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一個時辰後,秦州府兵與三千鎮遠軍內外夾擊,終將逆賊困於城牆之下。
與此同時,周統領、李拓等所率五萬大軍亦抵達秦州城外。而直到親眼看見聖上身邊的禁軍統領率領大軍出現,秦州知府跟參軍兩人那顆跌跌宕宕一整夜的心才總算歸於實處。
姜幼安抵達秦州時已是午後。
彼時秦州府兵正在參軍的指揮下清理戰場,城牆內外綿延數里的血水觸目驚心,秦州參軍並未見過太子,甫一發現有人率兵靠近城門,頓如驚弓之鳥號令府兵速速回城禦敵。
幸而他手下小兵有一眼力好的,遠遠望見那率兵之人身穿蟒袍頭戴金冠,心中一駭,急忙提醒:「崔參軍,來人好像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
秦州參軍雙目倏睜,連忙定睛細觀,果然觀出率兵之人貴氣非凡,不由得急聲下令,吩咐眾人速速列隊恭迎,又讓人速去府衙將此事稟報知府大人。
而姜幼安則在看清秦州城牆外尚未收殮的屍體和滿地血水時勒馬急停,戰火已生,將士枉死,她到底還是來遲一步。
秦州參軍見狀急迎上前,率城牆內外府兵跪地叩首:「臣秦州參軍崔建章
參見太子殿下!」
隨他聲起,眾府兵亦齊聲高喝:「參見太子殿下——」
姜幼安聞聲斂神:「眾將士快快請起!」又翻身下馬虛扶起秦州參軍:「崔參軍不必多禮,孤有要事相詢,還請崔參軍如實相告。」
秦州參軍受寵若驚,立即拱手作揖道:「凡臣知曉之事,臣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姜幼安:「鎮遠軍如今可在秦州城?」
崔參軍:「稟殿下,今日卯時,助秦州衛城的鎮遠軍三千將士與周統領所率大軍匯合後便隨大軍往西追討謝賊去了。」
三千將士?姜幼安鳳眸微眯,略略思襯後瞭然,謝崢不會停在秦州,蕭無衍也絕不會放任他率軍西逃。
須臾,她問:「可有伏兵?」
崔參軍猶疑片刻,輕輕垂眼道:「伏兵僅有千餘人,微臣和知府大人已奉周統領之命將其押入秦州大牢……殿下,他們乃是受謝賊矇騙才犯下此大錯,周統領率軍離開秦州前,曾吩咐微臣和知府大人不可苛待他們,究竟如何處置,還要待討逆之事塵埃落定再由聖上定奪。」
姜幼安聞言鳳眸微挑,靜觀崔建章
片刻後才道:「若非逆賊叛亂,秦州怎會遭此大難,崔參軍難道也認同周統領所言?」
崔參軍方才說出那番話時心中便開始發慌,這會兒聽見太子反問額角更是浸出冷汗,忽地跪地道:「殿下恕罪,臣絕非要為逆賊求情,只是微臣聽聞,謝家軍將士亦是被謝賊唬騙才犯下大錯,若、若當真能對他們從輕發落,饒其性命,那謝賊或失軍心,於討逆也……或有助益。」
姜幼安聽罷微默。
她並無要殺伏兵之意,只是如今腳下鮮血遍地,其中不免秦州府兵與鎮遠軍將士的血,朝廷若輕言原諒,那這些為護衛大燕安定或死或傷的將士又該如何作響?
