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承安完全忽略神醫的不遜表情,心裡來來去去念叨著那句“矢志求生,一息尚存”,霎時撥雲見日,海闊天空。他到底想著我,不忍心扔下我,我我我……又惶恐起來:等他醒了,該怎麼面對他?
“如今的問題是,要想辦法幫他激發身體的潛力。精神的修復他自有竅門,但是,如果身體跟不上也是枉然。目前湯藥是不管用的,只好以純陽柔和的內力緩緩牽引,再輔以金針刺穴,等人醒了,才能下藥。”
海懷山從隨身的小箱子裡抽出一把金針,看了看承安和君來:“陛下與這位小兄弟不妨留下,其他人還請迴避。”
賀焱臨走時,道一聲“陛下,臣等告退”,卻瞄瞄丹青的右手,又看看海懷山,留給承安一個微妙的眼神。
承安尚在猶豫,海懷山何等眼力,已經慢悠悠的道:“陛下想必不知道,三個月前,我還是太醫院的正尹。”
“先生……?”
“我年紀大了,受不得驚嚇,所以請辭回鄉。”
“丹青的手……”
“唉,此事……只能說天地不仁。我知道的他不知道,他知道的我不知道,兩下里一印證,全知道了。這傻孩子……竟會那麼想不開……”
承安痛惜:“……是我害了他。”
“陛下可要殺人滅口?”海懷山靜靜問道。
承安忽然一笑,望著床上的丹青:“先生也看見了,我當初就是為了要殺人滅口,結果……殺成這樣。”仰天長嘆,“人算不如天算啊——先生,請動手救人吧。”
海懷山以金針通絡,在照君來純正柔和的內力引導下,丹青的體溫開始回升。到第三天,面色居然顯出一絲紅潤來。
神醫在治病之餘,少不得指點助手如何導入,如何運氣,如何收功。其中分寸拿捏,講究極多。幾日過後,君來發現自己竟然奇蹟般的有了不小的進境。這位西北神醫,在內家功夫理論和經驗方面,是大行家大宗師啊。奇怪的是,他自己似乎功力有限,算不得真正的高手。
這一天午時,治療告一段落,海懷山替丹青診脈。君來正要悄悄退出去,卻聽神醫道:“稍等一等,我有點東西給你。”
愣住。但是神醫發話了,也只好等著。
不一會兒,就見他從箱子底下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遞給自己:“這是故人遺物,一直帶著,卻沒什麼用。我自己的弟子喜歡別的功夫。我覺得——你沒準用得上。”
雙手接過來一看,不過十來頁,極好的天蠶絲織錦,可長久保存。封皮上什麼也沒寫。翻開第一頁,四個飄逸清峻的楷體字:“逆水回流”。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連忙翻到後邊,正文也是同樣字體。開篇言道:“世間玄妙,莫過乎水。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金石不能比其剛,絲縷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
“順水逐流,逆水溯源。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出乎無上,入乎無下……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鈞其符契……”
君來抬頭,驚喜而又疑惑:“先生……”
“我說了,不過是故人遺物。他……原本練的正是道家純陽混元功,後來才生發出這‘逆水回流’,和你走的路子是一樣的。我自己雖然不練,卻也不敢隨便給誰,省得替人招來無端禍患。你是皇帝身邊人,自不必擔心。我看你一身功夫端正醇厚,想必心地也還不錯——這些日子,辛苦你了,就當是救了丹青的謝禮吧。”
君來想:“神醫先生好會說話,明明是我們求他救人,怎麼變成他謝我了呢?”轉念間,卻是福至心靈,跪下來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長者所賜,君來不敢推辭。定當珍藏愛重,勤加練習,秉承俠義,善加使用。”
“我也是藉此結個善緣罷了。你家陛下一定能理解的。”
先皇梓宮停靈太廟,已經到了第六天。論理,該承安、承烈、承煦一同守孝。承烈由照月陪著守了三個白天,承安看他實在辛苦,讓他回去。
臨走,把照月叫到一旁:“小月,我不願委屈你。登基大典之後,你們都將正式放入朝中,你這樣陪著小烈……”
照月抬頭看著承安的眼睛:“陛下,小月跟了陛下近二十年,此生此世,只對陛下一人效忠。我只是……忍不住想保護這個孩子。”又低頭看看自己的手,“這些年來,過手的亡魂也不少,我從無猶豫,從不後悔,今後也一樣。可是,想要用這雙手保護誰,除了陛下,他是第二個……”
“你有沒有想過,他恐怕……永遠也不會懂得。”
“正是這分‘不懂得’才可貴。我覺得很安全,很舒心。”
“那你怎麼打算?”
