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頭燈下,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信。
信件多,卻被藺照雪疊得很齊整,還有木板相隔,防止凌亂。
藺照雪向來心細如髮,被照顧這些年的李燕庸最清楚。
果然是信。
他隨手把頭燈扔在書案邊,注意力全在底下的信件上。
這時候,李燕庸的臉色很差,眉頭皺得從來沒有這麼緊過,手臂的青筋也略略凸顯。
後,面對這信件,面對心中的猜測——
他一個從來不會猶豫的務實之人,現下竟然也被情緒所擾。
他合了合眼,微不可察地繃緊氣息。
最後,還是隨手抽了封中間的信紙。
拆開。
碧雲春樹的紙,娟秀地寫著簪花小楷,明顯藺照雪的風格。
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看著她的字跡,多少年的朝廷文章經驗,讓他幾個呼吸間,便看完了這信的內容。
沒有什麼通姦的內容。
甚至,是全關於他的,關於李府的。
看到內容並不是他所想的那樣,李燕庸本來該恢復閒庭信步的模樣。
可此時,他卻沒有分毫鬆開眉頭的意思。
甚至蹙得更緊。
因為信里,寫的是她在李府的事。
李燕庸突然發現。
她在李府的處境,和李燕庸了解到的她在李府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比如手裡拿著的這封信,寫的是藺照雪和李燕庸曾經吵架的事。
在李燕庸的視角:
她垂淚,訴苦。
可李燕庸並不理解她苦在哪。
她在世家府里過著宗婦的日子,還大權在握,夫君還是炙手可熱的新貴,是嫡長子。
有什麼可鬧的?
又有什麼可苦悶的?
所以,他以為是她借題發作想要鬧脾氣,博關注不懂事,所以心下煩躁。
他只以為是女兒家鬧脾氣。
李燕庸那時候才從災民那趕回京城,見過了太多餓肚子的餓殍,所以完全共情不了藺照雪,只冷冷警告她:
不得已的事很多,你的日子好得太多,別不知足。
可這封信里,她那邊的視角卻是:
婆母生著重病,李燕庸去賑災不在京城,他樹大招風,保不准要被參一本。
李燕庸不在府里,她身為管家娘子,必須守好李府,獨當一面。
除了應付一天天來府里探聽消息的人,賣消息的丫頭小廝——
舅父還趁著李燕庸不在,整日找茬子。
為了讓府里安定,她不是要防止被舅父把事鬧大波及李燕庸,主動去跪祠堂,便是拿自己嫁妝去填李府的帳。
藺照雪當時還挺著個大肚子,心力交瘁。
因為精疲力盡,差點滑胎,瘦了一大圈。
差點滑胎,崩潰大哭的那日——
李燕庸這個主心骨,撐著藺照雪堅持的念頭,總算回來了。
她心下一松,想和自己的夫君訴苦。
但他卻只是斥責她,說她不知足。
李燕庸心中狠狠一震。
他恍然。
他盯著她的字跡。
他似是才發現了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李燕庸開始一封封地把所有的信全都拆開。
時間長到,蠟油都滴幹了,他的指尖都變得極為乾燥。
可眼睛卻一眨不眨,只認真專注地看著信:
有藺照雪愛屋及烏,親力親為伺候他重病母親的事。
有藺照雪執掌中饋,和各個心懷叵測的親戚鬥智鬥勇,心力交瘁的事。
有藺照雪為他含辛茹苦誕下獨子,難產落下病根,外加孕期不被丈夫重視,卻也都沒叫過一點苦。
甚至把他對兒子的那份忽視和虧欠,一起補給了兒子,怕他和兒子生疏,長大兒子恨他。
裡面是藺照雪的苦難。
是李燕庸從未涉足卻都有參與的地方。
後宅的事,多如牛毛。
藺照雪卻沒讓他擔心過。
藺照雪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會多事的人。
相反,真正的藺照雪,和李燕庸記憶中的她不同。
她是個最悉心,最能忍痛,從來不給他添麻煩的人。
她處處為他考慮。
所求的,不過是個夫君的關心。
她做的事,早早就超過了妻子這個身份所應該做的事。
可他呢?
