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 Page 39-----------------------
不是事實問題。 先秦墨家和名家,或者是經驗論的,或者是唯理論的,他們都強調思維 的認知功能而很少情感色彩,即不是以情感需要和評價,而是以事實和真假 為其基本特徵。但真正對後世發生影響而被普遍接受的是儒道兩家的思維方 式。 四、辯證性 傳統思維的辯證性起源較早,孔子提出了 “叩其兩端”,即考察問題的 兩個方面;老子強調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即對立面的相互依 存與相互轉化; 《周易》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的精湛命題,即兩個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推移;張載提出“兩”與“一” 的概念;二程提出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的對立普遍性。後來,朱 熹、王夫之等都有關於辯證觀點的進一步發揮。到近代,“相反相成”、“物 極必反”已經成為一般人的常識了。這就是中國傳統辯證思想的具體表現。 它在古代世界辯證性思維發展史上不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統和 特色。其要點有三: 一是強調整體各部分的和諧與統一。中國人從整體直觀出發,不是對於 整體各部分進行分析或像西方傳統哲學那樣追求事物的本原,而是著眼於已 經經驗到的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在處理這種關係時,又側重於尋求不同 方面的和諧統一。如兩周之際,史伯就以經驗論證了矛盾的不同方面只有達 到和諧與統一,才能產生出對於人有益的效果。這種強調和諧統一的思想到 春秋戰國時期,在儒家的 “致中和”學說,在墨家的“兼愛”、“非攻”學 說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儒家經典 《中庸》里,孔子的“和為貴”和“致 中和”的思想,被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的高度。從此以後, 隨著儒學地位的升高,致中和的特徵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也愈益突出。中 國傳統的科學、藝術等領域,無不顯示出這種特徵。例如,中國傳統的氣功 學,就是說明這一特徵的範例。按照氣功學的理論與實踐,不僅人本身是由 元氣貫通的統一體,而且人與外部世界也是這樣的統一體。另如中國的傳統 繪畫講究 “氣韻生動”,其依據也是這種整體和諧統一的思想。總之,在中 國人看來,事物整體各部分的和諧統一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只有把握住這種 和諧統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存在與生命。 二是著眼於對立互補、有別有序的陰陽交感的矛盾觀。 “一陰一陽之謂 道”、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歷來重視事物的 矛盾關係,視陰陽交感交易為宇宙的根本規律。但對事物的矛盾關係,他們 所強調的是相承相應、相比相得、相通相合的互補關係。陰陽兩極相濟為用, 各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依據,在陰陽對立之中,互補雙方又不是等價的平 等關係,存在著嚴格的 “有別”、“有序”的等級秩序。 三是注重事物的變化及其重複的規律性。這是從經驗的角度和重視經驗 積累的結果。正是在經驗的觀察積累中,中國人不僅時時注意到事物的變化, 而且逐漸發現了種種變化復重的規律性:王朝的興衰,代代如此;人的生、 老、病、死,人人如此;日月盈虛,晝夜交替,四季往復,如此等等。從 《周 易》開始,歷代的史書、典籍都從不同的角度記載、總結著中國人從經驗中 得到的各種交易及其重複的規律性。 傳統思維方式的辨證法,凝聚著人們在與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長期鬥爭 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巨大智慧,它所提供的辯證思維的經驗和教訓,有著值
----------------------- Page 40-----------------------
得我們認真對待的東西。 五、經學性 中國古代哲學家往往以“代聖賢立言”為標榜,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 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孔子 “述而不作”和孟子“言必稱三代”的實踐,就 是經學態度的表現。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 始了 “經學時代”。所謂“經學”,就是以解釋經典為主要任務,以經典的 是非為是非,以經典內容的範圍為學術應當固守的範圍。 各個時代各種形態的經學都有較為一致而穩定的思維方式,謂之 “經學 思維方式”。當代學者王文亮認為經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涵是:(1)溯源思 維法。經學的任務在於註解和研究古典著作,因而經學家們逐漸形成了這樣 一種思維定勢:要衡量確定一種理論或原則是否屬於真理,必須回到古代的 經典著作中去尋找是非的答案,其價值尺度是 “子曰詩云”、“古已有之”。 (2)權威論證法。在經學的思維中,權威等於真理,權威是論證和判定所有 理論是否屬於真理的最高標準。(3)永恆原則。“經學宜述古而不宜標新”。 經學家的思維能動性只能表現在從不同角度證明經典權威的神聖性和永恆 性。(4)道德意識。