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先談智,所謂智者大師。

  《系》對智的提法是“無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所謂“無相空教”指的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乘空宗”。《系》的這幾句話是完全準確的。但是,如果同下面的關於玄奘的幾句話聯繫起來,就易出問題。這件事這裡先不談。我認為,最好先把印度佛教大乘空宗與有宗的輪廓大體勾勒一下;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智,也無法真正了解玄奘,更無法了解二位高僧的傳承關係。

  印度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先小乘,後大乘。原始大乘的起源可能始於公元前2世紀。到了公元1、2世紀以後,古典大乘開始出現。後來逐漸形成了兩大宗派:空宗和有宗。一般的說法是,屬於空宗的中觀派(mdhyamika)創始人是龍樹(Ngarjuna,約公元150~250年),他的繼承人是提婆(Deva,約170~270年),一直傳下來,還有很多一代傳一代的繼承衣缽者,不必細述。屬於有宗的瑜伽行派(yogcra)的創始人是彌勒(Maitreyantha,約350~430年)。關於這個人,因為同著名的彌勒佛或彌勒菩薩同名,所以產生了一些混亂。這是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學者們中意見有分歧。一般的看法(我也是這個看法)是,他是一個歷史人物,只是取的名字與彌勒佛相混而已。這一派的創始人傳無著(Asan-ga,約395~470年)和世親(Vasubandhu約400~480年),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戒賢。《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說:“近代天竺有二大論師,一名戒賢,二稱智光。賢則遠承慈氏(羨林按:即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立法相”宗以一乘為權,三乘為實,唐三藏玄奘之所師為宗。50,284c……

  一個空宗,一個有宗,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根本對立的,根本矛盾的。但是,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這個樣子。我們先看一看什麼叫“空”。《佛祖統紀》六:

  二祖北齊尊者慧文……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觀》一品,至《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49,178c。

  意思是說,一切東西(諸法)無非是由於眾多關係(因緣)湊集在一起而產生出來的。只有關係,沒有物質性的東西存在。空宗是這樣主張的。所謂有宗,也並不承認所有的東西,包括物質性的,即所謂“諸法”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真“有”的。他們著重保護的是“真如佛性”等等,堅持“真如”、“佛性”是真“有”的,真存在的。空宗和有宗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裡。

  交待完了空有關係,現在再談智。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在佛典中有大量關於他的記載,給他立了不知道有多少傳最重要的有《續高僧傳》一七《智傳》,50,564a~568a;《神僧傳》五《智傳》,50,978a~c等等……我在這裡不想談他的生平,請讀者自行參閱。他的思想和理論,我在這裡也不想去談,那樣要費很多篇幅。我想集中談一談,智是如何“演”龍樹的無相空教的,“演”,我理解約略等於“發展”的意思,這個問題弄清楚了,智者的理論如何,為何“倒流”回印度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7)

  我先抄一段材料。《佛祖統紀》六《四祖天台智者傳》後面有一段話:

  義神智曰:吾祖出世,雖說諸經,而本懷得暢,唯在《法華》。自阿難結集之後,天親作論,雖曰通經,然但約文申義,舉其大略而已。至於斯經大事,教化始終,則晦而未明。暨羅什翻譯,東傳此土,造疏消釋者,異論非一。唯我智者,靈山親承,大蘇證悟,發揮妙旨,幽贊上乘,以五義釋經題,四釋消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淨法門,於是解行俱陳,義觀兼舉,可謂行人之心鏡,巨夜之明燈。雖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豈震旦人師,所能跂及云云。又設問曰:《輔行》指《止觀輔行傳弘決》,46,141a~446c。引九師相承,謂北齊以前,非今所承。且北齊既用覺心重觀三昧,今此何故斥於覺覓,但是一轍耳。將非智者斥於北齊耶?答:妙玄開演《法華》十妙,尚雲莫以中論相比。又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蓋智者用如來之意,明《法華》之妙,故龍樹、北齊亦所不及。若無生宗旨三觀行門,其實祖龍樹,宗北齊,稟南嶽,師資相承,宛如宿契云云。又曰:天台所談三諦三觀,出乎《仁王》及《瓔珞經》,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云云。

  贊曰:舍天台之學而欲識佛法意者,未足與議也。故自夫聖教東度,經論遍弘,唯任己心,莫知正義。齊梁之際,挺出諸賢,盛演法華,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說,四時六宗之談,眾制紛紜,相傾相奪,南三北七,競化當時。猶夫粟散小王妄自尊大補註:置栗盤中,各分位,以喻諸小王也。,而不知金輪飛行統御四海威德之盛也。惟我智者大禪師,天縱之聖,備諸功德,以為纘承祖父三觀之緒,未遂光大,於是約《法華》悟門,說止觀大道,立經陳紀,為萬世法。至於盛破光宅,則余者望風;遍難四宗,則他皆失據。宣布至化,坐致太平,非夫間生聖人,其孰能為此大業者哉。然則欲識佛法意者,其唯天台之學乎!49,186a~b。

  上面的兩段話,內容還是頗為清楚的。有幾個地方需要解釋一下。“天親作論”,《婆藪槃豆法師傳》:“法師即請兄(按即指無著)說滅罪方便。兄云:汝舌能善以(巧)毀謗大乘。汝若欲滅此罪,當善以解說大乘。阿僧加(無著)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50,191a。“靈山親承”,《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初獲頂拜,思(按指慧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50,191c。這個說法多次見於佛典,比如《佛祖統紀》六49,181b。等等。“大蘇證悟”,《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游南,意期衡岳,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先師遙餐風德,如饑渴矣。”50,191c。《佛祖統紀》六《慧思傳》:“六年(按指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於光州大蘇山講摩訶衍。”49,179b。

  從整段的內容上來看,智者大師用力最勤,弘揚最力的是大乘空宗的寶典《法華經》,所謂“本懷得暢,唯在《法華》”。這一點在所有與他有關的佛典中都可以得到證明,文繁不一一列舉。本來天台宗就以《法華》為寶典。東土二祖慧文遠承龍樹《佛祖統紀》六《慧文傳》,49,178c。,弘揚《法華》。三祖慧思也是念念不忘《法華》。這是天台宗的宗風,智者忠誠地繼承了下來。

  但是,智者卻決非固步自封地來繼承,而是在許多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有了新的建樹。這一部極其重要的經典,在印度已經是“晦而未明”,傳到東土以後,也是“造疏消釋者,異論非一”,“唯任己心,莫知正義”。智者除了宣講此經以外,還親手撰寫著作,如《妙法蓮華經玄義》(1716)、《妙法蓮華經文句》(1718)等,可見他對此經用心之專和用力之勤。佛典傳說,他“靈山親承”,也就是說,他親耳聆聽如來佛講授《法華》,直接受到了佛祖的啟悟,他對此經研究的成就非同小可,迥異前人。這當然不是歷史事實,只是一種神話傳說。但是,即使是宗教神話,也能反映一些事實。這裡反映的是,智者對《法華》的研究,他“演”《法華》,確有過人之處。他是“用如來之意,明《法華》之妙”。他闡釋其他經典,也是“以《法華》為宗骨”。他是一個研究《法華經》的集大成者,“故龍樹、北齊亦所不及”。因此,印度方面也必須向智者請教,這樣一來,以《法華經》為骨幹的,出乎龍樹的大乘無相空教,傳到了中國,又“倒流”回印度,充分表現了“東人利在乎解性”的驚人現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