“我喜歡刑部。陛下讓我去刑訊審人罷。大皇子這邊,我會照應好。”
承安想一想:“就依你。”
承煦眼見哥哥走了,拿祈求的眼神偷偷瞟著承安。
過了這麼多天,承煦大概明白父皇駕崩是什麼意思了。當然想哭,可是哭的時候也一樣忘不了腰背酸膝蓋疼啊。
為什麼父皇駕崩了一定要我在這裡跪九天呢?我心裡已經夠難受的了,身體還要受這樣的罪——哥哥身體不好,大哥就讓他回去歇著,我還這么小,為什麼不能也回去歇著?
承安起身,將靈前的長明燈添滿油,繼續跪下。卻見邊上承煦垮著小臉,幾乎都要趴到地上去了。
唉,八歲的孩子,天天這麼跪上好幾個時辰,也實在難為他。
“小煦,從明天起,你每天辰時來,未時走,晚上就不用過來了。”
裂開嘴:“真的?謝謝大哥。”
承安嘆氣。想當初,自己失去父皇,也是八歲。一樣趙家血脈,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他可是自己的皇儲啊,這樣天真遲鈍,怎生教養?一時頭大,只覺這個問題比治理江山還要難上千倍萬倍,任重道遠。
“那你能不能答應我,白天那三個時辰就你自己,記得添油上香,把經文念完。”
“大哥不在這裡陪小煦麼?”
“大哥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先在這裡陪父皇,然後大哥來替你——這裡還有很多人和小煦一起陪父皇啊。”
耷拉著腦袋:“那好吧。”
承安拍拍他:“小煦長大了,能獨擋一面了。父皇有你陪著,一定很欣慰的。”
於是高興起來,用力點點頭:“嗯。”
皇后過來接承煦的時候,以面聖之禮拜見承安。承安趕忙扶住,以晚輩之儀回禮。
“小煦頑劣,什麼也不懂,若有衝撞之處,還請陛下……”
承安道:“娘娘過慮。小煦爛漫純真,正是自然本色。明日起,讓他辰時至未時來守靈,其餘時候,把這些天落下的功課補一補——到底是儲君身份,不辛苦不行的。”
結果,這娘兒倆離開的時候,都有些魂不守舍。皇后是被承安最後一句話震住了,承煦則是被前頭那句“把這些天落下的功課補一補”嚇著了。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承安忍不住又要嘆氣:這副重擔,挑上了,竟勒進肩膀里,不容易往下卸啊。
第59章
七月初三。
午後,丹青悠悠轉醒。
海懷山算好就在這一兩天,和承安一起等著。
瞧見他倆,丹青甜甜一笑。笑得兩人都酸了鼻子,紅了眼眶。承安使勁忍著眼淚,坐到床邊,讓他枕著自己胳膊,慢慢餵下去幾口參湯。不過半炷香功夫,看他重新閉上眼,陷入昏沉,連忙望望海懷山。
