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據說,京師當中一位名叫戚年的八品小官,突破了京師設置的重重上達天聽的障礙,一匹快馬疾馳報訊,將一張圖進獻給了皇宮大內中的當今皇帝。
就是這樣一張圖,使得皇帝在閱後,垂淚喟嘆半日,夜不能寐。
究竟是什麼樣的圖,竟然對一國之帝君產生這麼大的威力?
民間傳的有模有樣,說那是一副五丈長的河東水患災民圖。據說,這一幅圖畫,將整個汾河岸邊汾水決堤而下,肆虐吞噬良田美宅的場景刻畫的極其逼真,烏雲當空罩頂,日光照不透層雲,倒塌的房屋與田野間,儘是被洪水淹死的婦孺幼童,更遠的地方,還有無數悲絕的百姓,衣衫襤褸的露宿狂野之間,密密麻麻,不下數萬之眾。
這樣一幅圖,加上河東路曾經上報來的災情報告,使得皇帝原本就因為與朝堂強力拉扯,而極度疲累的神經,再次受到了衝擊。
進獻這一副圖的戚年,據說還同王景禹有著同年之誼,同為寒門出身,此次,寧肯公然與寒門精神領袖人物王景禹決裂,也要將實情向朝廷、向天子稟明,正是因為不忍心看到萬千普通百姓受此苦難。
這是他作為寒門子弟的脊樑與底線。
他甚至在隨圖共同上諫的奏疏當中,聲聲質問,何以王景禹同為農門寒門子弟,如今一朝登科,竟然棄置萬千寒門百姓的性命於不顧!實在是忘恩負義,大奸大惡!將來,必定禍國殃民,亂了大景朝百年之基業!
朝野之上,圍繞這幅圖,也掀起了一波對於造成了這一次水患事件,必須要有人出來為這些受難的百姓負責的強烈呼聲。
前朝,以蔡相為首的百官請願。
後宮,太皇太后親率皇室宗親,跪求皇帝陛下為黎民百姓做主。
即使在河東路最新的奏報當中,宣稱水患已得到緩解,受災百姓都在有序的救助安置當中,但已然無人肯信,認為這全部都是河東路與汾州為了降低自己罪責,而刻意掩蓋實情,對朝廷隱瞞了當地百姓的受災嚴重程度。
不然,如何會有太原府知府那一封揭發王景禹治水不利,致水患發生,而災情發生後,還倒行逆施,置萬千災民性命於不顧的彈劾奏疏出來!
太原府這一次同樣受到了汾州水患的牽連,何以在這位知府的奏疏之中,當地的水患根本就未曾緩解?
洶洶物議之中,皇帝最終下旨,革除王景禹河東路與河北西路兩路安撫使之職,同時暫停其河東路轉運副使職務,即可著人看守遣返京師,本次汾水水患,暫由太原府知府王端全權總理。同時,京師方面,也派出了由內官、御史
、中書三部組成的調查組,奔赴河東路,查明實情,奏報待審。
幾乎在這一系列消息傳來的同時,皇帝的旨意以及三部調查組成員,已經同步抵達了河東路。
王景禹整理了自己的官服,改換一身青衣文衫,端端立於汾州汾河渡口,配合的登上了被遣返回京的馬車之上。
擔任此次聯合調查組的三方人員,內官以袁方為首,御史以諫議大夫褚茂通為首,中書以曾任三司副使的秦瑞為首。隨同調查組一同抵達的,還有京師的禁軍衛隊,專為防止王景禹以一方安撫使之身,武力反抗調查。
只不過,王景禹早已做好了準備,在聽聞調查組到達之後,大開門庭迎客,自己又施施然的走了出來。
褚茂通看著這位如今已然實權與官階都高於自己的太康州同鄉後輩,想到當初自己好心以蔡相姻親這等好事對他拉攏,這狂妄的後輩竟然當著所有太康州同鄉的面,給了他那麼大的難堪!
