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在這裡,我依然向他表達我的感謝和敬意,如果不是他,這本書可能僅停留在少數人的記憶里。
易純這個人,有種清醒的單純。
我覺得愛情並非感情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用很多筆墨描寫她與母親的關係,在寫書過程中難免主觀,諸君選擇是否繼續閱讀,如果產生不適感,可以及時退出。
書里的人名是化名,地名也進行了模糊處理,但易純的故事是真的,她在這個世界上確有其人。
感謝為這本書提供幫助的所有人,原諒我不善言辭,謹以此書,獻給世界上所有的母親。」
我讀完序言後,又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沒有後序,但我仍覺得這個故事仍有後續。
我是那種追不到結尾誓不罷休的人,沒有結尾的故事就像是爛尾的電視劇。
比如我很關心的問題,易純離開廣州以後去了哪裡?後來有沒有跟於小魚和蔣域重逢?王麗華現在是否還在北方小鎮?
我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好讓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的自己安心,不然我會產生一種be的感覺。
只是作者沒有放出社交帳號,早些年連載這個故事的博主早已註銷帳號。
我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作者的名字,首頁跳出來的是她新書發布會,但她沒有出席。
於是我把目光投向了作者在序言提到的推薦人,如果我能找到那個人的社交帳號,沒準能知道他與易純的關係,得知易純的近況。
隔壁位置的小女孩兒送我一顆軟糖,我剝開以後,青提的味道瀰漫在車廂里。
咬著那口青提糖果,我感覺自己也被清涼的氣息淹沒掉。
這可能是某種特殊的緣分。
我默默祝願,希望早日找到這個故事的真相。
第25章 我們要尋找什麼
我回到家中將這本書重新讀了一遍,用水筆勾勾畫畫以便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這本書於2
024年夏天在大陸出版,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是在18年年末,只是當時這個故事並沒有名字。
那天是冬至,我從被窩裡探出頭,看到窗外一抹白色。
南方很少下雪,所以我對那天發生的事情印象深刻,博主更新不穩定,我斷斷續續讀到2020年春天,博主突然消失不見。
期間我註銷過帳號,原先的手機號碼也不再使用,所以花了兩天的時間在公共平台查找當時轉發的博文。
我用各種關鍵詞查找,除了少數人最新發布的閱讀記錄,六年前的記錄基本空白。
因為我媽媽有手寫電話號碼的習慣,所以我給她打電話,從她那裡得知我以前的舊號碼,打過去發現是空號。
那就是說,這個號碼目前並沒有人使用。我不確定這個號碼中間經過幾個人使用,失去找回舊帳號的線索。
我嘗試在網上求助,帶上這個故事的相關tag,一天過去,一無所獲。我又開始猶豫,但不相信這個故事真的只有我記得。
去年整個夏天我賦閒在家,受不了家中爸媽的嘮叨,一氣之下帶著一貓一狗搬出來。
我住在郊區一座安靜的小區里,去哪裡都要帶著那本書,在搜尋引擎中輸入很多遍作者的名字。
但她很注重隱私,個人信息除了簡介上那幾句話以外,我什麼也不了解,她的名字甚至是筆名,如同文中的易純和蔣域,這些名字全是虛構的。
我嘗試過聯繫出版社,但是消息石沉大海。
朋友對我這項瘋狂尋找答案的舉動不理解,他們認為我在家閒出病,需要出去與外界接觸,不然會得精神疾病。
我爸媽當時已經幫我掛好號,一位與我們家相熟的精神病院的醫生,檢查報告顯示我對周圍沒有安全感,很委婉地跟我爸媽表示,我很可能受到某種刺激,所以對過往的記憶產生錯誤認知。
比較毒舌的朋友甚至直接問我是不是得了臆想症,我拿著書給他看,書是真實的,那就說明故事也是真實的,怎麼可能是我幻想出來的?
他很不在意地告訴我,你看書就看書,為什麼執著於找答案,文學創作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這本書他也看了,作者都表明故事有虛構成分,問我就算知道答案又能怎麼樣?這難道不是一種寫作的慣用手法?
