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道宣持律,聲名遠播天竺。這當然也屬於“倒流”的範疇。
把以上所論歸納一下:“倒流”現象確實存在,在“倒流”中,除了持律以外,流回到印度去的都是大乘。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下面再談,這裡暫且放一下。
按照《含光傳-系》中的敘述順序,在講完了智者和玄奘以後,它又講起根干和枝葉的問題。《系》的意思是說,印度是根干。它的枝葉植於智者和玄奘的土中,就產生出來了對原生於印度的無相空教和中道教的發展。“入土別生根干”,枝葉又生出來了新的根干。用一個公式來表示:根干→枝葉→根干,還會繼續發展下去,有如榕樹。緊接著《系》又舉了兩個比喻:一個是合浦之珠,用來譬喻作為根乾的印度;“北土之人”用來譬喻中國;北方人用珍珠來“結步搖而飾冠珮”,表示中國人發展了佛教義理。另一個比喻是蠶絲,“蠶婦”指的是印度,“巧匠”指的是中國,中國把普普通通的蠶絲“繡衣裳而成黼黻”,這也表示中國的發展。《系》的結論是:“懿乎!智者、慈恩西域之師,焉得不宗仰乎?”
佛教就是這樣從中國“倒流”回印度,成為佛教發展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個特異的現象。
寫到這裡,我應該說的都說了,應該論證的都論證了,我的任務可以說是已經完成了,這篇論文可以算是一篇有頭有尾的完整的論文了。但是,我還不想就此罷休,我還想對這個宗教史上稀見的現象進一步加以探討。我想提出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只有佛教才有“倒流”現象?第二,為什麼只有佛教大乘才有“倒流”現象?第三,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能把佛教“倒流”回印度?這三個問題互有聯繫,我歸納在一起加以回答。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現在就拿其他二大宗教,即耶穌教(包含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來同佛教對比。那一些較小的宗教,我在這裡就不談了。我決不想,也不敢來評估三大宗教,它們各有其特點和優點。我也決不涉及宗教教義,這是我能力以外的事情。我只講與“倒流”有關的問題。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10)
據我涉獵所及,耶穌教和伊斯蘭教不存在“倒流”的問題。至少沒有佛教這樣明顯,這樣深廣。原因何在呢?耶穌教和伊斯蘭教從一開始就各有一部聖經寶典。耶穌教的是《舊約》和《新約》;伊斯蘭教的是《古蘭經》。這兩個宗教的信徒們,大概認為天下真理均在其中矣。只要勤學熟讀,深入領會,用不著再探討其他真理了,至少在社會和人生方面,是這個樣子。我記得,耶穌教有查經班;牧師和阿訇們講道,也多半是從《聖經》或《古蘭經》中選出一段話,結合當前的需要,加以發揮,總是勸人做好事,不幹壞事。從這一點上來看,宗教還是有一些好處的。
佛教有些不同。和尚講經,也總是勸善懲惡,這一點同其他兩大宗教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釋迦牟尼本人並不承認自己是神。他活著的時候,以及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僧徒也沒有把他當作神來膜拜。他被神化為如來佛,與外來影響有關。到了大乘時期,這現象才逐漸明朗化。根據這些情況,我覺得,佛教似乎是一個唯理的宗教,講求義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錮信徒們的思想的宗教。大乘唯理的傾向更加明顯。它對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類社會,對人們的內心活動,都深入鑽研,挖掘得之深、之廣,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它十分強調智慧,標舉“緣起”的理論,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變動的。因此恩格斯認為佛教有辯證的思維。它的理論當然會有矛盾,會有牽強附會之處,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總起來看,它的教義中頗多哲學因素。古代印度有一個傳統,宗教與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繼承而且發揚了這個傳統。大乘還提倡邏輯學,所謂因明學者就是。在這裡大乘唯理的色彩也表現得很突出。這樣的情況就促使佛教產生了大量的經典。經、律、論,樣樣齊全。有的部派還有自己的經典。結果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佛教的經典就多到了超過汗牛充棟的程度。而且佛教同另外兩個世界大宗教不同,始終也沒有確定哪一部經典是聖經寶典,唯我獨尊。所有的經典都並肩存在、龐然雜陳。這些經典通常稱為“大藏經”。有梵文、巴利文、漢文、藏文、滿文、蒙文、傣文等等不同的文本,量有多大,誰也說不清。