“無妨。只要開始進湯藥,就一定死不了了。”這麼多天一直冷靜沉著的神醫,此時才帶出一絲驚喜的顫音,“他有他修心養神的法門,注意別打擾就行了。”
七月初五,是皇帝靈柩下葬的日子。
宮中從丑時開始忙碌。寅時三刻,在太廟祭過天地祖宗,梓宮出殯,前往寢陵。六十四人執旗引幡,七十二人抬棺與槓。然後是四百人的鹵薄儀仗隊,手持法器、焚燒用的紙人紙馬、樓庫器皿,以及各種殉葬物品。承安領著承烈、承煦跟在梓宮後頭護送,再往後是皇室宗親、文武百官,包括邊疆和地方趕來的所有二品以上官員。最後是定國寺和玄真觀的幾百和尚道士,誦經禱告。
幾千人的送葬隊伍浩浩蕩蕩,前後左右還有內廷侍衛、禁衛軍開道押路,綿延十幾里。一路幡旗紛飛,紙錢飄灑,經聲迴蕩,鐘磬淒涼。沿途尚有被各級官吏動員來的以及自發來的無數士民百姓跪在路邊迎送,端的是肅穆莊嚴,威風無比。
雖然被內廷侍衛簇擁著,論真正的親信高手,承安身邊卻只帶了趙讓和趙恭,趙儉、趙良、君來三人都被他留在寢宮裡。
出宮前,海懷山曾道:“縱使此刻非常時期,宮中防衛依舊森嚴,何況我本江湖中人,些許手段還是有的。倒是陛下離宮在外,應多加小心……”終究推辭不過,只好作罷。
差不多將近黃昏,送葬隊伍才到達銎陽西郊璞山腳下的皇家陵園。祭酒、跪拜、讀祝詞、焚燒祭品,梓宮升堂入殿,移上石床。承安領著百官再次上香叩拜,這才依足規矩,慢慢退出。
整個凶禮過程中,新皇哀戚誠摯,端方肅謹,無上威儀。別說一般官員百姓看得心悅誠服,就是最挑剔的老臣們也暗中頷首。
等到把所有後續事宜處理完畢,承安一身疲憊回到宮中,新月高懸,風吹葉動,已是子夜時分。心中卻覺得頗為輕鬆,讓身後的人各自散了,悄悄進了寢宮東配殿的大門。
隔著簾幕,就看見那個隱隱綽綽的身影坐在床頭。三步並作兩步衝進去,走到當中又停下,只把一雙眼睛牢牢鎖住他,纏纏繞繞,久久長長。
近情近怯。
丹青正聽海懷山說話,看見他,抿嘴一笑。頓時如華蓮綻放,一室生輝,雪後初霽,滿天霓虹。承安看著他,感覺熟悉而又陌生——病了這麼多天,整個人蒼白消瘦。可是那一雙清靈妙目,那生動而極富感染力的表情,居然生出一種愈加不可捉摸的美來,如真如幻。
“如今的問題是,要想辦法幫他激發身體的潛力。精神的修復他自有竅門,但是,如果身體跟不上也是枉然。目前湯藥是不管用的,只好以純陽柔和的內力緩緩牽引,再輔以金針刺穴,等人醒了,才能下藥。”
海懷山從隨身的小箱子裡抽出一把金針,看了看承安和君來:“陛下與這位小兄弟不妨留下,其他人還請迴避。”
賀焱臨走時,道一聲“陛下,臣等告退”,卻瞄瞄丹青的右手,又看看海懷山,留給承安一個微妙的眼神。
承安尚在猶豫,海懷山何等眼力,已經慢悠悠的道:“陛下想必不知道,三個月前,我還是太醫院的正尹。”
“先生……?”
