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八
此時明月在天,銀霜鋪地,催老道看到面前這些人根本不是村民們的陰魂,而是穿著古衣古冠,或披甲提刀、或蟒袍玉帶、或霞皮鳳冠,其中也不乏神頭鬼臉的怪物,走路的姿勢僵硬詭異,胳膊腿兒都打直,跟在野台子上唱戲的打扮相似,正圍著村中的石燈轉圈,這些人看見屋裡出來個人,立時奔著他過來了。
催老道頓全身打個寒顫,情知不妙,急忙往屋裡退,忘了還有門檻,仰面摔倒在地,應了那句老話,人不該死總有救,那個從古冢里挖出來的葫蘆還掛在腰間,葫蘆底撞到地面,驀地里冒出一個火球,這時那些穿著古代衣冠的人都擁到跟前了,迎面撞到火球上,轟然燒成了一團,發出嗷嗷慘叫之聲,隨著火勢越燒越大,轉眼間盡成飛灰,四周瀰漫著一股屍臭,良久不散。
催老道恍然明白過來,枯骨身邊的葫蘆,內中裝有機簧,填滿了西域火龍膏,用力拍打底部,能往外噴吐天雷地火,聽聞遼代有位火葫蘆王,以前這地界是遼國的地盤,古墓中的枯骨多半是此人。此刻驚魂未定,眼看那頭驢早沒了,多虧前幾天把驢栓到門口,驢叫能驅邪,村子裡的鬼怪不敢進門,今天忘了拴上,毛驢自己跑了,要不是盜墓挖出天雷地火葫蘆,怕是難逃一死,他打算儘快離開這是非之地,掙紮起身,記起乾糧還在屋裡,外頭兵荒馬亂,到處都是餓死的人,要逃命也得裹上乾糧再逃,他推門進屋想拿乾糧,可是心慌意亂,匆忙中不及分辨,推開門才發覺進錯了屋子,進了老頭父子所住的村屋。
外邊月光如水,屋裡仍是很黑,催老道推開屋門,一抬眼似乎看到兩個女子,他怔了一怔,揉眼再看,那老頭和蠢漢直挺挺地站在屋裡,他心知不對,還沒想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見那二人突然轉過身來,這一轉身又都變成了女子,發出“嘰嘰咯咯”的聲響,怪裡怪氣的臉怎麼看也不是活人。
催老道看出老頭和蠢漢身後,緊貼著一層人皮紙似的東西,同村中那些鬼怪一樣,是人皮紙成精,他想放出葫蘆中的天雷地火,燒掉這兩張人皮紙,可勢必殃及那父子二人,也是急中生智,從懷中摸出一根鋼針,分別對著兩張人皮紙刺出去,但聽兩聲尖叫,老頭和蠢漢撲倒在地,兩張人皮紙晃晃悠悠的要逃,催老道窺得真切,一拍葫蘆底,天雷地火打在兩張人皮紙上,立時燒作飛灰。
父子兩人緩緩甦醒,跪倒在地咣咣磕頭,謝過催老道的救命之恩,原來玄燈村自古是做皮影戲的藝人聚居,皮影戲也叫燈影戲或玄燈戲,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有祖傳的手藝,用羊皮紮成戲俑,天黑後在燈前放一塊白布,藝人們躲到後頭口中唱曲,手裡操縱戲俑,在白布上現出彩影,村里人三五成群結成戲班,外出演燈影戲謀生,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能做會演,做得皮俑堪稱一絕,每年祭祖師之時,要在村中石燈周圍繞上一圈白布,在月下演燈影戲。
祖祖輩輩都以這門手藝為生,如此過了幾百年,這碗飯就不好吃了,因為同行是冤家,冤家太多,要想賺錢就得有別人做不出來的絕活兒,於是有村民剝取活人的人皮,做成人皮紙,這種人皮紙做成戲用,能以假亂真,看著和活人沒多大分別,從那開始家家戶戶都做,路過玄燈村投宿的人,往往被村民害死做成了人皮紙,錢是掙了不少,不料人皮紙陰氣重,放在木箱裡上百年即可成形,有一年演罷燈影戲,一時疏忽忘了封箱,人皮紙出來作祟,將村里人全吃了,然後四出作祟,每天晚上聚到此處,整個玄燈村只有這老漢和兒子倖存下來,但也被人皮紙附在背後,這些年一直困在村子裡,多虧催老道火煉人皮紙,其怪遂絕。
