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針對地方官吏的揮霍浪費,曾國藩提出了“節用”的主張。他力主裁減冗員,減少應酬以節省開支,並將這一問題與減輕民力聯繫起來。
在晚清士大夫中,曾國藩以居家治身尚儉樸為眾人所稱道。他女兒曾紀芬說,其“手諭嫁女奩資,不得逾二百金”。曾氏的幕僚與朋友歐陽兆熊說,曾氏任兩江總督期間,其夫人歐陽氏與長媳劉氏每夜兩人紡棉紗不止,不達四兩不休息。以至使曾氏父子夜聞嗡嗡聲,曾國藩打諢講笑話,以調劑家人。
人生智慧
要使國富民強,百姓知禮節曉榮辱,廩實為要,勤勞為本,商貿為道。明代人李晉德著有《商賈醒迷》一書,堪稱“商典”,該書中有這樣幾段話,與曾國藩的崇儉論不約而同:
商人如果不儉省節約,憐惜錢財,那就是辜負了自己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辛苦經營。
作為一個商人,不辭艱難,不分晝夜,登山涉水,浪跡四海,所追求的一點點利潤,都從驚心恐懼、辛勤勞作中得來的,如果對自己的錢財不儉省、愛護和憐惜,那麼自己辛苦勞碌還有什麼意義呢?
能夠創造財富,又能夠把持住家業,那麼即使經受風雨、飄泊四海,又有何妨!
能夠創造財富的人,獲取錢財之後揮霍無度,蕩然無存,不如創造財富之後能把持住產業的人。謹慎保護自己的財產,使之能夠繼續創造財富又能夠把持住,這才不辜負自己櫛風沐雨、飄泊江海的辛苦奔波。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恆,不商何以弘利?
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則蠶食易盡,必須貿易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策也。
在現代社會企業中理財,首要的任務仍然該是節儉。沒有一個成功的理財者說是靠“鋪張浪費”而發家致富的。
節儉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也可以說是使事業成功的因素。
“勿以善小而不為”,節儉也是一樣,不論大小。
一旦事業開始,對天性節儉的人而言,其成功機會較才華相同者要多。而節儉的人,他知道只有減少開支和成本才有賺錢機會,而在今天高度競爭的市場裡,即使在小方面去節儉,聚少成多,也是很可觀的,甚至造成賺錢和賠錢的區別。
除此之外,對一個有節儉習慣的人而言,他似乎永遠有一筆積蓄,以防不時之需。必要時可使他渡過難關,或使他有擴張和改進的機會,而不必去借錢。
聰明的人都知道,能做到“節儉再節儉”,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經常節儉,直到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會在事業上,收到由這些為你帶來的利益。
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從奢侈再到節儉卻很艱難。吃飯穿衣,如果能想到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浪費。一桌酒席,可以置辦好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紗絹,能做幾件一般的衣服……有的時候要常想著沒有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的時候再想有的時候,如果這樣,子子孫孫都能享受溫飽了。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一個家族的興起,往往是經過數代的努力積聚而來的,為了讓後代子孫能體會先人創業的艱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寫下祖宗的教誨,要後代子孫謹記於心。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很少看到這一類古老的祠堂,但是我們心中的祠堂又豈在少數?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無一不是先人艱辛締造的,這歷史的殿宇,文化的廟堂,便是整個民族的大祠堂。
為後代子孫著想,在古代無非是要他們讀書以明理,耕種以養體,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讀書便是使文化不至於墮落,使文明更向前推進。耕種以另一種角度而言,便是去發展經濟,使社會不致受貧窮之苦。這些難道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嗎?先人的智慧的教誨,以現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滿著睿智和啟示嗎?時代固然在變,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不變的,例如節儉。
