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永嘉之亂,避地會稽。”
與張湛序相合。又據《三國志-魏志》卷二十一《王粲傳》: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三國志-魏志》卷二十八《鍾會傳》附《王弼傳》裴註:
“《博物記》曰:初王粲與族兄凱俱避地荊州。劉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凱有風貌,乃以妻凱。凱生業,業即劉表外孫也。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粲亡後,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書悉入業。業字長緒,位至謁者僕射。子宏,宏字正宗,司隸校尉;宏,弼之兄也。”
《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誅粲二子,以業嗣粲。”
也與張湛序相合。以上兩件事都證明他的序與史實相符。但我們卻不能因為他說到的幾件事都可靠,就認為序里所有的話全可信。關於鈔錄《列子》一段,我覺得就絕不可信。張湛的序要我們相信,《列子》這部書是他祖父在永嘉之亂逃難時鈔錄下來的,原本當然更早。永嘉之亂大概是指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晉懷帝的被虜。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列子》的成書不會早於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永嘉五年上距太康六年只有二十六年。我們絕對不能相信,在《生經》譯出後短短二十幾年內,在當時書籍傳播困難的情況下,竟然有人從裡面鈔出了一段湊成一部《列子》。而且據張湛的暗示,這書藏在王家不知已經藏了多少年,這更是絕不可能的。我以為,這都是張湛在搗鬼。但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最合理的推測就是,《列子》本文完全是張湛偽造的。為了滅跡起見。他寫了這篇序,以史實為根據,加入一段童話般的故事,目的在惑亂讀者。
歸納起上面所說的來看,我們可以立一個假設:《列子》這部書是徹頭徹尾一部偽書這並不是一個新意見,參閱本書第220頁注④。但真正找到確鑿的證據恐怕還是第一次。,劉向的《敘錄》僧徒也有偽造劉向文的,參閱俞正燮《癸巳類稿》,《僧徒偽造劉向文考》。,《列子》本文,《列子序》和《列子》注都出於張湛一人之手,都是他一個人包辦的。我希望將來能夠找到更多的材料證成這一個假設《民彝》雜誌第一卷第3期有一篇文章《讀〈列子-湯問篇〉》,我還沒能看到……
附記:此文初稿曾送湯用彤先生審閱,湯先生供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同時又因為發現了點新材料,所以就從頭改作了一遍。在搜尋參考書方面,有幾個地方極得王利器先生之助,謹記於此,以志心感。
二月五日羨林記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1)
石佛頭公元6世紀雕塑佛陀寂靜的面孔表現了東方才有的“悟性主義”。
達磨像圖軸明吳彬繪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這樣一個人,從佛教倒流的角度來看,當然使我感興趣。但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使我更感興趣的卻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牽連的一個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達磨大師,所謂東土禪宗初祖。”此圖繪達磨坐於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圍繞其間。第十五題佛教的倒流佛教十五題
我們講“文化交流”,其中“交”字是關鍵。既然說“交”,就不會是向一個方向流,形成了所謂oneway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這才是真正的“交流”。一方的新東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東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也流向這一方。有時候,流過來的東西,經過這一方的改造、加工、發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環往復,無休無止,一步比一步提高,從而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種流出去又流回來的現象,我稱之為“倒流”。
這種現象在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明顯而常見。但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則比較隱晦。至於在意識形態中最微妙的那一部分——宗教中,由於宗教的排他性特別強,則幾乎是難以見到,甚至可以說是根本不見。
有之,自中印之間的佛教“倒流”始。這在印度佛教史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甚至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為什麼會在佛教中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現象是否在其他宗教中也出現呢?如果不出現,那麼原因何在呢?這樣一些問題,對研究佛教史,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對研究世界宗教史,都有深刻的意義。但是,就我瀏覽所及,還沒有哪一部佛教史或有關的書籍,認真地談到這個問題。我認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我現在試著對這個佛教倒流的現象作一些闡述,最後提出我的解釋。