幸而秦州將士心懷大義,倒是她小人之心了。
姜幼安心神稍緩,面上卻不顯,只沉聲道:「崔參軍言之有理,既如此,孤便給他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
謝長河率兵禍亂秦州為謝家軍爭到三個時辰的修整時間,日暮交換,奔逃三天三夜的謝家軍終於穿過定西,出城後,大軍長途跋涉士氣萎靡,謝崢不得不下令在城外山林安營紮寨,稍作休息。
另一廂,繞路追擊的蕭無衍亦率兵進入定西城,直奔定西知府衙中,將謝崢假傳聖旨謀逆之事悉數告知,又令定西知府速召定西府兵前去閔州傳信。
無論如何,他們必須要在謝崢穿過閔州之前將其攔截。
連日行軍,鎮遠軍將士此時亦勞累不堪,全憑著
一口氣硬撐。
蕭無衍吩咐副將率兵修整一夜,他則與定西參軍一起率府兵先行前往閔州。
副將不肯應允:「侯爺,出征前裴大夫、顧將軍、還有蕭陸都千叮萬囑,讓屬下務必照顧好您,今夜屬下隨李參軍去閔州,您務必要留在府衙睡上一覺。」
蕭無衍聞言並不爭辯,只沉沉看向副將:「你若不聽軍令,便先去領二十軍棍。」
副將卻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只要侯爺今晚好生歇息,待擒住謝賊,莫說二十軍棍,便是四十軍棍屬下也受。」
蕭無衍:「莫在這兒刷嘴皮子,真想挨軍棍,本侯現在就成全你,來人——」
副將一聽也急了,他不怕挨軍棍,但侯爺若真因擒謝賊熬壞了身子他這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不由脫口而出:「侯爺!您不聽屬下勸告但總要聽太子殿下的吧!」
蕭無衍面色倏凜,冷冷盯向副將:「太子?」
副將叫這眼神嚇了一跳,莫名心虛道:「是、是顧將軍這般交待的,他說太子殿下與侯爺交情甚篤,您剛回長安太子殿下便將您召去東宮親口囑咐您好生修養,那太子殿下金口玉令、一言九鼎,您總不能一離開長安就不聽太子諭令……」
說著說著,副將心裡逐漸沒底,聲音也越來越低。
這種胡攪蠻纏要挾侯爺的事他從未做過,再說太子殿下山高路遠這話恐怕真沒什麼用……
不想念頭剛剛閃過,耳邊竟忽聞侯爺一聲低嘆:「罷了,本侯便歇一個時辰,但一個時辰後本侯定要去閔州。」
副將一怔,旋即大喜:「是!屬下遵命!」
一個時辰便一個時辰,也許一個時辰後李拓那廝就帶援軍趕來了呢。
第112章
大結局(中)
侯爺帶他們追擊逆賊繞了遠路,但若李拓順利行軍,率兵自秦州城內穿行,那麼今日也該入城了。
只是他們再過兩縣便可出城,卻不知李拓那廝到了何處?
這般想著,副將悄悄找到定西知府,假意提醒道:「周統領所率禁軍如今想必也快到定西城了,梁知府可要早做準備。」
定西知府這兩日前腳剛恭恭敬敬地迎送完東興侯,後腳便心驚膽戰地迎來鎮遠軍,自知曉東興侯攻打西梁之言竟是假傳聖旨,他這顆心就一直吊在嗓子眼沒下來過。
輕信逆賊,甚至在逆賊離開定西城時送與他大量錢帛,聖上若是怪罪下來,他就是有九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是以這會兒副將一提醒,梁知府瞬間便了悟:「是,多謝陳將軍,下官定在周統領來定西府衙前備妥糧草。」
金玉錢帛梁知府是不敢送了,周統領是聖上身邊的人,他可不敢公然拿銀錢行賄,但為討逆大軍多備糧食卻是分內之事無可指摘,希望將來聖上能看在他及時送糧草的份上,對梁氏一族從輕發落啊。
這般想著,梁知府轉身便喚來衙役命其去查禁軍如今到了何處。
陳將軍見狀心滿意足地回了侯爺小憩的後衙。
然而一個時辰倏忽而逝,那廂被知府大人派出去探尋消息的衙役卻還沒半點消息,陳將軍守在侯爺小憩的廂房外,猶豫許久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到廂房前敲門。
不想他才剛抬起手,房門竟「吱呀」一聲開了,就見侯爺身穿盔甲自內而出,蒼白臉色不僅未有消減反而愈顯虛弱,也不知這一個時辰究竟有沒有好生歇息?
