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四十四年對被廢六世達賴的興趣,已經顯示出其按捺不住的抱負,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同噶爾丹一樣掀起戰爭的狂飆,危及清王朝西部、北部疆域。未雨綢繆的康熙堅持施恩喀爾喀的國策,六額駙的人選也就因此而確定。
好事多磨
據幾乎與策凌同時期的清朝宗室——一度承襲禮親王的昭槤記載,策凌在來北京時已是弱冠之年,比只有6歲的公主要年長十二三歲。按照當時早婚的習俗,策凌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而當時康熙女兒中最大的四公主才13歲,更何況那時迫在眉睫需要聯姻的是喀爾喀中最有影響的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那一支,隸屬土謝圖汗的賽音諾顏部的策凌不可能排在土謝圖汗之孫敦多布多爾濟的前面。
儘管策凌儀表堂堂,個人素質相當出色,康熙也有招策凌為婿之意,但在三十九年(1700)選擇五額駙時,已經二十六七歲的策凌依舊沒能當上乘龍快婿,很可能那時他已經完婚,實在是陰差陽錯。到了康熙四十一年,18歲的六公主也到了出閣的年齡,但六公主的婚事卻往後推了四年,不願失去策凌為婿的康熙,或許在設法結束策凌的第一次婚姻。
關於策凌的第一次婚姻,在清代官方的記載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但策凌的確有兩個兒子是在被招為額駙前出生的,雖然長子成袞扎布的生年不詳,但次子車布登扎布生於六公主下嫁前的兩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策凌怎樣結束了第一次婚姻,始終是一個謎:是策凌之妻亡故?亦或是策凌休妻?還是以妻為妾……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清皇室同賽音諾顏部聯姻,無論對清王朝還是對賽音諾顏乃至喀爾喀都是一件大事、要事。
策凌到北京14年,才被招為六額駙——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初三,22歲的六公主奉阿瑪之命與策凌完婚。乾隆在悼念策凌的御製詩中就有「丁年尚主令名聞」之句,對「丁年」有兩種解釋:一是成丁之年(到了向政府服勞役、交納田賦的年齡),一是指壯年。成丁之年在各朝並不劃一,但一般在20歲左右,而策凌來北京時已接近20歲,再過14年後已經30開外,步入壯年,看來「丁年尚主」中的丁年屬後者。同年十二月,康熙冊封六公主為和碩公主,授予策凌和碩額駙,並令六公主隨夫前往漠北牧地塔密爾。
六額駙策凌生長在漠北,卻長期生活在北京,受過系統的中原文化教育,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已經中原化。因而即使在遙遠的塔密爾遊牧地,六公主同六額駙也不存在文化上的隔膜與習俗上的差異,在他們婚後的生活中家與國的利益竟能如此統一,這在以政治利益為目的的婚姻中是不可多見的。
去也匆匆
他們和諧的夫妻生活來也姍姍,卻去也匆匆。六公主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二十四日去世,時年26歲,三年半的婚姻給六額駙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六公主的早逝,很可能同往返於塔密爾與京師之間、過度疲勞有直接關係。額駙要駐紮塔密爾,而額駙的母親卻住在北京地安門寶鈔胡同的宅邸,老人已經習慣了北京的生活環境,公主必須兼顧婆婆與丈夫。
