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頁
太子不敢應,大太監丁吉私下裡也勸止:「萬歲爺,萬萬使不得啊。」自古天家無父子,哪一朝沒樁你死我活的宮廷秘史,萬一太子急著登基……怕對皇帝不利。
皇帝笑著搖搖頭:「太子只是年幼,不是傻。」難道不知道自個兒父皇多活幾年等他年長一些再登基更坐得穩皇位嗎。
這也是皇帝為何一直執意選年紀偏小的皇子來立儲的緣由之一,不用擔憂他盼著父皇早死給他騰地方,臨了尚能留幾分父子之情。
從此,太子來侍疾便跟睡在皇帝身側。
次年,龍祥七年的正月,皇帝忽然又病了,而且時常陷入昏沉之中,朝廷取消了當年的春闈,延遲至下一年舉行。
誰知他的病情瀝瀝淅淅反反覆覆,到龍祥八年年初更重了,春闈再一次推延。
到了這年五月份用盡天下岐黃之術依舊不見好轉,初十六夜裡,皇帝只覺得驟然精神抖擻頭腦清明,起身看見太子蕭福滿和衣而臥在榻側,喚了聲:「太子?」
蕭福滿陡然清醒,一骨碌爬下床來:「父皇怎麼起來了?可有什麼不適?」親自去倒溫水給皇帝解渴。
皇帝拉著他的手:「太子,速速下詔請沐琨老將軍回京,朕要見他。」他覺得這是迴光返照,餘下的日子不多了。
朝廷一半的兵馬在鎮國大將軍沐琨手裡,而他人在西北。
「另外,從明日起請沈相、柳大人、六部尚書,侍郎,」皇帝又說道:「還有國子監鄒大人、翰林院薛大人等人輪番進宮值守吧。」
萬一他想起什麼,也好及時交代。
太子心中悲痛,但面有平湖,按照他說的,有序著人去辦一樁樁事情。
……
是年六月二十一,皇帝蕭敏駕崩於寢宮,享年六十歲。他一生在史書上留下的著墨並不多,僅一頁乾巴巴的紙上記載,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大昭朝子民增長過四百餘萬,又有西南大片的疆土納入王治之下……
執史書之人說他築就「熙元盛世」的基石,後世學者對此頗為認同。
蕭敏乘龍升天后,城中百姓惶惶然,不知年僅十三歲的新皇能否平安登基。直到沐琨老將軍披著玄黑的斗篷騎馬悍然馳入京城,他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有他坐鎮,霄小翻不起風浪。
六月二十二日,太子蕭福滿在他的靈柩前登基即位,當是時,他穿著冕服一步步踏上太和殿的龍椅,目光老練堅毅,威嚴撲面而來,百官登時跪下山呼萬歲。
「眾卿平身。」隨即響起略帶稚嫩的少年帝王的聲音,等百官起身後,他下旨改國號為「懷佑」,取自「懷佑以寘,愫民以安。①」一句,次年即為懷佑元年,令左相沈持攝政,並主持恩科,大舉為國選士。
天下英才皆躍躍欲試次年的春闈,心中所想皆是金榜題名後能目睹素有「仁」之美譽的新帝,再與沈持同朝為官,若能得其二,此生無憾矣。
但不久後,沈持命禮部發下公文,說朝廷治國之要在於選人,此次開恩科為國選賢,倡導文以載道,要求士子筆下言之有物,摒棄佶屈聱牙,雕章逐句,華而不實的辭藻,求,才要擅長治理國家,學生須將四書五經等經義與時務結合,棄,只會空談、不懂食貨,不曾耕種稼穡之讀書人;求,憂國憂民品行高潔之士,棄,德行有虧,好異求高、以詆訕為能者……
總之,要選出一批通經致用才德皆備的良才。
第263章
公文一經昭告天下便讓文人士子們熱血沸騰, 從京城到邊陲,但凡有讀書人的地方,都能聽見對此事的高談闊論聲, 很快秋盡冬來,臘月里下了好幾場大雪, 像是送先帝蕭敏一程,又或是瑞雪兆豐年, 贈與新帝蕭福滿的祥瑞,更讓人驚喜的是到了年三十, 風雪停了, 家家戶戶守夜後在懷佑元年元日黎明時分打開家門, 只見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 太平之紫氣東來, 令人不禁要說一句:「定是個好年頭啊。」
