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譯文
夏、商、周三代盛時,聖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輔相們世代相傳,社會安定繁榮。道德的精義深入到人們心中,講求學問的風尚普及到市井鄉間,因此,那時哪怕是捕兔子的鄉野之人,以及漢江邊遊玩的女子,都天性淳厚貞靜、善於吟詠感受的情緒。至於像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這些人,他們的德行完美,文才精工,自不待多說。到了春秋時期,君王的恩澤衰落枯竭,道義本身就將廢弛,文章也就變化了。所以孔子目睹了人們捕獲麒麟,就嘆息說:“我崇尚追求的大道完結了呀!”被匡人威脅,就說:“古代的禮樂制度要喪失了。”於是慨然發憤,修訂大經。
第25章 曾國藩大智慧24
昭示百代稱王所需的法則,使之流傳千世也不更改。真是用心良苦之至,事業盛大之極呀。孔子去世之後,他的門徒們四方分布,不斷傳授,演進孔子學說。後來的聰明傑出的人才,有那些多見解擅著書的,大體上都是孔子的傳人呀。他們的文章醇厚或駁雜,與他們對道德禮儀見識的多少而有不同。掌握大道特別多的,他的文章醇厚深沉,孟軻就是這樣的人。掌握大道較多的,文章內容就淺薄明顯一些。掌握大道少的,文章就有些駁雜浮泛。掌握大道最少的,文章就駁雜虛浮得最厲害。自荀況、楊朱、莊子、列子、屈原、賈誼之下,聰明傑出、擅長撰文的人們的高低次序,基本上可以標示出來。
原文
凡男子之死於一言者,約有數等:與人爭狠,一言之忿不顧而死者,是死於忿也;氣誼相許,一言之約,借軀以相酬報者,是死於要約也;要事同計,異人同情,因旁人一言之感觸,遂以激發欲死者,是死於激切也。厲王遷死,淮南賓客多以此感激安,或安以一言而激發欲死耳。師古二義解一言甚當,而於王安未合也。
譯文
凡是男兒因一言而捨生輕死,大約有幾種情況:和別人爭勇鬥狠,因為一句言語之忿而捨生輕死,是死於激忿;志趣、愛好相投,因一言之誓約,捨身以報答,這是死於誓言;一件大事,眾人同謀,人異情同,因為有感於旁人之言語,熱血奔涌,遂捨生輕死,是死於激切之情。淮南王劉厲被發配而死,淮南王的賓客大都以此激發劉安,或許是劉安因有感於別人之言,激切欲死。顏師古在二義中對於一言之義的解釋很精當,而對於淮南王劉安的解釋不合實情。
原文
弟治軍甚不得手。二月十八之敗,杏南、葆吾而外,營官殉難者五人,哨勇死者更多,而春霆又與沅弟齟齬。運氣一壞,萬弩齊發,沅弟急欲引退。余意此時名望大損,斷無遽退之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牙做去。待軍務稍轉,人言稍息,再謀奉身而退。作函勸沅,不知弟肯聽否?
譯文
沅弟最近打仗很不順手。在二月十八日的失敗中,除了杏南、葆吾之外,營官陣亡的有五個人,士兵戰死的更多;而鮑春霆又與沅弟發生了矛盾。運氣一壞,萬箭齊發,沅弟想馬上引身而退。我覺得他現在名望受到很大的損害,絕無立即引退的道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緊牙關做下去,等到軍務略有起色,大家的非議漸漸平息以後,再考慮奉身而退的事情。我寫了一封信勸說他,不知他是否會聽從。
原文
武帝之問,以為作樂即可致治,何以後世樂器雖在,而治不可復?仲舒之意,以為欲作樂必先興教化,欲興教化必先疆勉行道,能行道則治可復,教化可興,而樂可作。
皆自人力主之,非天命所能主也。武帝之問,以為何修何飭而後可致諸祥?仲舒之對,以為修飭德教,則jian邪自止,而諸祥可致;若修飭刑法,則jian邪愈竽,而諸祥不可致矣。中言正心正朝廷數語,是修飭之本。末言仁義禮智信,是修飭之目。致諸祥必由於止jian邪,任刑罰則jian邪不止,任教化則jian邪止。於問中何修何飭而致諸祥,最相針對。武帝之問,本以力本任賢對舉。以親耕籍田,為己能力本矣;勸孝悌,崇有德,為己能任賢矣,而以功效不獲為疑。仲舒之對,則略力本而專重任賢一邊。以為賢才不出,由於素不養士。下以興太學為養士之要,大臣歲貢二人為選賢之要。
譯文
武帝的問題是,認為製作禮樂即可達到治理,為什麼後世樂器俱在,而不能恢復治理?董仲舒的觀點是,認為要想製作禮樂,必先復興教化;要想復興教化,必定要努力遵行大道;能夠踐行道義,那麼可恢復大治,復興教化,而後可以製作禮樂。這些都是全靠人力主持,不是天命所主持。武帝的問題是,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招致吉祥呢?董仲舒的回答是,修飭道德、教化,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自會消失,各種吉祥自然而至。如果一意注重刑法,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就會越來越多,各種吉祥也難以招致。中間講端正人心、端正朝廷數句話,是修飭道德教化之本。
