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在西晉竺法護譯的《生經》(Ja-takanida-na)卷第三《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十四里有一個相同的故事: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干年,國中恭敬,多所饋遺。’國王聞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宋元明本作眨)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宋元明本作數)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皆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亹。’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云何嗔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過逾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干金誰為最第一卷3,頁88,上,左起第13行至中,右起第11行。E.插vannes法譯文見CinqCentsContesetApologues,TomeIII.p.166~175。季羨林德譯文見ZeitschriftderDeutschenMorgenlndischenGesells插ftH.2,1943。
我們比較這兩個故事,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甚至在極細微的地方都可以看出兩者間密切的關係,譬如《列子》里說:“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生經》里就說:“便角眼,色視夫人。”但這兩個故事間的關係究竟應該怎樣去解釋呢?看了這兩個故事這樣相似,我想無論誰也不會相信這兩個故事是各不相謀的獨立產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鈔襲的另外一個。現在我們就看,究竟哪一個是鈔襲者。
首先我們要追究,這個故事的老家究竟是在什麼地方,是印度呢?還是中國?在中文譯本里,整個故事叫做《國王五人經》,這個機關木人的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國王五人經》講的是五個王子的故事:第一個智慧(Prajn~a-vanta),第二個工巧(S′ilpavanta),第三個端正(Ru-pavanta),第四個精進(Viryavanta),第五個福德(Pun-yavanta)。每個王子各有所長,正如他的名字所表示的。每個王子都找到機會顯他的本領,結果還是福德王子占了第一。這五個王子顯本領就用五個故事來敘述,我們上面鈔的機關木人的故事是屬於第二個工巧王子的。這五個小故事合起來成了一個大故事,就是《國王五人經》。這個大故事在印度很流行。除了《國王五人經》以外,保存在中文《大藏經》里的還有《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第十四題 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列子》與佛典(3)
(Buddhabha-s-itapun-yabala-vada-na,《大正大藏經》第173號,南條文雄《目錄》第953號)。在用混合方言寫成的Maha-vastu里也有這個故事(ed.Senart第三本頁33~41)。不但在印度,在中亞也可以找到這故事,譬如在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殘卷里就可以找到(SiegundSiegling,To插rischeSprachreste,I.Band,BerlinundLeipzig1921,pp.1~14)。有一點我在這裡先要聲明:整個大故事的內容和結構雖然差不多都一樣,但每個王子的故事有時候卻多少有點差別。屬於第二個工巧王子的機關木人的故事,我一直到現在除了在《生經》《國王五人經》里找到以外,在別的地方還沒有發現類似的故事。但這個小故事既然嵌在那個大故事裡面,所以我相信,它的老家也一定就是印度關於機關木人的傳說清參閱C.H.Tawney和N.M.Penzer,TheOceanof.Storyvol.III,p.56ff.……
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列子》與《生經》里機關木人的故事絕不會是各不相謀的獨立產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鈔襲的另外一個。現在我們既然確定了印度是這個故事的老家,那麼,《列子》鈔襲佛典恐怕也就沒有什麼疑問了。
我們現在再看,在中文《大藏經》里除了竺法護的譯文以外,是不是還可以找到別的與《生經》機關木人的故事相類似的故事。倘若有的話,《列子》也許並不是鈔襲竺法護。但據我淺見所及,在竺法護以前並沒有任何相同或相似的譯文。所以我們現在還可以再進一步說,《列子》里這個故事不但是從佛典里鈔來的,而且來源就正是竺法護譯的《生經》。