他說我總是這樣,在一些並不值得的地方過分固執,不如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忘掉這件事,再好好考慮該怎麼擺脫延畢兩年的學生身份。
他問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回想起於小魚給易純寫的那封信。
她不想陷入虛無,所以一直在追尋什麼。
我想我跟她一樣,朋友遞給我一個白眼,說過兩天他要去北京出差,舉辦一場攝影展,看我實在太閒,讓我過去當他助理。
他前兩年博士畢業,在德國工作一段時間內便辭職回來,因為性格挑剔,講話難聽,要求又高,身邊助理的位置總是空缺。
我跟他從小認識,帶我過去倒不是真的要我幫忙,估計也擔心我一直陷在這件事情里出不來。
實際上,我到北京以後,確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我是被一圈很有出息的朋友圍繞的人,小時候他們學習成績出色,各種比賽獲獎與一路保送,我爸媽常拿我跟他們做比較。
爸媽的工作在外人眼中很體面,他們也很愛我,我卻成為世界上的流浪漢,一點不讓他們省心。
不過我的確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我整個人生就像一隻轉圈拉磨的瞎眼驢子。
扯遠了,言歸正傳。
因為攝影展舉辦地在北京海淀區,我便開始主動幫忙,在朋友開會聽策劃案的時候提供一些自以為很專業的建議,後來他讓我自己轉轉北京的公園,我往幾所大學跑過好多趟。
但我也知道2024年距離2008年太遙遠,不知道蔣域是否真的是計算機專業,甚至不知道蔣域曾經是否在P大就讀過,還有他偶然間結識的長髮男生,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我同樣一無所知。
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力量薄弱,要在繽紛的網絡世界中找到那些人如同大海撈針,更何況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
從北京回來以後,我找到一份不嫌棄身份的工作,開始接受現實,忙碌於三次元生活,跟父母關係緩和,慢慢忘記了這件事情。
因為會定期治療,所以我不再像之前那樣沉迷虛擬世界,開始感受外界,甚至偶爾會恍惚一下,懷疑那個故事的真實性。
2025年元旦第一天,南京是個晴天,我蹲在陽台上邊給貓梳毛邊回復消息。
推送一條關於攝影展的推文,點開以後,我發現是兩個月之前的文章,文章內容更像是一種宣傳,介紹參與者與評論人員的信息。
我可能缺少藝術天賦,並不會鑑賞藝術作品,去美術館也只會夸這個畫得真好看,於是在看那些攝影作品時,我只是粗淺地掠過。
順著文章內容往下,我的手指最終懸空在一幅攝影作品上。
那幅作品下方是作者的姓名:林之愷。
我看不出這幅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但是在看到第一眼的時候感到內心有什麼東西要破土發芽,主體部分是景,但是在作品右下方,有兩個對視的人,高中生模樣,從他們身上流露的氣息以及他們身後的環境都表明拍攝時間並非近期。
於是我迅速在床邊找到那本書,翻過密密麻麻的標註,最終找到書本上的某一頁,視線落到之前圈出來的「合照」這兩個字上面。
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人與人之間的遇見肯定存在一定的緣分。
我將這篇文章轉發給毒舌朋友,直接問他有沒有林老師的聯繫方式。
他很快回復我,說林老師行蹤不定,只有林老師助理的郵箱。
聊天框隨之加上一條,讓我不要太莽撞,據他所知,這位林老師的身份信息也很神秘,從未公開露面,且只有工作郵箱,如果我冒昧聯繫,很可能被認成垃圾郵件。
最後他忍不住勸我放棄,理性跟我探討這件事已經影響我的生活,儘管我已經很少提起這件事。
不過他在之後仍然將郵箱地址發給我。
他這一番話讓我冷靜下來。
我只是受到一種驅使,莫名其妙的勇氣驅使我找到故事真相。我曾經長時間被一些無意義的、虛無的事情困住,找不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18年冬至,我無意間打開那個轉發,讀到中間時,躺在床上默默流淚。
我與他們命運不同,但是在某一刻,我跟他們產生一種共鳴。
於是,被那股勇氣驅使,我在元旦假期結束後,懷著極其忐忑的心情寫出一封郵件,點擊發送,我癱在座椅上,心臟快速跳動,跑到廁所給我媽打了個電話。
她剛上完一節課,問我怎麼了。
我意識到自己渾身冰涼,握住手心那點汗意,跟她說:「沒事,媽,我在等一個很重要的結果。」
/
六天以後,我在醫院看望奶奶的時候收到回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易純這個人,有種清醒的單純。
我覺得愛情並非感情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本書里我用很多筆墨描寫她與母親的關係,在寫書過程中難免主觀,諸君選擇是否繼續閱讀,如果產生不適感,可以及時退出。
書里的人名是化名,地名也進行了模糊處理,但易純的故事是真的,她在這個世界上確有其人。
感謝為這本書提供幫助的所有人,原諒我不善言辭,謹以此書,獻給世界上所有的母親。」
我讀完序言後,又翻到書本的最後一頁,沒有後序,但我仍覺得這個故事仍有後續。
我是那種追不到結尾誓不罷休的人,沒有結尾的故事就像是爛尾的電視劇。
比如我很關心的問題,易純離開廣州以後去了哪裡?後來有沒有跟於小魚和蔣域重逢?王麗華現在是否還在北方小鎮?