有的學者說,佛教是無神論。有的人就義形於色地挺身起來反對:哪裡會有無神的宗教呢?如果我們客觀地深刻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說佛教是無神論,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我們不妨粗略地把佛教分為兩個層次:高和低。低層次的佛教燒香拜佛,修廟塑像,信徒們相信輪迴報應,積德修福,只要念幾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單純一聲:“阿彌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務,不必深通佛教義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滿足。但是,這並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層次的佛教。高層次的佛教信徒,雖也難免晨鐘暮鼓,燒香禮拜;但是他們的重點是鑽研佛教義理,就像一個哲學家鑽研哲學。鑽研的結果,由於理解面不同,理解者的修養水平、氣質、愛好也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許多宗派。小乘時期,宗派已經不少。大小乘分裂以後,宗派日益繁多。流傳衍變,以至今日。現在世界上已經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佛教宗派了。
總之,我認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寶庫,又允許信徒們在這一座寶庫內探討義理。有探討義理的自由,才能談到發展。有了發展,才會有“倒流”現象。這是再明白不過的。同小乘比較起來,大乘的思想寶庫更豐富,更複雜,更富於矛盾。唯其更富於矛盾,給信徒們或非信徒們準備的探討義理的基礎,才更雄厚,對義理發展的可能也就更大。中國佛教的“倒流”現象限於大乘,其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為什麼只有中國高僧才能發展佛教義理,才能“倒流”回印度去,這要從中國人民的精神素質著眼才能解答。在四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中國人民表現出極高的智慧和極大的創造能力。這是人人皆知的歷史事實,無待贅述。中國人善于思考,又勤于思考。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綜合的,有別於西方人的分析。他們探討理論,往往從實際需要出發,不像西方人那樣從抽象的理論出發。連極端抽象的數學,中國古代數學史也表現出來了這個特點。《含光傳-系》認為印度人“念性”,而中國人“解性”,實在是深中肯綮。這一點我在上面仔細分析過了,這裡不再重複。梁啓超對中國人智力方面特點的觀察,我看也值得我們重視。他在《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那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國人的“獨悟”問題。他舉的例子中有一個是晉代高僧道生。道生孤明先發,立善不受報和頓悟義,他認為一闡提人皆有佛性,因而受到舊學僧黨的責難。後來《大般涅槃經》從印度傳來中國,裡面果然提到一闡提人皆有佛性,與道生之說若合符契。梁啓超認為“大乘教理多由獨悟”。他由此想到中國人富於研究心,中國人有“創作之能”見《飲冰室佛學論集》,1990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頁11。,他這些意見同《含光傳-系》里的意見,幾乎完全相同,足征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把以上所論歸納一下:“倒流”現象確實存在,在“倒流”中,除了持律以外,流回到印度去的都是大乘。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下面再談,這裡暫且放一下。
按照《含光傳-系》中的敘述順序,在講完了智者和玄奘以後,它又講起根干和枝葉的問題。《系》的意思是說,印度是根干。它的枝葉植於智者和玄奘的土中,就產生出來了對原生於印度的無相空教和中道教的發展。“入土別生根干”,枝葉又生出來了新的根干。用一個公式來表示:根干→枝葉→根干,還會繼續發展下去,有如榕樹。緊接著《系》又舉了兩個比喻:一個是合浦之珠,用來譬喻作為根乾的印度;“北土之人”用來譬喻中國;北方人用珍珠來“結步搖而飾冠珮”,表示中國人發展了佛教義理。另一個比喻是蠶絲,“蠶婦”指的是印度,“巧匠”指的是中國,中國把普普通通的蠶絲“繡衣裳而成黼黻”,這也表示中國的發展。《系》的結論是:“懿乎!智者、慈恩西域之師,焉得不宗仰乎?”