等家中的九九消寒圖快要塗滿時,讀書人收拾行囊, 從各地提前進京赴試, 所到之處官府招待食宿, 有鄉紳還會贈趕考的人衣衫財物……那些從前不得志憤世嫉俗的也閉了嘴,只一味趕路,心中所想皆是怎樣寫出務實的文章。
等到了京城,看著街肆上車水馬龍, 商行鱗次櫛比, 有人掩面痛哭:「盛世可期, 盛世可期啊……」
這場時隔五年的恩科由沈持出任主考官,六部尚書任副主考、翰林院學士薛漵、禮部侍郎林瑄、大理寺卿馮遂等往屆三鼎甲任閱卷官,聲勢尤為浩大。
且前頭因先帝之病耽誤了科舉, 這次新帝下詔——自然是沈持的提議,杏榜酌情增加錄取名額,往年取士二百出頭,今年擬定三百餘人,彰顯朝廷廣納賢士的誠心。
從二月初九開始在國子監會試,到三月初貢士放榜後,沈持才算睡了一兩夜安穩覺,緩了口氣又率考官、閱卷官天團出殿試策論的題目,經過好幾天商議,最後這次策論的題目定為「刑賞忠厚之至論」,出自《尚書·大禹謨》之「罪疑惟輕,功疑惟重。①」。
……
三月二十五日今科策論考完之後,國子監的閱卷樓中薰香裊裊,茶香四溢。考試已進入閱卷環節,林瑄、馮遂等人負責文章初審,發現優秀文章再推薦給沈持。
閱卷的頭一日旁晚,林瑄隨機拿到一張試卷,讀了一遍後贊了一聲,又讀一遍,竟更加嘆服於這篇文章的用詞和剖析說理。在試卷中,考生層層鋪墊層層遞進地闡明君主刑罰當以懲戒後來者的理念,強調「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②」。在他看來,這篇文章文辭簡練且說理透徹,曉暢易懂又磅礴雄健,簡直「有孟軻之風」,於是如獲至寶般趕緊分享給馮遂,馮大人看了之後也叫絕,進而推薦給沈持。
沈持瀏覽良久,目光也流露出驚艷,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啊。文中有一句「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③,他不知此典出自何處,請教了林瑄才曉得,心中頗覺慚愧,只道學海無涯,天外有人。
這篇文章出自江南大族薛家的子孫薛幼成,是薛漵的族叔,大概是人小輩分大,此子不過十九歲。
再看下去,能與薛幼成文章媲美的不在少數,不同流俗的少年才俊真多。閱卷官是越看越興奮,秉燭徹夜閱卷,絲毫不知倦怠。
……
四月初放的杏榜上,三百二十位賢才高中,御街誇官那日,盛況空前。可謂繁花欲開,群星初耀,是一個碩果纍纍的季節。
之後,新科進士們陸續前往拜訪沈持,相府門前車馬盈戶。
沈持聲望鼎盛之時,詆毀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人說他是亞父,有人說他是大昭朝第一權相……
莊王蕭承稷、荊王蕭承安等人跑到小皇帝面前去說沈持的壞話:「陛下難道不擔憂沈相成為第二個霍光擅權營私嗎?」
蕭福滿要笑不笑地說道:「沈相若有二心,便不會悉心教導朕治國,從小將朕養成驕奢淫逸之昏君,等朕失去人心,他來篡權豈不是易如反掌?」
從他監國開始,沈持哪次不是將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掰開了揉碎了毫無保留地教給他,他登基不過短短數月,便在朝野之中立起了威信,名聲,要是沈持真有心擅權,怎會為他博這些。
小皇帝心說:朕只是小又不是傻,輪得到你們來挑撥離間?