假如你沒有錢,而且尚未養成節儉的習慣,那麼,你永遠無法使自己獲得任何賺錢的機會。而今天的世界上,正有數以萬計的人忽略了這個不該轉變的好習慣,以致終生勞作而無所得。5精心敬慎,學以致用
原文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睛,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淨几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於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慡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徹,固自可幾及也。
譯文
寫作文章這一道,以氣勢宏偉、廣闊、境界明朗光大最難達到,也最為可貴。如同多日yín雨的天空剛剛放晴,登臨高山之上眺望平曠的原野,有心曠神怡,氣象萬千之感。再如登危樓俯臨大江,獨自一人坐明窗下、淨几旁悠然遠眺,可見水天交接、橫無際涯的壯闊美景。又如豪俠英傑之士,身穿狐白裘衣,英姿雄發,飄然出塵而至,神志中絲毫沒有卑下難堪的污濁之色。這三者都是光明俊偉的氣象境界,文章中能有這種境界,基本上得益於天賦,與人後天努力學習沒太大關係。除孟子、韓愈外,只有漢代賈誼、唐代陸贄、宋代蘇軾,他們文章中達到這一境界的最多。明代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英明朗、俊麗宏偉的氣象,雖文辭意旨不很淵博雅潔,但他文章的形式內容渾然一氣,通達明快。如同和知書識理的人談論,表里都美,中心和鋪映都相得益彰,確實不是可輕易達到的。
原文
古人絕大事業,恆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區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代曹魏,其志願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譯文
古人謀求天下大業,常以專心致志、認真謹慎的態度來對待事業。諸葛亮以區區蜀漢的一塊小地盤,卻打算出兵關中,向北討伐廣大的曹魏。他志向的宏偉遠大、所處形勢的艱難危急,實在是古今所少見的。而《出師表》這篇文章,不說事務的艱巨,只說志氣應恢宏、賞罰應公允,為君者應親近賢人、從善如流,為臣者應以討伐jian賊、進諫忠言為職責。由此可知,那些流傳千古的不朽文章,必定是作者襟懷遠大,思慮專精造就的呀。
原文
三古盛時,聖君賢相承繼熙洽,道德之精,淪於骨髓,而學問之意,達於閭巷。是以其時置兔之野人,漢陽之游女,皆含性貞嫻吟詠,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倫,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澤衰竭,道固將廢,文亦殆殊已。故孔子睹獲麟,曰:“吾道窮矣!”畏匡曰:“斯文將喪!”於是慨然發憤,修訂六籍,昭百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既沒,徒人分布,轉相流衍。厥後聰明魁桀之士,或有識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駁,一視乎道之多寡以為差;見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軻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見少者,文駁焉;尤少者,尤駁焉。自荀、揚、莊、列、屈、賈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數。
在晚清士大夫中,曾國藩以居家治身尚儉樸為眾人所稱道。他女兒曾紀芬說,其“手諭嫁女奩資,不得逾二百金”。曾氏的幕僚與朋友歐陽兆熊說,曾氏任兩江總督期間,其夫人歐陽氏與長媳劉氏每夜兩人紡棉紗不止,不達四兩不休息。以至使曾氏父子夜聞嗡嗡聲,曾國藩打諢講笑話,以調劑家人。
人生智慧
要使國富民強,百姓知禮節曉榮辱,廩實為要,勤勞為本,商貿為道。明代人李晉德著有《商賈醒迷》一書,堪稱“商典”,該書中有這樣幾段話,與曾國藩的崇儉論不約而同:
商人如果不儉省節約,憐惜錢財,那就是辜負了自己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辛苦經營。
作為一個商人,不辭艱難,不分晝夜,登山涉水,浪跡四海,所追求的一點點利潤,都從驚心恐懼、辛勤勞作中得來的,如果對自己的錢財不儉省、愛護和憐惜,那麼自己辛苦勞碌還有什麼意義呢?
能夠創造財富,又能夠把持住家業,那麼即使經受風雨、飄泊四海,又有何妨!
能夠創造財富的人,獲取錢財之後揮霍無度,蕩然無存,不如創造財富之後能把持住產業的人。謹慎保護自己的財產,使之能夠繼續創造財富又能夠把持住,這才不辜負自己櫛風沐雨、飄泊江海的辛苦奔波。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恆,不商何以弘利?
