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夏代是否鑄過九鼎呢?如果鑄過,九鼎流傳了千餘年,至秦失落一隻而剩八隻的話,那剩餘八鼎又到了哪裡?按常理推斷,八鼎如果被秦國得到,秦亡,則歸於漢,但據史書載,秦王子嬰降劉邦時,只交出了象徵皇權的皇帝璽印,對鼎隻字未提。是鼎被秦所毀,還是秦從來未得鼎?也許隨著考古發掘的發展,未來有一天,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夏鑄九鼎一事會真相大白。

  司母戊鼎為何缺耳

  商代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這時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字,青銅製作業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青銅器種類繁多,製作精巧,造型準確,器身上還出現了粗疏的動物紋或幾何紋。到商代後期,青銅器製作水平達到了高峰,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大,而且質量高。大量的青銅容器上,常常鑄出三重花紋,襯底用雲雷紋,上面凸起獸面紋,主紋之上又加幾何紋等。器內有時還鑄出字數不等的銘文,頗具時代特徵。

  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屬商代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這麼巨大的方鼎是幹什麼用的?又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司母戊鼎是祭祀的器物,"司母戊"即"祭祀母親戊",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祭祀他的母親妣戊的,這麼巨大的青銅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司母戊鼎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范,范分腹范、頂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三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於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三個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鑄型里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澆注鼎耳。這樣,巨大的司母戊鼎便鑄造出來了。司母戊大鼎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將軍盔,協同合作才能製成。這種大規模的生產和複雜的工藝過程,說明我國青銅冶鑄業早在商代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第77節:遙遠的青銅器(2)

  後來隨著商朝的滅亡,司母戊鼎也隨之湮沒於廢墟之中。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農民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當探杆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到一個硬物,吳希增把探杆取上來一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鏽,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

  方鼎的出土始終是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消息還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駐安陽飛機場的日軍警備隊長黑田榮次前來"參觀",後北平古董商蕭寅卿也來秘密造訪,並表示願出20萬銀元購買,但要求村民將鼎砸成四至十塊,以便分批裝箱運走。村民受20萬銀元誘惑,真的開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鋼鋸條鋸,但是沒鋸動,又改用鐵錘砸,最後砸掉了鼎耳,使方鼎受到嚴重破壞。後來,村民怕萬一蕭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會很難出手,於是停止肢解,又將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來。後來,消息傳到日偽憲兵隊耳中,憲兵隊多次前來搜尋。村民為了防止寶物被日本人搶去,便採取了迷惑敵人的辦法將方鼎轉移到較遠的地方埋藏起來,而在原來埋藏方鼎的地方,埋入了別的出土文物。日本憲兵找到這一埋藏地點,將這批文物搶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方鼎被運往南京。解放後,又被運送到了北京,現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方鼎那失去的一隻鼎耳一直沒有找到,專家們仿照鼎上另一隻鼎耳將它補鑄上去,就成了現在我們見到的模樣了。

  精妙絕倫的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又一知名的青銅器。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寓動於靜。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儘管尊口很大,由於尊的四角有4隻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是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隻大卷角羊,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四羊方尊集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於一身,體現出威嚴的氣氛和華麗精美的裝飾風格,表現出了極其成熟的金屬加工技巧和出色的藝術感染力,不愧是古代青銅藝術最傑出的珍品之一。1938年春天,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的村民姜景舒兄弟,在山上挖土種紅薯時,鋤頭碰到一塊硬物,他們想清除這塊硬物,誰知道一鋤頭下去,"哐"的一聲,從土裡飛濺出一塊長約10厘米寬約8厘米的鏽銅片, 一面是新茬兒,另一面的銅鏽上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一些紋路圖案。兩兄弟繼續挖下去,這件沉睡在地下3000多年的商朝末期的青銅國寶漸漸露出了瑰麗的身影,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