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這個短短的《傳》里講到湛然見含光,含光談到一個印度僧人再三叮囑含光把智的著作翻成梵文,傳到印度。看來智對大乘空宗的研究水平超過了印度空宗大師龍樹。
贊寧是一位很有眼光、很有遠見的高僧。他寫完了《含光傳》以後,心有所感,在《傳》後面又寫了一個《系》,發揮自己對含光遇到梵僧這一件事情的感想。這一個《系》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字,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為了具體地闡明我對佛教倒流的看法,我把這一篇不太長的《系》全部抄在下面:
系曰:“未聞中華演述佛教倒傳西域,有諸乎?”通(羨林案:當即通慧大師)曰:“昔梁武世,吐谷渾夸呂可汗使來,求佛像及經論十四條。帝與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疏一百三卷付之。原其使者必通華言,既達音字,到後以彼土言譯華成胡,方令通會。彼亦有僧,必展轉傳譯,從青海西達蔥嶺北諸國,不久均行五竺,更無疑矣。故車師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皆為胡語是也。又唐西域求易道經,詔僧道譯唐為梵。二教爭菩提為道,紛拏不已,中輟。設能翻傳到彼,見此方玄賾之典籍,豈不美歟。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世所知者,知枝葉不知根干,而不知枝葉殖土,亦根生干長矣。尼拘律陀樹是也。蓋東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驗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樸,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證其言重而後悟也。由是觀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東人利在乎解性也。如無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如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將知以前二宗殖於智者、慈恩之土中,枝葉也。入土別生根干,明矣。善栽接者,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結步搖而飾冠珮。南海之人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蠶婦之絲,巧匠之家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抽之嫗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懿乎!智者、慈恩,西域之師,焉得不宗仰乎!
你難道不認為這是一篇蘊藏著許多深刻內容又十分有啟發性的《系》嗎?我現在根據原文內容順序,對文中所談的問題,加以必要的詮釋,然後作出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結論。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2)
先談梁武帝。
我在這裡要談的是虔誠的佛教信徒蕭衍,而不是身為一代人王帝主的梁武帝。因此,二十四史中的《梁書》等所謂正史,我一概不徵引,我只從《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等佛教典籍中徵引必要的資料,來說明我要解決的問題。佛教典籍中當然認為梁武帝是一個非常值得讚揚的人物,吹噓他是一個虔誠的居士,一生幾次捨身出家。但是,在提到闢佛者的意見時,也間或提到蕭衍。譬如唐代的韓愈就是這樣。這些闢佛者抓住他一生虔誠拜在佛教蓮台之下,終於還是落得了一個在侯景之亂中餓死台城的下場這一條辮子不放,使信佛者處於非常尷尬的情況中。
佛教典籍中吹捧梁武帝的地方,比比皆是,我舉幾個例子。《續高僧傳》五《智藏傳》說:“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50,466a。《續高僧傳》二五《慧雲傳》說:“梁高撥亂弘道,偏意釋門。”50,650b。這樣的吹捧之辭,還有不少。但在吹捧中也有含有貶意的,唐代魏徵的《梁武帝贊》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魏徵說:“(梁武帝)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49,552b。這是一個崇奉儒家者的意見,可以參照。《佛祖歷代通載》用極長的篇幅來為他樹碑立傳,記述他學佛的過程。他從高僧寶志交遊,寶志示寂,梁武建浮圖五級,葬大士其下。“凡大士(寶志)所為秘讖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誦》十四篇,並《十二時歌》,皆暢道幽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於世”。天監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親制文發願,乞憑佛力,永棄道教。五年(506年)帝注《大品》。十年(511年),詔法師僧旻入惠輪殿講《勝鬘經》。十一年(512年)有旨命寶亮法師授《涅槃義疏》,帝為之序。又下詔蔬食斷肉,造《斷酒肉文》及《淨業賦》。普通元年(520年),帝于禁中築圓壇,將稟受歸戒。以惠約為師,太子諸王公卿道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時釋子多縱率,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帝開放宮禁,恣僧遊覽。大通元年(527年),帝幸同泰寺捨身。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上幸同泰寺捨身,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回宮。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講《涅槃經》,十一月,講《般若經》。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作亂,梁武帝蕭衍死。《佛祖歷代通載》九評論他說:“幼而好學,六藝備閒,基登逸品。至於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射,並洞精微。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然燭測光,嘗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糲飯而已。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便嗽口而坐。制《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衣布衣木棉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斷房室,不飲酒,不取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舉樂。勤於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然仁愛不斷,親親及所近倖,愆犯多縱舍。坐是政刑弭紊。”49,544b~552b。參閱《佛祖統紀》三七,49,348b~352a。根據上面的敘述,梁武帝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虔誠的皇帝。雖然由於“仁愛不斷”等等可能是佛教影響過分姑息的做法,終致以耄耋之年餓死台城,但是總不失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帝王。他的有關佛教義理的著作能影響到西域,以致吐谷渾夸呂可汗派人來求佛像及經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至於他《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疏能夠“均行五竺”,看來只是通慧大師推測之辭,還沒有找到有關的記載。
梁武帝這樣一個人,從佛教倒流的角度來看,當然使我很感興趣。但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使我更感興趣的卻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牽連的一個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達磨大師,所謂東土禪宗初祖。他是天竺南印度國香至王第三子。父王死後,他出了家。《佛祖歷代通載》九,把菩提達磨事繫於梁大通元年(527年)。下面一段記載值得注意:
贊寧是一位很有眼光、很有遠見的高僧。他寫完了《含光傳》以後,心有所感,在《傳》後面又寫了一個《系》,發揮自己對含光遇到梵僧這一件事情的感想。這一個《系》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字,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為了具體地闡明我對佛教倒流的看法,我把這一篇不太長的《系》全部抄在下面:
系曰:“未聞中華演述佛教倒傳西域,有諸乎?”通(羨林案:當即通慧大師)曰:“昔梁武世,吐谷渾夸呂可汗使來,求佛像及經論十四條。帝與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疏一百三卷付之。原其使者必通華言,既達音字,到後以彼土言譯華成胡,方令通會。彼亦有僧,必展轉傳譯,從青海西達蔥嶺北諸國,不久均行五竺,更無疑矣。故車師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雖習讀之,皆為胡語是也。又唐西域求易道經,詔僧道譯唐為梵。二教爭菩提為道,紛拏不已,中輟。設能翻傳到彼,見此方玄賾之典籍,豈不美歟。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世所知者,知枝葉不知根干,而不知枝葉殖土,亦根生干長矣。尼拘律陀樹是也。蓋東人之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驗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樸,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證其言重而後悟也。由是觀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東人利在乎解性也。如無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如中道教生乎彌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將知以前二宗殖於智者、慈恩之土中,枝葉也。入土別生根干,明矣。善栽接者,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結步搖而飾冠珮。南海之人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蠶婦之絲,巧匠之家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抽之嫗見而不識,聞而可愛也。懿乎!智者、慈恩,西域之師,焉得不宗仰乎!
