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頁
祠堂久無人來,瀰漫著一股陰潮味,地上的寒氣像是要鑽到人骨縫裡。李叔提著燈,顫顫巍巍拿來披風:「殿下,地上冷,您當心受寒。」
「無妨。」元宓跪在蒲墊上,目不轉睛,聲音淺淡,「難得回來,我想陪陪她們。」
李叔嘆氣,也去拿了三炷香,畢恭畢敬地插在香爐里:「老夫人,您若在天有靈,定要保佑王爺。當年太后提出派人去燕朝當內應,滿朝皆叫好,但五京皇親貴戚無人願意領命。想也能知道,去敵國潛伏,九死一生,不成是誤國大梁國策,成了也未必能活著回來,最後全便宜了旁人。太后問遍了諸府,最後,唯有殿下主動請命,只帶了一柄拂塵、一匹白馬,頭也不回趕赴燕朝。唉,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殿下為大梁隱姓埋名,臥薪嘗膽,受了不知多少委屈,但如今,上京紅人換了又換,還有幾人記得殿下?」
元宓盯著面前的牌位,低低道:「旁人都搶著去的差事,能輪得到我嗎?行非常之事,才能立非常之功,大梁貴族世代聯姻,最重血統,我生母是漢女,妻子亦是漢女,若我不受委屈,如何堂堂正正給她們名分?」
「李叔,你去歇著吧。我單獨與她們待一會。」
李叔嘆了口氣,合門離開。光影重新暗下來,元宓默默望著牌位,良久後起身,將其中一道牌位拾起。
元宓輕輕撫過上面的字。
「故室耶律氏小桐之神主。」
她因他而死,而他甚至不知她的本名本姓,只能以小桐為她立碑。他珍愛地拭去靈牌上細塵,隨後咔嚓一聲,親手將櫸木牌捏為齏粉。
她魂兮歸來,不必再立牌位。
元宓合手,對著最上方的牌位畢恭畢敬長拜三次:「母親,兒子不孝,生時不能讓您母憑子貴,死後也無法給您長供香火。兒子馬上就要去汴京,此戰若勝,我登基為帝,必重修為玉碟您正名,若此戰敗了……」
元宓怔住,隨即笑了笑,漫不經心道:「想必,我也無法回來了。生死榮辱,就此別過。」
元宓拎起李叔留下的披風,大步走向漫天風雪中,只剩一張「先妣元氏蕙蘭之神主」的靈位,孤零零立於供案上。
甚至沒有冠夫家姓氏。哪怕北梁不如燕朝注重名節,懷孕生子卻不被夫家承認,也是要被恥笑的。
大梁敬鬼神,亡魂經三干樹上升極樂,得赴往生。元宓怎麼忍心讓亡母魂靈到了天界,還要被人指指戳戳?
母親,再等等,元宓在心裡默默道,快了。等他接回小桐,他們夫妻一起供奉她,她便可放心地去往生了。下輩子,一定要得遇良人。
元宓很小就知道自己是「野種」。他出生於南京析津府,即無數漢人心心念念的幽州。
先帝耶律和在南京行宮遊玩時,酒醉後相中了一個過路女子,不顧對方意願,拉著她春風一度。等酒醒後,耶律和自然不會帶一個漢女入宮,拍拍衣服回上京了,只留那個女子,因失了貞被夫家退婚,忍受著街坊鄰居的指點寄居娘家,更不幸的是她懷孕了。
兄嫂再不願意收留她,滿城醫館也沒人敢給她開打胎的藥,她不得已搬出娘家,靠自己謀生。說是謀生,其實她能做的也不過是替人縫補、漿洗衣物而已,她在朝不保夕中生下了兒子,跟隨自己姓元,取名宓。
南京析津府亦有耶律、蕭兩大望族的人留守,他們明明知道他的身份,可是那些人自負血統,只會高高在上打量元宓,怎麼可能把他當自己人?元宓不被耶律本家接受,也不被漢人接受,巷子裡的小孩子時常朝他扔石頭,罵他「野種」。
元蕙蘭操勞過度,元宓七歲那年,她已重病纏身,衰老如四十歲的婦人。可笑的是,元蕙蘭熬垮了身子,上京的貴人終於想起了他們母子,微服前來看望。析津府的耶律族人聽到,連忙買了一個丫鬟送到元家,美名其曰伺候元蕙蘭。
