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替《列子》辯護既然難成立,我們回頭再看懷疑《列子》的學者的意見。統觀這些學者,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舉出了很堅實可靠的證據,但他們卻只證明了一點,就是:《列子》是一部偽書。至於這部書究竟偽到什麼程度,換句話說,就是:這部書究竟是在哪一年著成的?著者究竟是誰?雖然他們有的也多少說到過,但我總覺得理由都太空洞,或者只是想像之辭。錢大昕說:“恐即晉人依託。”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說,釋氏輪迴之說出於《列子》,非常可笑。姚鼐以為《列子》裡面有漢魏以後人的附益,也許張湛就有所矯入。何治運舉出了許多證據,說《列子》出於《爾雅》、《易緯》,在佛法入中國和兩漢“聖學昌明”之後,沒有確定說什麼時候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何治運以為出郭璞後人所為。”不知何據……俞正燮說:
“《列子》晉人王浮葛洪以後書也,以《仲尼篇》言聖者,《湯問篇》言火浣布知之。”
這理由似乎不大充足。《仲尼篇》言聖者,最多只能證明《列子》出於佛法入中國之後;《湯問篇》言火浣布也只能證明《列子》出於火浣布輸入以後,都不能證明《列子》是王浮葛洪以後的書。大概王浮葛洪都是製造偽書的專家,所以俞正燮就想到他們身上去了。章炳麟先說《列子》作於佛法初興之世,後來又說:
“《列子》書漢人無引者。王何嵇阮下及樂廣,清談玄義,散在篇籍,亦無有引《列子》者。觀張湛序,殆其所自造。湛謂與佛經相參,實則有取於佛經爾。”
他說《列子》可能是張湛偽造的,實在是一個大膽的假設,發前人所未發;但可惜並沒能舉出具體的證據,只是一個揣測而已梁啓超、顧實,霍世休也有同樣的揣測。見霍世休《唐代傳奇文與印度故事》二。霍氏說,他曾著《〈列子-湯問篇〉質疑》一文,不知寫成了沒有……陳三立以為季漢魏晉之士,看了佛典以後,就楊朱之徒所依託的,增竄而成《列子》。馬敘倫舉了二十事證明《列子》是偽書,連劉向的《敘錄》也是偽造的。他的結論是:
“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成此八篇,假為向敘以見重。”
他最後說:
“夫輔嗣為《易》注多取諸老莊,而此書亦出王氏,豈弼之徒所為與?”
陳文波在他的論文《偽造列子者之一證》里舉出了幾個前人沒有注意到的證據,他先說《列子》“頗似魏晉時之出產品”,又說“晉人或有見於《莊子》之寓言,於是雜湊群書,以成《列子》”。以上這些說法都太籠統。
我們上面談到,學者們對於《列子》成書年代的意見既然都未免有點空泛,那麼我們是不是還有辦法把這部書著成的年代更精密的確定一下呢?我覺得我們還有辦法,而且辦法也許還不止一個。我現在只根據中譯的佛典來試一試。
第十四題 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列子》與佛典(2)
張湛在《列子序》里說:
“然其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
章炳麟已經懷疑到,並不是《列子》與佛經相參,而是《列子》鈔佛經。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覺得張湛在這序里不打自招的說出了《列子》一部分取材的來源。關於《列子》與佛典的關係,以前有許多學者談到過。高似孫說:
“至於‘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固(故)有及於佛,而世猶疑之。”黃震、沈濂(《懷小編》卷三,“西方之人”)、王世貞、顧頡剛都懷疑“西方之人”不是指的佛。
朱熹說:
“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及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尚在何處之所由出也。他若此類甚眾,聊記其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雲。”
葉石林說:
“《列子》《天瑞》《黃帝》兩篇皆其至理之極盡言之而不隱,故與佛書直相表里。”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一,《經籍考》三十八,子,道家引葉氏語。
王應麟說:
“《列子》言西方之聖人,西極之化人,佛已聞於中國矣。”《困學紀聞》卷十。
明宋濂舉出許多《列子》與佛典相合的例子。清何治運以為《周穆王篇》的西極化人和《仲尼篇》的西方聖人就是指的佛,龔自珍《定庵文集補編》卷二,撮錄《列子》。和楊文會《沖虛經發隱》。也有同樣的意見。章炳麟和陳三立都指出《列子》與佛典的關係。馬敘倫說的尤其詳盡。他先指出西方之入就是佛,最後又說:
“又如《天瑞篇》言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周穆王篇》言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湯問篇》言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之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此並取資於浮屠之書,尤其較著者也。”
這些意見有的很中肯;但類似上面舉出的這些記載散見佛典,我們雖然可以說,《列子》剽掠了佛典,我們卻不能確切的指出剽掠的究竟是哪一部,因而也就不能根據上面這些證據推測出《列子》成書的年代。反過來說,倘若我們能夠在《列子》里找出與佛典相當的一段,而且能夠指出鈔襲的來源,我們也就能夠推測《列子》成書的時代。這種例子,在《列子》里並不是沒有,下面我就舉出一個來。