九
老頭父子對催老道述說經過,只恨破瓦寒窯,無以為報,老頭翻箱倒櫃找出幾根三寸多長,釘棺材用的大釘子,捧在手中送給催老道,說是當年封箱用的東西。
催老道在荒村古冢中得的天雷地火葫蘆雖好,卻不頂餓,見老頭給他幾根棺材釘,想不明白是何用意,走江湖吃開口飯的人忌諱釘子,因為碰釘子是砸飯碗之兆,他尋思黑天半夜那毛驢子跑不多遠,沒準就在附近,找回來還可以賣錢,顧不得同老頭父子多說,連夜出去找驢,可是想時容易做時難,那頭毛驢早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他在漫窪野地里找到天亮,驢毛也沒找到一根,天亮時分回到玄燈村,心中好不沮喪,想跟那老頭辭行,可是屋裡沒人,只有兩尊泥像倒在地上,看形貌與那父子二人頗為相似,催老道大吃一驚,方知是玄燈村中供奉的祖師像年久有靈,忙撿起屋中的幾根棺材釘,拿到手裡沉甸甸的,叩之冷然有聲,催老道識貨,心知那幾根棺材釘子不是尋常之物。
催老道尋思:“當年玄燈村的村民,用人皮紙演燈影戲,他們擔心人皮作怪,不知從哪找來幾根棺材釘,釘住放人皮紙的箱子,後因大意忘了封箱,致使人皮紙四出為祟,全村盡遭此劫,如今這幾枚棺材釘落在老道手裡,說不定往後有大用處。”當即收了棺材釘,背上天雷地火葫蘆,插燭般對那兩尊泥像拜了幾拜,覓路離開“玄燈村”,聽說河南饑荒戰亂,官兵和義軍到處殺人,去那邊是九死一生,只得掉頭往關東走,後來催老道避過風頭,又回到天津衛,仍舊在南門口擺攤說書,他的天雷地火葫蘆,燒人皮紙時耗盡了機括,裡頭裝填的火龍膏和硝石硫磺也沒了,空葫蘆已經不能再用。
催老道與巡河隊的老師傅相熟,他曾說天津衛在九河下稍,有伏龍之勢,自古以來水患難除,幾時見到天上雲霧有龍蛇之變,那麼在幾年之內必定會有場大洪水,到時水漫天津衛,將會淹死人畜無數,如果能夠提前找出妖氣所在,或許可以免去這場劫難,到時候用得上這那幾根棺材釘,從此將棺材釘埋在龍王廟義莊之下,由打清朝末年到一九五八年,中間隔了段民國,轉眼過去幾十年,只有郭師傅還記得此事,要對付糧房胡同凶宅里的東西,沒有催老道留下的那幾根棺材釘只怕不行。
解放初期拆除河龍廟義莊之時,郭師傅已經把棺材釘取出來,裹在油布包中,這幾年始終放在自己家的炕下,可問題是糧房胡同凶宅里的東西在哪,這麼多人找過這麼多次,也沒找出來,傳說白記棺材鋪掌柜的凶宅埋寶,埋的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想自己一個人可做不成此事,得找幾個信得過的兄弟幫忙,於是讓丁卯去找李大愣和張半仙,商量對付“糧房胡同凶宅”里的鬼怪。
第二十章 糧房胡同凶宅
一
一九五八年持續的乾旱,幾個月不見半個雨點,海河旱得都快見底了,事有湊巧,直到陰曆七月十六,在三義廟和王串場先後挖出兩具乾屍,不知是不是旱魃,反正下起了大雨,挖河防汛的活兒全停了,郭師傅讓丁卯去找張半仙、李大愣,正好媳婦不在家,他包餃子備酒,想等那哥兒仨一同吃餃子喝酒,再商量凶宅取寶的事情。
自打家裡進了狐狸,灶台上的年畫被毀,郭師傅心裡不踏實,他前兩天又請人畫了張灶王爺,包完餃子貼在灶台上,倒不是為了風水迷信,家裡沒有灶王爺的年畫,總覺得少點什麼。
張半仙聽說吃餃子,很快就到了,二人坐在灶台前閒聊。
郭師傅沒提糧房胡同凶宅,他要等丁卯和李大愣到了,煮上餃子再說正事。
張半仙一眼瞥見灶王爺年畫,心下一驚,額頭上見了冷汗,問郭師傅:“灶王爺怎麼變樣了?”