卻從來都沒有關心過她。
他只照著傳統婚姻,男主外女主內,按部就班地進行婚姻。
從沒有用過心,看到她的付出和想法。
她所求的是兩同心。
想要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扶持白頭。
想要的是以愛為基礎的婚姻。
他所求的是務實。
他在前朝打拼,給她安穩日子,她做個後宅婦,安分守己就行。
想要的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婚姻。
這就是兩個人之間存在著的問題。
也是為什麼藺照雪改了脾氣,兩個人最終還是會鬧掰的原因。
藺照雪改了,但李燕庸,自始至終都沒有改過。
婚姻向來不只是女人去妥協,而是兩個人都得改。
李燕庸突然發現,藺照雪所求的以愛為基礎的婚姻,李總恆恰好就有。
他想起了藺照雪和李總恆在宴席上的恬淡,勝蜜糖甜,李總恆體諒她。
又想起相同的場景,藺照雪在他面前,卻只有爭吵,不被理解的苦悶。
甚至糾纏多年,最後只能無奈給他留下的一句話:
我可能不適合婚姻吧。
她到了最後,說自己不適合婚姻,也不願意說是他的錯。
他到了最後,剩下的,只有對她是否婚外情的懷疑。
直到李燕庸翻到了最後一封信。
這封信,是箱子裡面最嶄新的一封,是時間距離最短的。
時間在五年前,也就是藺照雪死前,勉強還能提起筆的時候。
她寫下的最後一封絕筆信。
李燕庸讀完了這封絕筆信。
卻發現了一件不對勁的事。
又要再看一遍。
到了最後,他幾乎把每個字都嚼爛了。
緊緊攥著信紙的手,遽然鬆了力氣。
不是丁煥花救下的他嗎?
這封信講述的事,是他和藺照雪因為丁煥花的事,正在冷戰的時候。
而藺照雪不想冷戰了,所以主動去尋了李燕庸,想要主動破冰。
是她,撞上了他被陷害,被打暈在了桌角下,被火災困住的場面。
李燕庸知道那日的火有多大,濃煙滾滾,四處只有烈火和斷壁殘垣的砸落的刺耳聲音。
只模糊著,記得一個嬌小瘦弱的影子,背著他,出了火災。
他再睜眼。
只看到一臉憂切的丁煥花,關切地望著他,臉上抹了厚厚的灰。
他以為,是她背他出來的。
他還在想,丁煥花看似柔弱卑劣的性子,實則有股韌勁。
這是他所欣賞的,還以為自己看走眼,以為舅父歹竹出好筍。
所以,他答應娶丁煥花做續弦,答應舅父的請求,給丁煥花求得丞相府幹女兒的身份。
因為他一直虧欠她。
所以,他總是下意識關心丁煥花,怕她因火災虧損的身體,一不注意,出了問題。
因為他很清楚和丁煥花的關係純正,只是因為恩情,所以怕藺照雪吃飛醋,所以在藺照雪面前,總是護著丁煥花。
只為了個假冒功勞的人,委屈了藺照雪。
不想。
是藺照雪。
是她的恩情。
甚至——
藺照雪為了救他,本身就病入膏肓的人,直接病倒了。
這也是藺照雪五年前離世的直接原因。
他不知道該怎麼想像,那日她是如何爆發出這麼大力氣,背著他一個比她高整整半個頭的成年男人,越過斷壁殘垣,把他生生背出了火場。
他記得,在床榻上時,他抱著她,她是那麼瘦弱,腰身仿佛一捏就會折斷。
他根本不敢再用力。
一切都解釋得通了。
李燕庸向來端正的身影,此刻卻略顯頹廢地愣著神。
運籌帷幄的眼睛裡,竟然也多了點茫然。
他坐在高凳上,半靠在背靠上,遍地都是寫滿字跡的信紙。
而身側,被藺照雪徹底封存在箱子裡的頭燈,沒了火光,灰濛濛的。
絢麗多姿的彩綢,也都被捆起來,在李燕庸的書案上靜靜躺著。
只剩下冷了的茶圈還在晃動。
*
李燕庸執拗地去找藺照雪。
他的動作很快。
他說:「我都知道了。」
藺照雪如今面對李燕庸,臉上也只有走過這一遭,雨後天晴的恬靜。
她誠懇地說:
「我眼光不錯,我也敢想敢做,你是個很好的人,所以我勇敢努力地追了你很久。」
