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斯塔提烏斯將寫道:“當莊稼重新長出來並把這片荒漠變得更加鬱鬱蔥蔥,子孫後代將會相信被吞噬的城市和居民們就臥在他們的腳下,他們先祖的農田是消失在一片火海中的嗎?”
以下則是馬提亞里斯的詩句:
維蘇威啊,不久前還有蒼鬱
成蔭的葡萄園,
這裡,一顆珍貴的葡萄
便使酒桶溢漫;
巴庫斯愛過這些高地
勝於尼薩的丘陵,
過去,薩提爾們在這山上
曾經縱情舞蹈;
這座比斯巴達更稱心的山
本是維納斯的樂園,
因了埃爾科勒的大名
這原是四海皆知的地方。
噢,一切盡被掩埋
在熊熊烈焰和邪惡的火山礫下:
現在眾神不希望
興許正是他們同意了
在此施展諸多魔法。
在接下來的一個個世紀裡,龐貝將被徹底遺忘,把它合攏了的小高地將被冠名為“齊維塔” [8] ,名字聽起來更像被埋的整座城市的碑文。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講述將漸少漸弱,然後完全止息於中世紀。於是,遺忘將落在這些冷灰之上,一座註定了要密封很久很久的墳墓……
將只有一位隱士或一個小宗教團體生活在這個區域,因為一間飾有壁畫的房間在某個階段被利用了,為考古學家們留下了肯定是後來的年代中的幾盞油燈,並故意劃掉漂亮的壁畫頭像證明“反對聖像崇拜”……誰知道,一面牆上的“Sodoma e Gomorra”(索多瑪和構莫拉)字樣可能正是寫在那個時期。
然而,城裡的有些牆壁處於地面上。在瞭望樓中的一座裡面的確找到了一個宿營地的遺蹟,得追溯到中世紀……沒有任何人知道,一個巨大的寶藏就藏在浮石層下面。也不知道一場巨大的災難就發生在這裡……因為命運的一個有趣的轉折,恰恰將是一塊由提多·蘇埃狄奧·克萊蒙特在他的“改造”城市的工程期間叫人豎立的石碑,第一次使人明白,出現在第一批發現者眼前的曾是古老的城市龐貝……
* * *
[1] 此處原文為英語。
[2] 此處原文為英語。
[3] 取自拍攝於1983年的一部美國影片《浩劫之後》(The day after )。
[4] 此處原文為英語。
[5] 阿爾普爾科是墨西哥的一座港口城市。
[6] 斯塔提烏斯(Statius,45年—96年),古羅馬著名詩人。《森林》(Silvae )是他的有名的詩歌集之一,共五卷。
[7] 馬提亞里斯(Martialis,38年或41年—104年),古羅馬重要的短詩詩人。他的短詩集(Epigrammi )流傳甚廣。
[8] “齊維塔”音譯自Civita,在古代表示“城市”。
浩劫之後
(OMNIA) VINCIT AMOR
愛戰勝一切。
在不滿二十個小時中,火山排出了一百億噸的岩漿,幾百萬噸的蒸汽和其他氣體,以每秒三百米的速度上升。維蘇威地區的凝灰岩和浮石的積層厚度甚至超過了二十米。如我們所見到的,比方在埃爾科拉諾,沒有確切的死亡數量,但我們可以估計龐貝人口是八千至一萬二千,埃爾科拉諾三千至四千。我們不清楚別處譬如郊區死亡了多少人。我們也許可以設想一個遇難者總數,包括斯塔比亞、歐普龍提斯和泰爾齊尼奧,在有一萬五千至兩萬人之間。這完全是理論上的估計。
在龐貝,第一具遺骸正式出土於1748年4月19日,在諾拉路和斯塔比阿那路之間的拐角處。
迄今在龐貝一共發現了1047遺骸,埃爾科拉諾328具。
名冊上少了很多人,也許還因為,譬如在兩城之外的農村肯定也發現到的那些骨頭,過去沒有特別留意而被扔掉了。
或者因為仍然埋在龐貝城內和城外(農村已經被耕種了或住著人,古城的三分之一還有待挖掘,根據一些估算,未發掘區域保存的屍骸可能不足五百具)。
龐貝的百分之三十八的遇難者在浮石中,因此主要是死於地震,但也有很多是死於因浮石的重壓而造成的屋頂和樓板的坍塌。按照火山學家羅貝爾托·桑塔克若切提出的這個數據,也就意味著百分之六十二的人是被岩漿流殺死的……
所以,隔著近乎兩千年的距離尋找倖存者,好像是件異乎尋常的任務,但並非絕不可能。在我們的講述里,我們找到了七個,如你們看見的大理石之家(佩圖薩多慕思)的房主N.坡皮迪奧·普里斯克的例子,可算是多一個倖存者。
最後,我們是如何知道在我們的遊程中所遇見的某些人從那場慘重的災難中死裡逃生了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一部分人已經逃生,另外的是“極有”可能逃生。
小普林尼當然是倖存下來了,既然他在他的那幾封寫給塔西佗的有名的信里描述了噴發。他的母親普林尼婭,我們知道她在幾年後於公元83年去世。
對彭坡尼亞諾只能做幾個推測。在小普林尼的信里,他對其只是簡單地以彭坡尼亞諾提及,這讓人領會他該是個眾所周知的人物(起碼對塔西佗是)。當博物學家決定在夜幕降臨前拋錨時,老普林尼的朋友在斯塔比亞的別墅里招待了他。艦隊司令的最後幾小時和他殞命於沙灘上的敘述,除了來自他——那個房主人,不可能是別人,或者總之也是來自他的奴隸和自由奴,這些讓人想到,他得救了。