篇末講仁義智信,是修飭道德教化的細目。要想招致吉祥,必須始於消滅jian僻yín邪之事,如果一意信用刑法,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就難以消滅;如果一意信用教化,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自會消滅。這和武帝問的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招致吉祥,針鋒相對。武帝的問題,本來是以重本任賢相等對待。把親自耕耘籍田當做是自己能重本;把獎勵孝悌,崇尚有德之人,當做是自己能任賢。而以沒有取得成效而獲疑。董仲舒的對答則略去重本而專注重任賢一方面。認為沒有賢才出現,是由於一貫不培養士人。下邊講以興辦太學作為培養士人的關鍵,大臣每年推薦二人作為選賢的關鍵。
曾氏體悟
曾國藩為文,主張思路宏開,意義寬廣,濟世載道;曾國藩最不願意看的,便是無病呻吟的文章。
對於文章的志趣,曾國藩很明顯地說:余近年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而在軍鮮暇,未嘗偶作,一吐胸中之奇爾!若能解漢書之訓詁,參以莊子之詼詭,則余願償矣。至行氣為文章第一義:卿雲之跌宕,昌黎之倔強,可為行氣不易之法。宜先於韓公倔強處,揣摩一番。曾國藩所以崇拜韓昌黎,是因為韓昌黎的文章最為雄奇,而雄奇的文章,是曾國藩最推許的。
曾國藩的文章理論,偏重於雄奇一途,所以他的文章,也在雄奇的一方面見長,他的比較著名的文章如《原才》和《湘鄉昭忠祠記》等,氣勢之壯,句之不俗,使人覺得大有韓昌黎文章之氣。
有人把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列為晚清奏牘“三大家”。值得注意的是,三人都互相砥礪,以學問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依託。
曾國藩本是鄉里小儒,幸而得入翰林,在北京時,得與宋學家唐鑒、倭仁等做朋友,受其影響,然後下決心研究宋儒義理,講究慎獨功夫。從那時起,每日寫日記,多能自責之語。後來他覺得專搞宋儒學說,無非做了理學名臣,於國何補,遂不再拘於門戶之見,跳出宋儒這個框子,擴大他的視野。研究古文考據,尤留心經世之學,從而博覽群書,豐富了自己的學問,不肯再為程朱一派所限制。話雖如此,他仍自律謹嚴,始終如一,因此治清代學術史的人,仍稱之為理學名臣。
夏、商、周三代盛時,聖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輔相們世代相傳,社會安定繁榮。道德的精義深入到人們心中,講求學問的風尚普及到市井鄉間,因此,那時哪怕是捕兔子的鄉野之人,以及漢江邊遊玩的女子,都天性淳厚貞靜、善於吟詠感受的情緒。至於像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這些人,他們的德行完美,文才精工,自不待多說。到了春秋時期,君王的恩澤衰落枯竭,道義本身就將廢弛,文章也就變化了。所以孔子目睹了人們捕獲麒麟,就嘆息說:“我崇尚追求的大道完結了呀!”被匡人威脅,就說:“古代的禮樂制度要喪失了。”於是慨然發憤,修訂大經。
第25章 曾國藩大智慧24
昭示百代稱王所需的法則,使之流傳千世也不更改。真是用心良苦之至,事業盛大之極呀。孔子去世之後,他的門徒們四方分布,不斷傳授,演進孔子學說。後來的聰明傑出的人才,有那些多見解擅著書的,大體上都是孔子的傳人呀。他們的文章醇厚或駁雜,與他們對道德禮儀見識的多少而有不同。掌握大道特別多的,他的文章醇厚深沉,孟軻就是這樣的人。掌握大道較多的,文章內容就淺薄明顯一些。掌握大道少的,文章就有些駁雜浮泛。掌握大道最少的,文章就駁雜虛浮得最厲害。自荀況、楊朱、莊子、列子、屈原、賈誼之下,聰明傑出、擅長撰文的人們的高低次序,基本上可以標示出來。
原文
凡男子之死於一言者,約有數等:與人爭狠,一言之忿不顧而死者,是死於忿也;氣誼相許,一言之約,借軀以相酬報者,是死於要約也;要事同計,異人同情,因旁人一言之感觸,遂以激發欲死者,是死於激切也。厲王遷死,淮南賓客多以此感激安,或安以一言而激發欲死耳。師古二義解一言甚當,而於王安未合也。
譯文
凡是男兒因一言而捨生輕死,大約有幾種情況:和別人爭勇鬥狠,因為一句言語之忿而捨生輕死,是死於激忿;志趣、愛好相投,因一言之誓約,捨身以報答,這是死於誓言;一件大事,眾人同謀,人異情同,因為有感於旁人之言語,熱血奔涌,遂捨生輕死,是死於激切之情。淮南王劉厲被發配而死,淮南王的賓客大都以此激發劉安,或許是劉安因有感於別人之言,激切欲死。顏師古在二義中對於一言之義的解釋很精當,而對於淮南王劉安的解釋不合實情。
原文
弟治軍甚不得手。二月十八之敗,杏南、葆吾而外,營官殉難者五人,哨勇死者更多,而春霆又與沅弟齟齬。運氣一壞,萬弩齊發,沅弟急欲引退。余意此時名望大損,斷無遽退之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牙做去。待軍務稍轉,人言稍息,再謀奉身而退。作函勸沅,不知弟肯聽否?
