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策凌是配享太廟的第一位蒙古王公,他能得此殊榮並非依仗額駙的身份,而是憑著他對清朝的忠誠,憑著他在抗擊準噶爾擴張中所立下的蓋世無雙的功績,憑著他為康乾盛世的奠基。
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配享太廟的蒙古王爺,是嘉慶皇帝女兒莊敬和碩公主的嗣子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從迎戰李開芳、林鳳祥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到同英法聯軍激戰大沽、通縣八里橋,直至死於剿捻前線,堪稱是咸同兩朝的重臣。雖然從形式來看僧格林沁得到的哀榮與策凌無二,但策凌的轉戰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奠定了基石;而僧格林沁的馬革裹屍,不過是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為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提前殉了葬。
◇歡◇迎◇訪◇問◇www.HQDOOR.COM���
第55節:再次聯姻(1)
再次聯姻
策凌有八子,在政壇上最有影響的是長子成袞扎布與次子車布登扎布。
自康熙五十九年,成袞扎布就隨父出征,並因在雍正十年的額爾德尼召之戰中功績卓著被封為貝子。策凌去世後,身為世子的成袞扎布承襲親王爵位、賽音諾顏部首領及喀爾喀四部盟長。在乾隆朝所進行的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策凌次子車布登扎布也是從少年時代即隨父從軍,親自參加了發生在雍正十年的額爾德尼召之戰,因作戰勇敢而受到雍正的嘉獎,被賜予雙眼花翎及輔國公的爵位。後來車布登扎布還奉命同兆惠一起到天山以南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及哈薩克錫喇所發動的叛亂,並受到乾隆的嘉獎,皇帝特把策凌的「超勇」封號賜給他,又將其晉升為親王,父子兩代都成為超勇親王。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紫光閣時,車布登扎布因和落斯霍之戰的傑出功績而「圖形紫光閣」。乾隆在御製詩中稱讚他:「拍馬彎弓,所向無敵。不曾讀書,如古名將。和落斯霍,少勝眾彼。超勇親王,額駙之子。」
再次與策凌家族聯姻
策凌及其子成袞扎布、車布登扎布歷經康、雍、乾三朝,為清王朝徹底平定威脅北部、西北部地區的準噶爾部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皇七女一出生,乾隆就動了同策凌家族再次結為兒女親家的念頭,把在襁褓中的小公主許字成袞扎布的老疙瘩拉旺多爾濟。
皇七女的生母是皇貴妃魏佳氏,而她的同母弟弟永琰就是日後繼承皇位的嘉慶帝。乾隆把最高的公主稱號——固倫公主賜給了七公主,並在三十五年(1770)七月為15歲的固倫公主與拉旺多爾濟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乾隆還特意寫了一首御製詩賜給一對新人,要求額駙在「重見秦台引鳳凰」時,要把「藩屏世澤效匡襄」銘刻在心;又叮囑女兒「結縭戒勿恃尊貴,就邸勉教孝舅嫜」,不要依仗是皇帝的女兒盛氣凌人,要恪守孝敬公婆的婦德。乾隆以詩的形式諄諄教誨,足以反映出他對同成袞扎布結為兒女親家的重視。
「結縭戒勿恃尊貴,就邸勉教孝舅嫜」的御製詩,對於年近古稀的成袞扎布的確是人生最得意的一件大事,一年後這位在開拓新疆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溘然去世,而把「藩屏」「匡襄」的重任留給了後人。
