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金雀花王朝的兩位聖徒為英格蘭王權的兩個關鍵核心賦予了神聖的光輝。懺悔者愛德華的光榮陵寢設在改建後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中心,金雀花王朝的家族陵墓就環繞著它。有趣的是,並非所有國王都會被安葬在這座陵墓中。愛德華二世儘管與懺悔者同名,但一生作惡多端,死去的時候沒有國王的名分。為了懲罰他可恥的暴政,他被孤零零地埋葬在格洛斯特修道院,與其他國王分開。理查二世同樣也沒有資格安息在威斯敏斯特。他於1395年命人建造的超級豪華的雙人陵墓(以珀貝克大理石為基座,帶有銅像)中最後只安葬了波西米亞的安妮。理查二世的長眠之地是蘭利,臭名昭著的惡棍皮爾斯·加韋斯頓就被埋葬在那裡。直到1413年,亨利五世繼位的時候,理查二世的遺體才被轉移到威斯敏斯特,終於來到他的妻子和懺悔者愛德華的身邊。1381年,在前往史密斯菲爾德面對瓦特·泰勒的起義軍之前,理查二世曾在懺悔者愛德華的陵墓前禱告。
聖愛德華享受尊崇最多的地方是威斯敏斯特的王陵,而在較近期受到膜拜的另一位國民聖徒接受景仰的場所則是溫莎聖喬治小教堂的嘉德騎士座位。這座小教堂後來由愛德華四世重建,成為英格蘭歷代君主的另一個長眠之地。愛德華三世建立了嘉德騎士團,禮拜聖喬治,推崇尚武騎士的光榮法則,重新塑造了這位軍人國王與大諸侯之間的關係。它為愛德華三世及其兒子們與法蘭西的殘酷戰爭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榮譽性的敘述。在一定程度上,聖喬治甚至取代了神話中的亞瑟王,成為英格蘭征服的英雄。毫無疑問,對亞瑟王(其實他原先是威爾斯的英雄,於愛德華一世在位時被英格蘭人竊取)的崇拜是在金雀花王朝時期發展起來的,亞瑟王傳說也從民間傳說故事的主題演化成了王室排場的可靠元素(而民間傳說故事的最早代表是不法之徒替天行道的故事,如羅賓漢的歌謠)。但在愛德華三世時期發展起來的聖喬治崇拜則更強大有力。亞瑟王給了愛德華一世藉口去征服威爾斯和壓倒蘇格蘭(儘管這種藉口純屬謊言),而聖喬治的大旗的作用甚至更大:它將國王與貴族和騎士階層聯合起來,共同奮戰,並最終鼓舞整個英格蘭在海峽對岸征戰。自1204年約翰丟失諾曼第、盎格魯—諾曼王國開始痛苦而永久性地破裂以來,除了愛德華三世,沒有一位國王能夠完成這樣的功業。
在金雀花王朝時代聲名遠揚的聖徒不只是聖愛德華和聖喬治。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英雄,他們都被認為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儘管並不是全都被封為聖徒。這些英雄是在對抗國王的過程中喪命的偉人。在坎特伯雷,聖托馬斯·貝克特的墓地是英格蘭最利潤豐厚的朝聖地。這位喜好爭吵的大主教被亨利二世謀殺,他的聖龕浸染著鮮血和傳說,其神聖程度足以與歐洲大陸上的許多朝聖地(從巴黎的巴黎聖禮拜教堂到加利西亞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條條朝聖路上有諸多這樣的聖所)媲美。從亨利二世本人開始,金雀花王朝歷代君主都來到聖托馬斯的聖龕前,要麼是禱告以尋求堅毅的勇氣,要麼是為了勝利而感恩。聖托馬斯的聖龕一直是最神聖的場所,直到1538年,亨利八世解散天主教修道院期間命令將它拆毀。聖龕被拆除,貝克特的遺骨被拋棄在小溪里。今天,貝克特聖龕只剩下了一支小蠟燭和一塊匾銘,但貝克特仍然是英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被害也是英格蘭歷史正典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肯定比另外兩個與金雀花國王對抗的人——西蒙·德·孟福爾和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更有名,儘管這幾個人的遺體和聖龕都有所謂的奇蹟異象出現。