《列子-湯問篇》第五有這樣一段: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俱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列子》晉人王浮葛洪以後書也,以《仲尼篇》言聖者,《湯問篇》言火浣布知之。”
這理由似乎不大充足。《仲尼篇》言聖者,最多只能證明《列子》出於佛法入中國之後;《湯問篇》言火浣布也只能證明《列子》出於火浣布輸入以後,都不能證明《列子》是王浮葛洪以後的書。大概王浮葛洪都是製造偽書的專家,所以俞正燮就想到他們身上去了。章炳麟先說《列子》作於佛法初興之世,後來又說:
“《列子》書漢人無引者。王何嵇阮下及樂廣,清談玄義,散在篇籍,亦無有引《列子》者。觀張湛序,殆其所自造。湛謂與佛經相參,實則有取於佛經爾。”
他說《列子》可能是張湛偽造的,實在是一個大膽的假設,發前人所未發;但可惜並沒能舉出具體的證據,只是一個揣測而已梁啓超、顧實,霍世休也有同樣的揣測。見霍世休《唐代傳奇文與印度故事》二。霍氏說,他曾著《〈列子-湯問篇〉質疑》一文,不知寫成了沒有……陳三立以為季漢魏晉之士,看了佛典以後,就楊朱之徒所依託的,增竄而成《列子》。馬敘倫舉了二十事證明《列子》是偽書,連劉向的《敘錄》也是偽造的。他的結論是:
“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成此八篇,假為向敘以見重。”
他最後說:
“夫輔嗣為《易》注多取諸老莊,而此書亦出王氏,豈弼之徒所為與?”
陳文波在他的論文《偽造列子者之一證》里舉出了幾個前人沒有注意到的證據,他先說《列子》“頗似魏晉時之出產品”,又說“晉人或有見於《莊子》之寓言,於是雜湊群書,以成《列子》”。以上這些說法都太籠統。
我們上面談到,學者們對於《列子》成書年代的意見既然都未免有點空泛,那麼我們是不是還有辦法把這部書著成的年代更精密的確定一下呢?我覺得我們還有辦法,而且辦法也許還不止一個。我現在只根據中譯的佛典來試一試。
第十四題 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 《列子》與佛典(2)
張湛在《列子序》里說:
“然其所明,往往與佛經相參。”
章炳麟已經懷疑到,並不是《列子》與佛經相參,而是《列子》鈔佛經。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覺得張湛在這序里不打自招的說出了《列子》一部分取材的來源。關於《列子》與佛典的關係,以前有許多學者談到過。高似孫說:
“至於‘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固(故)有及於佛,而世猶疑之。”黃震、沈濂(《懷小編》卷三,“西方之人”)、王世貞、顧頡剛都懷疑“西方之人”不是指的佛。
朱熹說:
“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及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尚在何處之所由出也。他若此類甚眾,聊記其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雲。”
葉石林說:
“《列子》《天瑞》《黃帝》兩篇皆其至理之極盡言之而不隱,故與佛書直相表里。”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一,《經籍考》三十八,子,道家引葉氏語。
王應麟說:
“《列子》言西方之聖人,西極之化人,佛已聞於中國矣。”《困學紀聞》卷十。
明宋濂舉出許多《列子》與佛典相合的例子。清何治運以為《周穆王篇》的西極化人和《仲尼篇》的西方聖人就是指的佛,龔自珍《定庵文集補編》卷二,撮錄《列子》。和楊文會《沖虛經發隱》。也有同樣的意見。章炳麟和陳三立都指出《列子》與佛典的關係。馬敘倫說的尤其詳盡。他先指出西方之入就是佛,最後又說:
“又如《天瑞篇》言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周穆王篇》言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既已變物之形,又且易人之慮。《湯問篇》言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之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此並取資於浮屠之書,尤其較著者也。”
這些意見有的很中肯;但類似上面舉出的這些記載散見佛典,我們雖然可以說,《列子》剽掠了佛典,我們卻不能確切的指出剽掠的究竟是哪一部,因而也就不能根據上面這些證據推測出《列子》成書的年代。反過來說,倘若我們能夠在《列子》里找出與佛典相當的一段,而且能夠指出鈔襲的來源,我們也就能夠推測《列子》成書的時代。這種例子,在《列子》里並不是沒有,下面我就舉出一個來。
《列子-湯問篇》第五有這樣一段: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俱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巧夫!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王諦料之: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載之以歸。夫班輸之雲梯,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厘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