那個丫鬟就是小桐,小桐那年十二歲,懵懵懂懂被父親賣了,又懵懵懂懂被拉到元宓面前。元蕙蘭已經病得說不出話來,眼睛卻久違地燃起火焰,像要將她單薄的身體灼燒殆盡。然而,等耶律和看到元蕙蘭如今的樣子,大倒胃口,水都沒喝一口就走了。耶律和剛出門,元蕙蘭就嘔出一大口血來,死死攥著元宓的手,聲嘶力竭對他說:「你要好好活著,出人頭地!你要認祖歸宗,回宮裡去!」
元蕙蘭像是陷入了魔怔,元宓不得不哭著答應,她就在「認祖歸宗,出人頭地」的念叨中,失去了氣息。
元宓終於見到自己一直渴望的父親,卻又在同一天內,接連失去父母。年僅七歲的他對自己的命運茫然無措,嚇得大哭,是小桐從門後走出來,認真拉起他的手。
她說:「不要哭,有我呢。」
她說:「沒什麼過不去,我在家裡會做飯、燒火、砍柴、挑水,能幹得很。以後,我養你。」
無人知她姓名,她酷愛侍弄花草,院裡本已枯死的桐樹在她的侍弄下重煥生機,街坊稱奇,說她是桐樹仙轉世,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她小桐。
元宓謹記亡母遺命,想盡辦法出人頭地,沒怎麼在乎過那個照顧他起居的女子。呼吸吐納,魚游水中,她的存在就像空氣和水,天經地義,不需要特意關注。
有耶律、蕭兩族子弟在,沒有哪個武館敢教他本事。最後元宓只能拜師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此人據說是白玉京外門弟子,因資質太差,大比屢屢落敗,竟然想出一個歪招——偷竊禁書,覺得只要他使出沒人學過的招數,就沒人能打贏他,結果自然是被人發現,逐出師門。白玉京在江湖上聲望極大,白玉京的棄徒,江湖上也不會再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只能灰溜溜來了梁國,靠三腳貓的風水望氣之術招搖撞騙。
元宓拜他為師後,他多了一個可以使喚的人,擺盡了師父的譜。元宓要在道觀灑掃砍柴,晨昏定省,還要練所謂的基本功,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小桐心疼元宓,就也搬到道觀,接過了所有雜活,讓元宓能安安心心練功。
老道士瘋瘋癲癲,發瘋時對白玉京破口大罵,而清醒時又對白玉京極盡推崇,尤其是正派魁首容家,用老道士的話說,元宓這等愚鈍庸碌之輩,給容家人提鞋都不配。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愚鈍庸碌之輩,無意發現老道士藏匿的禁書,學會了他鑽研一輩子也沒學明白的「邪術」。容家的功法至陽至剛,禁書則相反,裡面全是一些陰邪黑暗的道法,元宓一旦接觸就再也割捨不下。
力量存在於世間,哪有什么正邪之分,所謂仙道魔道,不過是那群偽君子排除異己的口號。他母親一輩子與人為善,可落得了什麼下場?唯有強大的力量,才不會負他。
元宓走上禁術這條路,一發不可收拾,他的法力也像雨後春筍一樣,節節攀高。
十五歲那年,他聽聞耶律和與蕭皇后出京狩獵,會路過析津府,他打聽到圍場地址,自顧自奔了過去。他在圍場果然找到了機會,從狼群中救下蕭後,蕭皇后看中了他的本事,引他進入內廷,由此,他才終於接觸到他的叔伯兄弟,生身父親。
他忙於結交權貴,在上京的社交圈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早已忘了遠在析津府的小桐。小桐不知他去向,經了好幾道手,才從別人口中得知他受蕭皇后看重,已被封為越王,如今在上京正炙手可熱,蕭皇后甚至有意將侄女許配給他。小桐什麼都沒說,依然留在道觀里,默默替他照顧瘋癲的師父,破敗的師門。
