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 Page 41-----------------------
思維方式在創造持久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中發揮過十分積極的作用。而 且,僅就其獨特性來說,就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表明了人類思維 發展的多種可能道路和智慧的多種類型。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優點之所在也正是它的缺點之所在,它畢竟是前科 學的直觀性思維,而不是建立在近代工業社會及其科學基礎上的科學思維。 況且,它本身又存在著思維機制發育不足的先天性缺陷。從傳統思維的心理 基礎來看,血緣宗法文化抑制了民族思維主客體意識的分化,強化了樸素有 機自然觀在傳統思維活動中的支配地位,阻礙了思維模式向精確化的轉換。 比如說,傳統的整體觀雖然宏偉迷人,但卻模糊不清,給人以似是而非或似 非而是的滿足,因而這種整體觀使中國人長時期滿足於統一大的外表,阻礙 了社會內容的更新。同時,由於過分地強調整體的重要性,總是只有家族、 國家觀念,以至壓抑了人們個性的發展。這種籠統模糊的整體觀,還易於在 經驗科學上不求甚解,有礙於科學的發展。從傳統思維的形式化素質來看, 自然經濟和社會大一統結構,阻礙了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體系的發展,阻礙 了民族思維邏輯推證傳統的形成和穩定思維模式的建構。比如說,理論、實 踐與技術應用三者間的相互作用,是近代科學發展的內在機制。文藝復興後, 西方科學技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其理論、實踐與技術三者之間的聯 系越來越密切,循環機制日益健全。相反,近代中國並未形成理論、實踐、 技術三足鼎立的循環結構。中國傳統科學重應用而輕基礎,帶有個體經驗和 直觀的模糊色彩,缺乏可證偽性的演繹公理化體系。總起來看,由於中國特 定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歷史積澱,使民族思維機制發育不足的缺陷,變成 一種歷史惰性,妨礙了精確思維方式的轉換,導致了近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民 族思維發展脫節於人類文明發展潮頭的狀態。 二、辯證地對待傳統思維方式 中華民族以自身的才智孕育和發展了自己絢麗多姿的傳統文化。富於辯 證的、直觀綜合的模糊化思維方式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代思維的活性、彈 性。但這種思維方式畢竟又是長期以來狹隘、封閉、保守的經濟、政治的產 物。從鴉片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 命,直到今天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生活的舞台發生著急劇而令人眩目的變 化,相反,人民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卻不甚明顯。當前,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第 三次浪潮拍擊下震醒、崛起的中國,正意欲以改革和現代化掙脫舊的封閉模 式,建設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開放性文化體系。思維方式作 為民族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對於新文化體系的建立產生著舉足輕重的作 用。也就是說,民族新文化體系的建立,首先決定於傳統思維方式的轉變和 更新。 那麼,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加批判地保存祖先留下的 “國 粹”,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重彈 “體用”、“本未”的老調,重蹈“人惟 求舊,器惟求新”的復轍嗎?這樣中華民族崛起的宏願將被歷史無情地嘲弄, 變成一幅令人辛酸的漫畫。重複西方思維方式演進的軌跡嗎?歷史的時空則 不能倒流。我們認為,在全面地、一成不變地保持民族傳統的固有思維方式 既不可能,盲目追隨外來思維方式又不可取的情況下,切實可行的途徑,應 該是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因為任何一種思維方式,都是 一定時代的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都具有某種合理性,同時也都具有某種局 限性,從縱向來看,後起的思維方式,並不能全盤否定、推翻先在的思維方
----------------------- Page 42-----------------------
式。從橫向來看,不同地域的思維方式,在整個人類思維發展中,都只是一 個方面或一個側面。比如,人們通常認為中國傳統思維重直覺,西方傳統思 維重邏輯。其實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哪一 方面都不可或缺。對立的或不同的思維方式互補的情形是常見和必要的。正 是各種不同思維方式的結合和互補,開闢了人類科學思維的道路。因此,對 待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既不能採取虛無主義的全盤否定的態度,也不能自以 為是 “世界精神文明的中心”,認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比西方思維方式高明 得多。比較現實的態度是,以開放的心態容納世界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使 中國思維方式迅速地由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 第六章 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華民族 第一節 以炎黃子孫為榮 中國人喜歡自稱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即使是僑居海外的華僑、已經入 了外國籍的華人,也常常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這究竟為什麼呢? 原來中國古書上記載過這樣一個美妙的傳說:黃帝和炎帝是中國遠古時 代兩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黃帝姬姓,號稱軒轅,又號有熊氏。他那雙勤勞 和智慧的手,不僅發明了房屋、舟車和弓箭,還砸磨玉石作為兵器,進行了 遠戰;他不僅會馴養家畜,還叫倉頡創造了文字,對中國早期的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創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就連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個非常了 不起的婦女。