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看到……他的靈魂所受的折磨,”阿斯克寫道,“並且被派來侍奉他的人都對他毫無感情可言,也不習慣於伺候他,而都是些被派來監視他的陌生人,我走時心頭頗受觸動,自己思忖著他先前的光榮,以及世間命運的反覆無常。”
阿斯克的亞當沒有具體說理查二世講的是哪幾位國王的悲慘命運,但也不難猜到:他的英雄——懺悔者愛德華在位期間,國內多次爆發叛亂,最後他在諾森布里亞叛亂之後死去;約翰國王,金雀花王朝第一位被諸侯的意志限制了自己特權的君主;亨利三世,曾經被自己的諸侯俘虜;以及愛德華二世,理查二世曾努力為他正名,洗去他名字上的污點。
作為國王,理查二世比上述幾位昏君和暴君加起來還要糟糕。像懺悔者愛德華一樣,他標榜自己的神性,卻不知道生兒育女,傳承法統。像亨利三世一樣,他痴迷於神聖的儀式,卻讓英格蘭在法蘭西的征服事業土崩瓦解。像約翰一樣,他對自己的人民施虐。像愛德華二世一樣,他與蘭開斯特家族敵對,攫取自己貴族的土地,以陰謀詭計污染了政治,雖然在很長時期內得到了許多機會來痛改前非,卻冥頑不靈。更普遍的情況是,他聽信奸臣讒言,攻擊和掠奪自己臣民的財產,而不是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培植自己的勢力,以一個領主的身份與諸侯爭奪利益,卻沒有盡到更高層的義務:提供公共權威。他相信王權就是威望和輝煌外表,卻不懂得去領導。最後,他變得一無所有。
阿斯克的亞當與國王共進晚餐九天之後,即9月30日,星期二,英格蘭諸侯與平民代表在威斯敏斯特廳開會。這其實就是一次議會,儘管沒有國王的批准,它沒有完整的議會地位。大廳一端是空蕩蕩的寶座,上面蓋著金線織物。理查二世仍然在倫敦塔。約克大主教理查·斯科羅普起立,向與會者宣讀了一份聲明。他說,理查二世因為自己無能,已經同意遜位。重新獲得坎特伯雷大主教地位的托馬斯·阿倫德爾起立,詢問眾人是否接受這個事實。據官方檔案記載,每一位貴族都表示同意。然後平民代表們呼喊著表示同意。
理查二世真的是自願退位的嗎?他肯定是別無選擇。官方檔案給人製造的印象是,他是完全自願地退位的,說自己“無德無能,不配享有王位”。但同情理查二世的史書《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遭背叛及遇害編年史》的說法迥然不同。它記載了此次“議會”前一晚博林布羅克的亨利與理查二世的激烈爭吵。理查二世口出惡言,大發詛咒,要求見自己的妻子,而亨利拒絕在沒有經過議會程序的情況下將他從倫敦塔釋放,什麼都不肯答應。《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遭背叛及遇害編年史》記載:國王大發雷霆,但束手無策,他對公爵說,他(公爵)對他(國王)和國家都犯下了滔天大罪。公爵答道:“議會召開之前,我們什麼也不能做。”國王氣得簡直說不出話來,在室內踱了二十三步,一言不發;然後他脫口而出:“……這二十二年來,你一直當我是你的國王,卻怎敢這樣殘酷地對待我?你像奸詐之徒一樣對待我,像叛賊對待主人一樣;我發誓,要和你們當中四個最優秀的人決鬥。”國王這麼說著,將自己的帽子丟到地上。
