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其他外國人寫的有關印度的書怎樣呢?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2)
印度民族是一個偉大的非常有智慧的民族,在古代曾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哲學、自然科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印度民族性格中卻有一個特點:不大重視歷史的記述,對時間和空間這兩方面都難免有幻想過多、誇張過甚的傾向,因此馬克思才有“印度沒有歷史”之嘆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頁。他的原話是:“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現在要想認真研究印度歷史,特別是古代史,就必須依靠外國人的記載。從古代一直到中世,到過印度的外國人非常多,沒有親身到過但有興趣的也不少。他們留下了很多的記載。這些記載對研究印度歷史來說,都成了稀世之寶。首先必須提出的是古代希臘人的著述。在這方面最早的是一個叫Skylax的人的記錄。傳說他於公元前547年左右泛舟印度河。他的著作已經佚失。其次是克特西亞斯(Ctesias),他的著作主要是一些寓言。再就是所謂“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5世紀,有人說是公元前484~前406年)的記述。可惜他的資料不是根據親身經歷,而是來自波斯人的傳聞,因此多不可靠。最重要的是亞歷山大入侵時或以後的希臘人的著作,這些人親自到過印度。記述亞歷山大入侵的有希臘作家,也有羅馬作家,比如:阿里安(Arrian,約公元96~18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文有李活譯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四卷;CurtiusRufusQuintus(約公元41~54年)的DeRebusGestisAlexandriMagni,第五卷;DiodorusSiculus(公元前1世紀後半葉)的BibliothecoHistorica第十七卷;Justin(公元2世紀)的EpitomaHistoriarumPhīppicarum第十二卷;普魯塔克(Plutarch約公元46~120年)的《希臘羅馬名人傳》;無名氏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歷程》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伽塞因斯(Megasthenes)。他曾到孔雀王朝朝廷上當過大使,在華氏城住過幾年(約元公前303~前292年),親眼見過印度,所記當然翔實。但他那名叫《印度記》(Indika)的書已佚,僅見於其他書籍中,例如:1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3~公元19年)的著作《地理學》(《Geographica》共17卷),取材龐雜。2底奧多魯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紀,生活在亞歷山大城和羅馬)的《歷史書庫》(《HistorischeBibliothek》原書40卷,現存1至5卷,11至20卷)。3阿里安(Arrian)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等等。一鱗半爪,難窺全豹。在地理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阿里安的《印度記》(Indica),斯特拉波Pliny和Ptolemy的地理書。更重要更確切的地理書是PeriplusMaisErythraei,時間約在公元1世紀,著者是一個住在埃及的希臘人,他曾航海至印度海岸。這些都是在玄奘之前的。晚於玄奘的還有不少,比如馬可波羅《遊記》有馮承鈞譯本《馬可波羅行紀》,1937年,商務印書館。,伊本-白圖泰(IbnBatuta)的《遊記》馬金鵬已譯為漢文,正準備出版……這都是人所熟知的。還有貝魯尼。貝魯尼全名是AburRaihanMohammedibnAchmedalBeruni,是伊斯蘭教最偉大的學者之一。生於花拉子模(Choresm),死於伽色(Ghasni阿富汗)。生活時間從公元973年到1050年以後。自公元1018年起作為天文學家生活在SultanMachmudvonGhazni和他的繼承人的朝廷上。他精通地理、天文、數學、年代學、礦物學、宗教學、史學等等。他的著作非常多。其中關於印度的有《印度》,英譯書名是AlberunisIndia,譯者是薩豪(EC.Sa插u)。還有《古代民族編年史》,英譯書名是TheChronologyofAncientNations,1879,譯者也是薩豪。其他天文著作有《占星學引論》(TheBookofInstructionintheElementsoftheArtofAstrology,1934),英譯者是萊特(RRWright)。貝魯尼有關印度的著作,不像以上兩種那樣著名。實際上價值決不下於以上兩種,現已引起歐洲和全世界各國學者的注意。
比較更晚一點的還有:托馬斯-羅歐(ThomasRoe)的著作。他是英國國王詹謨斯一世派往印度莫臥兒皇帝扎亨吉朝廷上的大使,寫了一部書,叫做:《托馬斯-羅歐爵士使印度記1615~1619》ThomasRoe,TheEmbassyofSirThomasRoetoIndia1615~1619,ed.W.Forsten(London,1926).。此外還有法國人弗朗索瓦-泊尼爾(FranoisBernier)的著作,他於公元1668年訪印,寫了一本《旅行記》VoyagesdeF.Bernier(Amsterdam,1699).。根據印度史學家羅米拉-塔帕(RomilaThapar)的意見,這兩本書成為歐洲了解17世紀至18世紀的印度的主要依據。其中有些記載是相當可靠的,其他一些則是觀察與幻想的混合物RomilaThapar《古代印度社會史》(AncientIndiaSocialHistory)NewDelhi,1978,p.1~2.。
