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頁
90年代的中國國企亦有同樣的問題,當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入廠的工人開始大批量的退休的時候,再好的壟斷企業也支撐不住這種純粹的消耗。
相似的問題還發生在日本,當他們因為自己的公司總是為全體社員而服務,進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失去的十年,以及失去的二十年緩緩揭起了大幕,最終,沒有倒閉的大型企業再也不敢繼續以前的年功序列體制,轉而開始大肆聘用勞動派遣工,等於是放棄了對工作者的保障。
這種無法預知而且不斷膨脹的人工風險,即使是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蘇城自然非常謹慎。他深知自己的管理水平一般,所以總是盡其所能的發揮其本人的避險能力。
聘用更少的職工,聘用更優秀的職工,並且不斷的培訓自己的職工,這也是一種公司避險的手段。
哪怕是到了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較少而優秀的員工也不至於變成巨大的負擔,至不濟,也可以學著中船重工這樣的企業做外包。相比之下,礦業集團、輕工集團等人多而技術水平弱的國企,在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想崛起就太不容易了。
正因為如此,大華實業旗下始終保持擴張的也僅僅是大華船業了。
雖然造船業到了07年以後,會遭遇極大的蕭條,但LNG船直到2014年,依舊是民用造船業皇冠上明珠,訂單滿滿,就中國的狀況來看,說是中國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沒什麼問題。
它的含金量,是一點都不比航空母艦少的。
如果需要的話,能造LNG船的造船廠,基本上都可以改造成建造航空母艦的造船廠,譬如賣技術給韓國現代的法國大西洋船廠,它既是薄膜型LNG船的專利持有者,也是「戴高樂」號航母的生產船廠。
當然,就經濟的角度而言,航空母艦的建造周期長,建造的成本高,受到的限制多,而且訂單總數少,並不是一種很划算的生產艦種。法國大西洋船廠要是想指著航母訂單吃飯,就法國軍方的裝備更新速度,連五年都堅持不下來。以民用船廠積累技術,在需要的時候再大肆建造,差不多是現代國家的通用手段。
否則,遇到長時間的和平期,專營軍火的公司都是要倒閉的。這年月,地區衝突連坦克用到的都少,航空母艦或者驅逐艦一類的產品,還真是不如去賣茶葉蛋。
LNG船就幸福的多了。
90年代可以說是液化天然氣行業的發育期,大家都在拼命的建設相關的產業,積累相關的技術。但是,世界能源需求實在是太龐大了,別說是十多年的功夫了,就是再過20年,液化天然氣的需求也沒有完全釋放。
在所謂的綠色經濟的導向下,液化天然氣至少會在工業能源領域,取代燃油的地位。
這意味著如今一半以上的油輪,都會變成液化天然氣船。
大華船業的LNG訂單也是越積越多。
尤其是在蘇城滿載回國以後,各地的船東心裡都清楚,大華船業至少是有錢賠付違約金的,於是紛紛投給船業集團LNG船的訂單。
總則大華船業的閆學燦,也幹勁十足,立刻向蘇城遞交報告,要求購進大量的機器。
像是LNG船這種龐然大物,就造難度上,只把它看成是橫著的變形金剛就對了,尤其是工作量最大的焊接,總長度130多公里,就是用鄉鎮小廠的民工操作法,130公里的焊接長度也能累死一個廠子的人,而在要求嚴格的LNG船上,好焊接的地方通常都用焊接機器人來焊接,剩下焊接機器人不好上場的地方,才由數百名G證焊工去做。就是這樣,還得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工作時間之長,要求之多,能寫一柜子的說明書。
至於精細到絲的5萬多個規格不同的木製絕緣箱,更是能讓普通的工廠絕望。
沒有極高的產品控制能力,光是一個木箱子,就能耗費一個普通船廠幾年的時間。
不似散裝貨船這種大而粗糙的玩意,LNG船上裝的都是液化天然氣,始終保持著零下160度的低溫,稍有不慎造成泄漏,那都是要命的事。
而為了提高LNG船的建造效率,每年都有大量的專業機械被發明和製造出來。它們並非是一定要用的,但你用了,速度就能提高,船的質量就更能得到保障。相應的,花費的成本也就越高。
以前的時候,閆學燦手上儘管積累了數艘總值20億美元的LNG船訂單,可他還是不敢花費巨資去採購數量繁多的機械。因為訂單的履行和付款都是分階段的,而提前採購的成本卻不然。
等蘇城從倫敦帶了大筆的資金回來,閆學燦卻是再也忍不住了,幾乎是天天蹲守在集團總部。
他的資歷較淺,不能像是濟柴的高管那樣,直接找到蘇城插科打諢的要經費。
閆學燦繞了個圈子,找到了中船重工的總經理榮尚國。
如今的中船重工,因為被大華實業持股四分之一,所以屬於大華實業的關聯公司之一。總經理榮尚國也是經常到大華實業總部來的。
又因為他的國企身份,蘇城對榮尚國向來都很客氣。
有了榮尚國的出面,閆學燦的報告就能以比較好的姿勢送到蘇城面前,沒過幾天,就有採購委員會的人與閆學燦接洽。