他嘆息似得看了看王景禹,在王景禹經過他身旁的時候,以同鄉長輩的身份,不陰不陽的道了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王景禹看了他一眼,淡淡笑了笑道:「褚大人的今日,倒是與當初沒有半分不同。」
褚茂通聽他諷刺自己,多年來為蔡闕賣命,卻一直徘徊在御史台,未曾得到過真正的信任和大的升遷,臉色瞬間拉了下來,只嚷嚷了一句:「將王大人帶走!」
然而隨行而來的禁軍,是單獨奉命行事,並不受調查組的轄制。
對褚茂通這等命令和指揮的語氣十分不爽,禁軍隊的衛隊長「哼」了一聲,沒有理會。原本跟在王景禹周邊的禁軍也該怎麼辦怎麼辦,全都把褚茂通的話當空氣。
褚茂通尷尬莫名,可他一個言官,拿這些兵牙子,自然是毫無辦法,只能忍下這口氣來。
王景禹王安撫使被京師來人扣押審問的消息,很快從汾河渡口,傳了出去。同步被押的還有汾州知州,以及幾位汾州兩位屬官、轉運司一位負責水務漕運的屬官。
皇帝的命令是,調查組只負責調查當地水患與救災事情,卻無權對王景禹等幾位官員進行審問。
因而,當天王景禹幾人就在禁軍的看守下,往京師而去。
汾州渡口,正位於汾州與太原府邊界最近的地方,要往京師就要一路穿過汾州境往南。聽聞了消息的汾州百姓們,在禁軍押送的路線上,一路綿延不絕。只要到達一處百姓聚居之地,必定有當地的百姓,攜老扶幼的站在官道兩旁,日夜守候著禁軍隊伍經過。
當看到王景禹與汾州知州所乘坐的押送車時,無不涕淚交加。
百姓們有的提了水果,有的提了麵餅和雞蛋,有的拿著採到的野花,高高舉著,呼喚著王安撫使的名字,以及汾州知州大人。這一次汾水水患因何而起,他們並不知道會不會是這兩位大人的責任。
可是自水患發生起,這樣十幾年不見的大水患,是如何在兩位的指揮和帶領下,用他們從未聽說過速度修築起河堤,聚集起災民,居住、飲食、治療無一不照顧到。
他們親眼看著過去的一個月時間之內,多少生命在鬼門關前被拉了回來。
汾州水系發達,水患之事從來都不新鮮。
作為這一次水患的親歷者,這樣的治理和救助災民的經歷,連八旬老人的故事裡,都從未聽到過。
王景禹隔著車窗,一路目睹著兩岸百姓的殷殷相送。
他想起了當年,段嶺在臨南縣因為破除了臨南縣三皇五帝,還給臨南縣百姓一片自由天空,他調任離開臨南縣時,李長發、劉興業、李立田等人帶著全縣百姓相送的場景。
當時他穿來這個世界不過兩三年,也不是被送別的主角,只覺古代百姓們表達自己對於官員的辦法,的確是十分直白動人。
如今,他已然在這個朝代生活了將近二十年,與這個世界的關聯已經深到了血肉相連的程度。
身為被百姓一路相送的主角,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做的還算不錯。
只是,礙於此時他待審的身份,無法對百姓做任何回應。
禁軍的衛隊長每到一地,都熟練的命衛兵取路邊百姓所獻食物、花朵、傘旗等物各一二樣,又命人將這一情景作畫記錄下來,全部整理好,作為回到京師之後,復命的一項內容遞交上去。
第188章
太康州,平陽城。
河東路轉運副使王景禹因水患一事去職回京,即將受到調查問責的消息,一經傳回,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這些年來,從王景禹第一次三元及第高中狀元開始,到後來王景馳作為臨南縣農商聯合會代表活躍於全州乃至全路,王景行在承乾二年一甲及第,以及王景禹青雲直上的官位與聲望,使得臨南王家,早已成為了太康州第一炙手可熱的新貴大家。
除此以外,臨南王家擁有無數淵源頗深、聯繫緊密的門戶關係,也使得王家的地位和影響力,在當地不容任何人小覷。
臨南縣李家,管理和種植近萬畝的山野藥田,開辦了十餘所女子教育的私塾專學,還有一個在元豐十年一甲及第,如今三年之間就得入京官,前途一片光明的李念仁;發源於臨南縣的廖家藥鋪,如今在太康州以及京西北路已經遍布了幾十家分鋪,廖家藥鋪自研的多樣藥片與藥劑,逐漸開始引領著大景朝醫藥行業的前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醫藥行業颶風;臨南縣劉家,其父劉興業手掌多樣一經問世就暢銷全國的商品,是如今京西北路商會的副會長,其子劉和桂更不用說了,與王景禹那是同年與發小,如今就追隨在王景禹身邊處置遼景兩國之邊事;臨南縣安家,聯合種植養殖大戶,臨南縣元牛二家,又各自是農科專業技術大戶以及養膚護膚美容大戶……
這一個個份量十足的家族與勢力,無一不是唯王家馬首是瞻。
如今的臨南縣,再也不是曾經的太康州下縣,而是全州經濟二出其一的超大縣城。臨南縣知縣的地位,幾乎可以與一州知州平起平坐。
還有再次恢復了天下第一書院風采的雎陽書院與不容小覷的太康州州學,遍布王景禹的仰慕者,以及親朋故師。
此前的遼景兩國談判,太康州京西北路對王景禹的遠程聲援,在最終的朝堂對決之中,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作用。<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就是這樣一張圖,使得皇帝在閱後,垂淚喟嘆半日,夜不能寐。
究竟是什麼樣的圖,竟然對一國之帝君產生這麼大的威力?
