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想到三司衙署當中,那些越來越不聽他使喚,總有各種不同意見,他卻無法將他們掃清的下屬,裘培心頭也是一陣陣的惡氣襲來。

  突然,他想到了自己兒子裘澄。

  裘澄與王景禹同一年參加省試殿試,原本蔡相都安排好了的,要給裘澄的狀元名額,最終稀里糊塗連前三都沒能進去。

  為此,裘澄早已將王景禹徹底恨了上。

  不過,裘澄到底也是他裘培之子,縱使未得中一甲前三,經過這幾年來,裘培的一路扶持,官途也十分順遂,如今也已經是當初那一科進士中,唯二的五品官職。

  連那自負才學的榜眼杜子燁,縱然空有些士林名氣,也不如裘澄之實權位高,這些年,圍繞在裘澄身邊的追隨者同樣不少。

  這天下農戶子、寒門子弟出身的進士們,絕不止王景禹這一個,可也並不是個個都如王景禹這般,一路順遂,受皇帝青睞而得到保駕護航的!

  他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王景禹不是農戶、寒門子弟的精神領袖嗎?那他就叫同樣身出寒門農戶之人,給予王景禹最致命的一擊!

  裘培將自己的想法,同蔡闕說了大概,蔡闕微微沉吟,同樣認為這是一個十分不錯的主意!

  三人又詳細計議了一番,至夜深方散。

  自王景禹趕赴第一處汾河決口與災區至今,已經過去了小一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期間內,王景禹在第一線,在軍士們一批又一批的用墜了鐵爪的泥沙袋子投入決口處時,也多次到了決口處。一開始,主要是以汾州廂軍為主,隨後王景禹調令的威勝軍趕到,數倍的軍力加入了進來,才總算把幾處決口,陸陸續續都堵住了。

  然而,即使是現代,面對這樣的洪水搶險救災,都會有士兵傷亡,更何況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

  幾處決口總算都控制住之後,王景禹手中的兵士傷亡數已經達到了數百之眾。

  加上汾州知州、太原知府報上來的當地百姓受災人數、受難人數,數萬民眾流離失所,上千名百姓屍骨無存。

  好在河東路的常平倉管理向來細緻嚴格,沒有絲毫常平救災糧被擅自挪用的情形,快速的補給到災區;廖夫人將這兩年當中,在河東路所拓展的止痛、消炎、殺菌一類的藥片全部運了過來;還有,得益於他取消限價的政令,災情發生之初,周邊府縣的商人看到這裡高漲的物價與商機,紛紛不顧艱險的第一時間往這裡運糧運物資,大量的必須補給品在最快的時間聚攏到了市場需要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而正因為物資補給的充足,這些物資的價格也很快下落,重新回到了最開始的水準。

  所有這些物資補給的充足,必須的挽救生命的藥品的供應,使得此次只要脫出了險情的百姓,生存的機會大大提高。

  傷亡的數字得到了最大的控制。

  至今也還未曾出現任何大災之後大疫發生的跡象,對受災百姓的安置以及後續扶助政策也已經提上了日程。

  一切都已經朝著良好的方向開始轉變。

  即使現在把王景禹這個兩路安撫使,救災第一指揮的責任給拿掉,換了任何一個人來,已經運行流暢的政策也會自動自如的運轉下去,不會再輕易受到干擾和破壞。

  王景禹可以稍稍鬆一口氣了。

  可是……

  仍然還有上千名的百姓與士兵,在這樣的大災之下,失去了生命。

  過於深重的、沉甸甸的生命,壓在王景禹心坎上,讓他經歷了兩輩子以來,最沉重的一次擊打。生命的份量過於沉重,哪怕只是一條人命背負在身,都會將他壓的喘不過氣來,更何況是這樣數眾?

  除了日夜繼日的調度救災之事,讓自己沉浸在做事的氛圍當中,王景禹幾乎不願意停下來思考。

  但事情總要有正面相對的那一天,更何況,讓他無比痛心的,還是在圍堵決口之時,所發現的讓他心臟如墜冰窟一般的事實。

  無論是他自己在地理地圖之上,結合汾河春季水位數據的分析,還是他在決口堵塞現場所看到的每一個決口的位置、大小以及水流的情況,他都可以肯定的說——

  這一次的汾河春汛,都絕非簡單的天災。

  過分殘酷的真相,令他回憶起了當初,在臨南縣時,當時的三皇五帝團伙,為了將段嶺拉下馬,為了將段嶺手中所搜集到的證據毀掉,不惜發起了在秋社縱火、縣學投毒以及火燒縣衙這樣一連三件,罔顧無辜之人性命與財產的惡性事件後,他那種鼓盪在胸口之間,難以言喻的,深深的憤怒。