六公主的早逝,對額駙、對康熙都是個沉重的打擊。康熙在為六公主所撰寫的「壙志」(即墓誌)中盛讚公主柔嘉、和順、嫻靜以及下嫁(即「于歸」)後的種種美德,諸如「柔嘉秉質,和順居衷,自幼嚴訓是遵;允嫻內則,于歸令儀益茂,式著賢聲,敬以持身,聿成勤儉之德,慈能逮下,克推仁孝之思」。對於「方冀永年,忽傷奄逝」的六公主,康熙不僅下令在京邸撫養她的遺孤,還令在北京近郊選擇墓地,以表明對策凌、對賽音諾顏、對喀爾喀「恩施弗替」。這就使得六公主也成了下嫁蒙古各部的清代公主中,惟一一個沒有歸葬蒙古的公主。
六額駙的母親在六公主去世後依舊住在京師,依舊受到清政府無微不至的關照。六公主的陵寢已經成為聯繫兩個家庭、兩個民族的紐帶;額駙對康熙、對清王朝的耿耿忠心也依然如故,而他在政壇上的崛起恰恰是在六公主去世後的漫漫歲月里。
www.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52節:額駙策凌(1)
額駙策凌
策凌在清政壇上初露鋒芒,是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對西藏發動突襲之後。
策妄阿拉布坦同當年的和碩特部的顧實汗一樣,覬覦喇嘛教聖地西藏。拉藏汗對桑結嘉錯的剷除及另立意希嘉錯為六世達賴的做法,不僅引起西藏僧俗的強烈不滿,也遭到青海蒙古王公的抵制,青海各部於康熙四十九年又在里塘選出達賴六世的轉世靈童。儘管清政府從穩定西陲的大局出發,拒絕了青海各部請求冊封里塘轉世靈童的做法,但里塘轉世靈童的存在已經顯示出和碩特內部矛盾的加劇。上述種種,都使策妄阿拉布坦捕捉到染指西藏的機會。
策妄阿拉布坦利用拉藏汗陷於孤立的不利狀態,伸出了聯姻的橄欖枝,願把女兒博托洛克許配給拉藏汗的兒子丹衷為妻,但締結婚姻的前提是:丹衷必須親自到伊犁迎娶。康熙在五十三年(1714)得悉丹衷前往伊犁招親後,很為其安危與西藏的局勢擔心,曾對領侍衛內大臣等議論道:「拉藏汗一子前往策妄阿拉布坦處娶親,一子現在青海地方駐紮……伊處總無人矣,豈不孤危?況拉藏汗年近六十,自當為其身計,伊之人少……可常保無事乎……伊亦系曉事之人,若不深謀防範,斷乎不可,朕為拉藏汗時常留念。」
好事多磨
據幾乎與策凌同時期的清朝宗室——一度承襲禮親王的昭槤記載,策凌在來北京時已是弱冠之年,比只有6歲的公主要年長十二三歲。按照當時早婚的習俗,策凌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而當時康熙女兒中最大的四公主才13歲,更何況那時迫在眉睫需要聯姻的是喀爾喀中最有影響的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那一支,隸屬土謝圖汗的賽音諾顏部的策凌不可能排在土謝圖汗之孫敦多布多爾濟的前面。
儘管策凌儀表堂堂,個人素質相當出色,康熙也有招策凌為婿之意,但在三十九年(1700)選擇五額駙時,已經二十六七歲的策凌依舊沒能當上乘龍快婿,很可能那時他已經完婚,實在是陰差陽錯。到了康熙四十一年,18歲的六公主也到了出閣的年齡,但六公主的婚事卻往後推了四年,不願失去策凌為婿的康熙,或許在設法結束策凌的第一次婚姻。
關於策凌的第一次婚姻,在清代官方的記載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但策凌的確有兩個兒子是在被招為額駙前出生的,雖然長子成袞扎布的生年不詳,但次子車布登扎布生於六公主下嫁前的兩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策凌怎樣結束了第一次婚姻,始終是一個謎:是策凌之妻亡故?亦或是策凌休妻?還是以妻為妾……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清皇室同賽音諾顏部聯姻,無論對清王朝還是對賽音諾顏乃至喀爾喀都是一件大事、要事。