民間傳的有模有樣,說那是一副五丈長的河東水患災民圖。據說,這一幅圖畫,將整個汾河岸邊汾水決堤而下,肆虐吞噬良田美宅的場景刻畫的極其逼真,烏雲當空罩頂,日光照不透層雲,倒塌的房屋與田野間,儘是被洪水淹死的婦孺幼童,更遠的地方,還有無數悲絕的百姓,衣衫襤褸的露宿狂野之間,密密麻麻,不下數萬之眾。
這樣一幅圖,加上河東路曾經上報來的災情報告,使得皇帝原本就因為與朝堂強力拉扯,而極度疲累的神經,再次受到了衝擊。
進獻這一副圖的戚年,據說還同王景禹有著同年之誼,同為寒門出身,此次,寧肯公然與寒門精神領袖人物王景禹決裂,也要將實情向朝廷、向天子稟明,正是因為不忍心看到萬千普通百姓受此苦難。
這是他作為寒門子弟的脊樑與底線。
他甚至在隨圖共同上諫的奏疏當中,聲聲質問,何以王景禹同為農門寒門子弟,如今一朝登科,竟然棄置萬千寒門百姓的性命於不顧!實在是忘恩負義,大奸大惡!將來,必定禍國殃民,亂了大景朝百年之基業!
朝野之上,圍繞這幅圖,也掀起了一波對於造成了這一次水患事件,必須要有人出來為這些受難的百姓負責的強烈呼聲。
前朝,以蔡相為首的百官請願。
後宮,太皇太后親率皇室宗親,跪求皇帝陛下為黎民百姓做主。
即使在河東路最新的奏報當中,宣稱水患已得到緩解,受災百姓都在有序的救助安置當中,但已然無人肯信,認為這全部都是河東路與汾州為了降低自己罪責,而刻意掩蓋實情,對朝廷隱瞞了當地百姓的受災嚴重程度。
不然,如何會有太原府知府那一封揭發王景禹治水不利,致水患發生,而災情發生後,還倒行逆施,置萬千災民性命於不顧的彈劾奏疏出來!
太原府這一次同樣受到了汾州水患的牽連,何以在這位知府的奏疏之中,當地的水患根本就未曾緩解?
洶洶物議之中,皇帝最終下旨,革除王景禹河東路與河北西路兩路安撫使之職,同時暫停其河東路轉運副使職務,即可著人看守遣返京師,本次汾水水患,暫由太原府知府王端全權總理。同時,京師方面,也派出了由內官、御史
、中書三部組成的調查組,奔赴河東路,查明實情,奏報待審。
幾乎在這一系列消息傳來的同時,皇帝的旨意以及三部調查組成員,已經同步抵達了河東路。
王景禹整理了自己的官服,改換一身青衣文衫,端端立於汾州汾河渡口,配合的登上了被遣返回京的馬車之上。
擔任此次聯合調查組的三方人員,內官以袁方為首,御史以諫議大夫褚茂通為首,中書以曾任三司副使的秦瑞為首。隨同調查組一同抵達的,還有京師的禁軍衛隊,專為防止王景禹以一方安撫使之身,武力反抗調查。
只不過,王景禹早已做好了準備,在聽聞調查組到達之後,大開門庭迎客,自己又施施然的走了出來。
褚茂通看著這位如今已然實權與官階都高於自己的太康州同鄉後輩,想到當初自己好心以蔡相姻親這等好事對他拉攏,這狂妄的後輩竟然當著所有太康州同鄉的面,給了他那麼大的難堪!
