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在我離開之前,你有想對我說的嗎?」
第24章 潮熱的綠以及青藍色的霧……
來木棉站之前,易純就已經打包好自己的行李。
她來這邊的時候只背了一個雙肩背包,裡面裝著幾本書、兩件衣服和一袋悶熱的無花果。離開前,她的行李依然很少。
橫在陽台中間的梧桐樹枝被風吹得亂顫,她站在陽台上給王麗華打了一個電話,如果順利的話,過兩天便會到家。
她有了自己的手機,這是王琴給她的獎勵,明確表明給她獎勵是因為她很爽快便同意了自己的決定。
先離開這裡,回北方老家看望王麗華並且辦理簽證,出國以後會支持她繼續完成學業,如果她想要繼續深造也沒有問題,她繼父有的是錢,並很喜歡易純這個孩子。
但等她完成學業以後,王琴便不會再為她提供學習和生活費用。王琴不要求她以後償還這些,只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邊,畢竟以後自己不會再進行生育,她繼父雖然現在對自己言聽計從,不代表以後也依然如此。
易純只答應前面的要求,最後一條保持緘默。
打包好行李,易純換衣服出門,王琴喊她早些回來,晚上還要跟繼父一起吃飯。
路過郵筒的時候,易純往裡面塞了一封信。小魚上封信里說她目前重操舊業,在一家撞球廳里工作,但是她沒有說再次離開是什麼時候。
易純在回信上附上自己的新號碼,讓小魚下次可以直接電話聯繫她,時間來得及的話,她還能在出國前接到小魚的來電。
她來時給蔣域帶了一束玫瑰花,剪好枝葉以後擺在陽台上,雨水打濕了玫瑰花瓣。
聽到她的問題以後,蔣域眼中流過一瞬的訝異,並未表現出異常,他看向易純時很平靜。
「我沒有什麼要說的,」蔣域回她,「易純,臨走前給我一個擁抱吧。」
他笑著繼續說:「就像伊娃和瓦力那樣。」
陽台上的玫瑰花徹底被雨水打濕,易純彷佛跌進濃濃的花香中。植物的草本氣味和雨水混一塊,清涼的氣息裹著她,帶給她清醒和眩暈。
她時而清醒,看得清楚蔣域那雙眼睛,在分辨裡面有什麼情緒時再次變得眩暈,蔣域的身影變得模糊,像下雨天的車窗玻璃上蜿蜒的細流,也像洗浴室飄散在磨砂玻璃上的濛濛水霧。
那些細流和水霧慢慢進入易純的身體,她感到自己被清晨霧氣瀰漫的森林緊緊包裹住,腳下鬆軟的土壤能夠將她拋到雲里,淋過一場細密的小雨,進而是瓢潑大雨。
易純渾身濕透,努力尋找清涼氣息的來源,迷濛之間注意到蔣域微動的喉結,突起來
的地方像是某種開關,易純伸手按了一下,說:「開機。」
蔣域配合她說話,她再伸手關機,讓蔣域閉上嘴巴。
他們不厭其煩地重複這項遊戲,如同玩玻璃彈珠的小孩子。
她輕輕笑,第一次感受到身體裡的氧氣逐漸被清涼氣息占據。
她開口問蔣域是不是下雨了,不然為什麼兩個人身上冒著一股潮濕的氣息。
與此同時,在公寓之外,從地上面升起潮熱的綠意,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所以他們可以盡情奔跑。
受到某種慫恿,易純追逐那些綠意,擁抱,嵌入自己的身體,揉碎在自己身體的河流里。她像一隻被雨水打濕的羽毛,急速落向潮熱的綠色山谷。
混雜氣味在公寓中游離飄蕩,捲起類似興奮、好奇和饑渴的躁動,令他們全身投入到比剛才更深層次的遊戲中。在遊戲裡,他們像是兩股對抗的浪潮,退讓、拉扯、融合。
易純意識到自己的大腦早已停止思考,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張空白的信紙,不知道自己要被蔣域寄到地球的哪個地方。身邊的空氣都在抖動,抖動的氣流彷佛一條條綁住他們的綠色布帶。
易純從未感覺自己和蔣域相距這麼近,近到聽見他不穩的呼吸聲,對外界所有聲音暫時失聰,不知道那場雨什麼時候失去力氣。
當她從深深的綠意中抬起頭,外面早已瀰漫青藍色的霧。
易純會永遠記得那個濕漉漉的傍晚,綠色的雨水悄聲低語,青藍色的水霧漫過房間,兩股浪緩緩退潮。她開口便覺得有一輛綠皮火車穿過黑暗的隧道,吞掉車廂旅客的聲音和漫無邊際的車廂味道。
她被霧氣包圍,問蔣域以後還會不會再見面。
在夜空將要落下帷帳之前,蔣域跟她說不會。
薄薄的天藍色床單被劃出一道道轍痕,一道道被風吹皺的河水,易純對他口中的篤定感到意外,這話實在是狠心,她轉過身,看到蔣域下嘴唇冒出來的一點紅顏色,感受到陽台上的玫瑰花突然綻放。
蔣域用食指的指腹擦去上面的血跡,第一次說出如同承諾的話。
如果下次見面,你親我的時候可以輕一點嗎?