  他預感到,朝廷之中關於他的處置,恐怕拖延不了多久。

  也許一日也許兩日,京師必定會有敕令送抵河東路汾州。

  現在,留給他來憤怒的時間幾乎沒有,他必須爭分奪秒再做一些事情,自救,更是救民、救國。

  太原府府城,王安撫使宅邸。

  才出了小月子的段玉京,已然知曉了河東路此次巨大的水患事件。這些時日她無法出府,但廖夫人每日都會來主宅探望她一日 ,將太原府、汾州,以及民間、朝野的大小消息,都一一說給她聽。

  段玉京知道,這必然是王景禹走之前的囑咐,叫廖夫人萬事不必瞞她,反而是叫她知道的越詳細,她才越沉穩和冷靜。

  王景禹雖然只匆匆寄回來了一兩封書信,簡短的報平安,也會簡潔、毫不隱瞞的將他的經歷同段玉京陳述,同時希冀她與幼子安好。

  晚間,風塵僕僕的廖夫人回來後,照例來了她這裡,準備陪她一起用晚飯。

  簡單的四樣清單蒸菜與蒸肉,配著小米粥與小饅頭,兩人吃的都是仔細又認真。事情發生後,她們無比默契,明白多思無益,保持體力才能做更多事情。

  廖夫人有些心疼的歉意道:「太原府眼下物資緊缺厲害,叫你最該補身體的時候,吃不到太多時令鮮貨。要不是府上提前就有這些乾菜與干肉的儲備,還真怕加你虧了身子。」

  「廖夫人哪裡話,眼下我能吃到的,已經是再好不過的。想想那些受災的百姓,還有太原府其他沒有儲備的普通人家,只會更加難過!」段玉京道。

  「說的不錯。同樣是受災,汾州所承受的災情遠遠重於太原府,可汾州卻是物資滿溢,堂堂太原府,受災程度遠不如汾州,太原府的地域面積和人力物力更數倍於汾州,反而弄得物資短缺的地步。」廖夫人道。

  她們都知道癥結出在了哪裡,她也相信王端不可能意識不到,正是他過分嚴苛的限價令,反而使得無論是太原府境內抑或是境外的商人,運送糧草物資到受災區域的積極性,全都大減。甚至原本有明明有些人明明有存貨,也都寧肯放在倉庫里,不去做這個生意。

  王端最開始,還嚴令官府對太原府境內這樣的商人,進行檢舉和嚴辦,但如此一來,不但鬧出了好幾件因檢舉揭發而產生的惡性傷害案件,那些原本還觀望之外域商人,更不敢往太原府來,能去汾州,就更往汾州去。

  若不是王景禹汾州與太原府邊境,劃撥了物資到災區,恐怕太原府最終受難的程度,還要高過汾州。

  第187章

  段玉京礙著王端與廖夫人的關係,不好在她面前毫不掩飾的置評王端得失,只道:「好在如今災情已經控制住了。只要太原府將當初的禁令解除,太原府坐擁水陸兩大樞紐中心,被暫時阻斷的市場自由流通,很快就能再次恢復正常。」

  廖夫人點頭,認可了段玉京的話。

  兩人又就產後身體養護以及幼子的撫育方面,討論了意見,之後,廖夫人就暫時告辭回了她自己在這裡所居住的院子。

  段玉京在陳阿環和使女的幫助下,照顧著幼子洗漱吃飽睡下後。挑起了夜燈,重新端端正正的坐到了書案旁。

  廖夫人會給她帶來許多的消息,也會將王景禹囑咐她做的藥片一類事情,都盡數同她細講,不過廖夫人本人,因為對於官場和政治天然沒有興趣,在這方面,兩人很少談論的深入。但段玉京這些年來,一直飽讀經書,留心各地民情時局,兼之王景禹以及段嶺身在官場,從來不會防備於她,尤其是王景禹,更喜歡主動同她分享政治之中的訊息,並且傾聽她的意見。

  所以,段玉京十分清楚的意識到。

  王景禹所做的事已然將近,而他所將要面臨的最大考驗,也即將降臨。

  她早已不是多年前,會因為自己僅僅是一介平民女子之身,而痛失追查真相機會,並且沒有能量追查下去的那個段玉京。多年來,王景禹的官位越做越高,施行的政策一點點的改變大景朝,她自己,也沒有落下。

  她在士林學子當中,也有著足夠的,振臂一呼的能力。

  這個時候,她認為自己該站出來,為她的家人,為她心目中的理想與正義,發揮她所具備的能量。

  三日後,一件震動了整個京師朝野民間的大事,傳到了河東。<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