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頁
鄭太后:「母后不懂這些。」她像是隨意又像是準備了好久:「皇兒,你給母后請個女夫子吧,母后也想讀讀書習習字,好不好?」她從前倒也央求皇帝讓她習了幾天字,但後來心思不在上面,荒廢了。
小皇帝很驚訝:「母后……是覺得宮裡頭無趣嗎?」以後要學那些太妃們抄寫佛經嗎。
鄭太后說道:「今年你父皇剛去,元日沒有辦宮宴,等三年後出了孝期,母后要和你一起見朝臣,你想啊,他們個個都是飽學之士談吐不凡,要是母后在宮宴上聽不懂他們說話,豈不是給你丟臉?」
小皇帝哭笑不得:「好好好,過一陣子就給母后請個女夫子,讓母后念書。」
忽然。
外頭傳來「咚」的一聲,旋即傳來幾聲嚎啕大哭,原是沈明彰摔下去跌倒在地上哭了,娘倆連忙出來,宮女已將小丫頭扶了起來:「娘娘,陛下,奴婢該死。」
鄭太后把哭花了臉的沈明彰抱起來:「你老實一會兒罷。」
小皇帝見她把太后身上蹭得都是黑印子,又氣又好笑:「等你長大了再讓沈相和史將軍揍你。」
小丫頭止住哭聲一挑眉,氣鼓鼓地對他磨了磨新出的乳牙。
好在習武的時辰到了,史玉皎已在校場上候著,小皇帝習武去了,等他們操練完,史玉皎來接沈明彰,鄭太后又留她們娘倆坐會兒:「聽說沈相打小養了條狗,明彰出生後才不在了。」
「呀,這點兒小事都傳到太后娘娘耳朵里了,」史玉皎微愕:「是,有這麼回事。」
鄭太后給左右擺擺手,兩個宮女出去,一會兒又提了個籃子進來,裡面裝著一條臘腸幼犬,圓頭圓腦,又憨又機靈,她說道:「帶回去給明彰養著玩兒吧。」
史玉皎見沈明彰已將小犬撈起來抱在手上了,只得拉著女兒謝恩:「謝太后娘娘。」
鄭太后搖搖頭:「說多少次了,史將軍用不著這麼客氣。」
……
六月天氣熱起來,一日沈持去翰林院,見院中地方緊張,新科進士們擠在一團辦差,盛夏里非常辛勞,遂上書皇帝在宮中另設弘文館,從翰林院優中選優,擇數十人日夜輪流值守,要是小皇帝下朝之後有什麼事情,或者緊急奏摺送往宮中,可以召這些人來商議對策,對朝政做出決斷,甚至興致來了還可以與他們「暢文辭而詠風雅」,吟詩作對……說白了,相當於給小皇帝選一批私人幕僚,既能讓小皇帝慢慢學著主政,又能分散左右丞相的權力,還能集思廣益,幾乎是個三全其美,不,四全其美,畢竟誰能入弘文館,時常伴君左右,於日後的仕途那是再有助益不過的。消息一出,有人摩拳擦掌準備一展抱負,還有人恨不得自己晚生些時候,遺憾怎麼就沒趕上這大好的機會呢。
而對沈持而言,一陣子後,小皇帝習慣或者發掘這些英才輔佐的好處,才不會過分依賴他。
不過,對於開設弘文館,又有人解讀為沈持怕樹大招風功高蓋主,用這種方式將權力遣散出去,免得招來小皇帝的忌憚。
可對於當事人沈持和小皇帝來說,他們從來沒功夫去想這些事,一個每日睡不足,得空想打個盹,一個忙得像陀螺,只想趕緊栽培一撥賢士幫著幹活。
所幸弘文館很快順利開設,選進去的英才個頂個的管用,他終能偶爾躺平一日半日。
上天眷顧大昭朝,新皇登基三年以來風調雨順,外無戰事內無饑饉,國庫里的銀子漸漸堆積如山,民間百姓家中的米麵新糧進來舊糧還未吃完,常有百姓到處借狸奴抓老鼠看糧倉……
