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總之,不管怎麼樣,在法相宗看來,成佛是異常艱巨的,如果說不是不可能的話。這是他們的理論。
但是在實踐上,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成佛不但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今生即可成佛。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正月有幾個州的刺史請玄奘授菩薩戒,玄奘答應了。後來他們返任後各舍淨財共修書遣使參見法師,信中有幾句話說:“始知如來之性,即是世間,涅槃之際,不殊生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50,260c。這可能是玄奘因材施教,故意對居士弟子這樣說的。但證之玄奘臨終時的情況,好像他自己也這樣相信。這樣就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我覺得,中國古代許多佛教大師都似乎有這樣的矛盾。講佛理的時候,頭緒紛繁,越講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奧得很,實則破綻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虛,強詞奪理。但在實踐方面,則又是另外一套。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可能是由於對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鑽牛角,將會把他們嚇退,不如說得簡單明了,只需喊上幾聲“阿彌陀佛”,布施一些什麼東西,就扯給他一張天國入門券,西天有份。這樣對吸收信徒,增添利養,大有好處。我看玄奘也沒能逃出這個窠臼。
第十二題 關於玄奘 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法稱和陳那是印度因明(佛教邏輯)的創立者,他們都是唯心主義者,但又是邏輯學家,這本身就有點矛盾。想要調和唯心主義與邏輯是不可能的。印度唯心主義者,包括佛教大乘的空宗和有宗在內,都認為外在世界或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恩格斯的名言:“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頁。這句名言在印度也是適用的。印度唯心主義者,儘管用的名詞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認為思維是第一性的。他們有一些手法同歐洲有些相似,比如唯識宗論證物質世界不存在的理論,就同英國的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幾乎完全相同。印度唯心主義者否認pramna(舊譯作“量”或“形量”),也就是知覺與推理等,他們說這些都只是幻象。因為如果承認知覺與推理就要承認知覺與推理的對象,認識的目的物。也就是說,承認外在物質世界的存在。印度的因明學者法稱和陳那不想放棄唯心主義,又對pramna感到興趣。法稱說:“一切成了功的人類活動都以正確的知識為前提。正確的知識包括兩個方面,這就是直接經驗(pratyaksa,一譯知覺,舊譯“現量”)和推理(anumna,舊譯“比量”)。”轉引自恰托巴底亞耶《印度哲學中什麼是活的?什麼是死的?》第57頁。他們給印度因明(邏輯)與認識論灌輸了新的活力,企圖調和多少有點唯物主義因素的經量部與大乘有宗的理論。這就表明,因明的探討,不能不承認知覺與推理等所謂pramna的存在。這是一個矛盾,法稱與陳那的弟子和注釋者都不能不承認這一點。連他們本人也感覺到這一點而沒有法子解決。只有不了了之,裝出不理會這個問題的樣子。不管怎麼樣,法稱與陳那探討了因明,承認了pramna,因而助長了唯心主義的對立面——印度唯物主義者的聲勢。這在印度哲學史上無論如何也算是起了進步作用的。
玄奘也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是他對因明也下過工夫。在印度留學期間,曾從戒賢大師聽《因明》兩遍。在南薩羅國,他也曾跟一個婆羅門學習因明。回國時他攜帶的書籍中有《因明論》36部。他翻譯了《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論》一卷。他的大弟子窺基寫了一部《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可見他們師徒對因明的重視。法稱和陳那所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想來玄奘師徒也會遇到。他們對因明的提倡,也就意味著對唯心主義的衝擊,不管是多麼微小,多麼隱晦不引人注意,多麼違反玄奘師徒的本意,但它畢竟是一次衝擊。它產生的結果會是積極的、良好的。
上面論述了有關玄奘個人的一些情況。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玄奘這樣一個人呢?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當然不欣賞宗教、也不宣揚宗教,我們同意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但是我們又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必須對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人,進行具體的、全面的分析。佛教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宋朝理學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心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與之對立的唯物主義的發展。