金雀花王朝歷代國王的遺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戰場上的成功,王朝也正是通過他們的軍事成就給英格蘭留下了印跡。在金雀花王朝的年代,正如英格蘭政府和政治文化發生了變化一樣,軍事戰略和戰術的幾乎每一個方面都發生了革新。亨利二世、理查一世和約翰與他們的諾曼祖先有很多共同之處,在他們的時代,戰爭藝術就是攻城的藝術。12世紀和13世紀初的大戰役幾乎全都發生在城堡和設防城鎮的城牆下。亨利二世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部署是1159年將金雀花王朝各領地的聯軍調遣到土魯斯城下,但攻城失敗;理查一世的威名是在攻打阿卡和雅法的戰鬥中建立的,他也死於另一場攻城戰,即沙呂—沙布羅爾城下。約翰丟掉了諾曼第,因為他在1203年從腓力·奧古斯都手中爭奪加亞爾城堡的大膽嘗試失敗了;1214年,他率領盟友們企圖在布汶與法蘭西國王正面交鋒,卻吃了敗仗,這是他的統治的標誌性失敗。三個風雲變幻的年頭之後,腓力二世的兒子路易王子興兵攻打林肯城,威廉·馬歇爾以亨利三世的名義衝進城,將法蘭西軍隊打退到海峽處,挽救了金雀花王朝。
但從13世紀中葉開始,正面交鋒的對陣取代了攻城戰,成為英格蘭人作戰的決定性手段。起初,正面對陣是遭到內戰挑戰的金雀花國王們的不得已手段:1263年的伊夫舍姆戰役中,西蒙·德·孟福爾被殘忍地砍成肉泥;1322年,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被自己的堂兄愛德華二世打敗之後遭到斬首。從13世紀末開始,英格蘭國王們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依賴正面交鋒來對付國外敵人。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在福爾柯克和鄧巴的大勝令蘇格蘭聞風喪膽;愛德華二世在班諾克本一敗塗地。在1327年悽慘的夏季,愛德華三世在斯坦諾普園林大敗,丟盡了顏面,但從中學到了戰爭藝術的許多教訓。1333年,他在哈立頓山報仇雪恨。自此之後,英格蘭軍隊在戰場上的排兵布陣成為最令人心驚膽寒的場面之一。
聖愛德華享受尊崇最多的地方是威斯敏斯特的王陵,而在較近期受到膜拜的另一位國民聖徒接受景仰的場所則是溫莎聖喬治小教堂的嘉德騎士座位。這座小教堂後來由愛德華四世重建,成為英格蘭歷代君主的另一個長眠之地。愛德華三世建立了嘉德騎士團,禮拜聖喬治,推崇尚武騎士的光榮法則,重新塑造了這位軍人國王與大諸侯之間的關係。它為愛德華三世及其兒子們與法蘭西的殘酷戰爭提供了一種精神上的、榮譽性的敘述。在一定程度上,聖喬治甚至取代了神話中的亞瑟王,成為英格蘭征服的英雄。毫無疑問,對亞瑟王(其實他原先是威爾斯的英雄,於愛德華一世在位時被英格蘭人竊取)的崇拜是在金雀花王朝時期發展起來的,亞瑟王傳說也從民間傳說故事的主題演化成了王室排場的可靠元素(而民間傳說故事的最早代表是不法之徒替天行道的故事,如羅賓漢的歌謠)。但在愛德華三世時期發展起來的聖喬治崇拜則更強大有力。亞瑟王給了愛德華一世藉口去征服威爾斯和壓倒蘇格蘭(儘管這種藉口純屬謊言),而聖喬治的大旗的作用甚至更大:它將國王與貴族和騎士階層聯合起來,共同奮戰,並最終鼓舞整個英格蘭在海峽對岸征戰。自1204年約翰丟失諾曼第、盎格魯—諾曼王國開始痛苦而永久性地破裂以來,除了愛德華三世,沒有一位國王能夠完成這樣的功業。
