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頁
同樣諸葛亮的話“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也與事實有出入。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黃忠的名聲和威望根本就不能和關羽、馬超比。
關羽就不說了,馬超那是以前的一路諸侯,和劉備一樣屬於“主公”級別的地位。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上表中,位列勸進群臣11人大名單的首位,而且掛平西將軍銜。
大漢王朝的軍銜,太尉成為虛職以後,大將軍既是頂級武職更是頂級軍銜,兩漢時代大將軍甚至成為控制朝政的體制。
下來是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這四個軍銜毫無疑問是第一檔的四大元帥,位比三公,常設,且排名講究嚴格的先後秩序。
接下來的第二檔就是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大上將,位比九卿,不常設。嚴格來講,上將的排名也必然是分前後的,順序是前左右後,而不是前後左右。
第三檔軍銜是中郎將,中郎將名聲最大的時候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四大中郎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雋、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
甚至車騎將軍直接統領中郎將鎮壓黃巾軍,皇甫嵩更因軍功由中郎將直升車騎將軍。
第二時期是前將軍董卓進京後,手下著名的五大中郎將:牛輔、董越、段煨、徐榮、胡軫,其中徐榮戰績輝煌。
☆、第六百章 你從不只代表自己
第四檔軍銜就是校尉,著名的就是靈帝時的中常侍蹇碩領銜,袁紹、曹操為成員的西園八校尉,以及牛輔手下的李傕、郭汜、賈詡等校尉。
中郎將和校尉就沒有名額限制了,如騎都尉呂布投靠董卓後,當即升為中郎將。那麼前後左右四大上將名額就是死的了,僅此四名,就是到三國末期,大將軍、車騎將軍貶值時,前後左右將軍的職數也只有四個。
再則,四大上將的順序是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如果黃忠沒有被選進去,誰能頂黃忠的上將缺兒?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關羽和諸葛話的意思根本不是說黃忠不夠上將的格,而是四大上將名額有限,這個名額不應該給黃忠,那麼應該給誰?
我們還是從勸進漢中王上表中的11人大名單來分析: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先主傳》)。
上將的排位順序在這個11人大名單中就已經初定,馬超第一位。正式授銜時,只是將關羽和馬超的位置互調了一下,關羽毫無置疑地成為第一上將。
再將許靖、射援、諸葛亮、賴恭、法正等掛將軍銜的文官剔除,發現僅剩李嚴一人。那麼在成都初定時,統兵將領中,取得偏將軍和裨將軍以上的雜號將軍還有誰?
只有四人,興業將軍李嚴、討逆將軍吳懿、翊軍將軍趙雲和牙門將魏延。直接投降劉備的李、吳二人的軍功和黃忠差距太大;魏延的年齡介於關羽和劉封兩代人之間,漢中之戰後升任漢中太守、掛鎮遠將軍銜就已經震驚全軍了。
至於剩下的可以圈點的劉封、霍峻、黃權和陳到等人,不是年齡太小就是軍功較低,唯一可以堪比黃忠的就只有趙雲了。
關羽說不與老兵為伍的唯一藉口就是:在關羽眼中,這個上將的位置應該給趙雲兄弟,黃忠是新人啊,怎麼能跟趙雲兄弟比?
論資歷,公孫瓚時代,趙云為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將領,公孫瓚和袁紹對抗的時代就投奔了劉備,這個資歷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比糜竺兄弟的資歷還老。
年齡就更不用說了,公元191年趙雲投奔劉備時按20歲左右算的話,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時,50歲左右了。
論軍功,很多人認為趙雲只是劉備的衛隊長,沒有單獨統領部隊的戰績,這個也不符合史實。早年劉備兵少將寡,到處被打得亂竄的時代,分兵有關羽,衝殺有張飛,保護劉備的安全確實就靠趙雲了。
劉備在戰亂中多次死裡逃生,趙雲作為護衛將領,其功勞是很顯著的。劉表時代的當陽救甘夫人和劉禪,孫劉聯盟時代的劫江奪阿斗。
赤壁大戰後,劉備南征四郡,趙雲獨立統兵攻占桂陽郡,任桂陽太守。劉備進攻益州受阻時,趙雲和張飛統兵隨諸葛進川,也是一路打到成都城下的。軍銜也由牙門將、偏將軍,到取成都後的翊軍將軍。
論謀略,劉備軍團博望縣大勝夏侯惇時,趙雲處理俘虜夏侯蘭很得體;赤壁大戰後南取桂陽郡時,趙雲堅決拒絕桂陽太守漏洞百出的美人計;
孫權騙已經嫁給劉備的孫小妹回江東時,企圖拐走小劉禪,也被趙雲在危機時刻識破;最後勸劉備不要發動夷陵之戰的理智分析更是頭腦清醒。
因此,在關羽的眼中,不給趙雲上將銜簡直天理不容。何況黃忠得一個征西將軍銜也豪不委屈。所以,當關羽聽說四大上將居然沒有趙雲時,那句牢騷話真是脫口而出,再當費詩說君侯和劉備一體時,關羽只好閉嘴了,因為這個決定是劉備做出的。