郭師傅說:“不是舊畫,以前那張貼得年頭太久破損了,剛換上去一張,不值得大驚小怪。”
張半仙說:“郭爺,你可知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前後一共走多少天?”
郭師傅說:“這你可問不住我,住平房的哪家灶台上不貼年畫,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灶王爺我也熟,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大年三十兒回家,來回七八天,不定是七天還是八天,因為年有大年小年,小年走七天,大年走八天。”
張半仙說:“你看你也知道,請灶王爺得按日子不是,不到大年三十兒帖灶神犯忌諱,你的飯碗要砸。”
郭師傅說:“我不過是個撈河漂子的,整天跟浮屍打交到,這樣的飯碗砸了也不可惜。”
張半仙說:“砸了飯碗也還罷了,犯不上為這個發愁,可另有一個大忌諱,郭爺我再問你,灶王爺上天,走前門還是走後門?”
郭師傅說:“半仙你問得太歪,可把我問住了,我哪知道灶王爺走前門還是走後門。”
張半仙說:“我問的可不歪,本兒上有。”
郭師傅說:“這話也有本兒?那你說說,灶王爺走前門走後門?”
張半仙說:“灶王爺哪個門也不走,皆因門有門神,前門是懷抱雙鐧的秦瓊秦叔寶,後門是手執銅鞭的尉遲敬德,既然有有前後門神守著,那就不是灶王爺走的路,灶王爺鑽灶膛,一把火化青煙,順著煙道上天。”
此時明月在天,銀霜鋪地,催老道看到面前這些人根本不是村民們的陰魂,而是穿著古衣古冠,或披甲提刀、或蟒袍玉帶、或霞皮鳳冠,其中也不乏神頭鬼臉的怪物,走路的姿勢僵硬詭異,胳膊腿兒都打直,跟在野台子上唱戲的打扮相似,正圍著村中的石燈轉圈,這些人看見屋裡出來個人,立時奔著他過來了。
催老道頓全身打個寒顫,情知不妙,急忙往屋裡退,忘了還有門檻,仰面摔倒在地,應了那句老話,人不該死總有救,那個從古冢里挖出來的葫蘆還掛在腰間,葫蘆底撞到地面,驀地里冒出一個火球,這時那些穿著古代衣冠的人都擁到跟前了,迎面撞到火球上,轟然燒成了一團,發出嗷嗷慘叫之聲,隨著火勢越燒越大,轉眼間盡成飛灰,四周瀰漫著一股屍臭,良久不散。
催老道恍然明白過來,枯骨身邊的葫蘆,內中裝有機簧,填滿了西域火龍膏,用力拍打底部,能往外噴吐天雷地火,聽聞遼代有位火葫蘆王,以前這地界是遼國的地盤,古墓中的枯骨多半是此人。此刻驚魂未定,眼看那頭驢早沒了,多虧前幾天把驢栓到門口,驢叫能驅邪,村子裡的鬼怪不敢進門,今天忘了拴上,毛驢自己跑了,要不是盜墓挖出天雷地火葫蘆,怕是難逃一死,他打算儘快離開這是非之地,掙紮起身,記起乾糧還在屋裡,外頭兵荒馬亂,到處都是餓死的人,要逃命也得裹上乾糧再逃,他推門進屋想拿乾糧,可是心慌意亂,匆忙中不及分辨,推開門才發覺進錯了屋子,進了老頭父子所住的村屋。
外邊月光如水,屋裡仍是很黑,催老道推開屋門,一抬眼似乎看到兩個女子,他怔了一怔,揉眼再看,那老頭和蠢漢直挺挺地站在屋裡,他心知不對,還沒想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見那二人突然轉過身來,這一轉身又都變成了女子,發出“嘰嘰咯咯”的聲響,怪裡怪氣的臉怎麼看也不是活人。