在江南等本就富饒之地,已初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④」的太平盛世之象。
而這年,懷佑四年對沈持來說,卻是個奔波之年。
九月秋風乍起時,他的祖父沈山過世,享年八十七歲,高壽。他告了假,帶全家回秦州府祿縣奔喪。
至親過世,對於官員來說,還涉及丁憂一事,所謂丁憂,是說官員在家中親喪時辭官守孝,在當朝,丁憂屬於自願,你想辭官便辭了去守孝,不想的話,奔喪後繼續當你的官,不作為攻訐他人的理由,是以丁不丁憂全看自己想不想。
但是令所有人震驚的是,沈持上書請求辭官,回鄉丁憂三年。
皇帝時年十七,已能親政,但他看到摺子後還是很慌,拉著沈持的衣袖:「沈相,你走了朕心裡沒底,何況三年太久了,朕和母后都離不開你。」或許是習慣了猶如定海神針一樣的沈持在朝,又或許,還有種別的情愫吧,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沈持:「陛下說笑了,陛下知人善任從善如流又聰慧至極,親政沒什麼可憂慮的。」
小皇帝十五歲之後他便不再說教,免得爹味太濃惹人嫌棄。
「朕還有很多事情要沈相做主呢,」小皇帝見留人不成,又拿出撒潑打滾的耍賴姿態:「朕還未選皇后,還未成家。」
沈持:「……」
第264章
這是想媳婦兒了?不對啊陛下, 你不是找錯人了,該找鄭太后說去才是。
沈持在心裡嘀咕兩下:「陛下,或許……」他有點頭大地說道:「您該去問問太后娘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小皇帝的婚事好似輪不到他張羅吧。
小皇帝眼神閃爍:「沈相你是知道的,太后鳳體欠安, 朕哪裡敢擾她靜養。」
沈持遲疑了片刻:「……陛下可有中意的女郎?臣願意前往說媒,為陛下提親。」
「朕……」小皇帝不好意思地笑了:「還未曾見過什么女郎。」
沈持:「那陛下往後多留意著。」小皇帝好像心思又不在娶親上面, 話又繞回來了:「沈相奔喪後儘早回朝吧,說不準朕明兒就有中意的女郎了, 隨時得麻煩沈相去提親呢。」
頓了一頓他又說道:「對了, 朕打算誥封沈家祖父母, 沈相稍後,朕這就擬旨。」
他打算封已故的沈山為正三品的通議大夫, 沈煌為從三品中議大夫, 其夫人隨丈夫晉為同品階的誥命夫人。
「陛下,臣現下正在風口浪尖上, 」沈持說道:「請陛下不要再給臣以及沈家錦上添花了, 否則坊間又要起議論, 他日臣自會找陛下討要。」
小皇帝狡猾一笑:「朕可以答應沈相,不過沈相也要答應朕,三個月之內回朝,行不行?」
沈持:「……」他算是瞧出來了, 什麼急著娶媳婦兒, 要給沈家誥封, 全是找藉口不讓他丁憂守孝。
實在拗不過這位小祖宗,他只好答應年底之前回京,接著鞠躬盡瘁當牛馬。
……
在一個霜風吹客衣, 紅葉傍人飛的九月仲秋日,在京的沈家一家老少頭上纏著孝布,乘坐馬車快馬加鞭往家中趕。除了沈月外,沈瑩、沈知朵嫁人後都添了兒女,三五個年幼的孩子坐在一輛馬車裡,出了京城就在路上打鬧起來,一點兒都不理會大人們嚴肅哀傷的神色,嘰嘰喳喳的猶如出門遊玩那般歡快。
而在另一輛馬車裡,沈煌則哭得不能自己,嗓子是啞的,眼神是直的……
