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對於印度與智的關係,中國佛典有一些暗示,比如《神僧傳》五《智傳》說:“(智)又患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歿二親,枕頭膝上,陳苦求哀。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弱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每夏常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爐,繞三匝,久之乃滅。”50,978b。這個神話中可能含有暗示的意義。
關於智的“倒流”,就講到這裡。天台宗的義理,我沒有細談。請參閱呂澂《中國佛教源流略講》,1979年,中華書局,頁325~334《天台宗》;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1981年,人民出版社,頁47~86《天台宗哲學思想略論》。
下面再談玄奘。
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含光傳-系》中說:“如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這個“中道教”是什麼意思呢?我在上面曾引用過宗奉空宗的天台宗慧文的話,他使用了“中道義”和“中道”這樣的詞兒。現在要問,中道教(亦稱中道宗)和中道、中觀、中道行、中道觀、中觀論、中道義等等,表面上很相似甚至相同,是不是一個意思呢?回答是:它們不是一個意思。我在上面引用的慧文的原文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可見空就是“中道義”。引文下面還有“空有不二,名為中道”這樣的話。“中道義”和“中道”,是空宗的重要術語。而“中道教”(也稱“中道”,這個“中道”空宗也使用,二者容易混淆)則是有宗的術語。根據法相宗(有宗)的重要經典之一《解深密經》三時判教的說法:“初時,為小乘說有教,明人空,五蘊空,未顯法空,很不徹底;第二時,大乘空宗所依之《般若經》,然是有上,有容,未為了義;第三時,有宗,說非有非空,中道教。”任繼愈,上引書,頁208。《解深密經》,見16,697a~b;參閱《佛祖統紀》二九:“賢用三時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49,295a。“賢”指戒賢。這裡說得非常清楚,“中道教”屬於有宗。《含光傳-系》中所說的與此完全符合。根據我現在的理解,空宗的“中道”、“中觀”等等一系列的名詞,主要是用否定的方式(八不等等)來否定我們的一切主觀認識,否定整個客觀世界,所以叫“空”。而法相宗的“中道教”卻是在說空的同時,還保留了一些對佛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如果把這些東西也否定掉,佛教就將陷入危機。因此,在法相有宗眼中,般若空宗的學說只是佛教宗義的低級階段,只有法相宗才代表佛教的最高真理。
這個問題解決了,我現在來談玄奘是怎樣把彌勒所倡導的“中道教”來“解之”從而導致“疑西域之罕及”的,也就是說,“倒流”是在玄奘身上怎樣體現的。這裡用的這個“解”字非常值得注意。我認為,這個“解”字同“解性”的“解”,是同一個意思,是“理解”的“解”,“分解”的“解”。是同印度人的“念性”的“念”對立的。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8)
把智和玄奘比較一下,這二位高僧的“倒流”的情況有點不一樣。智根本沒有到過印度,他“演”龍樹的無相空教是在中國。他在中國“演”出了成績,然後受到印度人的仰慕,倒流回了來源地印度。而玄奘則不同。他回國後創立的法相宗,根據一般學者的意見,是完全忠實地、亦步亦趨地保留印度傳統的,是中國佛教宗派中最忠實於印度原型的,最少中國成份的宗派。有人甚至認為,它的壽命之所以最短,原因亦即在此。那麼,玄奘難道說沒有“解”中道教嗎?當然不是。我個人覺得,玄奘在印度時已經“解”了中道教。他在印度留學期間,從師戒賢,而戒賢則繼承了瑜伽行者有宗的宗風。所以玄奘也終生宗信有宗。在他在印度的活動中,他曾撰寫過兩部梵文著作。我現在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四《玄奘傳》等書,把有關資料條列如下:
《慈恩傳》:
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時大德師子光先為四眾講《中》、《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法師妙閒《中》、《百》,又善瑜伽,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也。愍其局狹,數往征詰,復不能酬答。由是學徒漸散,而宗附法師。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性,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每形於言。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呈戒賢及大眾,無不稱善,並共宣行。50,244b~c。