催老道看出老頭和蠢漢身後,緊貼著一層人皮紙似的東西,同村中那些鬼怪一樣,是人皮紙成精,他想放出葫蘆中的天雷地火,燒掉這兩張人皮紙,可勢必殃及那父子二人,也是急中生智,從懷中摸出一根鋼針,分別對著兩張人皮紙刺出去,但聽兩聲尖叫,老頭和蠢漢撲倒在地,兩張人皮紙晃晃悠悠的要逃,催老道窺得真切,一拍葫蘆底,天雷地火打在兩張人皮紙上,立時燒作飛灰。
父子兩人緩緩甦醒,跪倒在地咣咣磕頭,謝過催老道的救命之恩,原來玄燈村自古是做皮影戲的藝人聚居,皮影戲也叫燈影戲或玄燈戲,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有祖傳的手藝,用羊皮紮成戲俑,天黑後在燈前放一塊白布,藝人們躲到後頭口中唱曲,手裡操縱戲俑,在白布上現出彩影,村里人三五成群結成戲班,外出演燈影戲謀生,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能做會演,做得皮俑堪稱一絕,每年祭祖師之時,要在村中石燈周圍繞上一圈白布,在月下演燈影戲。
祖祖輩輩都以這門手藝為生,如此過了幾百年,這碗飯就不好吃了,因為同行是冤家,冤家太多,要想賺錢就得有別人做不出來的絕活兒,於是有村民剝取活人的人皮,做成人皮紙,這種人皮紙做成戲用,能以假亂真,看著和活人沒多大分別,從那開始家家戶戶都做,路過玄燈村投宿的人,往往被村民害死做成了人皮紙,錢是掙了不少,不料人皮紙陰氣重,放在木箱裡上百年即可成形,有一年演罷燈影戲,一時疏忽忘了封箱,人皮紙出來作祟,將村里人全吃了,然後四出作祟,每天晚上聚到此處,整個玄燈村只有這老漢和兒子倖存下來,但也被人皮紙附在背後,這些年一直困在村子裡,多虧催老道火煉人皮紙,其怪遂絕。
九
老頭父子對催老道述說經過,只恨破瓦寒窯,無以為報,老頭翻箱倒櫃找出幾根三寸多長,釘棺材用的大釘子,捧在手中送給催老道,說是當年封箱用的東西。
催老道在荒村古冢中得的天雷地火葫蘆雖好,卻不頂餓,見老頭給他幾根棺材釘,想不明白是何用意,走江湖吃開口飯的人忌諱釘子,因為碰釘子是砸飯碗之兆,他尋思黑天半夜那毛驢子跑不多遠,沒準就在附近,找回來還可以賣錢,顧不得同老頭父子多說,連夜出去找驢,可是想時容易做時難,那頭毛驢早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他在漫窪野地里找到天亮,驢毛也沒找到一根,天亮時分回到玄燈村,心中好不沮喪,想跟那老頭辭行,可是屋裡沒人,只有兩尊泥像倒在地上,看形貌與那父子二人頗為相似,催老道大吃一驚,方知是玄燈村中供奉的祖師像年久有靈,忙撿起屋中的幾根棺材釘,拿到手裡沉甸甸的,叩之冷然有聲,催老道識貨,心知那幾根棺材釘子不是尋常之物。
催老道尋思:“當年玄燈村的村民,用人皮紙演燈影戲,他們擔心人皮作怪,不知從哪找來幾根棺材釘,釘住放人皮紙的箱子,後因大意忘了封箱,致使人皮紙四出為祟,全村盡遭此劫,如今這幾枚棺材釘落在老道手裡,說不定往後有大用處。”當即收了棺材釘,背上天雷地火葫蘆,插燭般對那兩尊泥像拜了幾拜,覓路離開“玄燈村”,聽說河南饑荒戰亂,官兵和義軍到處殺人,去那邊是九死一生,只得掉頭往關東走,後來催老道避過風頭,又回到天津衛,仍舊在南門口擺攤說書,他的天雷地火葫蘆,燒人皮紙時耗盡了機括,裡頭裝填的火龍膏和硝石硫磺也沒了,空葫蘆已經不能再用。