“我年紀大了,受不得驚嚇,所以請辭回鄉。”
“丹青的手……”
“唉,此事……只能說天地不仁。我知道的他不知道,他知道的我不知道,兩下里一印證,全知道了。這傻孩子……竟會那麼想不開……”
承安痛惜:“……是我害了他。”
“陛下可要殺人滅口?”海懷山靜靜問道。
承安忽然一笑,望著床上的丹青:“先生也看見了,我當初就是為了要殺人滅口,結果……殺成這樣。”仰天長嘆,“人算不如天算啊——先生,請動手救人吧。”
海懷山以金針通絡,在照君來純正柔和的內力引導下,丹青的體溫開始回升。到第三天,面色居然顯出一絲紅潤來。
神醫在治病之餘,少不得指點助手如何導入,如何運氣,如何收功。其中分寸拿捏,講究極多。幾日過後,君來發現自己竟然奇蹟般的有了不小的進境。這位西北神醫,在內家功夫理論和經驗方面,是大行家大宗師啊。奇怪的是,他自己似乎功力有限,算不得真正的高手。
這一天午時,治療告一段落,海懷山替丹青診脈。君來正要悄悄退出去,卻聽神醫道:“稍等一等,我有點東西給你。”
愣住。但是神醫發話了,也只好等著。
不一會兒,就見他從箱子底下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遞給自己:“這是故人遺物,一直帶著,卻沒什麼用。我自己的弟子喜歡別的功夫。我覺得——你沒準用得上。”
雙手接過來一看,不過十來頁,極好的天蠶絲織錦,可長久保存。封皮上什麼也沒寫。翻開第一頁,四個飄逸清峻的楷體字:“逆水回流”。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連忙翻到後邊,正文也是同樣字體。開篇言道:“世間玄妙,莫過乎水。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金石不能比其剛,絲縷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
“順水逐流,逆水溯源。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出乎無上,入乎無下……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茫茫,與造化鈞其符契……”
君來抬頭,驚喜而又疑惑:“先生……”
“我說了,不過是故人遺物。他……原本練的正是道家純陽混元功,後來才生發出這‘逆水回流’,和你走的路子是一樣的。我自己雖然不練,卻也不敢隨便給誰,省得替人招來無端禍患。你是皇帝身邊人,自不必擔心。我看你一身功夫端正醇厚,想必心地也還不錯——這些日子,辛苦你了,就當是救了丹青的謝禮吧。”
君來想:“神醫先生好會說話,明明是我們求他救人,怎麼變成他謝我了呢?”轉念間,卻是福至心靈,跪下來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長者所賜,君來不敢推辭。定當珍藏愛重,勤加練習,秉承俠義,善加使用。”
“我也是藉此結個善緣罷了。你家陛下一定能理解的。”
先皇梓宮停靈太廟,已經到了第六天。論理,該承安、承烈、承煦一同守孝。承烈由照月陪著守了三個白天,承安看他實在辛苦,讓他回去。
臨走,把照月叫到一旁:“小月,我不願委屈你。登基大典之後,你們都將正式放入朝中,你這樣陪著小烈……”
照月抬頭看著承安的眼睛:“陛下,小月跟了陛下近二十年,此生此世,只對陛下一人效忠。我只是……忍不住想保護這個孩子。”又低頭看看自己的手,“這些年來,過手的亡魂也不少,我從無猶豫,從不後悔,今後也一樣。可是,想要用這雙手保護誰,除了陛下,他是第二個……”
“你有沒有想過,他恐怕……永遠也不會懂得。”
“正是這分‘不懂得’才可貴。我覺得很安全,很舒心。”
“那你怎麼打算?”
“我喜歡刑部。陛下讓我去刑訊審人罷。大皇子這邊,我會照應好。”
承安想一想:“就依你。”
承煦眼見哥哥走了,拿祈求的眼神偷偷瞟著承安。
過了這麼多天,承煦大概明白父皇駕崩是什麼意思了。當然想哭,可是哭的時候也一樣忘不了腰背酸膝蓋疼啊。
為什麼父皇駕崩了一定要我在這裡跪九天呢?我心裡已經夠難受的了,身體還要受這樣的罪——哥哥身體不好,大哥就讓他回去歇著,我還這么小,為什麼不能也回去歇著?
承安起身,將靈前的長明燈添滿油,繼續跪下。卻見邊上承煦垮著小臉,幾乎都要趴到地上去了。
唉,八歲的孩子,天天這麼跪上好幾個時辰,也實在難為他。
“小煦,從明天起,你每天辰時來,未時走,晚上就不用過來了。”
裂開嘴:“真的?謝謝大哥。”
承安嘆氣。想當初,自己失去父皇,也是八歲。一樣趙家血脈,差別怎麼就這麼大呢?他可是自己的皇儲啊,這樣天真遲鈍,怎生教養?一時頭大,只覺這個問題比治理江山還要難上千倍萬倍,任重道遠。
“那你能不能答應我,白天那三個時辰就你自己,記得添油上香,把經文念完。”
“大哥不在這裡陪小煦麼?”
