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曾侯乙編鐘的美麗傳說

  青銅冶煉技術到春秋戰國已經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代表就是曾侯乙編鐘,它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編鐘分8組,共分3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65枚編鐘(包括1枚鎛)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5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

  第78節:遙遠的青銅器(3)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此鍾為曾侯乙所造。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曾侯乙是地處楚國境內北部的曾國皇宮的一名樂師,他對音樂要求非常嚴格。後來銅碌山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天然銅,質地純淨,重達萬斤。曾侯乙很早就想製造一件偉大樂器,於是派人連夜趕到楚境,將銅運回。運銅途中遭到楚國的三次截擊,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運回到曾國。

  編鐘鑄成後,曾侯乙大宴群臣,編鐘奏響震耀古今,場景之恢宏可謂空前絕後。秦王聞聽編鐘之事後,派樂府總管親往觀摩,樂府總管深知秦王之意,領命前往。這時楚王秘密派了一名高手前去盜鐘,以阻止曾國把編鐘貢獻給秦國。秦樂府總管到曾國後,曉以利害、動之以情地對曾侯乙遊說:秦強大無比,且雄霸中原之心堅決,楚國尚不敢開罪,何況這小小的曾國。只要獻上編鐘,秦王大悅,就能保全你曾國清平康樂。曾侯乙雖是個剛正賢雅之人,但為了舉國百姓的生死,不得不委曲求全,答應將編鐘獻於秦王。

  當夜曾侯乙遣去眾人,獨自留於樂宮之內,對著編鐘揮淚作別,然後離去。整套編鐘被運送到大秦後,秦國慶祝勝利,殺豬宰牛犒勞軍士,並在秦百萬大軍圍觀下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聲樂歌舞表演,當壓軸戲編鐘演奏時,秦王大驚,因為編鐘可以發出世上最純粹的音樂,這音樂竟能淨化秦國士兵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人間的美好,軍士們的兵器紛紛落下……秦王開始把編鐘當成燙手的山芋,於是秘密派人射死曾侯乙,以編鐘是曾侯乙畢生的心血,尊重曾侯乙為由,命編鐘陪葬曾侯乙。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1979年,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1997年7月,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慶典音樂會上,編鐘奏出了中華民族的世紀強音。

  青銅器製造業的衰落

  青銅器製造到了秦朝以後就漸漸衰落下去。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唐朝以來開始仿造先秦青銅器,到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流傳到現在的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的作品也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設之鼎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 考古圖 》、《 博古圖 》等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同時也下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但是無論如何,這時的青銅器製造,再也無法與先秦時期相媲美了。

  第79節:千古釀酒法(1)

  千古釀酒法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其幾千年來文化沉澱之多、之豐富,世上鮮有。這其中,茶文化、酒文化、絲綢文化被譽為中國三大古文化。酒文化在其中名列第二,可見酒文化內涵之豐厚。商代的甲骨文就曾多次提到酒,春秋時期有四飲、五齊、三酒之說。戰國時代,楚國的酒風隨著巫風而越發熾熱,最為昌盛。漢魏南北朝是我國酒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時期酒業迅猛發展,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標誌:一是用曲不用櫱。二是釀酒工藝大為改進,酒的度數大大提高了。三是酒名大量出現,酒的品種迅速增多。四是酒除了日常飲用外,藥用價值養生價值也明確地為人們所認識。唐宋酒業,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改進。制曲技術、釀造技術在理論上和工藝上均有突破。出現 《 北山酒經 》,是繼《 齊民要術 》之後最有價值的釀造著作。宋代時期已經掌握了蒸餾酒的技術,元代時期得到推廣。明清時期酒業在制曲技術之高,釀酒技術之精,規模之大,品類之眾,理論總結之全面系統方面,大大超過了歷代,並且釀酒已經形成了南酒、北酒兩大體系,各有特色和名酒。

  釀酒起源的傳說中國釀酒歷史悠久。《 說文解字 》上說:"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從禹時算起,酒已有五六千餘年的歷史,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我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酒的記載,從《 詩經 》到《 紅樓夢 》,三千餘年的文學和歷史著作中,幾乎都離不開酒。傳說夏桀、商紂之亡國,皆起因於貪酒。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酒是從商代墓中出土的,密封完好,雖經三千餘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系列化學變化,古酒濃香依未揮發乾,令人難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