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則蠶食易盡,必須貿易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策也。
在現代社會企業中理財,首要的任務仍然該是節儉。沒有一個成功的理財者說是靠“鋪張浪費”而發家致富的。
節儉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也可以說是使事業成功的因素。
“勿以善小而不為”,節儉也是一樣,不論大小。
一旦事業開始,對天性節儉的人而言,其成功機會較才華相同者要多。而節儉的人,他知道只有減少開支和成本才有賺錢機會,而在今天高度競爭的市場裡,即使在小方面去節儉,聚少成多,也是很可觀的,甚至造成賺錢和賠錢的區別。
除此之外,對一個有節儉習慣的人而言,他似乎永遠有一筆積蓄,以防不時之需。必要時可使他渡過難關,或使他有擴張和改進的機會,而不必去借錢。
聰明的人都知道,能做到“節儉再節儉”,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經常節儉,直到成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會在事業上,收到由這些為你帶來的利益。
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從奢侈再到節儉卻很艱難。吃飯穿衣,如果能想到來之不易,就不會輕易浪費。一桌酒席,可以置辦好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紗絹,能做幾件一般的衣服……有的時候要常想著沒有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的時候再想有的時候,如果這樣,子子孫孫都能享受溫飽了。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一個家族的興起,往往是經過數代的努力積聚而來的,為了讓後代子孫能體會先人創業的艱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寫下祖宗的教誨,要後代子孫謹記於心。現在我們雖然已經很少看到這一類古老的祠堂,但是我們心中的祠堂又豈在少數?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無一不是先人艱辛締造的,這歷史的殿宇,文化的廟堂,便是整個民族的大祠堂。
為後代子孫著想,在古代無非是要他們讀書以明理,耕種以養體,現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讀書便是使文化不至於墮落,使文明更向前推進。耕種以另一種角度而言,便是去發展經濟,使社會不致受貧窮之苦。這些難道不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嗎?先人的智慧的教誨,以現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滿著睿智和啟示嗎?時代固然在變,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則還是不變的,例如節儉。
假如你沒有錢,而且尚未養成節儉的習慣,那麼,你永遠無法使自己獲得任何賺錢的機會。而今天的世界上,正有數以萬計的人忽略了這個不該轉變的好習慣,以致終生勞作而無所得。5精心敬慎,學以致用
原文
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如久雨初睛,登高山而望曠野;如樓俯大江,獨坐明窗淨几之下,而可以遠眺;如英雄俠士,裼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象,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於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韓子而外,惟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慡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徹,固自可幾及也。
譯文
寫作文章這一道,以氣勢宏偉、廣闊、境界明朗光大最難達到,也最為可貴。如同多日yín雨的天空剛剛放晴,登臨高山之上眺望平曠的原野,有心曠神怡,氣象萬千之感。再如登危樓俯臨大江,獨自一人坐明窗下、淨几旁悠然遠眺,可見水天交接、橫無際涯的壯闊美景。又如豪俠英傑之士,身穿狐白裘衣,英姿雄發,飄然出塵而至,神志中絲毫沒有卑下難堪的污濁之色。這三者都是光明俊偉的氣象境界,文章中能有這種境界,基本上得益於天賦,與人後天努力學習沒太大關係。除孟子、韓愈外,只有漢代賈誼、唐代陸贄、宋代蘇軾,他們文章中達到這一境界的最多。明代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英明朗、俊麗宏偉的氣象,雖文辭意旨不很淵博雅潔,但他文章的形式內容渾然一氣,通達明快。如同和知書識理的人談論,表里都美,中心和鋪映都相得益彰,確實不是可輕易達到的。
原文
古人絕大事業,恆以精心敬慎出之。以區區蜀漢一隅,而欲出師關中,北代曹魏,其志願之宏大、事勢之艱危,亦古今所罕見。而此文不言其艱巨,但言志氣宜恢宏,刑賞宜平允,君宜以親賢納言為務,臣宜以討賊進諫為職而已。故知不朽之文,必自襟度遠大、思慮精微始也。
譯文
古人謀求天下大業,常以專心致志、認真謹慎的態度來對待事業。諸葛亮以區區蜀漢的一塊小地盤,卻打算出兵關中,向北討伐廣大的曹魏。他志向的宏偉遠大、所處形勢的艱難危急,實在是古今所少見的。而《出師表》這篇文章,不說事務的艱巨,只說志氣應恢宏、賞罰應公允,為君者應親近賢人、從善如流,為臣者應以討伐jian賊、進諫忠言為職責。由此可知,那些流傳千古的不朽文章,必定是作者襟懷遠大,思慮專精造就的呀。
原文
三古盛時,聖君賢相承繼熙洽,道德之精,淪於骨髓,而學問之意,達於閭巷。是以其時置兔之野人,漢陽之游女,皆含性貞嫻吟詠,若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之倫,其道足文工,又不待言。降及春秋,王澤衰竭,道固將廢,文亦殆殊已。故孔子睹獲麟,曰:“吾道窮矣!”畏匡曰:“斯文將喪!”於是慨然發憤,修訂六籍,昭百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心至苦,事至盛也。仲尼既沒,徒人分布,轉相流衍。厥後聰明魁桀之士,或有識解撰著,大抵孔氏之苗裔,其文之醇駁,一視乎道之多寡以為差;見道尤多者,文尤醇焉,孟軻是也;次多者,醇次焉;見少者,文駁焉;尤少者,尤駁焉。自荀、揚、莊、列、屈、賈而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