這一點弄清楚,我們再來看竺法護的譯本。在所有古代的經錄裡面,竺法護譯的《生經》都有著錄。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生經》五卷或四卷卷55,頁7中。
隋法經《眾經目錄》卷第三:
《生經》五卷卷55,頁128上。
隋彥悰《眾經目錄》卷第一:
《生經》五卷或四卷卷55,頁154上。
唐靜泰《眾經目錄》卷第一:
《生經》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紙卷55,頁186下。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第二:
《生經》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譯,或四卷見《聶道真錄》卷55,頁233上……
從上面的著錄來看,譯者毫無問題。至於譯出的時間據道宣《大唐內典錄》是太康六年,相當於公元285年。我們也沒有理由懷疑這個記載。
寫到這裡,我覺得我們對《列子》成書的時代可以作一個比較確切的推測了:《列子》既然鈔襲了太康六年譯出的《生經》,這部書的纂成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公元285年)。陳文波曾指出《列子》鈔《靈樞經》。《靈樞經》據說是鈔自皇甫謐所集的《內經倉公篇》。陳文波就認為《靈樞經》之出世當在皇甫謐時。據《晉書》五十一《皇甫謐傳》,皇甫謐死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所以,就我們現在所發現的材料來說,《列子》鈔的最晚的一部書就是《生經》。
關於《列子》注者張湛的身世,我們知道的極少。唐殷敬順《列子釋文》也只說:
“張湛,字處度,東晉光祿勛,注此《真經》。”
《晉書》又沒有傳,生卒年月不詳。我們唯一可根據的就是他的《列子序》。我現在鈔一段:
“湛聞之先父曰:吾先君與劉正輿、傅穎根皆王氏之甥也,並少游外家。舅始周,始周從兄正宗輔嗣皆好集文籍。先並得仲宣家書,幾將萬卷。傅氏亦世為學門。三君總角,競錄奇書。及長,遭永嘉之亂,與穎根同避難南行。車重各稱力,並有所載。而寇虜彌盛,前途尚遠。張謂傅曰:‘今將不能盡全所載,且共料簡世所希有者,各各保錄,令無遺棄。’穎根於是唯齎其祖玄父咸子集。先君所錄書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僅有存者,《列子》唯余《楊朱》《說符》目錄三卷。比亂,正輿為揚州刺史,先來過江。復在其家得四卷。尋從輔嗣女婿趙季子家得六卷,參校有無,始得全備。”
這序裡面提到的人名,在正史裡面大半都可以找得到。傅穎根就是傅敷,《晉書》卷四十七《傅玄傳》附有他的傳,說他:
“時第二工巧者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干年,國中恭敬,多所饋遺。’國王聞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宋元明本作眨)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其父啼泣,淚出五(宋元明本作數)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皆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亹。’時王恚甚,不肯聽之。復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云何嗔於材木?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以偈頌曰:
觀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
機關為木人過逾於生者
歌舞現伎樂令尊者歡喜
得賞若干金誰為最第一卷3,頁88,上,左起第13行至中,右起第11行。E.插vannes法譯文見CinqCentsContesetApologues,TomeIII.p.166~175。季羨林德譯文見ZeitschriftderDeutschenMorgenlndischenGesells插ftH.2,1943。
我們比較這兩個故事,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甚至在極細微的地方都可以看出兩者間密切的關係,譬如《列子》里說:“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生經》里就說:“便角眼,色視夫人。”但這兩個故事間的關係究竟應該怎樣去解釋呢?看了這兩個故事這樣相似,我想無論誰也不會相信這兩個故事是各不相謀的獨立產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鈔襲的另外一個。現在我們就看,究竟哪一個是鈔襲者。
