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這是玄奘在印度留學時對印度大乘教義發展的一個貢獻。
下面談玄奘的第二個貢獻:《制惡見論》。
仍然先條列資料:
《慈恩傳》四:
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法師尋省有數處疑,謂所伏婆羅門曰:汝曾聽此義不?答曰:曾聽五遍。法師欲令其講。彼曰: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法師曰:此是他宗,我未曾見,汝但說無苦。彼曰:若然,請至夜中。恐外人聞從奴學法,污尊名稱。於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大乘義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論》。將呈戒賢法師。及宣示徒眾,無不嗟賞,曰:以此窮核,何敵不亡?50,245c。
《續高僧傳》四《玄奘傳》: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請與大乘師決勝。王作書與那爛陀寺:可差四僧善大小內外者,詣行宮在所,擬有論義。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為四應命。將往未發間,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若有屈者,斬首相謝。彼計四大為人物因,旨理既(沈)密,最難征核。如(數)此陰陽,誰窮其數?此道執計,必求觕決。彼土常法:論有負者,先令乘驢,屎瓶澆頂,公於眾中。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為皂(卑)隸。諸僧同疑,恐有(殿)負。默不陳對。奘停既久,究達論道。告眾請對。何得同恥?各立旁證,往複數番,通解無路,神理俱喪,溘然潛伏。預是釋門,一時騰踴。彼既屈已,請依先約。奘曰: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稟受我法,如奴事主。因將向房,遵正法要。彼烏荼論,又別訪得。尋擇其中,便有謬濫。謂所伏外道曰:汝聞烏荼所立義不?曰:彼義曾聞,特解其趣。即令說之,備通其要。便指纖芥,申大乘義破之,名《制惡見論》,千六百頌。以呈戒賢等師。咸曰:斯論窮天下之簡勍寇也,何敵當之!50,452c~453a。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9)
上面兩段引文,內容基本相同。我引《慈恩傳》時,刪節頗多;現在看起來,二者就似乎有點不同了。這裡面講了玄奘在印度的兩場辯論,也可以說是兩場鬥爭。一場是同小乘正量部的論爭。正量部是在小乘部派第二次分裂時從說一切有部演化出來的一個部派,理論中頗有一些唯物的因素。它同大乘的鬥爭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場論爭,可以說是佛教內部大小乘之間矛盾的表現。另一場鬥爭是佛教大乘同順世外道之間的鬥爭。順世外道,我在上面已經談到過,他們是印度古代僅有的一個唯物論的宗派。他們主張萬物根源是四大:地、水、火、風。引文中“彼計四大為人物因”,就是這個意思。四大都是物質的東西,與佛教大乘的空當然是格格不入的。玄奘根據大乘的義理,在辯論中折伏了這一個外道,並且以寬宏大度的態度,不讓他受到侮辱,更沒有砍他的腦袋。玄奘此舉,大大地挽回當時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面子,可以說是立了一大功《佛祖統紀》二九,“慈恩宗教”一項,列西天戒賢法師為初祖,三藏玄奘法師為二祖,慈恩窺基法師為三祖。49,294a~b……另外玄奘還寫了一篇《三身論》三百頌,內容不詳。50,453b,《續高僧傳》四《玄奘傳》:“於時異術雲聚,請王決論,言辯才交,邪徒草靡。王(童子王)加崇重,初開信門,請問諸佛,何所功德?奘贊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三身論》大概是頌佛之作。
我在上面講了玄奘在印度的三件事:調和空有、摧破小乘正量部的理論,鬥敗順世外道。顯而易見,這三件事都有重要的意義。是玄奘對印度佛教的貢獻。因此,《含光傳-系》才說:“疑西域之罕及。”
我在這裡順便講一講也與玄奘有關的《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這是一部有很大爭論的書。梵文原本據說出自馬鳴菩薩之手。漢譯《大藏經》中保留著兩個譯本:一個出自真諦三藏之手,一卷;另一個本子的譯者是唐代的實叉難陀;均見32。中外學者間對此書的真偽問題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真是馬鳴所作,一派認為是中國撰述。為此問題,在1919至1920年間,日本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認為此書為中國撰述派的代表人物為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村上專精等。反對派認為此書確為馬鳴所作,代表人物為常盤大定、羽溪了諦等。論爭著作有的極長,比如望月信亨所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竟長達五十萬言以上,可見其用力之勤。我在這裡無法詳細介紹,請參閱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序》《飲冰室專集》之六十八……