策凌到北京14年,才被招為六額駙——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初三,22歲的六公主奉阿瑪之命與策凌完婚。乾隆在悼念策凌的御製詩中就有「丁年尚主令名聞」之句,對「丁年」有兩種解釋:一是成丁之年(到了向政府服勞役、交納田賦的年齡),一是指壯年。成丁之年在各朝並不劃一,但一般在20歲左右,而策凌來北京時已接近20歲,再過14年後已經30開外,步入壯年,看來「丁年尚主」中的丁年屬後者。同年十二月,康熙冊封六公主為和碩公主,授予策凌和碩額駙,並令六公主隨夫前往漠北牧地塔密爾。
六額駙策凌生長在漠北,卻長期生活在北京,受過系統的中原文化教育,他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已經中原化。因而即使在遙遠的塔密爾遊牧地,六公主同六額駙也不存在文化上的隔膜與習俗上的差異,在他們婚後的生活中家與國的利益竟能如此統一,這在以政治利益為目的的婚姻中是不可多見的。
去也匆匆
他們和諧的夫妻生活來也姍姍,卻去也匆匆。六公主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三月二十四日去世,時年26歲,三年半的婚姻給六額駙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六公主的早逝,很可能同往返於塔密爾與京師之間、過度疲勞有直接關係。額駙要駐紮塔密爾,而額駙的母親卻住在北京地安門寶鈔胡同的宅邸,老人已經習慣了北京的生活環境,公主必須兼顧婆婆與丈夫。
六公主的早逝,對額駙、對康熙都是個沉重的打擊。康熙在為六公主所撰寫的「壙志」(即墓誌)中盛讚公主柔嘉、和順、嫻靜以及下嫁(即「于歸」)後的種種美德,諸如「柔嘉秉質,和順居衷,自幼嚴訓是遵;允嫻內則,于歸令儀益茂,式著賢聲,敬以持身,聿成勤儉之德,慈能逮下,克推仁孝之思」。對於「方冀永年,忽傷奄逝」的六公主,康熙不僅下令在京邸撫養她的遺孤,還令在北京近郊選擇墓地,以表明對策凌、對賽音諾顏、對喀爾喀「恩施弗替」。這就使得六公主也成了下嫁蒙古各部的清代公主中,惟一一個沒有歸葬蒙古的公主。
六額駙的母親在六公主去世後依舊住在京師,依舊受到清政府無微不至的關照。六公主的陵寢已經成為聯繫兩個家庭、兩個民族的紐帶;額駙對康熙、對清王朝的耿耿忠心也依然如故,而他在政壇上的崛起恰恰是在六公主去世後的漫漫歲月里。
www.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52節:額駙策凌(1)
額駙策凌
策凌在清政壇上初露鋒芒,是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對西藏發動突襲之後。
策妄阿拉布坦同當年的和碩特部的顧實汗一樣,覬覦喇嘛教聖地西藏。拉藏汗對桑結嘉錯的剷除及另立意希嘉錯為六世達賴的做法,不僅引起西藏僧俗的強烈不滿,也遭到青海蒙古王公的抵制,青海各部於康熙四十九年又在里塘選出達賴六世的轉世靈童。儘管清政府從穩定西陲的大局出發,拒絕了青海各部請求冊封里塘轉世靈童的做法,但里塘轉世靈童的存在已經顯示出和碩特內部矛盾的加劇。上述種種,都使策妄阿拉布坦捕捉到染指西藏的機會。
策妄阿拉布坦利用拉藏汗陷於孤立的不利狀態,伸出了聯姻的橄欖枝,願把女兒博托洛克許配給拉藏汗的兒子丹衷為妻,但締結婚姻的前提是:丹衷必須親自到伊犁迎娶。康熙在五十三年(1714)得悉丹衷前往伊犁招親後,很為其安危與西藏的局勢擔心,曾對領侍衛內大臣等議論道:「拉藏汗一子前往策妄阿拉布坦處娶親,一子現在青海地方駐紮……伊處總無人矣,豈不孤危?況拉藏汗年近六十,自當為其身計,伊之人少……可常保無事乎……伊亦系曉事之人,若不深謀防範,斷乎不可,朕為拉藏汗時常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