發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清水教起義就為七額駙拉旺多爾濟提供了「匡襄」皇室的機會。多年來,清水教在山東地區秘密流傳,聲稱「飲水一甌(杯或盆),可四十九日不食,因名其教為『清水』」。該教首領王倫以行醫作為傳教的手段,「抄撮方書(中醫成方、驗方),為人治癰瘍,頗驗」。在給人看病時,選擇年輕力壯的人收為義子、義女,令彼等習武,培養、網絡了一批骨幹。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春,王倫即著手準備起義,把各地的教徒集中到東昌、兗州進行訓練,組織練習刀槍棍棒。
蟲工木橋◇BOOK.HQDOOR.COM◇歡◇迎訪◇問◇
第56節:再次聯姻(2)
該年五月,壽張知縣沈齊義得悉「清水教主招聚訓練」圖謀不軌,立即「移文陽穀協擒」。但其手下衙役多系清水教教徒,遂將壽張知縣擒拿邪教的命令密報王倫,王倫決定提前發動起義,在教徒中散布:本年八月之後「有四十五天大劫」,只有跟隨教主王倫才能免此劫難。八月二十八日,清水教徒召集民間藝人在壽張縣衙門前演戲,等到夜深戲散之後,看演出的數千人沖入衙門,「劫庫放囚」,勢不可擋。知縣沈齊義被生擒活捉,成為義軍祭旗的犧牲品。九月初二,王倫揮師北上,相繼攻克陽穀、堂邑,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臨清,致使漕運中斷。
面對從天而降的狂飆,七額駙拉旺多爾濟被派往山東,與大學士舒赫德、山東巡撫徐績等對臨清進行包圍。到九月二十九日,不僅攻克臨請、恢復漕運而且逼得走投無路的王倫舉火自焚。一場驟起的動亂被平息。
「匡襄」不盡
平定王倫之變後僅一年,七額駙就陷入飛鴻失伴的痛苦之中。七公主竟也同她的姑奶奶——六公主一樣青春早逝,於乾隆四十年(1775)病逝,享年20歲,賜諡「和靜」。在七公主去世後的41年裡,七額駙拉旺多爾濟繼續效忠清廷,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既不負乾隆之厚望,也無愧父祖之功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平定蘇四十三所領導的回民起義中,七額駙再次跨馬持槍,領兵出征。蘇四十三起義,同甘肅回教的派別之爭有直接關係。乾隆二十九年(1764)從西域歸來的馬明心創立新教,反對當時奉行的天課制度,下層回民紛紛改奉新教,從而觸犯教長、阿訇等上層人物的利益。由於舊教屢屢滋釁,致使舊教與新教之間衝突不斷。
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配享太廟的蒙古王爺,是嘉慶皇帝女兒莊敬和碩公主的嗣子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從迎戰李開芳、林鳳祥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到同英法聯軍激戰大沽、通縣八里橋,直至死於剿捻前線,堪稱是咸同兩朝的重臣。雖然從形式來看僧格林沁得到的哀榮與策凌無二,但策凌的轉戰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奠定了基石;而僧格林沁的馬革裹屍,不過是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為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提前殉了葬。
◇歡◇迎◇訪◇問◇www.HQDOOR.COM���
第55節:再次聯姻(1)
再次聯姻
策凌有八子,在政壇上最有影響的是長子成袞扎布與次子車布登扎布。
自康熙五十九年,成袞扎布就隨父出征,並因在雍正十年的額爾德尼召之戰中功績卓著被封為貝子。策凌去世後,身為世子的成袞扎布承襲親王爵位、賽音諾顏部首領及喀爾喀四部盟長。在乾隆朝所進行的平定準噶爾的戰爭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策凌次子車布登扎布也是從少年時代即隨父從軍,親自參加了發生在雍正十年的額爾德尼召之戰,因作戰勇敢而受到雍正的嘉獎,被賜予雙眼花翎及輔國公的爵位。後來車布登扎布還奉命同兆惠一起到天山以南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及哈薩克錫喇所發動的叛亂,並受到乾隆的嘉獎,皇帝特把策凌的「超勇」封號賜給他,又將其晉升為親王,父子兩代都成為超勇親王。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紫光閣時,車布登扎布因和落斯霍之戰的傑出功績而「圖形紫光閣」。乾隆在御製詩中稱讚他:「拍馬彎弓,所向無敵。不曾讀書,如古名將。和落斯霍,少勝眾彼。超勇親王,額駙之子。」