他嘆息似得看了看王景禹,在王景禹經過他身旁的時候,以同鄉長輩的身份,不陰不陽的道了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王景禹看了他一眼,淡淡笑了笑道:「褚大人的今日,倒是與當初沒有半分不同。」
褚茂通聽他諷刺自己,多年來為蔡闕賣命,卻一直徘徊在御史台,未曾得到過真正的信任和大的升遷,臉色瞬間拉了下來,只嚷嚷了一句:「將王大人帶走!」
然而隨行而來的禁軍,是單獨奉命行事,並不受調查組的轄制。
對褚茂通這等命令和指揮的語氣十分不爽,禁軍隊的衛隊長「哼」了一聲,沒有理會。原本跟在王景禹周邊的禁軍也該怎麼辦怎麼辦,全都把褚茂通的話當空氣。
褚茂通尷尬莫名,可他一個言官,拿這些兵牙子,自然是毫無辦法,只能忍下這口氣來。
王景禹王安撫使被京師來人扣押審問的消息,很快從汾河渡口,傳了出去。同步被押的還有汾州知州,以及幾位汾州兩位屬官、轉運司一位負責水務漕運的屬官。
皇帝的命令是,調查組只負責調查當地水患與救災事情,卻無權對王景禹等幾位官員進行審問。
因而,當天王景禹幾人就在禁軍的看守下,往京師而去。
汾州渡口,正位於汾州與太原府邊界最近的地方,要往京師就要一路穿過汾州境往南。聽聞了消息的汾州百姓們,在禁軍押送的路線上,一路綿延不絕。只要到達一處百姓聚居之地,必定有當地的百姓,攜老扶幼的站在官道兩旁,日夜守候著禁軍隊伍經過。
當看到王景禹與汾州知州所乘坐的押送車時,無不涕淚交加。
百姓們有的提了水果,有的提了麵餅和雞蛋,有的拿著採到的野花,高高舉著,呼喚著王安撫使的名字,以及汾州知州大人。這一次汾水水患因何而起,他們並不知道會不會是這兩位大人的責任。
可是自水患發生起,這樣十幾年不見的大水患,是如何在兩位的指揮和帶領下,用他們從未聽說過速度修築起河堤,聚集起災民,居住、飲食、治療無一不照顧到。
他們親眼看著過去的一個月時間之內,多少生命在鬼門關前被拉了回來。
汾州水系發達,水患之事從來都不新鮮。
作為這一次水患的親歷者,這樣的治理和救助災民的經歷,連八旬老人的故事裡,都從未聽到過。
王景禹隔著車窗,一路目睹著兩岸百姓的殷殷相送。
他想起了當年,段嶺在臨南縣因為破除了臨南縣三皇五帝,還給臨南縣百姓一片自由天空,他調任離開臨南縣時,李長發、劉興業、李立田等人帶著全縣百姓相送的場景。
當時他穿來這個世界不過兩三年,也不是被送別的主角,只覺古代百姓們表達自己對於官員的辦法,的確是十分直白動人。
如今,他已然在這個朝代生活了將近二十年,與這個世界的關聯已經深到了血肉相連的程度。
身為被百姓一路相送的主角,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做的還算不錯。
只是,礙於此時他待審的身份,無法對百姓做任何回應。
禁軍的衛隊長每到一地,都熟練的命衛兵取路邊百姓所獻食物、花朵、傘旗等物各一二樣,又命人將這一情景作畫記錄下來,全部整理好,作為回到京師之後,復命的一項內容遞交上去。
第188章
太康州,平陽城。
河東路轉運副使王景禹因水患一事去職回京,即將受到調查問責的消息,一經傳回,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這些年來,從王景禹第一次三元及第高中狀元開始,到後來王景馳作為臨南縣農商聯合會代表活躍於全州乃至全路,王景行在承乾二年一甲及第,以及王景禹青雲直上的官位與聲望,使得臨南王家,早已成為了太康州第一炙手可熱的新貴大家。
除此以外,臨南王家擁有無數淵源頗深、聯繫緊密的門戶關係,也使得王家的地位和影響力,在當地不容任何人小覷。
臨南縣李家,管理和種植近萬畝的山野藥田,開辦了十餘所女子教育的私塾專學,還有一個在元豐十年一甲及第,如今三年之間就得入京官,前途一片光明的李念仁;發源於臨南縣的廖家藥鋪,如今在太康州以及京西北路已經遍布了幾十家分鋪,廖家藥鋪自研的多樣藥片與藥劑,逐漸開始引領著大景朝醫藥行業的前沿,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醫藥行業颶風;臨南縣劉家,其父劉興業手掌多樣一經問世就暢銷全國的商品,是如今京西北路商會的副會長,其子劉和桂更不用說了,與王景禹那是同年與發小,如今就追隨在王景禹身邊處置遼景兩國之邊事;臨南縣安家,聯合種植養殖大戶,臨南縣元牛二家,又各自是農科專業技術大戶以及養膚護膚美容大戶……
這一個個份量十足的家族與勢力,無一不是唯王家馬首是瞻。
如今的臨南縣,再也不是曾經的太康州下縣,而是全州經濟二出其一的超大縣城。臨南縣知縣的地位,幾乎可以與一州知州平起平坐。
還有再次恢復了天下第一書院風采的雎陽書院與不容小覷的太康州州學,遍布王景禹的仰慕者,以及親朋故師。
此前的遼景兩國談判,太康州京西北路對王景禹的遠程聲援,在最終的朝堂對決之中,起到了不小的助力作用。<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