗讀物。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夠通過說書或者看戲等方式獲得足夠多的知識。
起源於黃河中游的中華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逐漸超出周朝的統治範圍,演化成各地諸侯並起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由漢朝接管天下。此後,統一的時代持續了四百年。直到東漢末年,也就是公元二世紀末的時候,天下又開始分裂。中間雖然出現過晉國的短暫統一,但由漢末直至隋朝統一為止,分裂狀態差不多延續了四百餘年。《三國志》里的故事,便是以這樣一個分裂的時代為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