她發明了養蠶繅絲,教人用絲織帛做衣,被人們尊稱為 “先蠶 娘娘”。炎帝姜姓,號神農氏,他發明了耒 ,教人從事農業,生產糧食, 解決吃飯問題;他 百草,識別藥用植物,給人治療疾病。這一傳說告訴我 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神州大地上生息蕃衍。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 動和智慧,創造了促使社會進步和豐富生活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翻開了 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第一章。因此,世世代代生活和勞動的中華兒女,才無不 感到驕傲和自豪。 不過,以炎黃子孫為榮的原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這個優秀的民族的子 孫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所創造的燦爛文化。 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據說早在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原 始人類生存、蕃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了。到現在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國境 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最早的是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以謀人。這說明中 國民族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70萬年前。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由 多民族組成的統一體。就其中的漢族而言,它的公認的祖先夏族,就是由傳 說中遠古時代的黃帝部族進入中原地帶,融合了夷族、黎族、苗族等許多部 族後形成的。就是從夏朝、商朝算起,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也綿延了 4000 餘年之久。世界各國人民不僅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表示欽佩,尤其對中華 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表現出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驚嘆不已。的確, 在自己悠久的發展史上,中華民族曾經歷了多少歷史風雨,戰勝過多少內憂 外患和艱難險阻。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曾一再陷入內 部四分五裂的局面,但它都能一次又一次重新恢復統一。特別是鴉片戰爭後 的近代,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外有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日本帝國主義甚至一 度占領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華民族的命運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
思維方式在創造持久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中發揮過十分積極的作用。而 且,僅就其獨特性來說,就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表明了人類思維 發展的多種可能道路和智慧的多種類型。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優點之所在也正是它的缺點之所在,它畢竟是前科 學的直觀性思維,而不是建立在近代工業社會及其科學基礎上的科學思維。 況且,它本身又存在著思維機制發育不足的先天性缺陷。從傳統思維的心理 基礎來看,血緣宗法文化抑制了民族思維主客體意識的分化,強化了樸素有 機自然觀在傳統思維活動中的支配地位,阻礙了思維模式向精確化的轉換。 比如說,傳統的整體觀雖然宏偉迷人,但卻模糊不清,給人以似是而非或似 非而是的滿足,因而這種整體觀使中國人長時期滿足於統一大的外表,阻礙 了社會內容的更新。同時,由於過分地強調整體的重要性,總是只有家族、 國家觀念,以至壓抑了人們個性的發展。這種籠統模糊的整體觀,還易於在 經驗科學上不求甚解,有礙於科學的發展。從傳統思維的形式化素質來看, 自然經濟和社會大一統結構,阻礙了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體系的發展,阻礙 了民族思維邏輯推證傳統的形成和穩定思維模式的建構。比如說,理論、實 踐與技術應用三者間的相互作用,是近代科學發展的內在機制。文藝復興後, 西方科學技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其理論、實踐與技術三者之間的聯 系越來越密切,循環機制日益健全。相反,近代中國並未形成理論、實踐、 技術三足鼎立的循環結構。中國傳統科學重應用而輕基礎,帶有個體經驗和 直觀的模糊色彩,缺乏可證偽性的演繹公理化體系。總起來看,由於中國特 定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歷史積澱,使民族思維機制發育不足的缺陷,變成 一種歷史惰性,妨礙了精確思維方式的轉換,導致了近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民 族思維發展脫節於人類文明發展潮頭的狀態。 二、辯證地對待傳統思維方式 中華民族以自身的才智孕育和發展了自己絢麗多姿的傳統文化。富於辯 證的、直觀綜合的模糊化思維方式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古代思維的活性、彈 性。但這種思維方式畢竟又是長期以來狹隘、封閉、保守的經濟、政治的產 物。從鴉片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 命,直到今天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生活的舞台發生著急劇而令人眩目的變 化,相反,人民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卻不甚明顯。