經學家特別注重命題概念、解經方法的繼承和延續以及 學派的繼承與延續。總之,經學思維方式的核心和實質是注重繼承而不是力 求創新。 經學思維方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響。中國歷史上的文化 思想、道德觀念、心理意識、價值觀念等,都留下了經學思維方式的痕跡。 同時,經學思維方式還以更為潛在的作用方式影響著當代中國當代人的思維 和行為。如政治領域中的官僚主義,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格、保守意識,學 術研究中的權威論證,民族心理中的拒變惰性等。因而,徹底批判經學思維 方式,培養和鼓勵創新精神,乃是當代面臨的重要文化問題。 第三節 傳統思維方式與現時代 歷史上任何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都只能屬於自己的時代。中國傳統的思 維方式也不例外,它既包含啟迪民族智慧的永恆酵母,又包括影響民族發展 的惰性因素。在人類進行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將如何對待傳統思維方式? 一、傳統思維方式的歷史價值與不足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不僅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特點和風格,形成了 獨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例如整體思維,無論其陰陽五 行說,還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都給中國傳統文化各領域提供了宏偉的框 架和出色的特點。正是這種整體觀,為中國在14世紀之前長期保持世界強大 帝國地位以及在各個文化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維 護一個大國的長期穩定和統一,沒有這樣博大的整體胸襟是不可思議的。在 辯證思維中,強調整體各部分的和諧與統一,對於中國各方面也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首先,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種思想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 定和良好的秩序,有利於生產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從而使中國人能創造出世 界史上最發達的封建文化。其次,就中國人的素質而言,這種強調和諧與統 一的思想,還有利於培養中國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從而使中國人擅長於組織 與協調人的關係。再如直覺思維、意象思維,不僅在倫理學、美學和藝術領 域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可見,傳統
不是事實問題。 先秦墨家和名家,或者是經驗論的,或者是唯理論的,他們都強調思維 的認知功能而很少情感色彩,即不是以情感需要和評價,而是以事實和真假 為其基本特徵。但真正對後世發生影響而被普遍接受的是儒道兩家的思維方 式。 四、辯證性 傳統思維的辯證性起源較早,孔子提出了 “叩其兩端”,即考察問題的 兩個方面;老子強調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即對立面的相互依 存與相互轉化; 《周易》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的精湛命題,即兩個對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推移;張載提出“兩”與“一” 的概念;二程提出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的對立普遍性。後來,朱 熹、王夫之等都有關於辯證觀點的進一步發揮。到近代,“相反相成”、“物 極必反”已經成為一般人的常識了。這就是中國傳統辯證思想的具體表現。 它在古代世界辯證性思維發展史上不僅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有自己的系統和 特色。其要點有三: 一是強調整體各部分的和諧與統一。中國人從整體直觀出發,不是對於 整體各部分進行分析或像西方傳統哲學那樣追求事物的本原,而是著眼於已 經經驗到的事物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在處理這種關係時,又側重於尋求不同 方面的和諧統一。如兩周之際,史伯就以經驗論證了矛盾的不同方面只有達 到和諧與統一,才能產生出對於人有益的效果。這種強調和諧統一的思想到 春秋戰國時期,在儒家的 “致中和”學說,在墨家的“兼愛”、“非攻”學 說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儒家經典 《中庸》里,孔子的“和為貴”和“致 中和”的思想,被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的高度。從此以後, 隨著儒學地位的升高,致中和的特徵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也愈益突出。中 國傳統的科學、藝術等領域,無不顯示出這種特徵。例如,中國傳統的氣功 學,就是說明這一特徵的範例。按照氣功學的理論與實踐,不僅人本身是由 元氣貫通的統一體,而且人與外部世界也是這樣的統一體。另如中國的傳統 繪畫講究 “氣韻生動”,其依據也是這種整體和諧統一的思想。總之,在中 國人看來,事物整體各部分的和諧統一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只有把握住這種 和諧統一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存在與生命。 