同樣一件事《續高僧傳》也有記載:
初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立《中》、《百》論宗,破瑜伽等義。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者有向背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以呈戒賢諸師,咸稱善。50,452c。
這一段記載比較短。兩段可以互相補充。這是兩段非常重要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玄奘對瑜伽行派的貢獻。那爛陀寺的師子光用空宗的《中論》、《百論》的理論來破有宗的瑜伽義。玄奘既通《中》、《百》,又通瑜伽。他認為這兩派都是“聖人”所作,“不相違妨”。他會了二者,爭取到了許多信徒。這是他同師子光鬥爭的第一回合。第二回合是關於三性論的。三性論是瑜伽派的基本教義之一。所謂三性是指:
遍計所執性,是一種虛妄的實在;
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實在;
圓成實性,是一種絕對的實在。
瑜伽派認為,對有或存在的認識有三個次第,或三個階段,或三種境界。上面說的三性,就依次代表這三個次第,是逐漸向高深發展的三個次第,瑜伽派後起的大師陳那,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闡釋這三性:如夜行見繩,誤以為蛇;後來看清了,才知是繩非蛇;再仔細看,知道繩是麻做的。見繩誤認,是遍計所執;繩體由因緣生,是依他起;認識到繩為麻制,是圓成實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89……玄奘用《中》、《百》論旨,破遍計所執。他不談依他起和圓成實。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師子光是想破有宗瑜伽派的中道教。這是玄奘決不允許的。如果把這三性說同《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說相比,則情況更易理解,更為明了。初時約略相當於遍計所執,二時相當於依他起,三時相當於圓成實,第三時的中道教是瑜伽派理論的基礎。師子光所代表的般若空宗,屬於第二時,尚是低級階段。由此可見,玄奘並不是完全想“破”空宗,對於空宗他也是同意的,只不過認為它還處於低級階段而已。他所著《會宗論》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內容大概就是《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是想調和空有的。
關於智的“倒流”,就講到這裡。天台宗的義理,我沒有細談。請參閱呂澂《中國佛教源流略講》,1979年,中華書局,頁325~334《天台宗》;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1981年,人民出版社,頁47~86《天台宗哲學思想略論》。
下面再談玄奘。
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含光傳-系》中說:“如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這個“中道教”是什麼意思呢?我在上面曾引用過宗奉空宗的天台宗慧文的話,他使用了“中道義”和“中道”這樣的詞兒。現在要問,中道教(亦稱中道宗)和中道、中觀、中道行、中道觀、中觀論、中道義等等,表面上很相似甚至相同,是不是一個意思呢?回答是:它們不是一個意思。我在上面引用的慧文的原文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可見空就是“中道義”。引文下面還有“空有不二,名為中道”這樣的話。“中道義”和“中道”,是空宗的重要術語。而“中道教”(也稱“中道”,這個“中道”空宗也使用,二者容易混淆)則是有宗的術語。根據法相宗(有宗)的重要經典之一《解深密經》三時判教的說法:“初時,為小乘說有教,明人空,五蘊空,未顯法空,很不徹底;第二時,大乘空宗所依之《般若經》,然是有上,有容,未為了義;第三時,有宗,說非有非空,中道教。”任繼愈,上引書,頁208。《解深密經》,見16,697a~b;參閱《佛祖統紀》二九:“賢用三時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49,295a。“賢”指戒賢。這裡說得非常清楚,“中道教”屬於有宗。《含光傳-系》中所說的與此完全符合。根據我現在的理解,空宗的“中道”、“中觀”等等一系列的名詞,主要是用否定的方式(八不等等)來否定我們的一切主觀認識,否定整個客觀世界,所以叫“空”。而法相宗的“中道教”卻是在說空的同時,還保留了一些對佛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東西,如果把這些東西也否定掉,佛教就將陷入危機。因此,在法相有宗眼中,般若空宗的學說只是佛教宗義的低級階段,只有法相宗才代表佛教的最高真理。