陳將軍擔心不已:「侯爺,您再多歇兩個時辰吧?李拓肯定正往咱們這兒趕,咱們不如先跟他匯合再追擊謝賊?」
然而不管他說什麼,侯爺都不在理會,只當他的話是耳旁風,哪怕他後頭故技重施又抬出太子來侯爺也依然不為所動。
陳將軍一路勸的口乾舌燥,最後終於心死閉上嘴巴。
蕭無衍耳邊終於清靜,出衙後,他先看過定西參軍召集到衙前的千人騎兵,而後才淡淡瞥一眼陳將軍道:「兩個時辰後務必率大軍趕去閔州,倘若我們當真能快謝崢一步,這便是攔住他的最後機會。」
陳將軍倏而正色:「是!屬下定不辱命!」
翌日,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陳將軍便率鎮遠軍離開了定西。
而在他離開定西前,定西知府派去探消息的衙役亦返回府衙,奉太子令向定西知府和陳將軍呈上「周統領率禁軍入城」、「李拓將軍生擒逆賊謝長河」以及「太子殿下兵不血刃收服叛軍」等重要軍情。
三個消息一個比一個振奮軍心,陳將軍喜不自勝,太子殿下親征討逆,這回總算有人能管住侯爺。
不過開心過後,陳將軍心底又隱隱生出擔憂,太子能命侯爺修養身體自然是好,但若打起仗來,太子也跟侯爺對著幹那可就不好了……
這般想著,陳將軍喜憂參半地率鎮遠軍趕去閔州。
一個時辰後,太子等人趕到定西府衙時定西城內已經沒有任何屬於鎮遠軍的痕跡。
姜幼安召來定西知府問話:「鎮遠侯何時去的閔州?」
梁知府戰戰兢兢回道:「啟、啟稟太子,昨夜子時。」<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與此同時,周統領、李拓等所率五萬大軍亦抵達秦州城外。而直到親眼看見聖上身邊的禁軍統領率領大軍出現,秦州知府跟參軍兩人那顆跌跌宕宕一整夜的心才總算歸於實處。
姜幼安抵達秦州時已是午後。
彼時秦州府兵正在參軍的指揮下清理戰場,城牆內外綿延數里的血水觸目驚心,秦州參軍並未見過太子,甫一發現有人率兵靠近城門,頓如驚弓之鳥號令府兵速速回城禦敵。
幸而他手下小兵有一眼力好的,遠遠望見那率兵之人身穿蟒袍頭戴金冠,心中一駭,急忙提醒:「崔參軍,來人好像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
秦州參軍雙目倏睜,連忙定睛細觀,果然觀出率兵之人貴氣非凡,不由得急聲下令,吩咐眾人速速列隊恭迎,又讓人速去府衙將此事稟報知府大人。
而姜幼安則在看清秦州城牆外尚未收殮的屍體和滿地血水時勒馬急停,戰火已生,將士枉死,她到底還是來遲一步。
秦州參軍見狀急迎上前,率城牆內外府兵跪地叩首:「臣秦州參軍崔建章
參見太子殿下!」
隨他聲起,眾府兵亦齊聲高喝:「參見太子殿下——」
姜幼安聞聲斂神:「眾將士快快請起!」又翻身下馬虛扶起秦州參軍:「崔參軍不必多禮,孤有要事相詢,還請崔參軍如實相告。」
秦州參軍受寵若驚,立即拱手作揖道:「凡臣知曉之事,臣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姜幼安:「鎮遠軍如今可在秦州城?」
崔參軍:「稟殿下,今日卯時,助秦州衛城的鎮遠軍三千將士與周統領所率大軍匯合後便隨大軍往西追討謝賊去了。」
三千將士?姜幼安鳳眸微眯,略略思襯後瞭然,謝崢不會停在秦州,蕭無衍也絕不會放任他率軍西逃。
須臾,她問:「可有伏兵?」