在中國思想史上,佛教也不無功績,儘管這個功績多半是從反面來的。我們不同意像有一些同志那樣對佛教採取一筆抹煞、肆口謾罵的態度。這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常“革命”的,實際上是片面性的一種表現,是沒有力量對佛教進行細緻分析批判的表現。其次,同佛教一起傳進來的還有印度的文學、藝術、音樂、雕塑、音韻,甚至天文、歷算、醫藥等等。這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對玄奘的評價也應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中國方面來看,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關鍵性的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他同唐王朝統治者的關係是一個互相利用又有點互相尊重的關係。由於他的關係,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寺院有了獨立的經濟,寺院的頭子都成了僧侶地主階級,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世俗的地主階級,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總頭子的唐朝皇帝發生矛盾。所謂“會昌法難”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玄奘,不管他有多大能力,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悲劇。佛教的衰微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至於他個人,一方面,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於皇帝大臣之間,歌功頌德,有時難免有點庸俗,而且對印度僧人那提排擠打擊,頗有一些“派性”。《續高僧傳》卷四《那提傳》說:“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這說明他信仰空宗,同玄奘不是一派。他攜帶了大小乘經律500餘夾,合1500餘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到了京師,住在慈恩寺中,“時玄奘法師當塗翻譯,聲華騰蔚,無有克彰,掩抑蕭條,般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給使。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50,458c~459a。這裡的玄奘簡直像是一個地頭蛇,一個把頭。看來那提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道行的高僧。否則南方諸國的國王也不會這樣敬重他。然而只因與玄奘所宗不同,便受到他的排擠、抑壓。而且自己帶來的佛經也被玄奘奪走。真有點有苦難言,最後只能怏怏離開中國,死在瘴氣之中。連《續高僧傳》的作者也大為慨嘆:“夫以抱麟之嘆,代有斯蹤,知人難哉!”
但是在實踐上,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成佛不但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今生即可成佛。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春正月有幾個州的刺史請玄奘授菩薩戒,玄奘答應了。後來他們返任後各舍淨財共修書遣使參見法師,信中有幾句話說:“始知如來之性,即是世間,涅槃之際,不殊生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50,260c。這可能是玄奘因材施教,故意對居士弟子這樣說的。但證之玄奘臨終時的情況,好像他自己也這樣相信。這樣就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的矛盾。我覺得,中國古代許多佛教大師都似乎有這樣的矛盾。講佛理的時候,頭緒紛繁,越講越玄。乍一看,真是深奧得很,實則破綻百出,想入非非,故弄玄虛,強詞奪理。但在實踐方面,則又是另外一套。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可能是由於對一般老百姓,如果死鑽牛角,將會把他們嚇退,不如說得簡單明了,只需喊上幾聲“阿彌陀佛”,布施一些什麼東西,就扯給他一張天國入門券,西天有份。這樣對吸收信徒,增添利養,大有好處。我看玄奘也沒能逃出這個窠臼。
第十二題 關於玄奘 翻譯印度因明可能產生的影響
法稱和陳那是印度因明(佛教邏輯)的創立者,他們都是唯心主義者,但又是邏輯學家,這本身就有點矛盾。想要調和唯心主義與邏輯是不可能的。印度唯心主義者,包括佛教大乘的空宗和有宗在內,都認為外在世界或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恩格斯的名言:“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頁。這句名言在印度也是適用的。印度唯心主義者,儘管用的名詞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認為思維是第一性的。他們有一些手法同歐洲有些相似,比如唯識宗論證物質世界不存在的理論,就同英國的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幾乎完全相同。印度唯心主義者否認pramna(舊譯作“量”或“形量”),也就是知覺與推理等,他們說這些都只是幻象。