你難道不認為這是一篇蘊藏著許多深刻內容又十分有啟發性的《系》嗎?我現在根據原文內容順序,對文中所談的問題,加以必要的詮釋,然後作出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結論。
第十五題 佛教的倒流 佛教的倒流(2)
先談梁武帝。
我在這裡要談的是虔誠的佛教信徒蕭衍,而不是身為一代人王帝主的梁武帝。因此,二十四史中的《梁書》等所謂正史,我一概不徵引,我只從《高僧傳》、《佛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等佛教典籍中徵引必要的資料,來說明我要解決的問題。佛教典籍中當然認為梁武帝是一個非常值得讚揚的人物,吹噓他是一個虔誠的居士,一生幾次捨身出家。但是,在提到闢佛者的意見時,也間或提到蕭衍。譬如唐代的韓愈就是這樣。這些闢佛者抓住他一生虔誠拜在佛教蓮台之下,終於還是落得了一個在侯景之亂中餓死台城的下場這一條辮子不放,使信佛者處於非常尷尬的情況中。
佛教典籍中吹捧梁武帝的地方,比比皆是,我舉幾個例子。《續高僧傳》五《智藏傳》說:“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50,466a。《續高僧傳》二五《慧雲傳》說:“梁高撥亂弘道,偏意釋門。”50,650b。這樣的吹捧之辭,還有不少。但在吹捧中也有含有貶意的,唐代魏徵的《梁武帝贊》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魏徵說:“(梁武帝)剪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49,552b。這是一個崇奉儒家者的意見,可以參照。《佛祖歷代通載》用極長的篇幅來為他樹碑立傳,記述他學佛的過程。他從高僧寶志交遊,寶志示寂,梁武建浮圖五級,葬大士其下。“凡大士(寶志)所為秘讖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誦》十四篇,並《十二時歌》,皆暢道幽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於世”。天監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親制文發願,乞憑佛力,永棄道教。五年(506年)帝注《大品》。十年(511年),詔法師僧旻入惠輪殿講《勝鬘經》。十一年(512年)有旨命寶亮法師授《涅槃義疏》,帝為之序。又下詔蔬食斷肉,造《斷酒肉文》及《淨業賦》。普通元年(520年),帝于禁中築圓壇,將稟受歸戒。以惠約為師,太子諸王公卿道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時釋子多縱率,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帝開放宮禁,恣僧遊覽。大通元年(527年),帝幸同泰寺捨身。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上幸同泰寺捨身,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回宮。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講《涅槃經》,十一月,講《般若經》。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作亂,梁武帝蕭衍死。《佛祖歷代通載》九評論他說:“幼而好學,六藝備閒,基登逸品。至於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隸尺牘騎射,並洞精微。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然燭測光,嘗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糲飯而已。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便嗽口而坐。制《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衣布衣木棉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斷房室,不飲酒,不取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舉樂。勤於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為皴裂。然仁愛不斷,親親及所近倖,愆犯多縱舍。坐是政刑弭紊。”49,544b~552b。參閱《佛祖統紀》三七,49,348b~352a。根據上面的敘述,梁武帝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虔誠的皇帝。雖然由於“仁愛不斷”等等可能是佛教影響過分姑息的做法,終致以耄耋之年餓死台城,但是總不失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帝王。他的有關佛教義理的著作能影響到西域,以致吐谷渾夸呂可汗派人來求佛像及經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至於他《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疏能夠“均行五竺”,看來只是通慧大師推測之辭,還沒有找到有關的記載。
梁武帝這樣一個人,從佛教倒流的角度來看,當然使我很感興趣。但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使我更感興趣的卻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牽連的一個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達磨大師,所謂東土禪宗初祖。他是天竺南印度國香至王第三子。父王死後,他出了家。《佛祖歷代通載》九,把菩提達磨事繫於梁大通元年(527年)。下面一段記載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