崔參軍猶疑片刻,輕輕垂眼道:「伏兵僅有千餘人,微臣和知府大人已奉周統領之命將其押入秦州大牢……殿下,他們乃是受謝賊矇騙才犯下此大錯,周統領率軍離開秦州前,曾吩咐微臣和知府大人不可苛待他們,究竟如何處置,還要待討逆之事塵埃落定再由聖上定奪。」
姜幼安聞言鳳眸微挑,靜觀崔建章
片刻後才道:「若非逆賊叛亂,秦州怎會遭此大難,崔參軍難道也認同周統領所言?」
崔參軍方才說出那番話時心中便開始發慌,這會兒聽見太子反問額角更是浸出冷汗,忽地跪地道:「殿下恕罪,臣絕非要為逆賊求情,只是微臣聽聞,謝家軍將士亦是被謝賊唬騙才犯下大錯,若、若當真能對他們從輕發落,饒其性命,那謝賊或失軍心,於討逆也……或有助益。」
姜幼安聽罷微默。
她並無要殺伏兵之意,只是如今腳下鮮血遍地,其中不免秦州府兵與鎮遠軍將士的血,朝廷若輕言原諒,那這些為護衛大燕安定或死或傷的將士又該如何作響?
幸而秦州將士心懷大義,倒是她小人之心了。
姜幼安心神稍緩,面上卻不顯,只沉聲道:「崔參軍言之有理,既如此,孤便給他們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
謝長河率兵禍亂秦州為謝家軍爭到三個時辰的修整時間,日暮交換,奔逃三天三夜的謝家軍終於穿過定西,出城後,大軍長途跋涉士氣萎靡,謝崢不得不下令在城外山林安營紮寨,稍作休息。
另一廂,繞路追擊的蕭無衍亦率兵進入定西城,直奔定西知府衙中,將謝崢假傳聖旨謀逆之事悉數告知,又令定西知府速召定西府兵前去閔州傳信。
無論如何,他們必須要在謝崢穿過閔州之前將其攔截。
連日行軍,鎮遠軍將士此時亦勞累不堪,全憑著
一口氣硬撐。
蕭無衍吩咐副將率兵修整一夜,他則與定西參軍一起率府兵先行前往閔州。
副將不肯應允:「侯爺,出征前裴大夫、顧將軍、還有蕭陸都千叮萬囑,讓屬下務必照顧好您,今夜屬下隨李參軍去閔州,您務必要留在府衙睡上一覺。」
蕭無衍聞言並不爭辯,只沉沉看向副將:「你若不聽軍令,便先去領二十軍棍。」
副將卻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只要侯爺今晚好生歇息,待擒住謝賊,莫說二十軍棍,便是四十軍棍屬下也受。」
蕭無衍:「莫在這兒刷嘴皮子,真想挨軍棍,本侯現在就成全你,來人——」
副將一聽也急了,他不怕挨軍棍,但侯爺若真因擒謝賊熬壞了身子他這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不由脫口而出:「侯爺!您不聽屬下勸告但總要聽太子殿下的吧!」
蕭無衍面色倏凜,冷冷盯向副將:「太子?」
副將叫這眼神嚇了一跳,莫名心虛道:「是、是顧將軍這般交待的,他說太子殿下與侯爺交情甚篤,您剛回長安太子殿下便將您召去東宮親口囑咐您好生修養,那太子殿下金口玉令、一言九鼎,您總不能一離開長安就不聽太子諭令……」
說著說著,副將心裡逐漸沒底,聲音也越來越低。
這種胡攪蠻纏要挾侯爺的事他從未做過,再說太子殿下山高路遠這話恐怕真沒什麼用……
不想念頭剛剛閃過,耳邊竟忽聞侯爺一聲低嘆:「罷了,本侯便歇一個時辰,但一個時辰後本侯定要去閔州。」
副將一怔,旋即大喜:「是!屬下遵命!」
一個時辰便一個時辰,也許一個時辰後李拓那廝就帶援軍趕來了呢。
第112章
大結局(中)
侯爺帶他們追擊逆賊繞了遠路,但若李拓順利行軍,率兵自秦州城內穿行,那麼今日也該入城了。
只是他們再過兩縣便可出城,卻不知李拓那廝到了何處?