沈持、史玉皎騎馬走在最前頭,夫婦二人同樣是一言不發。日夜兼程五日後進了秦州府,他們一行人穿著常服,稍事歇息後立即動身上路,謝絕一切拜訪。
回到祿縣,街肆上的場景與他二十多年前離開時相比,人多了更喧囂了,百姓的穿著瞧著也更光鮮了。
沈家的馬車穿過市井,有眼神好的街坊認出沈持來,駐足高喊:「沈相爺?是沈相爺回來吧?」
沈持從馬上下來對他們作揖行禮,啞聲道:「是在下。」
知道他是回鄉奔喪的,街坊鄉親們趕緊讓開路:「相爺節哀啊。」
沈持點點頭,又翻身上馬打馬而過。
回到沒玉村村口,遠遠就看見沈宅上面懸掛著白幡,眾人的眼淚一下子流出來,到了沈宅門口,老劉氏在大兒子沈文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迎出來,沈煌夫婦、沈持、沈月、沈瑩、沈知朵等小輩們走到近前跪下去先哭了一通。
也不知是不是人活到一定歲數就什麼都看透了,他奶老劉氏看上去並不怎麼悲傷,哭完擦乾眼淚招呼沈明彰幾個小輩:「你們都叫什麼名字,幾歲了?」
沈明彰喊了她一聲「太奶奶」,餘下的孩子喊「太姥姥」,把個老劉氏欣喜得又抹起了眼淚。
沈家宅子裡最顯眼的地方擺著的是沈持縣試、鄉試、會試高中的喜報,上面懸著他狀元及第的匾額,沈山在世的時候每日清晨起來都要將這些當成傳家寶仔細擦拭得一塵不染,縱然時光過去二十多年,依舊嶄新如故。
沈持忽然繃不住,哭了。
史玉皎過來拍拍他的肩頭:「節哀。」
按照沒玉村的說法,沈山這輩子福祿壽全了——看人家孫子的官位,遲早要誥封,是喜喪,是以辦喪事的時候用喜樂吹吹打打為他送行,或許是調子太輕快,沖淡了沈家人的哀傷,過完頭七,便見沈家從京城來的小輩們出門到田間撒野去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小皇帝很驚訝:「母后……是覺得宮裡頭無趣嗎?」以後要學那些太妃們抄寫佛經嗎。
鄭太后說道:「今年你父皇剛去,元日沒有辦宮宴,等三年後出了孝期,母后要和你一起見朝臣,你想啊,他們個個都是飽學之士談吐不凡,要是母后在宮宴上聽不懂他們說話,豈不是給你丟臉?」
小皇帝哭笑不得:「好好好,過一陣子就給母后請個女夫子,讓母后念書。」
忽然。
外頭傳來「咚」的一聲,旋即傳來幾聲嚎啕大哭,原是沈明彰摔下去跌倒在地上哭了,娘倆連忙出來,宮女已將小丫頭扶了起來:「娘娘,陛下,奴婢該死。」
鄭太后把哭花了臉的沈明彰抱起來:「你老實一會兒罷。」
小皇帝見她把太后身上蹭得都是黑印子,又氣又好笑:「等你長大了再讓沈相和史將軍揍你。」
小丫頭止住哭聲一挑眉,氣鼓鼓地對他磨了磨新出的乳牙。
好在習武的時辰到了,史玉皎已在校場上候著,小皇帝習武去了,等他們操練完,史玉皎來接沈明彰,鄭太后又留她們娘倆坐會兒:「聽說沈相打小養了條狗,明彰出生後才不在了。」
「呀,這點兒小事都傳到太后娘娘耳朵里了,」史玉皎微愕:「是,有這麼回事。」
鄭太后給左右擺擺手,兩個宮女出去,一會兒又提了個籃子進來,裡面裝著一條臘腸幼犬,圓頭圓腦,又憨又機靈,她說道:「帶回去給明彰養著玩兒吧。」
史玉皎見沈明彰已將小犬撈起來抱在手上了,只得拉著女兒謝恩:「謝太后娘娘。」
鄭太后搖搖頭:「說多少次了,史將軍用不著這麼客氣。」
……