這仍然無濟於事。會議代表們同意將國王廢黜,通過一項前所未有的司法程序快速採取了措施。聖艾瑟夫主教向眾人宣讀了三十三條廢黜國王的條款。這是理查二世的罪狀錄,從他登基伊始,一直講到他暴政的最後日子。其中包括:他在14世紀80年代的“邪惡統治”;他對上訴諸侯的摧殘(“國王對這些人特別仇恨,因為他們希望國王受到良好的節制”);他讓德·維爾組建一支軍隊以鎮壓自己的人民;他驅使來自柴郡的“大群為非作歹之徒”鎮壓自己的臣民;出售赦免令以敲詐勒索;篡改議會檔案、對博林布羅克的亨利的不公;濫用賦稅與貸款;拒絕“維護和捍衛國家的公正法律和風俗習慣”;數不勝數的勒索和欺騙罪行;將王室珠寶運往愛爾蘭;違反《大憲章》;一項泛泛而談但極其嚴厲的譴責,即“國王的言辭和文字如此反覆無常、虛偽矯飾,尤其對教皇和外國君主亦是如此,以至於無人敢信任他”。
罪狀宣讀完畢之後,聖艾瑟夫主教發出了廢黜國王的裁決。然後,博林布羅克的亨利從議會席位上起立,劃了十字,然後宣布王國屬於他,用英語說道:“以聖父、聖子與聖靈的名義,我,蘭開斯特的亨利,在此宣布,英格蘭王國、王位及其所有權利與附屬物,均歸我所有,因為我擁有善良的亨利三世國王的正當血統。由於朝綱敗壞、良好法律被廢止,國家幾乎已經到了崩潰邊緣。上帝賦予我莫大恩典,讓我在親朋的援助下,收復了王位。”他拿出理查二世的御璽,向眾人展示,然後拉住阿倫德爾大主教的手。坎特伯雷大主教領著博林布羅克的亨利走到大廳前部的金御座前。亨利在御座前跪下,作了祈禱。他睜開眼睛,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約克大主教分別扶著他的一隻胳膊,幫他在御座上坐下。威斯敏斯特大廳迴蕩著貴族和平民代表們的歡呼和掌聲。
英格蘭人民的呼喚震撼著大廳。巨大的聲響向錘梁屋頂(王室耗費巨資請亨利·伊夫利建造的)飛去,環繞著四壁上的白鹿圖案,在從懺悔者愛德華到理查二世的十三位英格蘭國王的雕像間迴蕩。這聲響還迴蕩在一個新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的耳際。博林布羅克的亨利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王。
阿斯克的亞當沒有具體說理查二世講的是哪幾位國王的悲慘命運,但也不難猜到:他的英雄——懺悔者愛德華在位期間,國內多次爆發叛亂,最後他在諾森布里亞叛亂之後死去;約翰國王,金雀花王朝第一位被諸侯的意志限制了自己特權的君主;亨利三世,曾經被自己的諸侯俘虜;以及愛德華二世,理查二世曾努力為他正名,洗去他名字上的污點。
作為國王,理查二世比上述幾位昏君和暴君加起來還要糟糕。像懺悔者愛德華一樣,他標榜自己的神性,卻不知道生兒育女,傳承法統。像亨利三世一樣,他痴迷於神聖的儀式,卻讓英格蘭在法蘭西的征服事業土崩瓦解。像約翰一樣,他對自己的人民施虐。像愛德華二世一樣,他與蘭開斯特家族敵對,攫取自己貴族的土地,以陰謀詭計污染了政治,雖然在很長時期內得到了許多機會來痛改前非,卻冥頑不靈。更普遍的情況是,他聽信奸臣讒言,攻擊和掠奪自己臣民的財產,而不是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培植自己的勢力,以一個領主的身份與諸侯爭奪利益,卻沒有盡到更高層的義務:提供公共權威。他相信王權就是威望和輝煌外表,卻不懂得去領導。最後,他變得一無所有。
阿斯克的亞當與國王共進晚餐九天之後,即9月30日,星期二,英格蘭諸侯與平民代表在威斯敏斯特廳開會。這其實就是一次議會,儘管沒有國王的批准,它沒有完整的議會地位。大廳一端是空蕩蕩的寶座,上面蓋著金線織物。理查二世仍然在倫敦塔。約克大主教理查·斯科羅普起立,向與會者宣讀了一份聲明。他說,理查二世因為自己無能,已經同意遜位。重新獲得坎特伯雷大主教地位的托馬斯·阿倫德爾起立,詢問眾人是否接受這個事實。據官方檔案記載,每一位貴族都表示同意。然後平民代表們呼喊著表示同意。