「只是我們沒有緣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信件多,卻被藺照雪疊得很齊整,還有木板相隔,防止凌亂。
藺照雪向來心細如髮,被照顧這些年的李燕庸最清楚。
果然是信。
他隨手把頭燈扔在書案邊,注意力全在底下的信件上。
這時候,李燕庸的臉色很差,眉頭皺得從來沒有這麼緊過,手臂的青筋也略略凸顯。
後,面對這信件,面對心中的猜測——
他一個從來不會猶豫的務實之人,現下竟然也被情緒所擾。
他合了合眼,微不可察地繃緊氣息。
最後,還是隨手抽了封中間的信紙。
拆開。
碧雲春樹的紙,娟秀地寫著簪花小楷,明顯藺照雪的風格。
他的眼睛一眨不眨,看著她的字跡,多少年的朝廷文章經驗,讓他幾個呼吸間,便看完了這信的內容。
沒有什麼通姦的內容。
甚至,是全關於他的,關於李府的。
看到內容並不是他所想的那樣,李燕庸本來該恢復閒庭信步的模樣。
可此時,他卻沒有分毫鬆開眉頭的意思。
甚至蹙得更緊。
因為信里,寫的是她在李府的事。
李燕庸突然發現。
她在李府的處境,和李燕庸了解到的她在李府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比如手裡拿著的這封信,寫的是藺照雪和李燕庸曾經吵架的事。
在李燕庸的視角:
她垂淚,訴苦。
可李燕庸並不理解她苦在哪。
她在世家府里過著宗婦的日子,還大權在握,夫君還是炙手可熱的新貴,是嫡長子。
有什麼可鬧的?
又有什麼可苦悶的?
所以,他以為是她借題發作想要鬧脾氣,博關注不懂事,所以心下煩躁。
他只以為是女兒家鬧脾氣。
李燕庸那時候才從災民那趕回京城,見過了太多餓肚子的餓殍,所以完全共情不了藺照雪,只冷冷警告她:
不得已的事很多,你的日子好得太多,別不知足。
可這封信里,她那邊的視角卻是:
婆母生著重病,李燕庸去賑災不在京城,他樹大招風,保不准要被參一本。
李燕庸不在府里,她身為管家娘子,必須守好李府,獨當一面。
除了應付一天天來府里探聽消息的人,賣消息的丫頭小廝——
舅父還趁著李燕庸不在,整日找茬子。
為了讓府里安定,她不是要防止被舅父把事鬧大波及李燕庸,主動去跪祠堂,便是拿自己嫁妝去填李府的帳。
藺照雪當時還挺著個大肚子,心力交瘁。
因為精疲力盡,差點滑胎,瘦了一大圈。
差點滑胎,崩潰大哭的那日——
李燕庸這個主心骨,撐著藺照雪堅持的念頭,總算回來了。
她心下一松,想和自己的夫君訴苦。
但他卻只是斥責她,說她不知足。
李燕庸心中狠狠一震。
他恍然。
他盯著她的字跡。
他似是才發現了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李燕庸開始一封封地把所有的信全都拆開。
時間長到,蠟油都滴幹了,他的指尖都變得極為乾燥。
可眼睛卻一眨不眨,只認真專注地看著信:
有藺照雪愛屋及烏,親力親為伺候他重病母親的事。
有藺照雪執掌中饋,和各個心懷叵測的親戚鬥智鬥勇,心力交瘁的事。
有藺照雪為他含辛茹苦誕下獨子,難產落下病根,外加孕期不被丈夫重視,卻也都沒叫過一點苦。
甚至把他對兒子的那份忽視和虧欠,一起補給了兒子,怕他和兒子生疏,長大兒子恨他。
裡面是藺照雪的苦難。
是李燕庸從未涉足卻都有參與的地方。
後宅的事,多如牛毛。
藺照雪卻沒讓他擔心過。
藺照雪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會多事的人。
相反,真正的藺照雪,和李燕庸記憶中的她不同。
她是個最悉心,最能忍痛,從來不給他添麻煩的人。
她處處為他考慮。
所求的,不過是個夫君的關心。
她做的事,早早就超過了妻子這個身份所應該做的事。
可他呢?