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中國人接受了這一個外來的宗教以後,並不是墨守成規、原封不動地把它保留了下來,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發揚光大,在傳播流通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宗派。總起來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組織方面的改變,比起在教義方面的改變與發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義理方面,中國高僧在幾百年上千年的鑽研與學習中,有了很多新的發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說的“佛教的倒流”。中國佛教典籍中對於這種現象有一些記載。我在下面舉幾個例子。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
玄宗隆基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覺禪師示寂。……與東陽策禪師偕謁六祖。……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無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女(汝)甚明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及回,學徒奔萃。著《證道歌》一篇,梵僧歸天竺,彼皆親仰,目為東土大乘經,又著《禪宗悟修圓旨》十篇及《觀心十門》,並盛傳於世。49,589,a~b。
這一段話講的是中國禪宗中所謂機鋒。禪宗,雖然名義上是菩提達磨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實際上是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一個佛教宗派,流行的時間最長,最富於中國色彩。永覺禪師拜謁禪宗六祖慧能,二人耍開了機鋒。永覺從中悟得大道(覺)。六祖連聲高呼:“善哉!善哉!”《證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中國禪宗的這一套東西。這一套東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認為是莫測高深的。因而《證道歌》終於在唐玄宗時期(八世紀)傳回了印度,為那裡的人所“親仰”。
最有典型意義的“倒流”現象是宋贊寧的《宋高僧傳》二七《含光傳》所講的情況。《傳》中說:
時天台宗學湛然,解了禪觀,深得智者膏腴。嘗與江淮僧四十餘人入清涼境界。湛然與光相見,問西域傳法之事。光云:有一國僧,體解空宗,問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第一。”再三囑光,或因緣重至,為翻唐為梵,附來,某願受持。屢屢握手叮囑。詳其南印土多行龍樹宗見,故有此願流布也。光不知所終。50,879,b~c。
與張湛序相合。又據《三國志-魏志》卷二十一《王粲傳》:
“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三國志-魏志》卷二十八《鍾會傳》附《王弼傳》裴註:
“《博物記》曰:初王粲與族兄凱俱避地荊州。劉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凱有風貌,乃以妻凱。凱生業,業即劉表外孫也。蔡邕有書近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粲。粲亡後,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與焉。既被誅,邕所與書悉入業。業字長緒,位至謁者僕射。子宏,宏字正宗,司隸校尉;宏,弼之兄也。”
《魏氏春秋》曰:“文帝既誅粲二子,以業嗣粲。”
也與張湛序相合。以上兩件事都證明他的序與史實相符。但我們卻不能因為他說到的幾件事都可靠,就認為序里所有的話全可信。關於鈔錄《列子》一段,我覺得就絕不可信。張湛的序要我們相信,《列子》這部書是他祖父在永嘉之亂逃難時鈔錄下來的,原本當然更早。永嘉之亂大概是指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晉懷帝的被虜。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列子》的成書不會早於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永嘉五年上距太康六年只有二十六年。我們絕對不能相信,在《生經》譯出後短短二十幾年內,在當時書籍傳播困難的情況下,竟然有人從裡面鈔出了一段湊成一部《列子》。而且據張湛的暗示,這書藏在王家不知已經藏了多少年,這更是絕不可能的。我以為,這都是張湛在搗鬼。但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最合理的推測就是,《列子》本文完全是張湛偽造的。為了滅跡起見。他寫了這篇序,以史實為根據,加入一段童話般的故事,目的在惑亂讀者。
歸納起上面所說的來看,我們可以立一個假設:《列子》這部書是徹頭徹尾一部偽書這並不是一個新意見,參閱本書第220頁注④。但真正找到確鑿的證據恐怕還是第一次。,劉向的《敘錄》僧徒也有偽造劉向文的,參閱俞正燮《癸巳類稿》,《僧徒偽造劉向文考》。,《列子》本文,《列子序》和《列子》注都出於張湛一人之手,都是他一個人包辦的。我希望將來能夠找到更多的材料證成這一個假設《民彝》雜誌第一卷第3期有一篇文章《讀〈列子-湯問篇〉》,我還沒能看到……
附記:此文初稿曾送湯用彤先生審閱,湯先生供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同時又因為發現了點新材料,所以就從頭改作了一遍。在搜尋參考書方面,有幾個地方極得王利器先生之助,謹記於此,以志心感。
二月五日羨林記於北京大學圖書館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1)