譯文
沅弟最近打仗很不順手。在二月十八日的失敗中,除了杏南、葆吾之外,營官陣亡的有五個人,士兵戰死的更多;而鮑春霆又與沅弟發生了矛盾。運氣一壞,萬箭齊發,沅弟想馬上引身而退。我覺得他現在名望受到很大的損害,絕無立即引退的道理,必須忍辱負重,咬緊牙關做下去,等到軍務略有起色,大家的非議漸漸平息以後,再考慮奉身而退的事情。我寫了一封信勸說他,不知他是否會聽從。
原文
武帝之問,以為作樂即可致治,何以後世樂器雖在,而治不可復?仲舒之意,以為欲作樂必先興教化,欲興教化必先疆勉行道,能行道則治可復,教化可興,而樂可作。
皆自人力主之,非天命所能主也。武帝之問,以為何修何飭而後可致諸祥?仲舒之對,以為修飭德教,則jian邪自止,而諸祥可致;若修飭刑法,則jian邪愈竽,而諸祥不可致矣。中言正心正朝廷數語,是修飭之本。末言仁義禮智信,是修飭之目。致諸祥必由於止jian邪,任刑罰則jian邪不止,任教化則jian邪止。於問中何修何飭而致諸祥,最相針對。武帝之問,本以力本任賢對舉。以親耕籍田,為己能力本矣;勸孝悌,崇有德,為己能任賢矣,而以功效不獲為疑。仲舒之對,則略力本而專重任賢一邊。以為賢才不出,由於素不養士。下以興太學為養士之要,大臣歲貢二人為選賢之要。
譯文
武帝的問題是,認為製作禮樂即可達到治理,為什麼後世樂器俱在,而不能恢復治理?董仲舒的觀點是,認為要想製作禮樂,必先復興教化;要想復興教化,必定要努力遵行大道;能夠踐行道義,那麼可恢復大治,復興教化,而後可以製作禮樂。這些都是全靠人力主持,不是天命所主持。武帝的問題是,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招致吉祥呢?董仲舒的回答是,修飭道德、教化,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自會消失,各種吉祥自然而至。如果一意注重刑法,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就會越來越多,各種吉祥也難以招致。中間講端正人心、端正朝廷數句話,是修飭道德教化之本。
篇末講仁義智信,是修飭道德教化的細目。要想招致吉祥,必須始於消滅jian僻yín邪之事,如果一意信用刑法,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就難以消滅;如果一意信用教化,那麼jian僻yín邪之事自會消滅。這和武帝問的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招致吉祥,針鋒相對。武帝的問題,本來是以重本任賢相等對待。把親自耕耘籍田當做是自己能重本;把獎勵孝悌,崇尚有德之人,當做是自己能任賢。而以沒有取得成效而獲疑。董仲舒的對答則略去重本而專注重任賢一方面。認為沒有賢才出現,是由於一貫不培養士人。下邊講以興辦太學作為培養士人的關鍵,大臣每年推薦二人作為選賢的關鍵。
曾氏體悟
曾國藩為文,主張思路宏開,意義寬廣,濟世載道;曾國藩最不願意看的,便是無病呻吟的文章。
對於文章的志趣,曾國藩很明顯地說:余近年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而在軍鮮暇,未嘗偶作,一吐胸中之奇爾!若能解漢書之訓詁,參以莊子之詼詭,則余願償矣。至行氣為文章第一義:卿雲之跌宕,昌黎之倔強,可為行氣不易之法。宜先於韓公倔強處,揣摩一番。曾國藩所以崇拜韓昌黎,是因為韓昌黎的文章最為雄奇,而雄奇的文章,是曾國藩最推許的。
曾國藩的文章理論,偏重於雄奇一途,所以他的文章,也在雄奇的一方面見長,他的比較著名的文章如《原才》和《湘鄉昭忠祠記》等,氣勢之壯,句之不俗,使人覺得大有韓昌黎文章之氣。
有人把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列為晚清奏牘“三大家”。值得注意的是,三人都互相砥礪,以學問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依託。
曾國藩本是鄉里小儒,幸而得入翰林,在北京時,得與宋學家唐鑒、倭仁等做朋友,受其影響,然後下決心研究宋儒義理,講究慎獨功夫。從那時起,每日寫日記,多能自責之語。後來他覺得專搞宋儒學說,無非做了理學名臣,於國何補,遂不再拘於門戶之見,跳出宋儒這個框子,擴大他的視野。研究古文考據,尤留心經世之學,從而博覽群書,豐富了自己的學問,不肯再為程朱一派所限制。話雖如此,他仍自律謹嚴,始終如一,因此治清代學術史的人,仍稱之為理學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