佛教就是這樣從中國“倒流”回印度,成為佛教發展史,甚至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個特異的現象。
寫到這裡,我應該說的都說了,應該論證的都論證了,我的任務可以說是已經完成了,這篇論文可以算是一篇有頭有尾的完整的論文了。但是,我還不想就此罷休,我還想對這個宗教史上稀見的現象進一步加以探討。我想提出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只有佛教才有“倒流”現象?第二,為什麼只有佛教大乘才有“倒流”現象?第三,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能把佛教“倒流”回印度?這三個問題互有聯繫,我歸納在一起加以回答。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現在就拿其他二大宗教,即耶穌教(包含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來同佛教對比。那一些較小的宗教,我在這裡就不談了。我決不想,也不敢來評估三大宗教,它們各有其特點和優點。我也決不涉及宗教教義,這是我能力以外的事情。我只講與“倒流”有關的問題。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10)
據我涉獵所及,耶穌教和伊斯蘭教不存在“倒流”的問題。至少沒有佛教這樣明顯,這樣深廣。原因何在呢?耶穌教和伊斯蘭教從一開始就各有一部聖經寶典。耶穌教的是《舊約》和《新約》;伊斯蘭教的是《古蘭經》。這兩個宗教的信徒們,大概認為天下真理均在其中矣。只要勤學熟讀,深入領會,用不著再探討其他真理了,至少在社會和人生方面,是這個樣子。我記得,耶穌教有查經班;牧師和阿訇們講道,也多半是從《聖經》或《古蘭經》中選出一段話,結合當前的需要,加以發揮,總是勸人做好事,不幹壞事。從這一點上來看,宗教還是有一些好處的。
佛教有些不同。和尚講經,也總是勸善懲惡,這一點同其他兩大宗教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釋迦牟尼本人並不承認自己是神。他活著的時候,以及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僧徒也沒有把他當作神來膜拜。他被神化為如來佛,與外來影響有關。到了大乘時期,這現象才逐漸明朗化。根據這些情況,我覺得,佛教似乎是一個唯理的宗教,講求義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錮信徒們的思想的宗教。大乘唯理的傾向更加明顯。它對宇宙萬事萬物,對人類社會,對人們的內心活動,都深入鑽研,挖掘得之深、之廣,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它十分強調智慧,標舉“緣起”的理論,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變動的。因此恩格斯認為佛教有辯證的思維。它的理論當然會有矛盾,會有牽強附會之處,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總起來看,它的教義中頗多哲學因素。古代印度有一個傳統,宗教與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繼承而且發揚了這個傳統。大乘還提倡邏輯學,所謂因明學者就是。在這裡大乘唯理的色彩也表現得很突出。這樣的情況就促使佛教產生了大量的經典。經、律、論,樣樣齊全。有的部派還有自己的經典。結果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佛教的經典就多到了超過汗牛充棟的程度。而且佛教同另外兩個世界大宗教不同,始終也沒有確定哪一部經典是聖經寶典,唯我獨尊。所有的經典都並肩存在、龐然雜陳。這些經典通常稱為“大藏經”。有梵文、巴利文、漢文、藏文、滿文、蒙文、傣文等等不同的文本,量有多大,誰也說不清。
有的學者說,佛教是無神論。有的人就義形於色地挺身起來反對:哪裡會有無神的宗教呢?如果我們客觀地深刻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說佛教是無神論,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確的。我們不妨粗略地把佛教分為兩個層次:高和低。低層次的佛教燒香拜佛,修廟塑像,信徒們相信輪迴報應,積德修福,只要念幾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單純一聲:“阿彌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務,不必深通佛教義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滿足。但是,這並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層次的佛教。高層次的佛教信徒,雖也難免晨鐘暮鼓,燒香禮拜;但是他們的重點是鑽研佛教義理,就像一個哲學家鑽研哲學。鑽研的結果,由於理解面不同,理解者的修養水平、氣質、愛好也不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許多宗派。小乘時期,宗派已經不少。大小乘分裂以後,宗派日益繁多。流傳衍變,以至今日。現在世界上已經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佛教宗派了。
總之,我認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寶庫,又允許信徒們在這一座寶庫內探討義理。有探討義理的自由,才能談到發展。有了發展,才會有“倒流”現象。這是再明白不過的。同小乘比較起來,大乘的思想寶庫更豐富,更複雜,更富於矛盾。唯其更富於矛盾,給信徒們或非信徒們準備的探討義理的基礎,才更雄厚,對義理發展的可能也就更大。中國佛教的“倒流”現象限於大乘,其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為什麼只有中國高僧才能發展佛教義理,才能“倒流”回印度去,這要從中國人民的精神素質著眼才能解答。在四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中國人民表現出極高的智慧和極大的創造能力。這是人人皆知的歷史事實,無待贅述。中國人善于思考,又勤于思考。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綜合的,有別於西方人的分析。他們探討理論,往往從實際需要出發,不像西方人那樣從抽象的理論出發。連極端抽象的數學,中國古代數學史也表現出來了這個特點。《含光傳-系》認為印度人“念性”,而中國人“解性”,實在是深中肯綮。這一點我在上面仔細分析過了,這裡不再重複。梁啓超對中國人智力方面特點的觀察,我看也值得我們重視。他在《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那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國人的“獨悟”問題。他舉的例子中有一個是晉代高僧道生。道生孤明先發,立善不受報和頓悟義,他認為一闡提人皆有佛性,因而受到舊學僧黨的責難。後來《大般涅槃經》從印度傳來中國,裡面果然提到一闡提人皆有佛性,與道生之說若合符契。梁啓超認為“大乘教理多由獨悟”。他由此想到中國人富於研究心,中國人有“創作之能”見《飲冰室佛學論集》,1990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頁11。,他這些意見同《含光傳-系》里的意見,幾乎完全相同,足征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