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短短兩三個月之間,王景禹從兩路安撫使的高位之上,突然被去職,即將接受調查問罪的消息,無異一桶火藥點爆了太康州與臨南縣上下 。

  臨南縣縣衙大門前,聚攏了成百上千的百姓。

  他們如今都是面堂紅潤、衣著整潔體面,優渥的生活使得每一個人勤勞付出的同時,得到了良好的滋養與照顧。今日,他們整整齊齊、義憤填膺的來到大門外,向臨南縣知縣舉問。

  李立田、劉興業、秋娘子、王二水、劉彩雲眾人,當中站立。

  李立田道:「知縣大人!朝廷要將王大人拿回京師,以汾河水患之事調查問罪,朝廷是依法依律而行,我等並無怨言。可是,如今流言洶洶而傳的,是王大人在河東路境內倒行逆施,不僅是汾州水患的根源所在,還在水患發生後,不顧百姓性命與財產的安全,謊報災情期滿朝廷,這等匪夷所思的污衊,我等絕對不會相信!王大人生長於臨南縣,這麼多年來,他的所作所為與品性,我們所有人有目共睹,這絕對不可能是他所為!」

  他說話之時,一旁幾人態度堅定,適時應和。

  臨南縣知縣當然也知道,這件事對於臨南縣對於太康州來說,是何等天塌地陷一般的大事。對今日到了衙門前的這些人,也必須要妥當應對,他道:「不才至臨南縣為官,已愈二載,怎會不理解幾位的心情?」

  「李兄說的不錯,王大人定然不是這等會罔顧我們貧民普通百姓性命之人。只是,一切都要講證據,要按照咱們大景朝的律法來辦事。謠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王大人的清白,不得澄清!」

  劉興業幾人並不否認,接口道:「大人所說有理,我們今日來到這裡,也並非是不顧律法,肆意為王大人吶喊。反而希望從知縣大人您這裡開始,向上求的就是,公開公平,一切依律法與情理辦事!我們相信,只要朝廷能夠做到這一點,王大人最終絕對能夠贏得他的清白!」

  秋娘子也道:「只要朝廷按律公平公開的審查,不操之於暗室,關於汾河水患之事,我們都有王大人積極治水治患的實證。無論是朝廷需要我等攜帶證據上京配合調查,還是上交證據證詞,我們都別無二話。」

  王二水、劉彩雲也道:「正是,需要我們配合做什麼,都在所不辭。」

  元四、牛二在汾州水患消息傳來之初,就已經完全坐不住了,給太原府的王母通了信,要趕往太原府。

  牛二原本一直想時時刻刻的跟在王景禹身邊,繼續聽他使喚,可當初王景禹不同意,一定要讓他留下,走他自己的路,經營他自己的人生。

  但現而今,大郎遇了事,他牛二哪怕是去當牛做馬的跑腿兒,也坐不到還留在太康州不聞不問。

  「好好,不才明白。放心,我身為臨南縣知縣,斷不會為了一身之苟安,而在此危難之際,棄置王大人於不顧。我已經寫好了奏章,明天就去太康州州衙,請知州大人一起,聯名上章,要求朝廷公開汾河水務調查全程、王大人回京之後的調查全程細節,過明堂,論明證,要審的令所有人心服口服。」

  知縣的保證,令今日圍聚在縣衙門前的百姓暫時散去。

  不是李立田等人對現任知縣百分之百的信任,而是他們清楚,知縣深知今日來到縣衙前的這些人,對於臨南縣知縣而言,代表了什麼樣的力量。

  他如果在這樣的情形下,做出兩面三刀的事情,無疑是將自己在臨南縣、太康州乃至京東西路的官途都全部葬送掉。

  臨南縣知縣也很清楚這一點,但凡是來到這裡為官,就已經與這些人深度綁定在了一起。

  如果沒有方才那些人,他想要在臨南縣、太康州有所施為,幾乎已經是寸步難行。

  這倒不是說,李立田他們會在平日有意架空和為難他,而是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確是發生了觸及到他們底線的事情。

  京師,翰林院。

  杜子燁、常篤、崔銘、李念仁聚首在一起,就汾州水患一事,共同商議對策。

  李念仁是第一次與王景禹的至交同年聚首,此前王景禹就曾經說過,他除了一位胞弟、一位堂弟以外,還有一個異性兄弟,今天經過崔銘介紹,大家簡短的敘了年齒,便直奔主題。

  「汾州之事,顯然是蔡相等人,有一次針對安人的刻意誣陷。」常篤當先道:「隱瞞、謊報災情,倒行逆施導致水患發生,簡直是信口雌黃!我常篤敢用頭上這一顆腦袋作保,安人絕對不是會做出這種事情的人!」