在金雀花王朝時代聲名遠揚的聖徒不只是聖愛德華和聖喬治。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英雄,他們都被認為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儘管並不是全都被封為聖徒。這些英雄是在對抗國王的過程中喪命的偉人。在坎特伯雷,聖托馬斯·貝克特的墓地是英格蘭最利潤豐厚的朝聖地。這位喜好爭吵的大主教被亨利二世謀殺,他的聖龕浸染著鮮血和傳說,其神聖程度足以與歐洲大陸上的許多朝聖地(從巴黎的巴黎聖禮拜教堂到加利西亞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條條朝聖路上有諸多這樣的聖所)媲美。從亨利二世本人開始,金雀花王朝歷代君主都來到聖托馬斯的聖龕前,要麼是禱告以尋求堅毅的勇氣,要麼是為了勝利而感恩。聖托馬斯的聖龕一直是最神聖的場所,直到1538年,亨利八世解散天主教修道院期間命令將它拆毀。聖龕被拆除,貝克特的遺骨被拋棄在小溪里。今天,貝克特聖龕只剩下了一支小蠟燭和一塊匾銘,但貝克特仍然是英格蘭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被害也是英格蘭歷史正典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肯定比另外兩個與金雀花國王對抗的人——西蒙·德·孟福爾和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更有名,儘管這幾個人的遺體和聖龕都有所謂的奇蹟異象出現。
金雀花王朝歷代國王的遺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戰場上的成功,王朝也正是通過他們的軍事成就給英格蘭留下了印跡。在金雀花王朝的年代,正如英格蘭政府和政治文化發生了變化一樣,軍事戰略和戰術的幾乎每一個方面都發生了革新。亨利二世、理查一世和約翰與他們的諾曼祖先有很多共同之處,在他們的時代,戰爭藝術就是攻城的藝術。12世紀和13世紀初的大戰役幾乎全都發生在城堡和設防城鎮的城牆下。亨利二世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部署是1159年將金雀花王朝各領地的聯軍調遣到土魯斯城下,但攻城失敗;理查一世的威名是在攻打阿卡和雅法的戰鬥中建立的,他也死於另一場攻城戰,即沙呂—沙布羅爾城下。約翰丟掉了諾曼第,因為他在1203年從腓力·奧古斯都手中爭奪加亞爾城堡的大膽嘗試失敗了;1214年,他率領盟友們企圖在布汶與法蘭西國王正面交鋒,卻吃了敗仗,這是他的統治的標誌性失敗。三個風雲變幻的年頭之後,腓力二世的兒子路易王子興兵攻打林肯城,威廉·馬歇爾以亨利三世的名義衝進城,將法蘭西軍隊打退到海峽處,挽救了金雀花王朝。
但從13世紀中葉開始,正面交鋒的對陣取代了攻城戰,成為英格蘭人作戰的決定性手段。起初,正面對陣是遭到內戰挑戰的金雀花國王們的不得已手段:1263年的伊夫舍姆戰役中,西蒙·德·孟福爾被殘忍地砍成肉泥;1322年,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被自己的堂兄愛德華二世打敗之後遭到斬首。從13世紀末開始,英格蘭國王們也開始越來越頻繁地依賴正面交鋒來對付國外敵人。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在福爾柯克和鄧巴的大勝令蘇格蘭聞風喪膽;愛德華二世在班諾克本一敗塗地。在1327年悽慘的夏季,愛德華三世在斯坦諾普園林大敗,丟盡了顏面,但從中學到了戰爭藝術的許多教訓。1333年,他在哈立頓山報仇雪恨。自此之後,英格蘭軍隊在戰場上的排兵布陣成為最令人心驚膽寒的場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