兩個不怎麼熟悉的皇兄啞口無言,竟不能反駁。
小皇帝端起茶將二人攆出去,並未聲張此事,而是換上便服到臨華殿去看鄭太后,他登基後尊鄭瓊為太后,宮中的各嬪妃也都晉了太妃,暫且居住在先前各自的殿裡,並未折騰挪動。
一進臨華殿便聽見咯咯咯的笑聲,不用想,是沈明彰。
他母后愛極了沈持家的小閨女,時常接進宮裡來,有什麼好東西都賞給那小女郎,儼然跟公主蕭承頤是一般的疼愛。
小皇帝走進去,果然看見一個兩三歲梳了滿頭沖天小辮的黃毛小丫頭從台階上往下蹦,她雙手插在兩側的口袋裡,走路搖搖晃晃,臉蛋粉妝玉琢,烏溜溜的大眼睛,只是嘴角趟著口水……小手髒兮兮的,見她快要摔了,他想去接一把,小丫頭卻朝他一擺手:「讓開。」別擋著她往下蹦。
小皇帝:「……」他連忙閃過身往殿裡去了。
殿中,鄭太后穿著素淨的夾襖襦裙嫻靜地坐著,她臉色養回來一些,精神頭也見好,問他:「皇兒從哪裡過來的?」
「母后,」蕭福滿挨著她坐下:「兒子從上書房來,好累。」到底是年紀小,當了皇帝後每日不得不聽見雞叫就起床上早朝,根本睡不足。
看著他眼下的烏青,鄭太后心疼不已:「這皇帝一點兒都不好當啊。」因而當年她從未為兒子爭過儲君之位。
「可是也有一個大好處,」小皇帝閉著眼睛養神:「可以按照自己的抱負治理天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皇帝笑著搖搖頭:「太子只是年幼,不是傻。」難道不知道自個兒父皇多活幾年等他年長一些再登基更坐得穩皇位嗎。
這也是皇帝為何一直執意選年紀偏小的皇子來立儲的緣由之一,不用擔憂他盼著父皇早死給他騰地方,臨了尚能留幾分父子之情。
從此,太子來侍疾便跟睡在皇帝身側。
次年,龍祥七年的正月,皇帝忽然又病了,而且時常陷入昏沉之中,朝廷取消了當年的春闈,延遲至下一年舉行。
誰知他的病情瀝瀝淅淅反反覆覆,到龍祥八年年初更重了,春闈再一次推延。
到了這年五月份用盡天下岐黃之術依舊不見好轉,初十六夜裡,皇帝只覺得驟然精神抖擻頭腦清明,起身看見太子蕭福滿和衣而臥在榻側,喚了聲:「太子?」
蕭福滿陡然清醒,一骨碌爬下床來:「父皇怎麼起來了?可有什麼不適?」親自去倒溫水給皇帝解渴。
皇帝拉著他的手:「太子,速速下詔請沐琨老將軍回京,朕要見他。」他覺得這是迴光返照,餘下的日子不多了。
朝廷一半的兵馬在鎮國大將軍沐琨手裡,而他人在西北。
「另外,從明日起請沈相、柳大人、六部尚書,侍郎,」皇帝又說道:「還有國子監鄒大人、翰林院薛大人等人輪番進宮值守吧。」
萬一他想起什麼,也好及時交代。
太子心中悲痛,但面有平湖,按照他說的,有序著人去辦一樁樁事情。
……
是年六月二十一,皇帝蕭敏駕崩於寢宮,享年六十歲。他一生在史書上留下的著墨並不多,僅一頁乾巴巴的紙上記載,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大昭朝子民增長過四百餘萬,又有西南大片的疆土納入王治之下……
執史書之人說他築就「熙元盛世」的基石,後世學者對此頗為認同。
蕭敏乘龍升天后,城中百姓惶惶然,不知年僅十三歲的新皇能否平安登基。直到沐琨老將軍披著玄黑的斗篷騎馬悍然馳入京城,他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有他坐鎮,霄小翻不起風浪。
