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評論黑格爾和歌德的一段話來評論玄奘:
黑格爾是一個德國人而且和他的同時代人歌德一樣拖著一根庸人的辮子。歌德和黑格爾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兩人都沒有完全脫去德國的庸人氣味。《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4頁。
玄奘在自己領域內算得上是一個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為,難道就沒有一點庸人習氣嗎?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玄奘畢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再引用魯迅一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見《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魯迅在這裡並沒有點出玄奘的名字,但是他所說的“捨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內,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有這樣精神的玄奘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的脊樑”。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1)
【第十三題】
佛入涅磐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第10號造像碑(局部)
大唐西域記唐代玄奘撰“上面我們講了《大唐西域記》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歷史上的疑難問題。比如關於印度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關於重大的歷史事件,關於宗教力量的對比,關於佛教的幾次結集,關於大、小乘力量的對比,關於小乘部派的分布情況等等。”此卷為唐寫本,發現於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是迄今最早的版本,共有三部殘卷,分別存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第十三題關於《大唐西域記》佛教十五題
最後我再談一談有關《大唐西域記》的一些問題。
要想正確評價這樣一部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研究;第二,有比較才能有鑑別,要把它同其他同類的書籍來比較一下;第三,要看它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又提出了多少值得探索的新問題;第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看它在實踐上究竟有多大用處。
先談第一點。
中華民族不但是一個酷愛歷史的民族,而且也是一個酷愛地理的民族。在歷史方面,除了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正史以外,還有多得不可勝數的各種“史”。儘管這裡面也難免有些歪曲事實的地方,有些迷信或幻想的成分,但是總的說來,是比較翔實可靠的,實事求是的。這充分顯示了我們民族的特點。在地理方面,我們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了地理著作,比如《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之類。這些書儘管不像它們自己聲稱的那樣古老,但總之是很古老的。我們也很早就有了關於外國的地理書,而且有的還附有地圖。到了南北朝時代和以後的時代,由於中外交通頻繁起來了,各種地理書風起雲湧。南齊陸澄曾經把《山海經》以下160家的地理著作,按照地區編成《地理書》149卷,梁任昉又增加84家,編成《地記》252卷。中央政府設有專門機構,了解外國的情況。《唐六典》兵部有職方郎中員外郎,專管天下地圖,包括外國的在內。還有鴻臚,專門招待外國客人,順便詢問外國的情況見《唐六典》卷五《兵部》:“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天下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候之數,辨其邦國都鄙之遠邇,及四夷之歸化者。凡地圖委州府,三年一造,與板籍偕上省。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鴻臚訊其本人本國山川風土為圖以奏焉。”。有時候,打了勝仗以後,也派人到外國去調查風俗物產,寫成書,畫上圖,進奉皇帝《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註:“西域既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盡(畫)圖以進。因令史官撰《西域圖志》六十卷。”。甚至有了地形模型。
在唐代,在玄奘以後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地理書籍特別繁多,這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和文化交流、宗教活動是分不開的。《十道圖》有很多種類。大曆時賈耽著有《隴右山南圖》,貞元十七年又撰《海內華夷圖》,《古今郡國道縣四夷述》40卷。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談到宗教活動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主要指的是佛教。古時候,交通異常困難,除了使臣和商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願意或敢於出國的。獨有和尚懷著一腔宗教熱誠,“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出國。從漢代起,中印的僧人就互相往來,傳播佛教。他們傳播的不僅僅是宗教。正如人們所熟知的,中印兩國的文化也隨著宗教的傳播而傳播開來。在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內,出國活動的人以和尚為最多。而且中國和尚還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特點:他們喜愛歷史,也喜愛地理。他們實事求是,很少浮誇。他們寫了不少的書,比如:
晉法顯《佛國記》,今存。
釋道安《西域志》,今佚。見王庸《中國地理學史》。
支僧載《外國事》,今佚。
智猛《遊行外國傳》,今佚。
釋曇景(勇)《外國傳》,今佚。
竺法維《佛國記》,今佚。
釋法盛《歷國傳》,今佚。
竺枝《扶南記》,今佚。均見向達《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敘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57年,三聯書店版。
惠生《惠生行傳》(見《洛陽伽藍記》)。
這些書無論如何,總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僧侶對中外文化交流歷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佛教僧侶不但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對印度地理學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一部書確實是空前的。這一部傑作之所以能夠產生,除了玄奘本人的天才與努力之外,還有其客觀的需要。由於隋末的統治者濫用民力,對外討伐,對內鎮壓起義軍,殺人盈野,國力虛耗,突厥人乘機而起,不但威脅了隋代的統治基礎,而且連新興起的唐高祖李淵也不得不暫時向突厥低頭稱臣。唐高祖和太宗都深以為恥,必欲雪之而後快。想要進攻突厥或西域其他威脅唐王室的民族,必須了解地理情況,唐太宗之所以一見面即敦促玄奘寫書,其原因就在這裡。玄奘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和尚,決不會辜負太宗的希望,《大唐西域記》於是就產生了。太宗拒絕經題,但是對於這一部書卻非凡珍惜,他對玄奘說:“又雲新撰《西域記》者,當自披覽。”可見他的心情之迫切了。
現在再談第二點。
首先同中國類似的書相比。中國古代關於印度的記載,在漢以前的古書中,可能已經有了。但是神話傳說很多,除了知道我們兩國從遠古起就有了交往以外,具體的事情所知不多。從漢代起數量就多了起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兩國間直接的交通日益頻繁,對彼此了解情況,大有幫助。到印度去的僧人寫了不少的書,上面已經列舉了一些。但是所有這些書同《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無論是從量的方面比,還是從質的方面比,都如小巫見大巫,不能望其項背。像《大唐西域記》內容這樣豐富,記載的國家這樣多,記載得又這樣翔實,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的。因此,從中國方面來說,《大唐西域記》確實算是一個高峰。
黑格爾是一個德國人而且和他的同時代人歌德一樣拖著一根庸人的辮子。歌德和黑格爾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兩人都沒有完全脫去德國的庸人氣味。《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4頁。
玄奘在自己領域內算得上是一個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為,難道就沒有一點庸人習氣嗎?
但是,話又說了回來,玄奘畢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再引用魯迅一段話: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見《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魯迅在這裡並沒有點出玄奘的名字,但是他所說的“捨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內,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有這樣精神的玄奘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的脊樑”。
第十三題 關於《大唐西域記》 關於《大唐西域記》(1)
【第十三題】
佛入涅磐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第10號造像碑(局部)
大唐西域記唐代玄奘撰“上面我們講了《大唐西域記》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歷史上的疑難問題。比如關於印度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關於重大的歷史事件,關於宗教力量的對比,關於佛教的幾次結集,關於大、小乘力量的對比,關於小乘部派的分布情況等等。”此卷為唐寫本,發現於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是迄今最早的版本,共有三部殘卷,分別存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第十三題關於《大唐西域記》佛教十五題
最後我再談一談有關《大唐西域記》的一些問題。
要想正確評價這樣一部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研究;第二,有比較才能有鑑別,要把它同其他同類的書籍來比較一下;第三,要看它幫助我們解決了多少問題,又提出了多少值得探索的新問題;第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看它在實踐上究竟有多大用處。