中國學者對於《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梁啓超贊成松本、望月和村上三人的意見,想寫一本規模極大的著作,似未成書。另一位國學大師章太炎,與任公意見正相反。他在《大乘起信論辯》中寫道:
真諦既歷梁陳二代,梁時所譯或為陳錄所遺,故《法經》因之致惑。今據長房所證,足以破斯疑矣。其後實叉難陀復有新譯,則本論非偽,又可證知。蓋馬鳴久居西北,晚歲著書,或未及流傳中印。惟《莊嚴論經》、《佛所行贊》,文體流美,近於詩歌,宜其遍行五竺。《起信論》立如來臧義,既精深非詩歌比。又迦濕彌羅之地,世為上坐所居……則馬鳴之《起信論》不入中印,宜也。《太炎文錄-別錄》。
其他中國學者的意見,從略。
《起信論》的真偽問題,就談這樣多。我感興趣的,不是此書的真偽,而是玄奘曾譯此書為梵文這一件事。《佛祖統紀》二九:
《起信論》雖出馬鳴,久而無傳。師譯唐為梵,俾流布五天,復聞要道,師之功也。49,295a。
《續高僧傳-玄奘傳》四: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50,458b。
陳寅恪先生也提到這一件事。他在《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中寫道:
昔玄奘為西土諸僧譯中文《大乘起信論》為梵文。道宣記述其事,贊之曰:法化之緣,東西互舉。《金明館叢稿二編》,頁255。
從上面的引征來看,玄奘譯漢文《大乘起信論》為梵文,確有其事,無可懷疑。雖然梵文譯本已經佚失,但是它當年曾在印度起過作用,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這也可以算是玄奘對印度佛教的一個貢獻吧。我認為,這也應該歸入“倒流”的範疇的。
上面講的“倒流”,僅僅限於大乘,空宗有智,有宗有玄奘,梁武帝也是大乘。這可以說是“倒流”的主流。但是,在大乘之外,也能找到“倒流”現象,比如說,在持律方面就有。《宋高僧傳》一四《道宣傳》:
宣之持律,聲振竺乾。宣之編修,美流天下。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謁。帝問:自遠而來,得無勞乎?欲於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時,常聞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願往依止焉。敇允之。50,791a~b。
下面談玄奘的第二個貢獻:《制惡見論》。
仍然先條列資料:
《慈恩傳》四:
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法師尋省有數處疑,謂所伏婆羅門曰:汝曾聽此義不?答曰:曾聽五遍。法師欲令其講。彼曰:我今為奴,豈合為尊講?法師曰:此是他宗,我未曾見,汝但說無苦。彼曰:若然,請至夜中。恐外人聞從奴學法,污尊名稱。於是至夜屏去諸人,令講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大乘義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論》。將呈戒賢法師。及宣示徒眾,無不嗟賞,曰:以此窮核,何敵不亡?50,245c。
《續高僧傳》四《玄奘傳》:
先有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請與大乘師決勝。王作書與那爛陀寺:可差四僧善大小內外者,詣行宮在所,擬有論義。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為四應命。將往未發間,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若有屈者,斬首相謝。彼計四大為人物因,旨理既(沈)密,最難征核。如(數)此陰陽,誰窮其數?此道執計,必求觕決。彼土常法:論有負者,先令乘驢,屎瓶澆頂,公於眾中。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為皂(卑)隸。諸僧同疑,恐有(殿)負。默不陳對。奘停既久,究達論道。告眾請對。何得同恥?各立旁證,往複數番,通解無路,神理俱喪,溘然潛伏。預是釋門,一時騰踴。彼既屈已,請依先約。奘曰: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稟受我法,如奴事主。因將向房,遵正法要。彼烏荼論,又別訪得。尋擇其中,便有謬濫。謂所伏外道曰:汝聞烏荼所立義不?曰:彼義曾聞,特解其趣。即令說之,備通其要。便指纖芥,申大乘義破之,名《制惡見論》,千六百頌。以呈戒賢等師。咸曰:斯論窮天下之簡勍寇也,何敵當之!50,452c~453a。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9)