六月二十二日,太子蕭福滿在他的靈柩前登基即位,當是時,他穿著冕服一步步踏上太和殿的龍椅,目光老練堅毅,威嚴撲面而來,百官登時跪下山呼萬歲。
「眾卿平身。」隨即響起略帶稚嫩的少年帝王的聲音,等百官起身後,他下旨改國號為「懷佑」,取自「懷佑以寘,愫民以安。①」一句,次年即為懷佑元年,令左相沈持攝政,並主持恩科,大舉為國選士。
天下英才皆躍躍欲試次年的春闈,心中所想皆是金榜題名後能目睹素有「仁」之美譽的新帝,再與沈持同朝為官,若能得其二,此生無憾矣。
但不久後,沈持命禮部發下公文,說朝廷治國之要在於選人,此次開恩科為國選賢,倡導文以載道,要求士子筆下言之有物,摒棄佶屈聱牙,雕章逐句,華而不實的辭藻,求,才要擅長治理國家,學生須將四書五經等經義與時務結合,棄,只會空談、不懂食貨,不曾耕種稼穡之讀書人;求,憂國憂民品行高潔之士,棄,德行有虧,好異求高、以詆訕為能者……
總之,要選出一批通經致用才德皆備的良才。
第263章
公文一經昭告天下便讓文人士子們熱血沸騰, 從京城到邊陲,但凡有讀書人的地方,都能聽見對此事的高談闊論聲, 很快秋盡冬來,臘月里下了好幾場大雪, 像是送先帝蕭敏一程,又或是瑞雪兆豐年, 贈與新帝蕭福滿的祥瑞,更讓人驚喜的是到了年三十, 風雪停了, 家家戶戶守夜後在懷佑元年元日黎明時分打開家門, 只見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 太平之紫氣東來, 令人不禁要說一句:「定是個好年頭啊。」
等家中的九九消寒圖快要塗滿時,讀書人收拾行囊, 從各地提前進京赴試, 所到之處官府招待食宿, 有鄉紳還會贈趕考的人衣衫財物……那些從前不得志憤世嫉俗的也閉了嘴,只一味趕路,心中所想皆是怎樣寫出務實的文章。
等到了京城,看著街肆上車水馬龍, 商行鱗次櫛比, 有人掩面痛哭:「盛世可期, 盛世可期啊……」
這場時隔五年的恩科由沈持出任主考官,六部尚書任副主考、翰林院學士薛漵、禮部侍郎林瑄、大理寺卿馮遂等往屆三鼎甲任閱卷官,聲勢尤為浩大。
且前頭因先帝之病耽誤了科舉, 這次新帝下詔——自然是沈持的提議,杏榜酌情增加錄取名額,往年取士二百出頭,今年擬定三百餘人,彰顯朝廷廣納賢士的誠心。
從二月初九開始在國子監會試,到三月初貢士放榜後,沈持才算睡了一兩夜安穩覺,緩了口氣又率考官、閱卷官天團出殿試策論的題目,經過好幾天商議,最後這次策論的題目定為「刑賞忠厚之至論」,出自《尚書·大禹謨》之「罪疑惟輕,功疑惟重。①」。
……
三月二十五日今科策論考完之後,國子監的閱卷樓中薰香裊裊,茶香四溢。考試已進入閱卷環節,林瑄、馮遂等人負責文章初審,發現優秀文章再推薦給沈持。
閱卷的頭一日旁晚,林瑄隨機拿到一張試卷,讀了一遍後贊了一聲,又讀一遍,竟更加嘆服於這篇文章的用詞和剖析說理。在試卷中,考生層層鋪墊層層遞進地闡明君主刑罰當以懲戒後來者的理念,強調「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②」。在他看來,這篇文章文辭簡練且說理透徹,曉暢易懂又磅礴雄健,簡直「有孟軻之風」,於是如獲至寶般趕緊分享給馮遂,馮大人看了之後也叫絕,進而推薦給沈持。