這時候,蘇城還在京城忙的飛起,卻是將這種事兒都交給了下面去辦。
直到一個月後,蘇城才有時間,逐個去各工廠考察。
相似的問題還發生在日本,當他們因為自己的公司總是為全體社員而服務,進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失去的十年,以及失去的二十年緩緩揭起了大幕,最終,沒有倒閉的大型企業再也不敢繼續以前的年功序列體制,轉而開始大肆聘用勞動派遣工,等於是放棄了對工作者的保障。
這種無法預知而且不斷膨脹的人工風險,即使是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蘇城自然非常謹慎。他深知自己的管理水平一般,所以總是盡其所能的發揮其本人的避險能力。
聘用更少的職工,聘用更優秀的職工,並且不斷的培訓自己的職工,這也是一種公司避險的手段。
哪怕是到了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較少而優秀的員工也不至於變成巨大的負擔,至不濟,也可以學著中船重工這樣的企業做外包。相比之下,礦業集團、輕工集團等人多而技術水平弱的國企,在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想崛起就太不容易了。
正因為如此,大華實業旗下始終保持擴張的也僅僅是大華船業了。
雖然造船業到了07年以後,會遭遇極大的蕭條,但LNG船直到2014年,依舊是民用造船業皇冠上明珠,訂單滿滿,就中國的狀況來看,說是中國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沒什麼問題。
它的含金量,是一點都不比航空母艦少的。
如果需要的話,能造LNG船的造船廠,基本上都可以改造成建造航空母艦的造船廠,譬如賣技術給韓國現代的法國大西洋船廠,它既是薄膜型LNG船的專利持有者,也是「戴高樂」號航母的生產船廠。
當然,就經濟的角度而言,航空母艦的建造周期長,建造的成本高,受到的限制多,而且訂單總數少,並不是一種很划算的生產艦種。法國大西洋船廠要是想指著航母訂單吃飯,就法國軍方的裝備更新速度,連五年都堅持不下來。以民用船廠積累技術,在需要的時候再大肆建造,差不多是現代國家的通用手段。
否則,遇到長時間的和平期,專營軍火的公司都是要倒閉的。這年月,地區衝突連坦克用到的都少,航空母艦或者驅逐艦一類的產品,還真是不如去賣茶葉蛋。
LNG船就幸福的多了。
90年代可以說是液化天然氣行業的發育期,大家都在拼命的建設相關的產業,積累相關的技術。但是,世界能源需求實在是太龐大了,別說是十多年的功夫了,就是再過20年,液化天然氣的需求也沒有完全釋放。
在所謂的綠色經濟的導向下,液化天然氣至少會在工業能源領域,取代燃油的地位。
這意味著如今一半以上的油輪,都會變成液化天然氣船。
大華船業的LNG訂單也是越積越多。
尤其是在蘇城滿載回國以後,各地的船東心裡都清楚,大華船業至少是有錢賠付違約金的,於是紛紛投給船業集團LNG船的訂單。
總則大華船業的閆學燦,也幹勁十足,立刻向蘇城遞交報告,要求購進大量的機器。
像是LNG船這種龐然大物,就造難度上,只把它看成是橫著的變形金剛就對了,尤其是工作量最大的焊接,總長度130多公里,就是用鄉鎮小廠的民工操作法,130公里的焊接長度也能累死一個廠子的人,而在要求嚴格的LNG船上,好焊接的地方通常都用焊接機器人來焊接,剩下焊接機器人不好上場的地方,才由數百名G證焊工去做。就是這樣,還得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工作時間之長,要求之多,能寫一柜子的說明書。
至於精細到絲的5萬多個規格不同的木製絕緣箱,更是能讓普通的工廠絕望。
沒有極高的產品控制能力,光是一個木箱子,就能耗費一個普通船廠幾年的時間。
不似散裝貨船這種大而粗糙的玩意,LNG船上裝的都是液化天然氣,始終保持著零下160度的低溫,稍有不慎造成泄漏,那都是要命的事。
而為了提高LNG船的建造效率,每年都有大量的專業機械被發明和製造出來。它們並非是一定要用的,但你用了,速度就能提高,船的質量就更能得到保障。相應的,花費的成本也就越高。
以前的時候,閆學燦手上儘管積累了數艘總值20億美元的LNG船訂單,可他還是不敢花費巨資去採購數量繁多的機械。因為訂單的履行和付款都是分階段的,而提前採購的成本卻不然。
等蘇城從倫敦帶了大筆的資金回來,閆學燦卻是再也忍不住了,幾乎是天天蹲守在集團總部。
他的資歷較淺,不能像是濟柴的高管那樣,直接找到蘇城插科打諢的要經費。
閆學燦繞了個圈子,找到了中船重工的總經理榮尚國。
如今的中船重工,因為被大華實業持股四分之一,所以屬於大華實業的關聯公司之一。總經理榮尚國也是經常到大華實業總部來的。
又因為他的國企身份,蘇城對榮尚國向來都很客氣。
有了榮尚國的出面,閆學燦的報告就能以比較好的姿勢送到蘇城面前,沒過幾天,就有採購委員會的人與閆學燦接洽。
這時候,蘇城還在京城忙的飛起,卻是將這種事兒都交給了下面去辦。
直到一個月後,蘇城才有時間,逐個去各工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