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看到那群鳥,喬不由得連聲誇讚主人,把“維多利亞號”設計成兩個氣球的主意太妙了。
“要是只有一個氣囊,誰知道我們這會兒在什麼地方?”他說,“這第二個氣球,就和船上的救生艇沒什麼兩樣。萬一遇難,隨時可以乘上它逃生。”
“朋友,你說得有道理。只是我們的救生艇讓我有點擔心。它比不上一艘船。”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甘迺迪問。
“我是說,新‘維多利亞號’沒有原來的好。不知是因為日曬雨淋塔夫綢布料太陳舊了,還是上面塗的馬來樹膠被蛇形管的熱氣烤得太久有點老化,我發現氣球有些漏氣。當然,到目前為止,這還不算多麼嚴重,但是畢竟要引起我們的警惕。氣球上升的高度有越來越低的趨勢,因此,為了把氣球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上,我不得不使氫氣儘可能地膨脹。”
“見鬼!”甘迺迪叫道,“我看,想補救也沒有辦法了。”
“是的,親愛的甘迺迪,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最好抓緊趕路,甚至夜間也儘量避免停下來。”
“我們離海岸還很遠嗎?”喬問。
“離哪個海岸,小伙子?我們怎麼知道命運將把我們帶往何處?我現在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還要往西400英里才是廷巴克圖。”
“我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到那兒?”
“如果一直順風的話,我估計星期二傍晚可以到。”
“這麼說,我們比那支駱駝商隊到的早。”喬指指下面拉成長隊在沙漠裡蜿蜒前行的人和牲畜,說。
弗格森和甘迺迪在吊籃邊俯身觀看。只見下面走著一支人畜龐雜的大隊伍,其中光駱駝就有150多頭。這支隊伍是從廷巴克圖到塔菲萊去的。這一趟靠每頭駱駝背上的500斤貨物,隊伍中每個人可賺12個金穆特卡爾(相當於125法郎)。所有的駱駝,尾巴下面都掛著一個小袋子。那是用來收集駱駝糞的,因為在沙漠中,駱駝糞是唯一靠得住的燃料。
圖瓦雷格人的駱駝是最優良的品種。它們可以3天甚至7天一口水不喝,或者2天不吃一點東西。它們跑起來比馬還要快,而且聰明、聽話,服從嚮導“克阿比”的指揮。在當地提起“梅阿利①”沒有不知道的。
①即“單峰駝”。
在博士介紹這些雜聞趣事時,獵人和喬注視著那群男女老幼在似動非動的流沙中艱難地跋涉。地面上凋謝的枯草和潺弱的灌木叢疏疏落落,難以遏制住沙子的流動。隊伍剛一走過,留下的足跡幾乎立即就被風沙掩平了。
喬不明白阿拉伯人在茫茫沙漠中怎麼能知道往哪兒走,如何找得到散落在無垠荒僻處的水井。
“大自然賦予了阿拉伯人一種無與倫比的辨路本能。”博士答道,“歐洲人弄不清方向的地方,他們毫不猶豫地就能辨清東西南北。一塊毫無意義的石頭、一粒石子、一叢小草、沙子顏色的細微差異,這些都足以使他們清楚自己該往哪兒走。夜裡,他們就根據北極星來認路。他們每小時前進不超過2英里,而且中午最熱的時候,還要停下來休息。這樣,你們可以估計出,穿越900多英里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需要花多少時間了。”
此時,“維多利亞號”已經從阿拉伯人驚訝的目光中消失了。看到氣球飛得那麼快,這些阿拉伯人不知道有多羨慕呢。天黑時,“維多利亞號”飛過了東經2度20分地區。一個晚上,他們又走了1度多的路。
星期一,天氣完全變了,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氣球和吊籃淋濕後重了不少,因此,既要頂得住滂沱大雨的襲擊,又要對付氣球額外增加的重量。正是這無休止的大雨才使這一地區形成了許多獨一無二的沼澤地和泥塘。地面上又見到了金合歡樹、猴麵包樹、羅望子樹和其他植物。
桑海國到了。這個地區的房頂都是向後傾斜的,如同亞美尼亞人的無邊軟帽。大山很少,但有一些僅僅算得上丘嶺的小山。山丘間有許多細谷和天然水庫。珠雞鳥和沙錐鳥在那裡來回飛翔。一股股洶湧的激流把路截得支離破碎。當地人只好攀緊藤蔓,從一棵樹盪到另一棵樹越過水麵。再往前,小樹林被莽莽叢林所代替。林中生活著鈍吻鱷、河馬和犀牛。
“我們路上沒有耽擱,很快就要看到尼日河了。”博士說,“越靠近大河,地面的外貌變化越大。恰當地說來,這些奔騰不息的大河就是一條條推動社會發展的‘前進大道’。它們每到一地,首先帶去植物,然後送去文明。可以說,尼日河在它2500英里長的行程中,沿途孕育了非洲最大的城市。”
“主人,您這麼說,倒使我想起了那位對上帝大唱頌歌的大人物的故事。他讚美說,上帝注意到了使大河從大城市流過!”喬插話道。
中午時分,“維多利亞號”從一個小鎮上空飛過。小鎮名叫加奧,過去曾是一個重要的首府。現在,鎮上只有幾座破舊的茅屋。
“巴爾特博士回延巴克圖時,就是從這兒橫渡尼日河的。”博士指出,“這就是那條古代文化中很有名的大河。它可以與尼羅河相媲美,被異教徒說成是從天上流下來的。同尼羅河一樣,尼日河招致了歷代地理學家的注意。許多人為考察尼日河獻身。人數可能比為考察尼羅河而犧牲的還要多。”
“要是只有一個氣囊,誰知道我們這會兒在什麼地方?”他說,“這第二個氣球,就和船上的救生艇沒什麼兩樣。萬一遇難,隨時可以乘上它逃生。”
“朋友,你說得有道理。只是我們的救生艇讓我有點擔心。它比不上一艘船。”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甘迺迪問。
“我是說,新‘維多利亞號’沒有原來的好。不知是因為日曬雨淋塔夫綢布料太陳舊了,還是上面塗的馬來樹膠被蛇形管的熱氣烤得太久有點老化,我發現氣球有些漏氣。當然,到目前為止,這還不算多麼嚴重,但是畢竟要引起我們的警惕。氣球上升的高度有越來越低的趨勢,因此,為了把氣球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上,我不得不使氫氣儘可能地膨脹。”
“見鬼!”甘迺迪叫道,“我看,想補救也沒有辦法了。”
“是的,親愛的甘迺迪,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最好抓緊趕路,甚至夜間也儘量避免停下來。”
“我們離海岸還很遠嗎?”喬問。
“離哪個海岸,小伙子?我們怎麼知道命運將把我們帶往何處?我現在所能告訴你的,就是還要往西400英里才是廷巴克圖。”
“我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到那兒?”