輕一點吧,易純,不要這麼用力。
這就是易純在廣州發生的故事,戛然而止,博主並沒有繼續寫下去。
我偶然間在某個社交軟體上讀到這個故事,當時期末周壓力太大,瘋狂看小說和電視劇,在衝浪的過程中被主頁上的一條轉發吸引注意,後來便一直追讀。
博主會定期在周二晚上六點發布,且從未透露個人信息,但我通過文字筆觸,猜測她是一名女性。
後來她在某次發布之後回答讀者的疑問,說她只是代發,請求大家不要過度關注作者的生活。
我一直想知道故事的結局,但是博主如同人間蒸發,再後來我發現她的頭像變成灰色,顯示用戶不存在。
因為閱讀這個故事的人並不多,所以在她註銷帳號以後,這個故事也像蒸發了一樣。
只是它一直留在我心裡,我偶爾想起這個故事,仍然為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感到難過。
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記憶出了問題,這個故事難道是我幻想出來的嗎?
2024年夏天,我因旅行在廣州逗留半天,無事可做時找到一家書店,打算待至晚上便回車站。
《庸俗夏日》這本書是我在書架上隨機拿的,因為它濃郁的綠意實在好看,在看到熟悉的文字時激動得幾乎要尖叫出來。
它擺在新書首發的推薦上,與它同時發行的還有幾本書。因為另外幾本書面前圍了很多人,我沒有擠進去。
可能因為這本書題材不出眾,也可能寫這本書的人並非大陸作家,因此得到的關注並不多。
我翻開作者簡介,發現她的常住地在香港,且目前是某家上市公司的法律顧問,職業與文字關係不大。
我在高鐵上用兩個多小時讀完這本書,轉頭彷佛能看到車窗外有一棵綠油油的梧桐樹。
被什麼驅使,我迅速翻到前面的序言部分(因為我看書不喜歡讀序,會直接跳到正文),作者序言是這樣寫的:
「很早之前有人約我寫一則關於青春期的故事,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受重視,且自殺率越來越低齡化,讓我寫點什麼健康讀物。
當初跟編輯坐在咖啡館裡聊這件事的時候,我跟她說,我沒多少寫作天賦,學生時代也很無聊。
她便問我在學生時期有沒有很難忘的人,或者對我影響很大的人。
我想到了易純,但是我跟她只做了半年同桌,後來我轉學離開廣州,甚至都沒有跟她告別。
我幼時生病,經常跑醫院,對很多事情很敏感,情緒失控在我身上很常見,很矛盾的是,我又對世界上很多事情「晚熟」,很難理解人類之間的情感。
但是我很喜歡易純,她經常在我桌子上放一根橘子味的棒棒糖,我喜歡糖,喜歡一切帶有甜味的東西。
在我心裡,她是我的好朋友,但我時常讀不懂她眼裡的哀。
她身上是有故事的,很神秘,在我泛善可陳的中學時代,我只記得她。
很多年後,我跟她在美國一家賣甜甜圈的店鋪里重逢,分明已經那麼多年沒見,但我依然一眼認出來她。
我很幸運能重新撿起這段友情。
編輯說動了我,我把這件事講給易純,她笑著說可以,這個故事我前前後後準備了大半年,往易純家裡跑了很多趟,琢磨該怎麼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但是我學識一般,功底較淺,也不太會寫書。
編輯告訴我只要寫出來就好,於是我便在某年夏天,落筆寫下「庸俗夏日」這四個字。
完稿那一天,易純讀了一遍,問我這算什麼健康讀物?青少年能看嗎?