這般想著,副將悄悄找到定西知府,假意提醒道:「周統領所率禁軍如今想必也快到定西城了,梁知府可要早做準備。」
定西知府這兩日前腳剛恭恭敬敬地迎送完東興侯,後腳便心驚膽戰地迎來鎮遠軍,自知曉東興侯攻打西梁之言竟是假傳聖旨,他這顆心就一直吊在嗓子眼沒下來過。
輕信逆賊,甚至在逆賊離開定西城時送與他大量錢帛,聖上若是怪罪下來,他就是有九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是以這會兒副將一提醒,梁知府瞬間便了悟:「是,多謝陳將軍,下官定在周統領來定西府衙前備妥糧草。」
金玉錢帛梁知府是不敢送了,周統領是聖上身邊的人,他可不敢公然拿銀錢行賄,但為討逆大軍多備糧食卻是分內之事無可指摘,希望將來聖上能看在他及時送糧草的份上,對梁氏一族從輕發落啊。
這般想著,梁知府轉身便喚來衙役命其去查禁軍如今到了何處。
陳將軍見狀心滿意足地回了侯爺小憩的後衙。
然而一個時辰倏忽而逝,那廂被知府大人派出去探尋消息的衙役卻還沒半點消息,陳將軍守在侯爺小憩的廂房外,猶豫許久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到廂房前敲門。
不想他才剛抬起手,房門竟「吱呀」一聲開了,就見侯爺身穿盔甲自內而出,蒼白臉色不僅未有消減反而愈顯虛弱,也不知這一個時辰究竟有沒有好生歇息?
陳將軍擔心不已:「侯爺,您再多歇兩個時辰吧?李拓肯定正往咱們這兒趕,咱們不如先跟他匯合再追擊謝賊?」
然而不管他說什麼,侯爺都不在理會,只當他的話是耳旁風,哪怕他後頭故技重施又抬出太子來侯爺也依然不為所動。
陳將軍一路勸的口乾舌燥,最後終於心死閉上嘴巴。
蕭無衍耳邊終於清靜,出衙後,他先看過定西參軍召集到衙前的千人騎兵,而後才淡淡瞥一眼陳將軍道:「兩個時辰後務必率大軍趕去閔州,倘若我們當真能快謝崢一步,這便是攔住他的最後機會。」
陳將軍倏而正色:「是!屬下定不辱命!」
翌日,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陳將軍便率鎮遠軍離開了定西。
而在他離開定西前,定西知府派去探消息的衙役亦返回府衙,奉太子令向定西知府和陳將軍呈上「周統領率禁軍入城」、「李拓將軍生擒逆賊謝長河」以及「太子殿下兵不血刃收服叛軍」等重要軍情。
三個消息一個比一個振奮軍心,陳將軍喜不自勝,太子殿下親征討逆,這回總算有人能管住侯爺。
不過開心過後,陳將軍心底又隱隱生出擔憂,太子能命侯爺修養身體自然是好,但若打起仗來,太子也跟侯爺對著幹那可就不好了……
這般想著,陳將軍喜憂參半地率鎮遠軍趕去閔州。
一個時辰後,太子等人趕到定西府衙時定西城內已經沒有任何屬於鎮遠軍的痕跡。
姜幼安召來定西知府問話:「鎮遠侯何時去的閔州?」
梁知府戰戰兢兢回道:「啟、啟稟太子,昨夜子時。」<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