當前,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第 三次浪潮拍擊下震醒、崛起的中國,正意欲以改革和現代化掙脫舊的封閉模 式,建設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開放性文化體系。思維方式作 為民族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對於新文化體系的建立產生著舉足輕重的作 用。也就是說,民族新文化體系的建立,首先決定於傳統思維方式的轉變和 更新。 那麼,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加批判地保存祖先留下的 “國 粹”,固守傳統的思維方式,重彈 “體用”、“本未”的老調,重蹈“人惟 求舊,器惟求新”的復轍嗎?這樣中華民族崛起的宏願將被歷史無情地嘲弄, 變成一幅令人辛酸的漫畫。重複西方思維方式演進的軌跡嗎?歷史的時空則 不能倒流。我們認為,在全面地、一成不變地保持民族傳統的固有思維方式 既不可能,盲目追隨外來思維方式又不可取的情況下,切實可行的途徑,應 該是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思維方式的有機結合。因為任何一種思維方式,都是 一定時代的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都具有某種合理性,同時也都具有某種局 限性,從縱向來看,後起的思維方式,並不能全盤否定、推翻先在的思維方
----------------------- Page 42-----------------------
式。從橫向來看,不同地域的思維方式,在整個人類思維發展中,都只是一 個方面或一個側面。比如,人們通常認為中國傳統思維重直覺,西方傳統思 維重邏輯。其實這兩種思維方式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哪一 方面都不可或缺。對立的或不同的思維方式互補的情形是常見和必要的。正 是各種不同思維方式的結合和互補,開闢了人類科學思維的道路。因此,對 待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既不能採取虛無主義的全盤否定的態度,也不能自以 為是 “世界精神文明的中心”,認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比西方思維方式高明 得多。比較現實的態度是,以開放的心態容納世界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使 中國思維方式迅速地由傳統形態走向現代形態。 第六章 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中華民族 第一節 以炎黃子孫為榮 中國人喜歡自稱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即使是僑居海外的華僑、已經入 了外國籍的華人,也常常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這究竟為什麼呢? 原來中國古書上記載過這樣一個美妙的傳說:黃帝和炎帝是中國遠古時 代兩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黃帝姬姓,號稱軒轅,又號有熊氏。他那雙勤勞 和智慧的手,不僅發明了房屋、舟車和弓箭,還砸磨玉石作為兵器,進行了 遠戰;他不僅會馴養家畜,還叫倉頡創造了文字,對中國早期的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創造,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就連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個非常了 不起的婦女。她發明了養蠶繅絲,教人用絲織帛做衣,被人們尊稱為 “先蠶 娘娘”。炎帝姜姓,號神農氏,他發明了耒 ,教人從事農業,生產糧食, 解決吃飯問題;他 百草,識別藥用植物,給人治療疾病。這一傳說告訴我 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神州大地上生息蕃衍。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 動和智慧,創造了促使社會進步和豐富生活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翻開了 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第一章。因此,世世代代生活和勞動的中華兒女,才無不 感到驕傲和自豪。 不過,以炎黃子孫為榮的原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這個優秀的民族的子 孫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所創造的燦爛文化。 中華民族歷來以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據說早在遙遠的年代就已經有原 始人類生存、蕃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了。到現在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國境 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最早的是距今約170萬年左右的元以謀人。這說明中 國民族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70萬年前。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由 多民族組成的統一體。就其中的漢族而言,它的公認的祖先夏族,就是由傳 說中遠古時代的黃帝部族進入中原地帶,融合了夷族、黎族、苗族等許多部 族後形成的。就是從夏朝、商朝算起,中華民族一脈相承,也綿延了 4000 餘年之久。世界各國人民不僅對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表示欽佩,尤其對中華 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表現出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驚嘆不已。的確, 在自己悠久的發展史上,中華民族曾經歷了多少歷史風雨,戰勝過多少內憂 外患和艱難險阻。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曾一再陷入內 部四分五裂的局面,但它都能一次又一次重新恢復統一。特別是鴉片戰爭後 的近代,內有軍閥割據混戰,外有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日本帝國主義甚至一 度占領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華民族的命運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