理查二世真的是自願退位的嗎?他肯定是別無選擇。官方檔案給人製造的印象是,他是完全自願地退位的,說自己“無德無能,不配享有王位”。但同情理查二世的史書《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遭背叛及遇害編年史》的說法迥然不同。它記載了此次“議會”前一晚博林布羅克的亨利與理查二世的激烈爭吵。理查二世口出惡言,大發詛咒,要求見自己的妻子,而亨利拒絕在沒有經過議會程序的情況下將他從倫敦塔釋放,什麼都不肯答應。《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遭背叛及遇害編年史》記載:國王大發雷霆,但束手無策,他對公爵說,他(公爵)對他(國王)和國家都犯下了滔天大罪。公爵答道:“議會召開之前,我們什麼也不能做。”國王氣得簡直說不出話來,在室內踱了二十三步,一言不發;然後他脫口而出:“……這二十二年來,你一直當我是你的國王,卻怎敢這樣殘酷地對待我?你像奸詐之徒一樣對待我,像叛賊對待主人一樣;我發誓,要和你們當中四個最優秀的人決鬥。”國王這麼說著,將自己的帽子丟到地上。
這仍然無濟於事。會議代表們同意將國王廢黜,通過一項前所未有的司法程序快速採取了措施。聖艾瑟夫主教向眾人宣讀了三十三條廢黜國王的條款。這是理查二世的罪狀錄,從他登基伊始,一直講到他暴政的最後日子。其中包括:他在14世紀80年代的“邪惡統治”;他對上訴諸侯的摧殘(“國王對這些人特別仇恨,因為他們希望國王受到良好的節制”);他讓德·維爾組建一支軍隊以鎮壓自己的人民;他驅使來自柴郡的“大群為非作歹之徒”鎮壓自己的臣民;出售赦免令以敲詐勒索;篡改議會檔案、對博林布羅克的亨利的不公;濫用賦稅與貸款;拒絕“維護和捍衛國家的公正法律和風俗習慣”;數不勝數的勒索和欺騙罪行;將王室珠寶運往愛爾蘭;違反《大憲章》;一項泛泛而談但極其嚴厲的譴責,即“國王的言辭和文字如此反覆無常、虛偽矯飾,尤其對教皇和外國君主亦是如此,以至於無人敢信任他”。
罪狀宣讀完畢之後,聖艾瑟夫主教發出了廢黜國王的裁決。然後,博林布羅克的亨利從議會席位上起立,劃了十字,然後宣布王國屬於他,用英語說道:“以聖父、聖子與聖靈的名義,我,蘭開斯特的亨利,在此宣布,英格蘭王國、王位及其所有權利與附屬物,均歸我所有,因為我擁有善良的亨利三世國王的正當血統。由於朝綱敗壞、良好法律被廢止,國家幾乎已經到了崩潰邊緣。上帝賦予我莫大恩典,讓我在親朋的援助下,收復了王位。”他拿出理查二世的御璽,向眾人展示,然後拉住阿倫德爾大主教的手。坎特伯雷大主教領著博林布羅克的亨利走到大廳前部的金御座前。亨利在御座前跪下,作了祈禱。他睜開眼睛,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約克大主教分別扶著他的一隻胳膊,幫他在御座上坐下。威斯敏斯特大廳迴蕩著貴族和平民代表們的歡呼和掌聲。
英格蘭人民的呼喚震撼著大廳。巨大的聲響向錘梁屋頂(王室耗費巨資請亨利·伊夫利建造的)飛去,環繞著四壁上的白鹿圖案,在從懺悔者愛德華到理查二世的十三位英格蘭國王的雕像間迴蕩。這聲響還迴蕩在一個新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的耳際。博林布羅克的亨利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