催老道與巡河隊的老師傅相熟,他曾說天津衛在九河下稍,有伏龍之勢,自古以來水患難除,幾時見到天上雲霧有龍蛇之變,那麼在幾年之內必定會有場大洪水,到時水漫天津衛,將會淹死人畜無數,如果能夠提前找出妖氣所在,或許可以免去這場劫難,到時候用得上這那幾根棺材釘,從此將棺材釘埋在龍王廟義莊之下,由打清朝末年到一九五八年,中間隔了段民國,轉眼過去幾十年,只有郭師傅還記得此事,要對付糧房胡同凶宅里的東西,沒有催老道留下的那幾根棺材釘只怕不行。
解放初期拆除河龍廟義莊之時,郭師傅已經把棺材釘取出來,裹在油布包中,這幾年始終放在自己家的炕下,可問題是糧房胡同凶宅里的東西在哪,這麼多人找過這麼多次,也沒找出來,傳說白記棺材鋪掌柜的凶宅埋寶,埋的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他想自己一個人可做不成此事,得找幾個信得過的兄弟幫忙,於是讓丁卯去找李大愣和張半仙,商量對付“糧房胡同凶宅”里的鬼怪。
第二十章 糧房胡同凶宅
一
一九五八年持續的乾旱,幾個月不見半個雨點,海河旱得都快見底了,事有湊巧,直到陰曆七月十六,在三義廟和王串場先後挖出兩具乾屍,不知是不是旱魃,反正下起了大雨,挖河防汛的活兒全停了,郭師傅讓丁卯去找張半仙、李大愣,正好媳婦不在家,他包餃子備酒,想等那哥兒仨一同吃餃子喝酒,再商量凶宅取寶的事情。
自打家裡進了狐狸,灶台上的年畫被毀,郭師傅心裡不踏實,他前兩天又請人畫了張灶王爺,包完餃子貼在灶台上,倒不是為了風水迷信,家裡沒有灶王爺的年畫,總覺得少點什麼。
張半仙聽說吃餃子,很快就到了,二人坐在灶台前閒聊。
郭師傅沒提糧房胡同凶宅,他要等丁卯和李大愣到了,煮上餃子再說正事。
張半仙一眼瞥見灶王爺年畫,心下一驚,額頭上見了冷汗,問郭師傅:“灶王爺怎麼變樣了?”
郭師傅說:“不是舊畫,以前那張貼得年頭太久破損了,剛換上去一張,不值得大驚小怪。”
張半仙說:“郭爺,你可知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前後一共走多少天?”
郭師傅說:“這你可問不住我,住平房的哪家灶台上不貼年畫,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灶王爺我也熟,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大年三十兒回家,來回七八天,不定是七天還是八天,因為年有大年小年,小年走七天,大年走八天。”
張半仙說:“你看你也知道,請灶王爺得按日子不是,不到大年三十兒帖灶神犯忌諱,你的飯碗要砸。”
郭師傅說:“我不過是個撈河漂子的,整天跟浮屍打交到,這樣的飯碗砸了也不可惜。”
張半仙說:“砸了飯碗也還罷了,犯不上為這個發愁,可另有一個大忌諱,郭爺我再問你,灶王爺上天,走前門還是走後門?”
郭師傅說:“半仙你問得太歪,可把我問住了,我哪知道灶王爺走前門還是走後門。”
張半仙說:“我問的可不歪,本兒上有。”
郭師傅說:“這話也有本兒?那你說說,灶王爺走前門走後門?”
張半仙說:“灶王爺哪個門也不走,皆因門有門神,前門是懷抱雙鐧的秦瓊秦叔寶,後門是手執銅鞭的尉遲敬德,既然有有前後門神守著,那就不是灶王爺走的路,灶王爺鑽灶膛,一把火化青煙,順著煙道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