石佛頭公元6世紀雕塑佛陀寂靜的面孔表現了東方才有的“悟性主義”。
達磨像圖軸明吳彬繪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這樣一個人,從佛教倒流的角度來看,當然使我感興趣。但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使我更感興趣的卻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牽連的一個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達磨大師,所謂東土禪宗初祖。”此圖繪達磨坐於大象背上,五僧徒及花木圍繞其間。第十五題佛教的倒流佛教十五題
我們講“文化交流”,其中“交”字是關鍵。既然說“交”,就不會是向一個方向流,形成了所謂oneway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這才是真正的“交流”。一方的新東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東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也流向這一方。有時候,流過來的東西,經過這一方的改造、加工、發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環往復,無休無止,一步比一步提高,從而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種流出去又流回來的現象,我稱之為“倒流”。
這種現象在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明顯而常見。但是在意識形態方面,則比較隱晦。至於在意識形態中最微妙的那一部分——宗教中,由於宗教的排他性特別強,則幾乎是難以見到,甚至可以說是根本不見。
有之,自中印之間的佛教“倒流”始。這在印度佛教史上,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甚至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為什麼會在佛教中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現象是否在其他宗教中也出現呢?如果不出現,那麼原因何在呢?這樣一些問題,對研究佛教史,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對研究世界宗教史,都有深刻的意義。但是,就我瀏覽所及,還沒有哪一部佛教史或有關的書籍,認真地談到這個問題。我認為,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我現在試著對這個佛教倒流的現象作一些闡述,最後提出我的解釋。
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中國人接受了這一個外來的宗教以後,並不是墨守成規、原封不動地把它保留了下來,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發揚光大,在傳播流通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宗派。總起來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組織方面的改變,比起在教義方面的改變與發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義理方面,中國高僧在幾百年上千年的鑽研與學習中,有了很多新的發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說的“佛教的倒流”。中國佛教典籍中對於這種現象有一些記載。我在下面舉幾個例子。
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三:
玄宗隆基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覺禪師示寂。……與東陽策禪師偕謁六祖。……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無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女(汝)甚明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及回,學徒奔萃。著《證道歌》一篇,梵僧歸天竺,彼皆親仰,目為東土大乘經,又著《禪宗悟修圓旨》十篇及《觀心十門》,並盛傳於世。49,589,a~b。
這一段話講的是中國禪宗中所謂機鋒。禪宗,雖然名義上是菩提達磨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但是實際上是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一個佛教宗派,流行的時間最長,最富於中國色彩。永覺禪師拜謁禪宗六祖慧能,二人耍開了機鋒。永覺從中悟得大道(覺)。六祖連聲高呼:“善哉!善哉!”《證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中國禪宗的這一套東西。這一套東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認為是莫測高深的。因而《證道歌》終於在唐玄宗時期(八世紀)傳回了印度,為那裡的人所“親仰”。
最有典型意義的“倒流”現象是宋贊寧的《宋高僧傳》二七《含光傳》所講的情況。《傳》中說:
時天台宗學湛然,解了禪觀,深得智者膏腴。嘗與江淮僧四十餘人入清涼境界。湛然與光相見,問西域傳法之事。光云:有一國僧,體解空宗,問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功推第一。”再三囑光,或因緣重至,為翻唐為梵,附來,某願受持。屢屢握手叮囑。詳其南印土多行龍樹宗見,故有此願流布也。光不知所終。50,879,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