這個問題解決了,我現在來談玄奘是怎樣把彌勒所倡導的“中道教”來“解之”從而導致“疑西域之罕及”的,也就是說,“倒流”是在玄奘身上怎樣體現的。這裡用的這個“解”字非常值得注意。我認為,這個“解”字同“解性”的“解”,是同一個意思,是“理解”的“解”,“分解”的“解”。是同印度人的“念性”的“念”對立的。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8)
把智和玄奘比較一下,這二位高僧的“倒流”的情況有點不一樣。智根本沒有到過印度,他“演”龍樹的無相空教是在中國。他在中國“演”出了成績,然後受到印度人的仰慕,倒流回了來源地印度。而玄奘則不同。他回國後創立的法相宗,根據一般學者的意見,是完全忠實地、亦步亦趨地保留印度傳統的,是中國佛教宗派中最忠實於印度原型的,最少中國成份的宗派。有人甚至認為,它的壽命之所以最短,原因亦即在此。那麼,玄奘難道說沒有“解”中道教嗎?當然不是。我個人覺得,玄奘在印度時已經“解”了中道教。他在印度留學期間,從師戒賢,而戒賢則繼承了瑜伽行者有宗的宗風。所以玄奘也終生宗信有宗。在他在印度的活動中,他曾撰寫過兩部梵文著作。我現在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四《玄奘傳》等書,把有關資料條列如下:
《慈恩傳》:
時戒賢論師遣法師為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時大德師子光先為四眾講《中》、《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法師妙閒《中》、《百》,又善瑜伽,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也。愍其局狹,數往征詰,復不能酬答。由是學徒漸散,而宗附法師。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性,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每形於言。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呈戒賢及大眾,無不稱善,並共宣行。50,244b~c。
同樣一件事《續高僧傳》也有記載:
初那爛陀寺大德師子光等,立《中》、《百》論宗,破瑜伽等義。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者有向背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以呈戒賢諸師,咸稱善。50,452c。
這一段記載比較短。兩段可以互相補充。這是兩段非常重要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玄奘對瑜伽行派的貢獻。那爛陀寺的師子光用空宗的《中論》、《百論》的理論來破有宗的瑜伽義。玄奘既通《中》、《百》,又通瑜伽。他認為這兩派都是“聖人”所作,“不相違妨”。他會了二者,爭取到了許多信徒。這是他同師子光鬥爭的第一回合。第二回合是關於三性論的。三性論是瑜伽派的基本教義之一。所謂三性是指:
遍計所執性,是一種虛妄的實在;
依他起性,是一種相對的實在;
圓成實性,是一種絕對的實在。
瑜伽派認為,對有或存在的認識有三個次第,或三個階段,或三種境界。上面說的三性,就依次代表這三個次第,是逐漸向高深發展的三個次第,瑜伽派後起的大師陳那,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闡釋這三性:如夜行見繩,誤以為蛇;後來看清了,才知是繩非蛇;再仔細看,知道繩是麻做的。見繩誤認,是遍計所執;繩體由因緣生,是依他起;認識到繩為麻制,是圓成實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89……玄奘用《中》、《百》論旨,破遍計所執。他不談依他起和圓成實。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師子光是想破有宗瑜伽派的中道教。這是玄奘決不允許的。如果把這三性說同《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說相比,則情況更易理解,更為明了。初時約略相當於遍計所執,二時相當於依他起,三時相當於圓成實,第三時的中道教是瑜伽派理論的基礎。師子光所代表的般若空宗,屬於第二時,尚是低級階段。由此可見,玄奘並不是完全想“破”空宗,對於空宗他也是同意的,只不過認為它還處於低級階段而已。他所著《會宗論》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內容大概就是《解深密經》的三時判教,是想調和空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