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為何會分裂?為何不能早日統一?倘若難以再度統一,難道連三足鼎立的安定局面也維持不住嗎?這個時代的英雄到底抱持著怎樣的想法?他們都做了些什麼?是不是太無所作為了——亂世中的人們幾乎都抱有這樣的疑問,同時心中也燃起了和平統一的強烈願望。

  因為這股強烈的熱情,三國時代的故事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不論哪個時代,三國的故事都會被引用,用於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即使是許多年後今天,人們也經常會引用三國的故事來解釋現實。

  了解了三國的故事,就等於了解了中國人心中的素材,就可以與他們擁有同樣的話題,由此可以喚起雙方心靈的共鳴,這是一種超越時代、超越國界的共鳴。

  將正史《三國志》故事化後的《三國演義》家喻戶曉。一般人們在說“三國”時候,指的就是這部留傳後世的《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十四世紀的羅貫中。他以生活在十四世紀的人的觀點,編出了一千年以前的歷史故事。據學者分析,他在創作《三國演義》的時候,參考了《三國志》《後漢書》和《資治通鑑》這三部正史以及一些市井傳說,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他自己的創作。

  三國時代的基本史料只有上述三種,這一點跟羅貫中的時代沒有什麼不同。但我從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現代人的角度出發,書寫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個時代的故事。很早以前,我曾經讀過羅貫中的原文。不過,在本書撰寫期間,我刻意沒有重讀,以免影響自己的思路。當然記憶里仍保留著《三國演義》的一部分內容。我在下筆時也在盡力擺脫原文的束縛。

  總之,我是依照自己的方法來理解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並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釋、推理,最終創作出了這部《三國志》的。因此,毋寧說這是“我的三國志故事”。書名《秘本三國志》[1]是在《全部》雜誌上連載時,由編輯人員加上的。其實,書中內容也沒有過多拘泥於這個“秘”字。且不考慮這個標題,也不論這部書的好壞,在這裡我只想說明,這本三國志故事是由陳舜臣本人創作完成的。

  在撰寫這部《秘本三國志》之前,我用了一個月時間去中國旅行了一次,連載進行的過程中又各花了一個月去過兩次。我用自己的眼睛去見證三國故事發生的舞台,用自己的雙腳切實地踏上這片土地。這些都是我一生難以忘卻的回憶。在最後一章的創作畫上句號後,我依然感到故事的餘韻在我的心中久久地迴蕩。

  陳舜臣

  一九七七年五月於六甲山房

  [1]此次出版的版本譯為《三國史秘本》。

  譯後記

  完成譯稿時,濱城大連垂柳的枝條已泛起鵝黃,在撲面的春風中搖曳著身姿。說起來,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閒情逸緻欣賞窗外的風景了。

  集中近一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部長篇巨著的重譯工作。這一過程中,常常是意中有,筆下無。為找到更加貼切的表達,冥思苦想是家常便飯,“躑躅月余”(嚴復語)之處亦不鮮見。

  譯事之難,若不親身體驗,實難有真切感受。而翻譯學貫古今的研究型作家陳舜臣先生的巨著,更是如履薄冰。譯者深感自己知識淺薄,文學素養不足,唯恐譯出來的文字“不信,不達,不雅”。

  好在小友朱園園等人提供了初譯稿,新星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時又委託丁子承和王昱星兩位先生做了校對,使得本次重譯走了不少“捷徑”。

  遼寧師範大學校報劉曉巍編輯、吉林大學博士生肖寧同學、遼寧師範大學本科生尹航同學抽出寶貴的時間,通讀了譯稿,提出諸多中肯的意見,令譯文增色不少。

  如果沒有中國畫報出版社於九濤社長長期以來為譯者提供的各種便利,或許筆者不會有機會翻譯這部名著,遑論重譯。

  北京新華先鋒出版科技有限公司的編輯同志允許我修改他們編輯之後的文稿,也給譯稿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最大便利。

  在此,謹向上述諸位表達衷心的謝意。沒有你們的支持、協助,譯者不知這部譯著將是怎樣的水準。當然,譯者並不認為這部譯著已經臻於完美,毋寧說仍然瑕瑜互見,敬請讀者以批判的眼光對待譯者的文字。

  本部譯稿出版之際,陳先生已經駕鶴西去,譯者已經無法就其中的不解之處向先生請教,只能憑藉自己的理解從字面去揣測陳先生執筆時的思路。當然,在翻譯過程中,筆者一直嘗試“移情”,與先生“共感”三國時代盪氣迴腸的歷史場景。

  陳先生用政治與宗教、世間的和平與人心的安寧等主題重構三國故事,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背後,將普通民眾對幸福與和平的追求置於首位,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張揚了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人性光芒。我想,任何一部偉大的著作,或許都因有這樣的主題貫穿其中才能成為經典吧!

  崔學森 於大連拾月書齋

  2016年4月18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