以下則是馬提亞里斯的詩句:
維蘇威啊,不久前還有蒼鬱
成蔭的葡萄園,
這裡,一顆珍貴的葡萄
便使酒桶溢漫;
巴庫斯愛過這些高地
勝於尼薩的丘陵,
過去,薩提爾們在這山上
曾經縱情舞蹈;
這座比斯巴達更稱心的山
本是維納斯的樂園,
因了埃爾科勒的大名
這原是四海皆知的地方。
噢,一切盡被掩埋
在熊熊烈焰和邪惡的火山礫下:
現在眾神不希望
興許正是他們同意了
在此施展諸多魔法。
在接下來的一個個世紀裡,龐貝將被徹底遺忘,把它合攏了的小高地將被冠名為“齊維塔” [8] ,名字聽起來更像被埋的整座城市的碑文。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講述將漸少漸弱,然後完全止息於中世紀。於是,遺忘將落在這些冷灰之上,一座註定了要密封很久很久的墳墓……
將只有一位隱士或一個小宗教團體生活在這個區域,因為一間飾有壁畫的房間在某個階段被利用了,為考古學家們留下了肯定是後來的年代中的幾盞油燈,並故意劃掉漂亮的壁畫頭像證明“反對聖像崇拜”……誰知道,一面牆上的“Sodoma e Gomorra”(索多瑪和構莫拉)字樣可能正是寫在那個時期。
然而,城裡的有些牆壁處於地面上。在瞭望樓中的一座裡面的確找到了一個宿營地的遺蹟,得追溯到中世紀……沒有任何人知道,一個巨大的寶藏就藏在浮石層下面。也不知道一場巨大的災難就發生在這裡……因為命運的一個有趣的轉折,恰恰將是一塊由提多·蘇埃狄奧·克萊蒙特在他的“改造”城市的工程期間叫人豎立的石碑,第一次使人明白,出現在第一批發現者眼前的曾是古老的城市龐貝……
* * *
[1] 此處原文為英語。
[2] 此處原文為英語。
[3] 取自拍攝於1983年的一部美國影片《浩劫之後》(The day after )。
[4] 此處原文為英語。
[5] 阿爾普爾科是墨西哥的一座港口城市。
[6] 斯塔提烏斯(Statius,45年—96年),古羅馬著名詩人。《森林》(Silvae )是他的有名的詩歌集之一,共五卷。
[7] 馬提亞里斯(Martialis,38年或41年—104年),古羅馬重要的短詩詩人。他的短詩集(Epigrammi )流傳甚廣。
[8] “齊維塔”音譯自Civita,在古代表示“城市”。
浩劫之後
(OMNIA) VINCIT AMOR
愛戰勝一切。
在不滿二十個小時中,火山排出了一百億噸的岩漿,幾百萬噸的蒸汽和其他氣體,以每秒三百米的速度上升。維蘇威地區的凝灰岩和浮石的積層厚度甚至超過了二十米。如我們所見到的,比方在埃爾科拉諾,沒有確切的死亡數量,但我們可以估計龐貝人口是八千至一萬二千,埃爾科拉諾三千至四千。我們不清楚別處譬如郊區死亡了多少人。我們也許可以設想一個遇難者總數,包括斯塔比亞、歐普龍提斯和泰爾齊尼奧,在有一萬五千至兩萬人之間。這完全是理論上的估計。
在龐貝,第一具遺骸正式出土於1748年4月19日,在諾拉路和斯塔比阿那路之間的拐角處。
迄今在龐貝一共發現了1047遺骸,埃爾科拉諾328具。
名冊上少了很多人,也許還因為,譬如在兩城之外的農村肯定也發現到的那些骨頭,過去沒有特別留意而被扔掉了。
或者因為仍然埋在龐貝城內和城外(農村已經被耕種了或住著人,古城的三分之一還有待挖掘,根據一些估算,未發掘區域保存的屍骸可能不足五百具)。
龐貝的百分之三十八的遇難者在浮石中,因此主要是死於地震,但也有很多是死於因浮石的重壓而造成的屋頂和樓板的坍塌。按照火山學家羅貝爾托·桑塔克若切提出的這個數據,也就意味著百分之六十二的人是被岩漿流殺死的……
所以,隔著近乎兩千年的距離尋找倖存者,好像是件異乎尋常的任務,但並非絕不可能。在我們的講述里,我們找到了七個,如你們看見的大理石之家(佩圖薩多慕思)的房主N.坡皮迪奧·普里斯克的例子,可算是多一個倖存者。
最後,我們是如何知道在我們的遊程中所遇見的某些人從那場慘重的災難中死裡逃生了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一部分人已經逃生,另外的是“極有”可能逃生。
小普林尼當然是倖存下來了,既然他在他的那幾封寫給塔西佗的有名的信里描述了噴發。他的母親普林尼婭,我們知道她在幾年後於公元83年去世。
對彭坡尼亞諾只能做幾個推測。在小普林尼的信里,他對其只是簡單地以彭坡尼亞諾提及,這讓人領會他該是個眾所周知的人物(起碼對塔西佗是)。當博物學家決定在夜幕降臨前拋錨時,老普林尼的朋友在斯塔比亞的別墅里招待了他。艦隊司令的最後幾小時和他殞命於沙灘上的敘述,除了來自他——那個房主人,不可能是別人,或者總之也是來自他的奴隸和自由奴,這些讓人想到,他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