“大哥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先在這裡陪父皇,然後大哥來替你——這裡還有很多人和小煦一起陪父皇啊。”
耷拉著腦袋:“那好吧。”
承安拍拍他:“小煦長大了,能獨擋一面了。父皇有你陪著,一定很欣慰的。”
於是高興起來,用力點點頭:“嗯。”
皇后過來接承煦的時候,以面聖之禮拜見承安。承安趕忙扶住,以晚輩之儀回禮。
“小煦頑劣,什麼也不懂,若有衝撞之處,還請陛下……”
承安道:“娘娘過慮。小煦爛漫純真,正是自然本色。明日起,讓他辰時至未時來守靈,其餘時候,把這些天落下的功課補一補——到底是儲君身份,不辛苦不行的。”
結果,這娘兒倆離開的時候,都有些魂不守舍。皇后是被承安最後一句話震住了,承煦則是被前頭那句“把這些天落下的功課補一補”嚇著了。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承安忍不住又要嘆氣:這副重擔,挑上了,竟勒進肩膀里,不容易往下卸啊。
第59章
七月初三。
午後,丹青悠悠轉醒。
海懷山算好就在這一兩天,和承安一起等著。
瞧見他倆,丹青甜甜一笑。笑得兩人都酸了鼻子,紅了眼眶。承安使勁忍著眼淚,坐到床邊,讓他枕著自己胳膊,慢慢餵下去幾口參湯。不過半炷香功夫,看他重新閉上眼,陷入昏沉,連忙望望海懷山。
“無妨。只要開始進湯藥,就一定死不了了。”這麼多天一直冷靜沉著的神醫,此時才帶出一絲驚喜的顫音,“他有他修心養神的法門,注意別打擾就行了。”
七月初五,是皇帝靈柩下葬的日子。
宮中從丑時開始忙碌。寅時三刻,在太廟祭過天地祖宗,梓宮出殯,前往寢陵。六十四人執旗引幡,七十二人抬棺與槓。然後是四百人的鹵薄儀仗隊,手持法器、焚燒用的紙人紙馬、樓庫器皿,以及各種殉葬物品。承安領著承烈、承煦跟在梓宮後頭護送,再往後是皇室宗親、文武百官,包括邊疆和地方趕來的所有二品以上官員。最後是定國寺和玄真觀的幾百和尚道士,誦經禱告。
幾千人的送葬隊伍浩浩蕩蕩,前後左右還有內廷侍衛、禁衛軍開道押路,綿延十幾里。一路幡旗紛飛,紙錢飄灑,經聲迴蕩,鐘磬淒涼。沿途尚有被各級官吏動員來的以及自發來的無數士民百姓跪在路邊迎送,端的是肅穆莊嚴,威風無比。
雖然被內廷侍衛簇擁著,論真正的親信高手,承安身邊卻只帶了趙讓和趙恭,趙儉、趙良、君來三人都被他留在寢宮裡。
出宮前,海懷山曾道:“縱使此刻非常時期,宮中防衛依舊森嚴,何況我本江湖中人,些許手段還是有的。倒是陛下離宮在外,應多加小心……”終究推辭不過,只好作罷。
差不多將近黃昏,送葬隊伍才到達銎陽西郊璞山腳下的皇家陵園。祭酒、跪拜、讀祝詞、焚燒祭品,梓宮升堂入殿,移上石床。承安領著百官再次上香叩拜,這才依足規矩,慢慢退出。
整個凶禮過程中,新皇哀戚誠摯,端方肅謹,無上威儀。別說一般官員百姓看得心悅誠服,就是最挑剔的老臣們也暗中頷首。
等到把所有後續事宜處理完畢,承安一身疲憊回到宮中,新月高懸,風吹葉動,已是子夜時分。心中卻覺得頗為輕鬆,讓身後的人各自散了,悄悄進了寢宮東配殿的大門。
隔著簾幕,就看見那個隱隱綽綽的身影坐在床頭。三步並作兩步衝進去,走到當中又停下,只把一雙眼睛牢牢鎖住他,纏纏繞繞,久久長長。
近情近怯。
丹青正聽海懷山說話,看見他,抿嘴一笑。頓時如華蓮綻放,一室生輝,雪後初霽,滿天霓虹。承安看著他,感覺熟悉而又陌生——病了這麼多天,整個人蒼白消瘦。可是那一雙清靈妙目,那生動而極富感染力的表情,居然生出一種愈加不可捉摸的美來,如真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