先談第一點。
中華民族不但是一個酷愛歷史的民族,而且也是一個酷愛地理的民族。在歷史方面,除了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正史以外,還有多得不可勝數的各種“史”。儘管這裡面也難免有些歪曲事實的地方,有些迷信或幻想的成分,但是總的說來,是比較翔實可靠的,實事求是的。這充分顯示了我們民族的特點。在地理方面,我們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了地理著作,比如《禹貢》、《山海經》、《穆天子傳》之類。這些書儘管不像它們自己聲稱的那樣古老,但總之是很古老的。我們也很早就有了關於外國的地理書,而且有的還附有地圖。到了南北朝時代和以後的時代,由於中外交通頻繁起來了,各種地理書風起雲湧。南齊陸澄曾經把《山海經》以下160家的地理著作,按照地區編成《地理書》149卷,梁任昉又增加84家,編成《地記》252卷。中央政府設有專門機構,了解外國的情況。《唐六典》兵部有職方郎中員外郎,專管天下地圖,包括外國的在內。還有鴻臚,專門招待外國客人,順便詢問外國的情況見《唐六典》卷五《兵部》:“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天下之地圖,及城隍、鎮戍、烽候之數,辨其邦國都鄙之遠邇,及四夷之歸化者。凡地圖委州府,三年一造,與板籍偕上省。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鴻臚訊其本人本國山川風土為圖以奏焉。”。有時候,打了勝仗以後,也派人到外國去調查風俗物產,寫成書,畫上圖,進奉皇帝《唐會要》卷七十三《安西都護府》註:“西域既平,遣使分往康國及吐火羅國,訪其風俗物產,及古今廢置,盡(畫)圖以進。因令史官撰《西域圖志》六十卷。”。甚至有了地形模型。
在唐代,在玄奘以後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地理書籍特別繁多,這同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和文化交流、宗教活動是分不開的。《十道圖》有很多種類。大曆時賈耽著有《隴右山南圖》,貞元十七年又撰《海內華夷圖》,《古今郡國道縣四夷述》40卷。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談到宗教活動對地理學發展的影響,主要指的是佛教。古時候,交通異常困難,除了使臣和商人之外,大概很少有人願意或敢於出國的。獨有和尚懷著一腔宗教熱誠,“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出國。從漢代起,中印的僧人就互相往來,傳播佛教。他們傳播的不僅僅是宗教。正如人們所熟知的,中印兩國的文化也隨著宗教的傳播而傳播開來。在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內,出國活動的人以和尚為最多。而且中國和尚還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特點:他們喜愛歷史,也喜愛地理。他們實事求是,很少浮誇。他們寫了不少的書,比如:
晉法顯《佛國記》,今存。
釋道安《西域志》,今佚。見王庸《中國地理學史》。
支僧載《外國事》,今佚。
智猛《遊行外國傳》,今佚。
釋曇景(勇)《外國傳》,今佚。
竺法維《佛國記》,今佚。
釋法盛《歷國傳》,今佚。
竺枝《扶南記》,今佚。均見向達《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敘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57年,三聯書店版。
惠生《惠生行傳》(見《洛陽伽藍記》)。
這些書無論如何,總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僧侶對中外文化交流歷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到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佛教僧侶不但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對印度地理學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一部書確實是空前的。這一部傑作之所以能夠產生,除了玄奘本人的天才與努力之外,還有其客觀的需要。由於隋末的統治者濫用民力,對外討伐,對內鎮壓起義軍,殺人盈野,國力虛耗,突厥人乘機而起,不但威脅了隋代的統治基礎,而且連新興起的唐高祖李淵也不得不暫時向突厥低頭稱臣。唐高祖和太宗都深以為恥,必欲雪之而後快。想要進攻突厥或西域其他威脅唐王室的民族,必須了解地理情況,唐太宗之所以一見面即敦促玄奘寫書,其原因就在這裡。玄奘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和尚,決不會辜負太宗的希望,《大唐西域記》於是就產生了。太宗拒絕經題,但是對於這一部書卻非凡珍惜,他對玄奘說:“又雲新撰《西域記》者,當自披覽。”可見他的心情之迫切了。
現在再談第二點。
首先同中國類似的書相比。中國古代關於印度的記載,在漢以前的古書中,可能已經有了。但是神話傳說很多,除了知道我們兩國從遠古起就有了交往以外,具體的事情所知不多。從漢代起數量就多了起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兩國間直接的交通日益頻繁,對彼此了解情況,大有幫助。到印度去的僧人寫了不少的書,上面已經列舉了一些。但是所有這些書同《大唐西域記》比較起來,無論是從量的方面比,還是從質的方面比,都如小巫見大巫,不能望其項背。像《大唐西域記》內容這樣豐富,記載的國家這樣多,記載得又這樣翔實,連玄奘以後很長的時間內,也沒有一本書能夠比得上的。因此,從中國方面來說,《大唐西域記》確實算是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