以上這些書都各有其特點,都各有其可取之處。我們從這裡可以學習到不少的有用的東西,對於研究古代中世紀和17、18世紀印度的歷史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玄奘以前的那一些著作都比較簡略,不能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印度。在玄奘以後的那一些著作,當然都詳細多了。但是它們都無法代替《大唐西域記》,要想了解古代和7世紀以前的印度,仍然只能依靠這一部書。
《大唐西域記》的功績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研究印度歷史的中外學者都承認,古代印度的歷史幾乎全部都隱沒在一團迷霧中,只有神話,只有傳說,也有一些人物,但是對歷史科學來說最重要的年代,卻無從確定。有的史學家形象地說,在古代印度沒有年代的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閃光的柱子,這就是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確定了這個年代,以前以後的幾件大事的年代的確定就都有了可靠的依據,因而才真正能談到歷史。而釋迦牟尼年代的確定,中國載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記》對於確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過作用。古希臘亞歷山大的東征,曾起了幫助確定年代的作用,這次東征對理解阿育王碑有很大好處。我們在這裡暫不詳細討論。
除了釋迦牟尼的年代以外,《大唐西域記》對印度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上的許多大事件都有所記述。比如關於偉大的語法學家波你尼,關於毗盧擇迦王伐諸釋,關於阿育王與太子拘浪拿的故事等等。迦膩色迦王的問題多少年來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中已經成為一個熱門,《大唐西域記》有四五處講到迦膩色迦,給這個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至於在玄奘時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係,等等方面,《大唐西域記》都有非常翔實的論述。我們在上面講到這些方面的時候,主要依據就是這些論述。如果再談到佛教史,這書里的材料就更多。幾次結集的記載,除了南傳佛教承認的阿育王的集結外,這裡都有。關於大乘與小乘,大乘的許多大師,馬鳴、龍猛(樹)與提婆,無著與世親,他們的活動的情況,這裡也都有。我並不是說,這些記載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那是不可能的,在玄奘那樣一個時代,又加上他是一個虔誠的佛徒,有些神話迷信的色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容易理解的,不過這些都只能算是白玉中的微瑕,決不能掩蓋這一部奇書的光輝。而且這種情況僅僅限於宗教方面,一講到地理、歷史,就仿佛從神話世界回到現實世界,記載都比較翔實可靠了。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2)
印度民族是一個偉大的非常有智慧的民族,在古代曾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哲學、自然科學都有很高的造詣,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印度民族性格中卻有一個特點:不大重視歷史的記述,對時間和空間這兩方面都難免有幻想過多、誇張過甚的傾向,因此馬克思才有“印度沒有歷史”之嘆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頁。他的原話是:“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現在要想認真研究印度歷史,特別是古代史,就必須依靠外國人的記載。從古代一直到中世,到過印度的外國人非常多,沒有親身到過但有興趣的也不少。他們留下了很多的記載。這些記載對研究印度歷史來說,都成了稀世之寶。首先必須提出的是古代希臘人的著述。在這方面最早的是一個叫Skylax的人的記錄。傳說他於公元前547年左右泛舟印度河。他的著作已經佚失。其次是克特西亞斯(Ctesias),他的著作主要是一些寓言。再就是所謂“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5世紀,有人說是公元前484~前406年)的記述。可惜他的資料不是根據親身經歷,而是來自波斯人的傳聞,因此多不可靠。最重要的是亞歷山大入侵時或以後的希臘人的著作,這些人親自到過印度。記述亞歷山大入侵的有希臘作家,也有羅馬作家,比如:阿里安(Arrian,約公元96~18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文有李活譯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四卷;CurtiusRufusQuintus(約公元41~54年)的DeRebusGestisAlexandriMagni,第五卷;DiodorusSiculus(公元前1世紀後半葉)的BibliothecoHistorica第十七卷;Justin(公元2世紀)的EpitomaHistoriarumPhīppicarum第十二卷;普魯塔克(Plutarch約公元46~120年)的《希臘羅馬名人傳》;無名氏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歷程》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伽塞因斯(Megasthenes)。他曾到孔雀王朝朝廷上當過大使,在華氏城住過幾年(約元公前303~前292年),親眼見過印度,所記當然翔實。但他那名叫《印度記》(Indika)的書已佚,僅見於其他書籍中,例如:1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3~公元19年)的著作《地理學》(《Geographica》共17卷),取材龐雜。