首先我們要追究,這個故事的老家究竟是在什麼地方,是印度呢?還是中國?在中文譯本里,整個故事叫做《國王五人經》,這個機關木人的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國王五人經》講的是五個王子的故事:第一個智慧(Prajn~a-vanta),第二個工巧(S′ilpavanta),第三個端正(Ru-pavanta),第四個精進(Viryavanta),第五個福德(Pun-yavanta)。每個王子各有所長,正如他的名字所表示的。每個王子都找到機會顯他的本領,結果還是福德王子占了第一。這五個王子顯本領就用五個故事來敘述,我們上面鈔的機關木人的故事是屬於第二個工巧王子的。這五個小故事合起來成了一個大故事,就是《國王五人經》。這個大故事在印度很流行。除了《國王五人經》以外,保存在中文《大藏經》里的還有《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第十四題 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列子》與佛典(3)
(Buddhabha-s-itapun-yabala-vada-na,《大正大藏經》第173號,南條文雄《目錄》第953號)。在用混合方言寫成的Maha-vastu里也有這個故事(ed.Senart第三本頁33~41)。不但在印度,在中亞也可以找到這故事,譬如在吐火羅文A方言(焉耆文)的殘卷里就可以找到(SiegundSiegling,To插rischeSprachreste,I.Band,BerlinundLeipzig1921,pp.1~14)。有一點我在這裡先要聲明:整個大故事的內容和結構雖然差不多都一樣,但每個王子的故事有時候卻多少有點差別。屬於第二個工巧王子的機關木人的故事,我一直到現在除了在《生經》《國王五人經》里找到以外,在別的地方還沒有發現類似的故事。但這個小故事既然嵌在那個大故事裡面,所以我相信,它的老家也一定就是印度關於機關木人的傳說清參閱C.H.Tawney和N.M.Penzer,TheOceanof.Storyvol.III,p.56ff.……
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列子》與《生經》里機關木人的故事絕不會是各不相謀的獨立產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鈔襲的另外一個。現在我們既然確定了印度是這個故事的老家,那麼,《列子》鈔襲佛典恐怕也就沒有什麼疑問了。
我們現在再看,在中文《大藏經》里除了竺法護的譯文以外,是不是還可以找到別的與《生經》機關木人的故事相類似的故事。倘若有的話,《列子》也許並不是鈔襲竺法護。但據我淺見所及,在竺法護以前並沒有任何相同或相似的譯文。所以我們現在還可以再進一步說,《列子》里這個故事不但是從佛典里鈔來的,而且來源就正是竺法護譯的《生經》。
這一點弄清楚,我們再來看竺法護的譯本。在所有古代的經錄裡面,竺法護譯的《生經》都有著錄。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生經》五卷或四卷卷55,頁7中。
隋法經《眾經目錄》卷第三:
《生經》五卷卷55,頁128上。
隋彥悰《眾經目錄》卷第一:
《生經》五卷或四卷卷55,頁154上。
唐靜泰《眾經目錄》卷第一:
《生經》五卷或四卷一百七紙卷55,頁186下。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第二:
《生經》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譯,或四卷見《聶道真錄》卷55,頁233上……
從上面的著錄來看,譯者毫無問題。至於譯出的時間據道宣《大唐內典錄》是太康六年,相當於公元285年。我們也沒有理由懷疑這個記載。
寫到這裡,我覺得我們對《列子》成書的時代可以作一個比較確切的推測了:《列子》既然鈔襲了太康六年譯出的《生經》,這部書的纂成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公元285年)。陳文波曾指出《列子》鈔《靈樞經》。《靈樞經》據說是鈔自皇甫謐所集的《內經倉公篇》。陳文波就認為《靈樞經》之出世當在皇甫謐時。據《晉書》五十一《皇甫謐傳》,皇甫謐死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所以,就我們現在所發現的材料來說,《列子》鈔的最晚的一部書就是《生經》。
關於《列子》注者張湛的身世,我們知道的極少。唐殷敬順《列子釋文》也只說:
“張湛,字處度,東晉光祿勛,注此《真經》。”
《晉書》又沒有傳,生卒年月不詳。我們唯一可根據的就是他的《列子序》。我現在鈔一段:
“湛聞之先父曰:吾先君與劉正輿、傅穎根皆王氏之甥也,並少游外家。舅始周,始周從兄正宗輔嗣皆好集文籍。先並得仲宣家書,幾將萬卷。傅氏亦世為學門。三君總角,競錄奇書。及長,遭永嘉之亂,與穎根同避難南行。車重各稱力,並有所載。而寇虜彌盛,前途尚遠。張謂傅曰:‘今將不能盡全所載,且共料簡世所希有者,各各保錄,令無遺棄。’穎根於是唯齎其祖玄父咸子集。先君所錄書中有《列子》八篇。及至江南,僅有存者,《列子》唯余《楊朱》《說符》目錄三卷。比亂,正輿為揚州刺史,先來過江。復在其家得四卷。尋從輔嗣女婿趙季子家得六卷,參校有無,始得全備。”
這序裡面提到的人名,在正史裡面大半都可以找得到。傅穎根就是傅敷,《晉書》卷四十七《傅玄傳》附有他的傳,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