在正式授銜時,劉備將馬超的上將順序調整到關羽之後,估計是蜀漢集團內部各派系都沒有異議的。儘管馬超是主公級別的人物,但是馬超來投的時候幾乎是單槍匹馬,只有馬岱相隨,而沒有部隊,勢必只能成為象徵性的力量。
關羽就不說了,馬超那是以前的一路諸侯,和劉備一樣屬於“主公”級別的地位。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上表中,位列勸進群臣11人大名單的首位,而且掛平西將軍銜。
大漢王朝的軍銜,太尉成為虛職以後,大將軍既是頂級武職更是頂級軍銜,兩漢時代大將軍甚至成為控制朝政的體制。
下來是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這四個軍銜毫無疑問是第一檔的四大元帥,位比三公,常設,且排名講究嚴格的先後秩序。
接下來的第二檔就是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大上將,位比九卿,不常設。嚴格來講,上將的排名也必然是分前後的,順序是前左右後,而不是前後左右。
第三檔軍銜是中郎將,中郎將名聲最大的時候有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四大中郎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雋、北中郎將盧植、東中郎將董卓。
甚至車騎將軍直接統領中郎將鎮壓黃巾軍,皇甫嵩更因軍功由中郎將直升車騎將軍。
第二時期是前將軍董卓進京後,手下著名的五大中郎將:牛輔、董越、段煨、徐榮、胡軫,其中徐榮戰績輝煌。
☆、第六百章 你從不只代表自己
第四檔軍銜就是校尉,著名的就是靈帝時的中常侍蹇碩領銜,袁紹、曹操為成員的西園八校尉,以及牛輔手下的李傕、郭汜、賈詡等校尉。
中郎將和校尉就沒有名額限制了,如騎都尉呂布投靠董卓後,當即升為中郎將。那麼前後左右四大上將名額就是死的了,僅此四名,就是到三國末期,大將軍、車騎將軍貶值時,前後左右將軍的職數也只有四個。
再則,四大上將的順序是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如果黃忠沒有被選進去,誰能頂黃忠的上將缺兒?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關羽和諸葛話的意思根本不是說黃忠不夠上將的格,而是四大上將名額有限,這個名額不應該給黃忠,那麼應該給誰?
我們還是從勸進漢中王上表中的11人大名單來分析: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先主傳》)。
上將的排位順序在這個11人大名單中就已經初定,馬超第一位。正式授銜時,只是將關羽和馬超的位置互調了一下,關羽毫無置疑地成為第一上將。
再將許靖、射援、諸葛亮、賴恭、法正等掛將軍銜的文官剔除,發現僅剩李嚴一人。那麼在成都初定時,統兵將領中,取得偏將軍和裨將軍以上的雜號將軍還有誰?
只有四人,興業將軍李嚴、討逆將軍吳懿、翊軍將軍趙雲和牙門將魏延。直接投降劉備的李、吳二人的軍功和黃忠差距太大;魏延的年齡介於關羽和劉封兩代人之間,漢中之戰後升任漢中太守、掛鎮遠將軍銜就已經震驚全軍了。
至於剩下的可以圈點的劉封、霍峻、黃權和陳到等人,不是年齡太小就是軍功較低,唯一可以堪比黃忠的就只有趙雲了。
關羽說不與老兵為伍的唯一藉口就是:在關羽眼中,這個上將的位置應該給趙雲兄弟,黃忠是新人啊,怎麼能跟趙雲兄弟比?
論資歷,公孫瓚時代,趙云為公孫瓚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將領,公孫瓚和袁紹對抗的時代就投奔了劉備,這個資歷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比糜竺兄弟的資歷還老。
年齡就更不用說了,公元191年趙雲投奔劉備時按20歲左右算的話,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時,50歲左右了。
論軍功,很多人認為趙雲只是劉備的衛隊長,沒有單獨統領部隊的戰績,這個也不符合史實。早年劉備兵少將寡,到處被打得亂竄的時代,分兵有關羽,衝殺有張飛,保護劉備的安全確實就靠趙雲了。
劉備在戰亂中多次死裡逃生,趙雲作為護衛將領,其功勞是很顯著的。劉表時代的當陽救甘夫人和劉禪,孫劉聯盟時代的劫江奪阿斗。
赤壁大戰後,劉備南征四郡,趙雲獨立統兵攻占桂陽郡,任桂陽太守。劉備進攻益州受阻時,趙雲和張飛統兵隨諸葛進川,也是一路打到成都城下的。軍銜也由牙門將、偏將軍,到取成都後的翊軍將軍。
論謀略,劉備軍團博望縣大勝夏侯惇時,趙雲處理俘虜夏侯蘭很得體;赤壁大戰後南取桂陽郡時,趙雲堅決拒絕桂陽太守漏洞百出的美人計;
孫權騙已經嫁給劉備的孫小妹回江東時,企圖拐走小劉禪,也被趙雲在危機時刻識破;最後勸劉備不要發動夷陵之戰的理智分析更是頭腦清醒。
因此,在關羽的眼中,不給趙雲上將銜簡直天理不容。何況黃忠得一個征西將軍銜也豪不委屈。所以,當關羽聽說四大上將居然沒有趙雲時,那句牢騷話真是脫口而出,再當費詩說君侯和劉備一體時,關羽只好閉嘴了,因為這個決定是劉備做出的。
在正式授銜時,劉備將馬超的上將順序調整到關羽之後,估計是蜀漢集團內部各派系都沒有異議的。儘管馬超是主公級別的人物,但是馬超來投的時候幾乎是單槍匹馬,只有馬岱相隨,而沒有部隊,勢必只能成為象徵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