“如果一直順風的話,我估計星期二傍晚可以到。”
“這麼說,我們比那支駱駝商隊到的早。”喬指指下面拉成長隊在沙漠裡蜿蜒前行的人和牲畜,說。
弗格森和甘迺迪在吊籃邊俯身觀看。只見下面走著一支人畜龐雜的大隊伍,其中光駱駝就有150多頭。這支隊伍是從廷巴克圖到塔菲萊去的。這一趟靠每頭駱駝背上的500斤貨物,隊伍中每個人可賺12個金穆特卡爾(相當於125法郎)。所有的駱駝,尾巴下面都掛著一個小袋子。那是用來收集駱駝糞的,因為在沙漠中,駱駝糞是唯一靠得住的燃料。
圖瓦雷格人的駱駝是最優良的品種。它們可以3天甚至7天一口水不喝,或者2天不吃一點東西。它們跑起來比馬還要快,而且聰明、聽話,服從嚮導“克阿比”的指揮。在當地提起“梅阿利①”沒有不知道的。
①即“單峰駝”。
在博士介紹這些雜聞趣事時,獵人和喬注視著那群男女老幼在似動非動的流沙中艱難地跋涉。地面上凋謝的枯草和潺弱的灌木叢疏疏落落,難以遏制住沙子的流動。隊伍剛一走過,留下的足跡幾乎立即就被風沙掩平了。
喬不明白阿拉伯人在茫茫沙漠中怎麼能知道往哪兒走,如何找得到散落在無垠荒僻處的水井。
“大自然賦予了阿拉伯人一種無與倫比的辨路本能。”博士答道,“歐洲人弄不清方向的地方,他們毫不猶豫地就能辨清東西南北。一塊毫無意義的石頭、一粒石子、一叢小草、沙子顏色的細微差異,這些都足以使他們清楚自己該往哪兒走。夜裡,他們就根據北極星來認路。他們每小時前進不超過2英里,而且中午最熱的時候,還要停下來休息。這樣,你們可以估計出,穿越900多英里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需要花多少時間了。”
此時,“維多利亞號”已經從阿拉伯人驚訝的目光中消失了。看到氣球飛得那麼快,這些阿拉伯人不知道有多羨慕呢。天黑時,“維多利亞號”飛過了東經2度20分地區。一個晚上,他們又走了1度多的路。
星期一,天氣完全變了,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氣球和吊籃淋濕後重了不少,因此,既要頂得住滂沱大雨的襲擊,又要對付氣球額外增加的重量。正是這無休止的大雨才使這一地區形成了許多獨一無二的沼澤地和泥塘。地面上又見到了金合歡樹、猴麵包樹、羅望子樹和其他植物。
桑海國到了。這個地區的房頂都是向後傾斜的,如同亞美尼亞人的無邊軟帽。大山很少,但有一些僅僅算得上丘嶺的小山。山丘間有許多細谷和天然水庫。珠雞鳥和沙錐鳥在那裡來回飛翔。一股股洶湧的激流把路截得支離破碎。當地人只好攀緊藤蔓,從一棵樹盪到另一棵樹越過水麵。再往前,小樹林被莽莽叢林所代替。林中生活著鈍吻鱷、河馬和犀牛。
“我們路上沒有耽擱,很快就要看到尼日河了。”博士說,“越靠近大河,地面的外貌變化越大。恰當地說來,這些奔騰不息的大河就是一條條推動社會發展的‘前進大道’。它們每到一地,首先帶去植物,然後送去文明。可以說,尼日河在它2500英里長的行程中,沿途孕育了非洲最大的城市。”
“主人,您這麼說,倒使我想起了那位對上帝大唱頌歌的大人物的故事。他讚美說,上帝注意到了使大河從大城市流過!”喬插話道。
中午時分,“維多利亞號”從一個小鎮上空飛過。小鎮名叫加奧,過去曾是一個重要的首府。現在,鎮上只有幾座破舊的茅屋。
“巴爾特博士回延巴克圖時,就是從這兒橫渡尼日河的。”博士指出,“這就是那條古代文化中很有名的大河。它可以與尼羅河相媲美,被異教徒說成是從天上流下來的。同尼羅河一樣,尼日河招致了歷代地理學家的注意。許多人為考察尼日河獻身。人數可能比為考察尼羅河而犧牲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