卻從來都沒有關心過她。
他只照著傳統婚姻,男主外女主內,按部就班地進行婚姻。
從沒有用過心,看到她的付出和想法。
她所求的是兩同心。
想要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扶持白頭。
想要的是以愛為基礎的婚姻。
他所求的是務實。
他在前朝打拼,給她安穩日子,她做個後宅婦,安分守己就行。
想要的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婚姻。
這就是兩個人之間存在著的問題。
也是為什麼藺照雪改了脾氣,兩個人最終還是會鬧掰的原因。
藺照雪改了,但李燕庸,自始至終都沒有改過。
婚姻向來不只是女人去妥協,而是兩個人都得改。
李燕庸突然發現,藺照雪所求的以愛為基礎的婚姻,李總恆恰好就有。
他想起了藺照雪和李總恆在宴席上的恬淡,勝蜜糖甜,李總恆體諒她。
又想起相同的場景,藺照雪在他面前,卻只有爭吵,不被理解的苦悶。
甚至糾纏多年,最後只能無奈給他留下的一句話:
我可能不適合婚姻吧。
她到了最後,說自己不適合婚姻,也不願意說是他的錯。
他到了最後,剩下的,只有對她是否婚外情的懷疑。
直到李燕庸翻到了最後一封信。
這封信,是箱子裡面最嶄新的一封,是時間距離最短的。
時間在五年前,也就是藺照雪死前,勉強還能提起筆的時候。
她寫下的最後一封絕筆信。
李燕庸讀完了這封絕筆信。
卻發現了一件不對勁的事。
又要再看一遍。
到了最後,他幾乎把每個字都嚼爛了。
緊緊攥著信紙的手,遽然鬆了力氣。
不是丁煥花救下的他嗎?
這封信講述的事,是他和藺照雪因為丁煥花的事,正在冷戰的時候。
而藺照雪不想冷戰了,所以主動去尋了李燕庸,想要主動破冰。
是她,撞上了他被陷害,被打暈在了桌角下,被火災困住的場面。
李燕庸知道那日的火有多大,濃煙滾滾,四處只有烈火和斷壁殘垣的砸落的刺耳聲音。
只模糊著,記得一個嬌小瘦弱的影子,背著他,出了火災。
他再睜眼。
只看到一臉憂切的丁煥花,關切地望著他,臉上抹了厚厚的灰。
他以為,是她背他出來的。
他還在想,丁煥花看似柔弱卑劣的性子,實則有股韌勁。
這是他所欣賞的,還以為自己看走眼,以為舅父歹竹出好筍。
所以,他答應娶丁煥花做續弦,答應舅父的請求,給丁煥花求得丞相府幹女兒的身份。
因為他一直虧欠她。
所以,他總是下意識關心丁煥花,怕她因火災虧損的身體,一不注意,出了問題。
因為他很清楚和丁煥花的關係純正,只是因為恩情,所以怕藺照雪吃飛醋,所以在藺照雪面前,總是護著丁煥花。
只為了個假冒功勞的人,委屈了藺照雪。
不想。
是藺照雪。
是她的恩情。
甚至——
藺照雪為了救他,本身就病入膏肓的人,直接病倒了。
這也是藺照雪五年前離世的直接原因。
他不知道該怎麼想像,那日她是如何爆發出這麼大力氣,背著他一個比她高整整半個頭的成年男人,越過斷壁殘垣,把他生生背出了火場。
他記得,在床榻上時,他抱著她,她是那麼瘦弱,腰身仿佛一捏就會折斷。
他根本不敢再用力。
一切都解釋得通了。
李燕庸向來端正的身影,此刻卻略顯頹廢地愣著神。
運籌帷幄的眼睛裡,竟然也多了點茫然。
他坐在高凳上,半靠在背靠上,遍地都是寫滿字跡的信紙。
而身側,被藺照雪徹底封存在箱子裡的頭燈,沒了火光,灰濛濛的。
絢麗多姿的彩綢,也都被捆起來,在李燕庸的書案上靜靜躺著。
只剩下冷了的茶圈還在晃動。
*
李燕庸執拗地去找藺照雪。
他的動作很快。
他說:「我都知道了。」
藺照雪如今面對李燕庸,臉上也只有走過這一遭,雨後天晴的恬靜。
她誠懇地說:
「我眼光不錯,我也敢想敢做,你是個很好的人,所以我勇敢努力地追了你很久。」
「只是我們沒有緣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