我想要得到一個答案,好讓對這個故事念念不忘的自己安心,不然我會產生一種be的感覺。
只是作者沒有放出社交帳號,早些年連載這個故事的博主早已註銷帳號。
我在搜尋引擎上輸入作者的名字,首頁跳出來的是她新書發布會,但她沒有出席。
於是我把目光投向了作者在序言提到的推薦人,如果我能找到那個人的社交帳號,沒準能知道他與易純的關係,得知易純的近況。
隔壁位置的小女孩兒送我一顆軟糖,我剝開以後,青提的味道瀰漫在車廂里。
咬著那口青提糖果,我感覺自己也被清涼的氣息淹沒掉。
這可能是某種特殊的緣分。
我默默祝願,希望早日找到這個故事的真相。
第25章 我們要尋找什麼
我回到家中將這本書重新讀了一遍,用水筆勾勾畫畫以便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這本書於2
024年夏天在大陸出版,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是在18年年末,只是當時這個故事並沒有名字。
那天是冬至,我從被窩裡探出頭,看到窗外一抹白色。
南方很少下雪,所以我對那天發生的事情印象深刻,博主更新不穩定,我斷斷續續讀到2020年春天,博主突然消失不見。
期間我註銷過帳號,原先的手機號碼也不再使用,所以花了兩天的時間在公共平台查找當時轉發的博文。
我用各種關鍵詞查找,除了少數人最新發布的閱讀記錄,六年前的記錄基本空白。
因為我媽媽有手寫電話號碼的習慣,所以我給她打電話,從她那裡得知我以前的舊號碼,打過去發現是空號。
那就是說,這個號碼目前並沒有人使用。我不確定這個號碼中間經過幾個人使用,失去找回舊帳號的線索。
我嘗試在網上求助,帶上這個故事的相關tag,一天過去,一無所獲。我又開始猶豫,但不相信這個故事真的只有我記得。
去年整個夏天我賦閒在家,受不了家中爸媽的嘮叨,一氣之下帶著一貓一狗搬出來。
我住在郊區一座安靜的小區里,去哪裡都要帶著那本書,在搜尋引擎中輸入很多遍作者的名字。
但她很注重隱私,個人信息除了簡介上那幾句話以外,我什麼也不了解,她的名字甚至是筆名,如同文中的易純和蔣域,這些名字全是虛構的。
我嘗試過聯繫出版社,但是消息石沉大海。
朋友對我這項瘋狂尋找答案的舉動不理解,他們認為我在家閒出病,需要出去與外界接觸,不然會得精神疾病。
我爸媽當時已經幫我掛好號,一位與我們家相熟的精神病院的醫生,檢查報告顯示我對周圍沒有安全感,很委婉地跟我爸媽表示,我很可能受到某種刺激,所以對過往的記憶產生錯誤認知。
比較毒舌的朋友甚至直接問我是不是得了臆想症,我拿著書給他看,書是真實的,那就說明故事也是真實的,怎麼可能是我幻想出來的?
他很不在意地告訴我,你看書就看書,為什麼執著於找答案,文學創作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這本書他也看了,作者都表明故事有虛構成分,問我就算知道答案又能怎麼樣?這難道不是一種寫作的慣用手法?