六月天氣熱起來,一日沈持去翰林院,見院中地方緊張,新科進士們擠在一團辦差,盛夏里非常辛勞,遂上書皇帝在宮中另設弘文館,從翰林院優中選優,擇數十人日夜輪流值守,要是小皇帝下朝之後有什麼事情,或者緊急奏摺送往宮中,可以召這些人來商議對策,對朝政做出決斷,甚至興致來了還可以與他們「暢文辭而詠風雅」,吟詩作對……說白了,相當於給小皇帝選一批私人幕僚,既能讓小皇帝慢慢學著主政,又能分散左右丞相的權力,還能集思廣益,幾乎是個三全其美,不,四全其美,畢竟誰能入弘文館,時常伴君左右,於日後的仕途那是再有助益不過的。消息一出,有人摩拳擦掌準備一展抱負,還有人恨不得自己晚生些時候,遺憾怎麼就沒趕上這大好的機會呢。
而對沈持而言,一陣子後,小皇帝習慣或者發掘這些英才輔佐的好處,才不會過分依賴他。
不過,對於開設弘文館,又有人解讀為沈持怕樹大招風功高蓋主,用這種方式將權力遣散出去,免得招來小皇帝的忌憚。
可對於當事人沈持和小皇帝來說,他們從來沒功夫去想這些事,一個每日睡不足,得空想打個盹,一個忙得像陀螺,只想趕緊栽培一撥賢士幫著幹活。
所幸弘文館很快順利開設,選進去的英才個頂個的管用,他終能偶爾躺平一日半日。
上天眷顧大昭朝,新皇登基三年以來風調雨順,外無戰事內無饑饉,國庫里的銀子漸漸堆積如山,民間百姓家中的米麵新糧進來舊糧還未吃完,常有百姓到處借狸奴抓老鼠看糧倉……
在江南等本就富饒之地,已初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④」的太平盛世之象。
而這年,懷佑四年對沈持來說,卻是個奔波之年。
九月秋風乍起時,他的祖父沈山過世,享年八十七歲,高壽。他告了假,帶全家回秦州府祿縣奔喪。
至親過世,對於官員來說,還涉及丁憂一事,所謂丁憂,是說官員在家中親喪時辭官守孝,在當朝,丁憂屬於自願,你想辭官便辭了去守孝,不想的話,奔喪後繼續當你的官,不作為攻訐他人的理由,是以丁不丁憂全看自己想不想。
但是令所有人震驚的是,沈持上書請求辭官,回鄉丁憂三年。
皇帝時年十七,已能親政,但他看到摺子後還是很慌,拉著沈持的衣袖:「沈相,你走了朕心裡沒底,何況三年太久了,朕和母后都離不開你。」或許是習慣了猶如定海神針一樣的沈持在朝,又或許,還有種別的情愫吧,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沈持:「陛下說笑了,陛下知人善任從善如流又聰慧至極,親政沒什麼可憂慮的。」
小皇帝十五歲之後他便不再說教,免得爹味太濃惹人嫌棄。
「朕還有很多事情要沈相做主呢,」小皇帝見留人不成,又拿出撒潑打滾的耍賴姿態:「朕還未選皇后,還未成家。」
沈持:「……」
第264章
這是想媳婦兒了?不對啊陛下, 你不是找錯人了,該找鄭太后說去才是。
沈持在心裡嘀咕兩下:「陛下,或許……」他有點頭大地說道:「您該去問問太后娘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小皇帝的婚事好似輪不到他張羅吧。
小皇帝眼神閃爍:「沈相你是知道的,太后鳳體欠安, 朕哪裡敢擾她靜養。」
沈持遲疑了片刻:「……陛下可有中意的女郎?臣願意前往說媒,為陛下提親。」