2底奧多魯斯(Diodorus,公元前1世紀,生活在亞歷山大城和羅馬)的《歷史書庫》(《HistorischeBibliothek》原書40卷,現存1至5卷,11至20卷)。3阿里安(Arrian)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等等。一鱗半爪,難窺全豹。在地理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阿里安的《印度記》(Indica),斯特拉波Pliny和Ptolemy的地理書。更重要更確切的地理書是PeriplusMaisErythraei,時間約在公元1世紀,著者是一個住在埃及的希臘人,他曾航海至印度海岸。這些都是在玄奘之前的。晚於玄奘的還有不少,比如馬可波羅《遊記》有馮承鈞譯本《馬可波羅行紀》,1937年,商務印書館。,伊本-白圖泰(IbnBatuta)的《遊記》馬金鵬已譯為漢文,正準備出版……這都是人所熟知的。還有貝魯尼。貝魯尼全名是AburRaihanMohammedibnAchmedalBeruni,是伊斯蘭教最偉大的學者之一。生於花拉子模(Choresm),死於伽色(Ghasni阿富汗)。生活時間從公元973年到1050年以後。自公元1018年起作為天文學家生活在SultanMachmudvonGhazni和他的繼承人的朝廷上。他精通地理、天文、數學、年代學、礦物學、宗教學、史學等等。他的著作非常多。其中關於印度的有《印度》,英譯書名是AlberunisIndia,譯者是薩豪(EC.Sa插u)。還有《古代民族編年史》,英譯書名是TheChronologyofAncientNations,1879,譯者也是薩豪。其他天文著作有《占星學引論》(TheBookofInstructionintheElementsoftheArtofAstrology,1934),英譯者是萊特(RRWright)。貝魯尼有關印度的著作,不像以上兩種那樣著名。實際上價值決不下於以上兩種,現已引起歐洲和全世界各國學者的注意。
比較更晚一點的還有:托馬斯-羅歐(ThomasRoe)的著作。他是英國國王詹謨斯一世派往印度莫臥兒皇帝扎亨吉朝廷上的大使,寫了一部書,叫做:《托馬斯-羅歐爵士使印度記1615~1619》ThomasRoe,TheEmbassyofSirThomasRoetoIndia1615~1619,ed.W.Forsten(London,1926).。此外還有法國人弗朗索瓦-泊尼爾(FranoisBernier)的著作,他於公元1668年訪印,寫了一本《旅行記》VoyagesdeF.Bernier(Amsterdam,1699).。根據印度史學家羅米拉-塔帕(RomilaThapar)的意見,這兩本書成為歐洲了解17世紀至18世紀的印度的主要依據。其中有些記載是相當可靠的,其他一些則是觀察與幻想的混合物RomilaThapar《古代印度社會史》(AncientIndiaSocialHistory)NewDelhi,1978,p.1~2.。
以上這些書都各有其特點,都各有其可取之處。我們從這裡可以學習到不少的有用的東西,對於研究古代中世紀和17、18世紀印度的歷史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玄奘以前的那一些著作都比較簡略,不能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印度。在玄奘以後的那一些著作,當然都詳細多了。但是它們都無法代替《大唐西域記》,要想了解古代和7世紀以前的印度,仍然只能依靠這一部書。
《大唐西域記》的功績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研究印度歷史的中外學者都承認,古代印度的歷史幾乎全部都隱沒在一團迷霧中,只有神話,只有傳說,也有一些人物,但是對歷史科學來說最重要的年代,卻無從確定。有的史學家形象地說,在古代印度沒有年代的一片黑暗中,有一根閃光的柱子,這就是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確定了這個年代,以前以後的幾件大事的年代的確定就都有了可靠的依據,因而才真正能談到歷史。而釋迦牟尼年代的確定,中國載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記》對於確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過作用。古希臘亞歷山大的東征,曾起了幫助確定年代的作用,這次東征對理解阿育王碑有很大好處。我們在這裡暫不詳細討論。
除了釋迦牟尼的年代以外,《大唐西域記》對印度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上的許多大事件都有所記述。比如關於偉大的語法學家波你尼,關於毗盧擇迦王伐諸釋,關於阿育王與太子拘浪拿的故事等等。迦膩色迦王的問題多少年來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歷史學家中已經成為一個熱門,《大唐西域記》有四五處講到迦膩色迦,給這個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至於在玄奘時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係,等等方面,《大唐西域記》都有非常翔實的論述。我們在上面講到這些方面的時候,主要依據就是這些論述。如果再談到佛教史,這書里的材料就更多。幾次結集的記載,除了南傳佛教承認的阿育王的集結外,這裡都有。關於大乘與小乘,大乘的許多大師,馬鳴、龍猛(樹)與提婆,無著與世親,他們的活動的情況,這裡也都有。我並不是說,這些記載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那是不可能的,在玄奘那樣一個時代,又加上他是一個虔誠的佛徒,有些神話迷信的色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容易理解的,不過這些都只能算是白玉中的微瑕,決不能掩蓋這一部奇書的光輝。而且這種情況僅僅限於宗教方面,一講到地理、歷史,就仿佛從神話世界回到現實世界,記載都比較翔實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