我沒想這麼多,寫完之後才發現離題太多。
實際上這本書的確波折頗多,這本書寫完之後,起初先在社交平台上連載,但是讀它的人實在少,所以後來只在港台發行,且銷量慘澹,之後因為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推薦了這本書,引起一波關注,再後來便有大陸的出版商聯繫我。
儘管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做推薦的那個人是誰,不過據易純所說,她曾經與他有過一面之緣,只是我不認得他,生活中也很社恐,所以一直沒能見到他。<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第24章 潮熱的綠以及青藍色的霧……
來木棉站之前,易純就已經打包好自己的行李。
她來這邊的時候只背了一個雙肩背包,裡面裝著幾本書、兩件衣服和一袋悶熱的無花果。離開前,她的行李依然很少。
橫在陽台中間的梧桐樹枝被風吹得亂顫,她站在陽台上給王麗華打了一個電話,如果順利的話,過兩天便會到家。
她有了自己的手機,這是王琴給她的獎勵,明確表明給她獎勵是因為她很爽快便同意了自己的決定。
先離開這裡,回北方老家看望王麗華並且辦理簽證,出國以後會支持她繼續完成學業,如果她想要繼續深造也沒有問題,她繼父有的是錢,並很喜歡易純這個孩子。
但等她完成學業以後,王琴便不會再為她提供學習和生活費用。王琴不要求她以後償還這些,只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邊,畢竟以後自己不會再進行生育,她繼父雖然現在對自己言聽計從,不代表以後也依然如此。
易純只答應前面的要求,最後一條保持緘默。
打包好行李,易純換衣服出門,王琴喊她早些回來,晚上還要跟繼父一起吃飯。
路過郵筒的時候,易純往裡面塞了一封信。小魚上封信里說她目前重操舊業,在一家撞球廳里工作,但是她沒有說再次離開是什麼時候。
易純在回信上附上自己的新號碼,讓小魚下次可以直接電話聯繫她,時間來得及的話,她還能在出國前接到小魚的來電。
她來時給蔣域帶了一束玫瑰花,剪好枝葉以後擺在陽台上,雨水打濕了玫瑰花瓣。
聽到她的問題以後,蔣域眼中流過一瞬的訝異,並未表現出異常,他看向易純時很平靜。
「我沒有什麼要說的,」蔣域回她,「易純,臨走前給我一個擁抱吧。」
他笑著繼續說:「就像伊娃和瓦力那樣。」
陽台上的玫瑰花徹底被雨水打濕,易純彷佛跌進濃濃的花香中。植物的草本氣味和雨水混一塊,清涼的氣息裹著她,帶給她清醒和眩暈。
她時而清醒,看得清楚蔣域那雙眼睛,在分辨裡面有什麼情緒時再次變得眩暈,蔣域的身影變得模糊,像下雨天的車窗玻璃上蜿蜒的細流,也像洗浴室飄散在磨砂玻璃上的濛濛水霧。
那些細流和水霧慢慢進入易純的身體,她感到自己被清晨霧氣瀰漫的森林緊緊包裹住,腳下鬆軟的土壤能夠將她拋到雲里,淋過一場細密的小雨,進而是瓢潑大雨。
易純渾身濕透,努力尋找清涼氣息的來源,迷濛之間注意到蔣域微動的喉結,突起來
的地方像是某種開關,易純伸手按了一下,說:「開機。」
蔣域配合她說話,她再伸手關機,讓蔣域閉上嘴巴。
他們不厭其煩地重複這項遊戲,如同玩玻璃彈珠的小孩子。
她輕輕笑,第一次感受到身體裡的氧氣逐漸被清涼氣息占據。
她開口問蔣域是不是下雨了,不然為什麼兩個人身上冒著一股潮濕的氣息。
與此同時,在公寓之外,從地上面升起潮熱的綠意,形成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所以他們可以盡情奔跑。
受到某種慫恿,易純追逐那些綠意,擁抱,嵌入自己的身體,揉碎在自己身體的河流里。她像一隻被雨水打濕的羽毛,急速落向潮熱的綠色山谷。
混雜氣味在公寓中游離飄蕩,捲起類似興奮、好奇和饑渴的躁動,令他們全身投入到比剛才更深層次的遊戲中。在遊戲裡,他們像是兩股對抗的浪潮,退讓、拉扯、融合。
易純意識到自己的大腦早已停止思考,不知不覺間變成一張空白的信紙,不知道自己要被蔣域寄到地球的哪個地方。身邊的空氣都在抖動,抖動的氣流彷佛一條條綁住他們的綠色布帶。
易純從未感覺自己和蔣域相距這麼近,近到聽見他不穩的呼吸聲,對外界所有聲音暫時失聰,不知道那場雨什麼時候失去力氣。
當她從深深的綠意中抬起頭,外面早已瀰漫青藍色的霧。
易純會永遠記得那個濕漉漉的傍晚,綠色的雨水悄聲低語,青藍色的水霧漫過房間,兩股浪緩緩退潮。她開口便覺得有一輛綠皮火車穿過黑暗的隧道,吞掉車廂旅客的聲音和漫無邊際的車廂味道。
她被霧氣包圍,問蔣域以後還會不會再見面。
在夜空將要落下帷帳之前,蔣域跟她說不會。
薄薄的天藍色床單被劃出一道道轍痕,一道道被風吹皺的河水,易純對他口中的篤定感到意外,這話實在是狠心,她轉過身,看到蔣域下嘴唇冒出來的一點紅顏色,感受到陽台上的玫瑰花突然綻放。
蔣域用食指的指腹擦去上面的血跡,第一次說出如同承諾的話。
如果下次見面,你親我的時候可以輕一點嗎?