  杜子燁與崔銘互視一眼,崔銘道:「如今,最直接的證據以及指正,主要來自同樣受到水患波及的太原府。太原府知府王端不僅爆出了太原府的水患詳情,還實名舉報和彈劾河東路副轉運使王景禹。他的證詞指向有兩點,一是,以太原府水患之嚴重,來說明此次水患遠比王景禹上報的嚴重程度更高,二是,此次水患之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此前身為河東路轉運副使的王景禹,協同汾州知州,在汾州境內實施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漕運水利改革措施。」

  「正是。王端以太原府知府之身份舉高,並附帶了大量太原府災情實報。假使此事為真,起碼此次河東路的水患,的確並非全都解決的十分順利。」杜子燁道。

  李念仁道:「王端同我大哥、段大人早有糾葛。在我和大哥年幼尚未開始讀書縣考之時,正是王端在當時仍然是下縣的臨南縣擔任主簿。在王端擔任主簿期間,也正是我臨南縣受到地方豪情酷吏壓榨最深之時。後來段嶺大人到任,與我大哥聯手查辦了罩在全縣人頭頂上十數年之久的三皇五帝酷吏團伙,同時也一紙奏狀,將曾任主簿的王端、當時的太康州州衙推官一併告了上去。聽說後來,王端的仕途受到了些影響,但是很快又重新擔任重要職務。如今,他們二人再次同地為官,王端對我大哥抱有敵意是肯定的。」

  杜子燁知道李念仁憂慮心切,拍了拍他肩膀安撫道:「念仁你說的,很可能就是事情的真實原因原因之一,個人恩怨以及蔡相黨派一向的打壓。」

  「只不過,我們若要真的幫助安人,還是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提供更能說明實情的證據,二是組織起士林民間力量,以輿論壓力保證事件調查的公正與公開。」

  崔銘點頭:「正是如此,第二點輿論方面,聽說太康州民間以及雎陽書院分別已經發出了聲音,甚至如今最受人關注的是,在士林當中享有極高聲望的青風先生,也針對此事公開表態,以青風先生為輿論高地,北有許氏、西有張山長、南有孟時聞孟先生,京師中部我等聲援,想必這樣的輿論力量,朝廷無論如何不可能忽略。如今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必須要有足夠的證據,證實此次汾水水患究竟是因何而起,以及災後是否有災情隱瞞事件!」

  「陛下倒是派了調查組去河東路,可是大家也都知道調查組那三個人!恨不得把蔡黨的標籤,都貼在腦門上!指望他們,能調查出個什麼真相?」常篤憤憤不平道。

  第189章

  所有人禁不住一陣沉默。

  常篤與杜子燁雖然都有不弱的家族勢力,可雖然他們與王景禹是至交,卻也已經在此前調查組成立時,已然盡力去影響。身為副宰相的杜亦彬倒是自請要作為調查組的中書首官,卻因其位高責重未能成行。

  調查組一旦成立,只有在調查流程當中的各方涉事人可以在程序中提供佐證,配合調查,並不能左右調查組的行動。

  「倒也不必過度憂慮。」杜子燁最終道。

  「調查組內,中官為首的袁內官是御前之人,中書首官是曾任三司副使的秦瑞,秦瑞此人雖然與裘培、蔡相有私交,但並不是在政務上會盲從於任何一方的人,否則,杜相公與陛下,最後也不會同意這樣的調查組奔赴河東。」

  「只要全部調查過程,採納的證據能夠公布於眾,這件事就沒有那麼容易任憑某些人歪曲事實!」

  「雖然河東路我們鞭長莫及,但是眼下在京師,另一個直指河東路隱瞞災情的,還有給陛下上了《河東水患圖》的戚年。戚年雖然成功在京師掀起了巨大聲浪,但也因為不遵程序,被關押在大理寺待審。我們可以想辦法見到他,作為一個切入口。」杜子燁道。

  京師外城大理寺獄。

  人鬼殊途的黃昏時分,一人頭戴氈帽,踩著瀟瀟槐花花瓣,站在了監牢入口。監守官看清來人後,連忙彎腰行禮,然後忙不迭的打開了牢房大門。

  監牢內的光線昏暗,空間逼仄。

  來人在獄中看守的一路小心引領下,該低頭的低頭,該轉身的轉身,幾個折轉之後,才終於到達了今日要探查的監房。

  戚年已在此關押了數日,一直尚無人顧得上審理他。

  此時聽到了牢房外的動靜,希冀又驚喜的從牢房內潮濕的草墊子上站了起來。

  他雖然也是窮苦寒門出身,但他爹在當地好歹也是個縣衙小吏,生活上溫飽有餘。自打中了第,得虧他自己在當時的聞喜宴上,十分有眼力的主動結交了同科登第三司使之子裘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