因為如果承認知覺與推理就要承認知覺與推理的對象,認識的目的物。也就是說,承認外在物質世界的存在。印度的因明學者法稱和陳那不想放棄唯心主義,又對pramna感到興趣。法稱說:“一切成了功的人類活動都以正確的知識為前提。正確的知識包括兩個方面,這就是直接經驗(pratyaksa,一譯知覺,舊譯“現量”)和推理(anumna,舊譯“比量”)。”轉引自恰托巴底亞耶《印度哲學中什麼是活的?什麼是死的?》第57頁。他們給印度因明(邏輯)與認識論灌輸了新的活力,企圖調和多少有點唯物主義因素的經量部與大乘有宗的理論。這就表明,因明的探討,不能不承認知覺與推理等所謂pramna的存在。這是一個矛盾,法稱與陳那的弟子和注釋者都不能不承認這一點。連他們本人也感覺到這一點而沒有法子解決。只有不了了之,裝出不理會這個問題的樣子。不管怎麼樣,法稱與陳那探討了因明,承認了pramna,因而助長了唯心主義的對立面——印度唯物主義者的聲勢。這在印度哲學史上無論如何也算是起了進步作用的。
玄奘也是一個唯心主義者,但是他對因明也下過工夫。在印度留學期間,曾從戒賢大師聽《因明》兩遍。在南薩羅國,他也曾跟一個婆羅門學習因明。回國時他攜帶的書籍中有《因明論》36部。他翻譯了《因明正理門論本》一卷、《因明入正理論》一卷。他的大弟子窺基寫了一部《因明入正理論疏》三卷。可見他們師徒對因明的重視。法稱和陳那所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想來玄奘師徒也會遇到。他們對因明的提倡,也就意味著對唯心主義的衝擊,不管是多麼微小,多麼隱晦不引人注意,多麼違反玄奘師徒的本意,但它畢竟是一次衝擊。它產生的結果會是積極的、良好的。
上面論述了有關玄奘個人的一些情況。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玄奘這樣一個人呢?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當然不欣賞宗教、也不宣揚宗教,我們同意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但是我們又是辯證唯物主義者,必須對具體的事物、具體的人,進行具體的、全面的分析。佛教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宋朝理學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心主義的發展也促進了與之對立的唯物主義的發展。在中國思想史上,佛教也不無功績,儘管這個功績多半是從反面來的。我們不同意像有一些同志那樣對佛教採取一筆抹煞、肆口謾罵的態度。這表面上看起來是非常“革命”的,實際上是片面性的一種表現,是沒有力量對佛教進行細緻分析批判的表現。其次,同佛教一起傳進來的還有印度的文學、藝術、音樂、雕塑、音韻,甚至天文、歷算、醫藥等等。這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對玄奘的評價也應該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從中國方面來看,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關鍵性的人物,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家,同時又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動家。他同唐王朝統治者的關係是一個互相利用又有點互相尊重的關係。由於他的關係,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寺院有了獨立的經濟,寺院的頭子都成了僧侶地主階級,因此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世俗的地主階級,特別是地主階級的總頭子的唐朝皇帝發生矛盾。所謂“會昌法難”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玄奘,不管他有多大能力,也無法避免這樣的悲劇。佛教的衰微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至於他個人,一方面,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於皇帝大臣之間,歌功頌德,有時難免有點庸俗,而且對印度僧人那提排擠打擊,頗有一些“派性”。《續高僧傳》卷四《那提傳》說:“那提三藏,乃龍樹之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這說明他信仰空宗,同玄奘不是一派。他攜帶了大小乘經律500餘夾,合1500餘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到了京師,住在慈恩寺中,“時玄奘法師當塗翻譯,聲華騰蔚,無有克彰,掩抑蕭條,般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給使。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敕往,理須返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還返舊寺,所齎諸經,並為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有依憑。”50,458c~459a。這裡的玄奘簡直像是一個地頭蛇,一個把頭。看來那提是一個很有學問很有道行的高僧。否則南方諸國的國王也不會這樣敬重他。然而只因與玄奘所宗不同,便受到他的排擠、抑壓。而且自己帶來的佛經也被玄奘奪走。真有點有苦難言,最後只能怏怏離開中國,死在瘴氣之中。連《續高僧傳》的作者也大為慨嘆:“夫以抱麟之嘆,代有斯蹤,知人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