沈持瀏覽良久,目光也流露出驚艷,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啊。文中有一句「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③,他不知此典出自何處,請教了林瑄才曉得,心中頗覺慚愧,只道學海無涯,天外有人。
這篇文章出自江南大族薛家的子孫薛幼成,是薛漵的族叔,大概是人小輩分大,此子不過十九歲。
再看下去,能與薛幼成文章媲美的不在少數,不同流俗的少年才俊真多。閱卷官是越看越興奮,秉燭徹夜閱卷,絲毫不知倦怠。
……
四月初放的杏榜上,三百二十位賢才高中,御街誇官那日,盛況空前。可謂繁花欲開,群星初耀,是一個碩果纍纍的季節。
之後,新科進士們陸續前往拜訪沈持,相府門前車馬盈戶。
沈持聲望鼎盛之時,詆毀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人說他是亞父,有人說他是大昭朝第一權相……
莊王蕭承稷、荊王蕭承安等人跑到小皇帝面前去說沈持的壞話:「陛下難道不擔憂沈相成為第二個霍光擅權營私嗎?」
蕭福滿要笑不笑地說道:「沈相若有二心,便不會悉心教導朕治國,從小將朕養成驕奢淫逸之昏君,等朕失去人心,他來篡權豈不是易如反掌?」
從他監國開始,沈持哪次不是將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掰開了揉碎了毫無保留地教給他,他登基不過短短數月,便在朝野之中立起了威信,名聲,要是沈持真有心擅權,怎會為他博這些。
小皇帝心說:朕只是小又不是傻,輪得到你們來挑撥離間?
兩個不怎麼熟悉的皇兄啞口無言,竟不能反駁。
小皇帝端起茶將二人攆出去,並未聲張此事,而是換上便服到臨華殿去看鄭太后,他登基後尊鄭瓊為太后,宮中的各嬪妃也都晉了太妃,暫且居住在先前各自的殿裡,並未折騰挪動。
一進臨華殿便聽見咯咯咯的笑聲,不用想,是沈明彰。
他母后愛極了沈持家的小閨女,時常接進宮裡來,有什麼好東西都賞給那小女郎,儼然跟公主蕭承頤是一般的疼愛。
小皇帝走進去,果然看見一個兩三歲梳了滿頭沖天小辮的黃毛小丫頭從台階上往下蹦,她雙手插在兩側的口袋裡,走路搖搖晃晃,臉蛋粉妝玉琢,烏溜溜的大眼睛,只是嘴角趟著口水……小手髒兮兮的,見她快要摔了,他想去接一把,小丫頭卻朝他一擺手:「讓開。」別擋著她往下蹦。
小皇帝:「……」他連忙閃過身往殿裡去了。
殿中,鄭太后穿著素淨的夾襖襦裙嫻靜地坐著,她臉色養回來一些,精神頭也見好,問他:「皇兒從哪裡過來的?」
「母后,」蕭福滿挨著她坐下:「兒子從上書房來,好累。」到底是年紀小,當了皇帝後每日不得不聽見雞叫就起床上早朝,根本睡不足。
看著他眼下的烏青,鄭太后心疼不已:「這皇帝一點兒都不好當啊。」因而當年她從未為兒子爭過儲君之位。
「可是也有一個大好處,」小皇帝閉著眼睛養神:「可以按照自己的抱負治理天下。」<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