「朕……」小皇帝不好意思地笑了:「還未曾見過什么女郎。」
沈持:「那陛下往後多留意著。」小皇帝好像心思又不在娶親上面, 話又繞回來了:「沈相奔喪後儘早回朝吧,說不準朕明兒就有中意的女郎了, 隨時得麻煩沈相去提親呢。」
頓了一頓他又說道:「對了, 朕打算誥封沈家祖父母, 沈相稍後,朕這就擬旨。」
他打算封已故的沈山為正三品的通議大夫, 沈煌為從三品中議大夫, 其夫人隨丈夫晉為同品階的誥命夫人。
「陛下,臣現下正在風口浪尖上, 」沈持說道:「請陛下不要再給臣以及沈家錦上添花了, 否則坊間又要起議論, 他日臣自會找陛下討要。」
小皇帝狡猾一笑:「朕可以答應沈相,不過沈相也要答應朕,三個月之內回朝,行不行?」
沈持:「……」他算是瞧出來了, 什麼急著娶媳婦兒, 要給沈家誥封, 全是找藉口不讓他丁憂守孝。
實在拗不過這位小祖宗,他只好答應年底之前回京,接著鞠躬盡瘁當牛馬。
……
在一個霜風吹客衣, 紅葉傍人飛的九月仲秋日,在京的沈家一家老少頭上纏著孝布,乘坐馬車快馬加鞭往家中趕。除了沈月外,沈瑩、沈知朵嫁人後都添了兒女,三五個年幼的孩子坐在一輛馬車裡,出了京城就在路上打鬧起來,一點兒都不理會大人們嚴肅哀傷的神色,嘰嘰喳喳的猶如出門遊玩那般歡快。
而在另一輛馬車裡,沈煌則哭得不能自己,嗓子是啞的,眼神是直的……
沈持、史玉皎騎馬走在最前頭,夫婦二人同樣是一言不發。日夜兼程五日後進了秦州府,他們一行人穿著常服,稍事歇息後立即動身上路,謝絕一切拜訪。
回到祿縣,街肆上的場景與他二十多年前離開時相比,人多了更喧囂了,百姓的穿著瞧著也更光鮮了。
沈家的馬車穿過市井,有眼神好的街坊認出沈持來,駐足高喊:「沈相爺?是沈相爺回來吧?」
沈持從馬上下來對他們作揖行禮,啞聲道:「是在下。」
知道他是回鄉奔喪的,街坊鄉親們趕緊讓開路:「相爺節哀啊。」
沈持點點頭,又翻身上馬打馬而過。
回到沒玉村村口,遠遠就看見沈宅上面懸掛著白幡,眾人的眼淚一下子流出來,到了沈宅門口,老劉氏在大兒子沈文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迎出來,沈煌夫婦、沈持、沈月、沈瑩、沈知朵等小輩們走到近前跪下去先哭了一通。
也不知是不是人活到一定歲數就什麼都看透了,他奶老劉氏看上去並不怎麼悲傷,哭完擦乾眼淚招呼沈明彰幾個小輩:「你們都叫什麼名字,幾歲了?」
沈明彰喊了她一聲「太奶奶」,餘下的孩子喊「太姥姥」,把個老劉氏欣喜得又抹起了眼淚。
沈家宅子裡最顯眼的地方擺著的是沈持縣試、鄉試、會試高中的喜報,上面懸著他狀元及第的匾額,沈山在世的時候每日清晨起來都要將這些當成傳家寶仔細擦拭得一塵不染,縱然時光過去二十多年,依舊嶄新如故。
沈持忽然繃不住,哭了。
史玉皎過來拍拍他的肩頭:「節哀。」
按照沒玉村的說法,沈山這輩子福祿壽全了——看人家孫子的官位,遲早要誥封,是喜喪,是以辦喪事的時候用喜樂吹吹打打為他送行,或許是調子太輕快,沖淡了沈家人的哀傷,過完頭七,便見沈家從京城來的小輩們出門到田間撒野去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