二是著眼於對立互補、有別有序的陰陽交感的矛盾觀。 “一陰一陽之謂 道”、 “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歷來重視事物的 矛盾關係,視陰陽交感交易為宇宙的根本規律。但對事物的矛盾關係,他們 所強調的是相承相應、相比相得、相通相合的互補關係。陰陽兩極相濟為用, 各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依據,在陰陽對立之中,互補雙方又不是等價的平 等關係,存在著嚴格的 “有別”、“有序”的等級秩序。 三是注重事物的變化及其重複的規律性。這是從經驗的角度和重視經驗 積累的結果。正是在經驗的觀察積累中,中國人不僅時時注意到事物的變化, 而且逐漸發現了種種變化復重的規律性:王朝的興衰,代代如此;人的生、 老、病、死,人人如此;日月盈虛,晝夜交替,四季往復,如此等等。從 《周 易》開始,歷代的史書、典籍都從不同的角度記載、總結著中國人從經驗中 得到的各種交易及其重複的規律性。 傳統思維方式的辨證法,凝聚著人們在與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長期鬥爭 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巨大智慧,它所提供的辯證思維的經驗和教訓,有著值
----------------------- Page 40-----------------------
得我們認真對待的東西。 五、經學性 中國古代哲學家往往以“代聖賢立言”為標榜,以聖人之是非為是非, 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孔子 “述而不作”和孟子“言必稱三代”的實踐,就 是經學態度的表現。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開 始了 “經學時代”。所謂“經學”,就是以解釋經典為主要任務,以經典的 是非為是非,以經典內容的範圍為學術應當固守的範圍。 各個時代各種形態的經學都有較為一致而穩定的思維方式,謂之 “經學 思維方式”。當代學者王文亮認為經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內涵是:(1)溯源思 維法。經學的任務在於註解和研究古典著作,因而經學家們逐漸形成了這樣 一種思維定勢:要衡量確定一種理論或原則是否屬於真理,必須回到古代的 經典著作中去尋找是非的答案,其價值尺度是 “子曰詩云”、“古已有之”。 (2)權威論證法。在經學的思維中,權威等於真理,權威是論證和判定所有 理論是否屬於真理的最高標準。(3)永恆原則。“經學宜述古而不宜標新”。 經學家的思維能動性只能表現在從不同角度證明經典權威的神聖性和永恆 性。(4)道德意識。經學家特別注重命題概念、解經方法的繼承和延續以及 學派的繼承與延續。總之,經學思維方式的核心和實質是注重繼承而不是力 求創新。 經學思維方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響。中國歷史上的文化 思想、道德觀念、心理意識、價值觀念等,都留下了經學思維方式的痕跡。 同時,經學思維方式還以更為潛在的作用方式影響著當代中國當代人的思維 和行為。如政治領域中的官僚主義,社會生活中的權威性格、保守意識,學 術研究中的權威論證,民族心理中的拒變惰性等。因而,徹底批判經學思維 方式,培養和鼓勵創新精神,乃是當代面臨的重要文化問題。 第三節 傳統思維方式與現時代 歷史上任何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都只能屬於自己的時代。中國傳統的思 維方式也不例外,它既包含啟迪民族智慧的永恆酵母,又包括影響民族發展 的惰性因素。在人類進行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將如何對待傳統思維方式? 一、傳統思維方式的歷史價值與不足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不僅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特點和風格,形成了 獨特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例如整體思維,無論其陰陽五 行說,還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都給中國傳統文化各領域提供了宏偉的框 架和出色的特點。正是這種整體觀,為中國在14世紀之前長期保持世界強大 帝國地位以及在各個文化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維 護一個大國的長期穩定和統一,沒有這樣博大的整體胸襟是不可思議的。在 辯證思維中,強調整體各部分的和諧與統一,對於中國各方面也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首先,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這種思想有利於維護社會的穩 定和良好的秩序,有利於生產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從而使中國人能創造出世 界史上最發達的封建文化。其次,就中國人的素質而言,這種強調和諧與統 一的思想,還有利於培養中國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從而使中國人擅長於組織 與協調人的關係。再如直覺思維、意象思維,不僅在倫理學、美學和藝術領 域發揮著巨大作用,而且蘊藏著極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可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