輕一點吧,易純,不要這麼用力。
這就是易純在廣州發生的故事,戛然而止,博主並沒有繼續寫下去。
我偶然間在某個社交軟體上讀到這個故事,當時期末周壓力太大,瘋狂看小說和電視劇,在衝浪的過程中被主頁上的一條轉發吸引注意,後來便一直追讀。
博主會定期在周二晚上六點發布,且從未透露個人信息,但我通過文字筆觸,猜測她是一名女性。
後來她在某次發布之後回答讀者的疑問,說她只是代發,請求大家不要過度關注作者的生活。
我一直想知道故事的結局,但是博主如同人間蒸發,再後來我發現她的頭像變成灰色,顯示用戶不存在。
因為閱讀這個故事的人並不多,所以在她註銷帳號以後,這個故事也像蒸發了一樣。
只是它一直留在我心裡,我偶爾想起這個故事,仍然為這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感到難過。
有時候我會懷疑是不是記憶出了問題,這個故事難道是我幻想出來的嗎?
2024年夏天,我因旅行在廣州逗留半天,無事可做時找到一家書店,打算待至晚上便回車站。
《庸俗夏日》這本書是我在書架上隨機拿的,因為它濃郁的綠意實在好看,在看到熟悉的文字時激動得幾乎要尖叫出來。
它擺在新書首發的推薦上,與它同時發行的還有幾本書。因為另外幾本書面前圍了很多人,我沒有擠進去。
可能因為這本書題材不出眾,也可能寫這本書的人並非大陸作家,因此得到的關注並不多。
我翻開作者簡介,發現她的常住地在香港,且目前是某家上市公司的法律顧問,職業與文字關係不大。
我在高鐵上用兩個多小時讀完這本書,轉頭彷佛能看到車窗外有一棵綠油油的梧桐樹。
被什麼驅使,我迅速翻到前面的序言部分(因為我看書不喜歡讀序,會直接跳到正文),作者序言是這樣寫的:
「很早之前有人約我寫一則關於青春期的故事,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受重視,且自殺率越來越低齡化,讓我寫點什麼健康讀物。
當初跟編輯坐在咖啡館裡聊這件事的時候,我跟她說,我沒多少寫作天賦,學生時代也很無聊。
她便問我在學生時期有沒有很難忘的人,或者對我影響很大的人。
我想到了易純,但是我跟她只做了半年同桌,後來我轉學離開廣州,甚至都沒有跟她告別。
我幼時生病,經常跑醫院,對很多事情很敏感,情緒失控在我身上很常見,很矛盾的是,我又對世界上很多事情「晚熟」,很難理解人類之間的情感。
但是我很喜歡易純,她經常在我桌子上放一根橘子味的棒棒糖,我喜歡糖,喜歡一切帶有甜味的東西。
在我心裡,她是我的好朋友,但我時常讀不懂她眼裡的哀。
她身上是有故事的,很神秘,在我泛善可陳的中學時代,我只記得她。
很多年後,我跟她在美國一家賣甜甜圈的店鋪里重逢,分明已經那麼多年沒見,但我依然一眼認出來她。
我很幸運能重新撿起這段友情。
編輯說動了我,我把這件事講給易純,她笑著說可以,這個故事我前前後後準備了大半年,往易純家裡跑了很多趟,琢磨該怎麼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但是我學識一般,功底較淺,也不太會寫書。
編輯告訴我只要寫出來就好,於是我便在某年夏天,落筆寫下「庸俗夏日」這四個字。
完稿那一天,易純讀了一遍,問我這算什麼健康讀物?青少年能看嗎?
我沒想這麼多,寫完之後才發現離題太多。
實際上這本書的確波折頗多,這本書寫完之後,起初先在社交平台上連載,但是讀它的人實在少,所以後來只在港台發行,且銷量慘澹,之後因為有人在社交媒體上推薦了這本書,引起一波關注,再後來便有大陸的出版商聯繫我。
儘管我至今仍然不知道做推薦的那個人是誰,不過據易純所說,她曾經與他有過一面之緣,只是我不認得他,生活中也很社恐,所以一直沒能見到他。<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