上面兩段引文,內容基本相同。我引《慈恩傳》時,刪節頗多;現在看起來,二者就似乎有點不同了。這裡面講了玄奘在印度的兩場辯論,也可以說是兩場鬥爭。一場是同小乘正量部的論爭。正量部是在小乘部派第二次分裂時從說一切有部演化出來的一個部派,理論中頗有一些唯物的因素。它同大乘的鬥爭是可以理解的。這一場論爭,可以說是佛教內部大小乘之間矛盾的表現。另一場鬥爭是佛教大乘同順世外道之間的鬥爭。順世外道,我在上面已經談到過,他們是印度古代僅有的一個唯物論的宗派。他們主張萬物根源是四大:地、水、火、風。引文中“彼計四大為人物因”,就是這個意思。四大都是物質的東西,與佛教大乘的空當然是格格不入的。玄奘根據大乘的義理,在辯論中折伏了這一個外道,並且以寬宏大度的態度,不讓他受到侮辱,更沒有砍他的腦袋。玄奘此舉,大大地挽回當時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面子,可以說是立了一大功《佛祖統紀》二九,“慈恩宗教”一項,列西天戒賢法師為初祖,三藏玄奘法師為二祖,慈恩窺基法師為三祖。49,294a~b……另外玄奘還寫了一篇《三身論》三百頌,內容不詳。50,453b,《續高僧傳》四《玄奘傳》:“於時異術雲聚,請王決論,言辯才交,邪徒草靡。王(童子王)加崇重,初開信門,請問諸佛,何所功德?奘贊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論》三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三身論》大概是頌佛之作。
我在上面講了玄奘在印度的三件事:調和空有、摧破小乘正量部的理論,鬥敗順世外道。顯而易見,這三件事都有重要的意義。是玄奘對印度佛教的貢獻。因此,《含光傳-系》才說:“疑西域之罕及。”
我在這裡順便講一講也與玄奘有關的《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這是一部有很大爭論的書。梵文原本據說出自馬鳴菩薩之手。漢譯《大藏經》中保留著兩個譯本:一個出自真諦三藏之手,一卷;另一個本子的譯者是唐代的實叉難陀;均見32。中外學者間對此書的真偽問題有兩派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真是馬鳴所作,一派認為是中國撰述。為此問題,在1919至1920年間,日本學術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認為此書為中國撰述派的代表人物為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村上專精等。反對派認為此書確為馬鳴所作,代表人物為常盤大定、羽溪了諦等。論爭著作有的極長,比如望月信亨所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竟長達五十萬言以上,可見其用力之勤。我在這裡無法詳細介紹,請參閱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序》《飲冰室專集》之六十八……
中國學者對於《大乘起信論》的真偽問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梁啓超贊成松本、望月和村上三人的意見,想寫一本規模極大的著作,似未成書。另一位國學大師章太炎,與任公意見正相反。他在《大乘起信論辯》中寫道:
真諦既歷梁陳二代,梁時所譯或為陳錄所遺,故《法經》因之致惑。今據長房所證,足以破斯疑矣。其後實叉難陀復有新譯,則本論非偽,又可證知。蓋馬鳴久居西北,晚歲著書,或未及流傳中印。惟《莊嚴論經》、《佛所行贊》,文體流美,近於詩歌,宜其遍行五竺。《起信論》立如來臧義,既精深非詩歌比。又迦濕彌羅之地,世為上坐所居……則馬鳴之《起信論》不入中印,宜也。《太炎文錄-別錄》。
其他中國學者的意見,從略。
《起信論》的真偽問題,就談這樣多。我感興趣的,不是此書的真偽,而是玄奘曾譯此書為梵文這一件事。《佛祖統紀》二九:
《起信論》雖出馬鳴,久而無傳。師譯唐為梵,俾流布五天,復聞要道,師之功也。49,295a。
《續高僧傳-玄奘傳》四:
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為梵,通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50,458b。
陳寅恪先生也提到這一件事。他在《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中寫道:
昔玄奘為西土諸僧譯中文《大乘起信論》為梵文。道宣記述其事,贊之曰:法化之緣,東西互舉。《金明館叢稿二編》,頁255。
從上面的引征來看,玄奘譯漢文《大乘起信論》為梵文,確有其事,無可懷疑。雖然梵文譯本已經佚失,但是它當年曾在印度起過作用,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這也可以算是玄奘對印度佛教的一個貢獻吧。我認為,這也應該歸入“倒流”的範疇的。
上面講的“倒流”,僅僅限於大乘,空宗有智,有宗有玄奘,梁武帝也是大乘。這可以說是“倒流”的主流。但是,在大乘之外,也能找到“倒流”現象,比如說,在持律方面就有。《宋高僧傳》一四《道宣傳》:
宣之持律,聲振竺乾。宣之編修,美流天下。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謁。帝問:自遠而來,得無勞乎?欲於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時,常聞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願往依止焉。敇允之。50,791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