再次與策凌家族聯姻
策凌及其子成袞扎布、車布登扎布歷經康、雍、乾三朝,為清王朝徹底平定威脅北部、西北部地區的準噶爾部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皇七女一出生,乾隆就動了同策凌家族再次結為兒女親家的念頭,把在襁褓中的小公主許字成袞扎布的老疙瘩拉旺多爾濟。
皇七女的生母是皇貴妃魏佳氏,而她的同母弟弟永琰就是日後繼承皇位的嘉慶帝。乾隆把最高的公主稱號——固倫公主賜給了七公主,並在三十五年(1770)七月為15歲的固倫公主與拉旺多爾濟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乾隆還特意寫了一首御製詩賜給一對新人,要求額駙在「重見秦台引鳳凰」時,要把「藩屏世澤效匡襄」銘刻在心;又叮囑女兒「結縭戒勿恃尊貴,就邸勉教孝舅嫜」,不要依仗是皇帝的女兒盛氣凌人,要恪守孝敬公婆的婦德。乾隆以詩的形式諄諄教誨,足以反映出他對同成袞扎布結為兒女親家的重視。
「結縭戒勿恃尊貴,就邸勉教孝舅嫜」的御製詩,對於年近古稀的成袞扎布的確是人生最得意的一件大事,一年後這位在開拓新疆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溘然去世,而把「藩屏」「匡襄」的重任留給了後人。
發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清水教起義就為七額駙拉旺多爾濟提供了「匡襄」皇室的機會。多年來,清水教在山東地區秘密流傳,聲稱「飲水一甌(杯或盆),可四十九日不食,因名其教為『清水』」。該教首領王倫以行醫作為傳教的手段,「抄撮方書(中醫成方、驗方),為人治癰瘍,頗驗」。在給人看病時,選擇年輕力壯的人收為義子、義女,令彼等習武,培養、網絡了一批骨幹。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春,王倫即著手準備起義,把各地的教徒集中到東昌、兗州進行訓練,組織練習刀槍棍棒。
蟲工木橋◇BOOK.HQDOOR.COM◇歡◇迎訪◇問◇
第56節:再次聯姻(2)
該年五月,壽張知縣沈齊義得悉「清水教主招聚訓練」圖謀不軌,立即「移文陽穀協擒」。但其手下衙役多系清水教教徒,遂將壽張知縣擒拿邪教的命令密報王倫,王倫決定提前發動起義,在教徒中散布:本年八月之後「有四十五天大劫」,只有跟隨教主王倫才能免此劫難。八月二十八日,清水教徒召集民間藝人在壽張縣衙門前演戲,等到夜深戲散之後,看演出的數千人沖入衙門,「劫庫放囚」,勢不可擋。知縣沈齊義被生擒活捉,成為義軍祭旗的犧牲品。九月初二,王倫揮師北上,相繼攻克陽穀、堂邑,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臨清,致使漕運中斷。
面對從天而降的狂飆,七額駙拉旺多爾濟被派往山東,與大學士舒赫德、山東巡撫徐績等對臨清進行包圍。到九月二十九日,不僅攻克臨請、恢復漕運而且逼得走投無路的王倫舉火自焚。一場驟起的動亂被平息。
「匡襄」不盡
平定王倫之變後僅一年,七額駙就陷入飛鴻失伴的痛苦之中。七公主竟也同她的姑奶奶——六公主一樣青春早逝,於乾隆四十年(1775)病逝,享年20歲,賜諡「和靜」。在七公主去世後的41年裡,七額駙拉旺多爾濟繼續效忠清廷,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既不負乾隆之厚望,也無愧父祖之功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平定蘇四十三所領導的回民起義中,七額駙再次跨馬持槍,領兵出征。蘇四十三起義,同甘肅回教的派別之爭有直接關係。乾隆二十九年(1764)從西域歸來的馬明心創立新教,反對當時奉行的天課制度,下層回民紛紛改奉新教,從而觸犯教長、阿訇等上層人物的利益。由於舊教屢屢滋釁,致使舊教與新教之間衝突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