他說我總是這樣,在一些並不值得的地方過分固執,不如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忘掉這件事,再好好考慮該怎麼擺脫延畢兩年的學生身份。
他問出這些話的時候,我回想起於小魚給易純寫的那封信。
她不想陷入虛無,所以一直在追尋什麼。
我想我跟她一樣,朋友遞給我一個白眼,說過兩天他要去北京出差,舉辦一場攝影展,看我實在太閒,讓我過去當他助理。
他前兩年博士畢業,在德國工作一段時間內便辭職回來,因為性格挑剔,講話難聽,要求又高,身邊助理的位置總是空缺。
我跟他從小認識,帶我過去倒不是真的要我幫忙,估計也擔心我一直陷在這件事情里出不來。
實際上,我到北京以後,確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我是被一圈很有出息的朋友圍繞的人,小時候他們學習成績出色,各種比賽獲獎與一路保送,我爸媽常拿我跟他們做比較。
爸媽的工作在外人眼中很體面,他們也很愛我,我卻成為世界上的流浪漢,一點不讓他們省心。
不過我的確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東西,我整個人生就像一隻轉圈拉磨的瞎眼驢子。
扯遠了,言歸正傳。
因為攝影展舉辦地在北京海淀區,我便開始主動幫忙,在朋友開會聽策劃案的時候提供一些自以為很專業的建議,後來他讓我自己轉轉北京的公園,我往幾所大學跑過好多趟。
但我也知道2024年距離2008年太遙遠,不知道蔣域是否真的是計算機專業,甚至不知道蔣域曾經是否在P大就讀過,還有他偶然間結識的長髮男生,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我同樣一無所知。
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力量薄弱,要在繽紛的網絡世界中找到那些人如同大海撈針,更何況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
從北京回來以後,我找到一份不嫌棄身份的工作,開始接受現實,忙碌於三次元生活,跟父母關係緩和,慢慢忘記了這件事情。
因為會定期治療,所以我不再像之前那樣沉迷虛擬世界,開始感受外界,甚至偶爾會恍惚一下,懷疑那個故事的真實性。
2025年元旦第一天,南京是個晴天,我蹲在陽台上邊給貓梳毛邊回復消息。
推送一條關於攝影展的推文,點開以後,我發現是兩個月之前的文章,文章內容更像是一種宣傳,介紹參與者與評論人員的信息。
我可能缺少藝術天賦,並不會鑑賞藝術作品,去美術館也只會夸這個畫得真好看,於是在看那些攝影作品時,我只是粗淺地掠過。
順著文章內容往下,我的手指最終懸空在一幅攝影作品上。
那幅作品下方是作者的姓名:林之愷。
我看不出這幅作品想要表達什麼,但是在看到第一眼的時候感到內心有什麼東西要破土發芽,主體部分是景,但是在作品右下方,有兩個對視的人,高中生模樣,從他們身上流露的氣息以及他們身後的環境都表明拍攝時間並非近期。
於是我迅速在床邊找到那本書,翻過密密麻麻的標註,最終找到書本上的某一頁,視線落到之前圈出來的「合照」這兩個字上面。
我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人與人之間的遇見肯定存在一定的緣分。
我將這篇文章轉發給毒舌朋友,直接問他有沒有林老師的聯繫方式。
他很快回復我,說林老師行蹤不定,只有林老師助理的郵箱。
聊天框隨之加上一條,讓我不要太莽撞,據他所知,這位林老師的身份信息也很神秘,從未公開露面,且只有工作郵箱,如果我冒昧聯繫,很可能被認成垃圾郵件。
最後他忍不住勸我放棄,理性跟我探討這件事已經影響我的生活,儘管我已經很少提起這件事。
不過他在之後仍然將郵箱地址發給我。
他這一番話讓我冷靜下來。
我只是受到一種驅使,莫名其妙的勇氣驅使我找到故事真相。我曾經長時間被一些無意義的、虛無的事情困住,找不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18年冬至,我無意間打開那個轉發,讀到中間時,躺在床上默默流淚。
我與他們命運不同,但是在某一刻,我跟他們產生一種共鳴。
於是,被那股勇氣驅使,我在元旦假期結束後,懷著極其忐忑的心情寫出一封郵件,點擊發送,我癱在座椅上,心臟快速跳動,跑到廁所給我媽打了個電話。
她剛上完一節課,問我怎麼了。
我意識到自己渾身冰涼,握住手心那點汗意,跟她說:「沒事,媽,我在等一個很重要的結果。」
/
六天以後,我在醫院看望奶奶的時候收到回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