蕭後想為他賜婚是真的,但元宓覺得那只是他往上爬的階梯,小桐為他付出良多,他當然不會像耶律和一樣,隨心所欲占有一個女子,卻又不負責任地拋棄她。他在上京有了自己的王府,以後該輪到他來保護小桐了,正好前幾日容復帶著幾個江湖人士偷襲析津府,蕭皇后命他前去支援,順便接小桐回來。
誰知,這一去,接到的竟是小桐死訊。
容復偷襲析津府當夜,雖然他們的目標是衙署和軍營,但析津府梁、漢積怨已久,街上有人趁亂燒殺搶掠。道觀失火,小桐本已攙著醉醺醺的老道士跑了出來,突然憶起元蕙蘭留給元宓的玉佩落在房間裡了,又不顧火勢沖了回去。
老道士將玉佩遞給元宓時,上面仿佛還殘留著小桐的體溫。老道士難得不瘋了,說:「她至死都護著這塊玉佩。她出來時被倒塌的房梁壓住,渾身被燒得沒一塊好肉,但這塊玉佩卻毫髮無傷。因為她一直把這塊玉含在喉嚨里,用自己的血滅火。我知道你已經學完了那本書,你比我有本事,但我要提醒你,禁書之所以被禁,必有原因。趁現在因果還不深,扔掉吧,莫走我的老路。」
此後元宓再沒見過老道士,他明白老道士的意思,老道士再不得志終究是漢人,無法心安理得教授一個北梁的皇子,他們的師徒情誼到此為止。
他盯著那枚飄絮血玉,這是元蕙蘭留給他唯一的東西,據說是元氏家傳之物,本白玉無瑕,但生他的時候元蕙蘭大出血,將玉染紅了,變成了這般看著有些邪門的東西。<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無妨。」元宓跪在蒲墊上,目不轉睛,聲音淺淡,「難得回來,我想陪陪她們。」
李叔嘆氣,也去拿了三炷香,畢恭畢敬地插在香爐里:「老夫人,您若在天有靈,定要保佑王爺。當年太后提出派人去燕朝當內應,滿朝皆叫好,但五京皇親貴戚無人願意領命。想也能知道,去敵國潛伏,九死一生,不成是誤國大梁國策,成了也未必能活著回來,最後全便宜了旁人。太后問遍了諸府,最後,唯有殿下主動請命,只帶了一柄拂塵、一匹白馬,頭也不回趕赴燕朝。唉,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殿下為大梁隱姓埋名,臥薪嘗膽,受了不知多少委屈,但如今,上京紅人換了又換,還有幾人記得殿下?」
元宓盯著面前的牌位,低低道:「旁人都搶著去的差事,能輪得到我嗎?行非常之事,才能立非常之功,大梁貴族世代聯姻,最重血統,我生母是漢女,妻子亦是漢女,若我不受委屈,如何堂堂正正給她們名分?」
「李叔,你去歇著吧。我單獨與她們待一會。」
李叔嘆了口氣,合門離開。光影重新暗下來,元宓默默望著牌位,良久後起身,將其中一道牌位拾起。
元宓輕輕撫過上面的字。
「故室耶律氏小桐之神主。」
她因他而死,而他甚至不知她的本名本姓,只能以小桐為她立碑。他珍愛地拭去靈牌上細塵,隨後咔嚓一聲,親手將櫸木牌捏為齏粉。
她魂兮歸來,不必再立牌位。
元宓合手,對著最上方的牌位畢恭畢敬長拜三次:「母親,兒子不孝,生時不能讓您母憑子貴,死後也無法給您長供香火。兒子馬上就要去汴京,此戰若勝,我登基為帝,必重修為玉碟您正名,若此戰敗了……」
元宓怔住,隨即笑了笑,漫不經心道:「想必,我也無法回來了。生死榮辱,就此別過。」
元宓拎起李叔留下的披風,大步走向漫天風雪中,只剩一張「先妣元氏蕙蘭之神主」的靈位,孤零零立於供案上。
甚至沒有冠夫家姓氏。哪怕北梁不如燕朝注重名節,懷孕生子卻不被夫家承認,也是要被恥笑的。
大梁敬鬼神,亡魂經三干樹上升極樂,得赴往生。元宓怎麼忍心讓亡母魂靈到了天界,還要被人指指戳戳?
母親,再等等,元宓在心裡默默道,快了。等他接回小桐,他們夫妻一起供奉她,她便可放心地去往生了。下輩子,一定要得遇良人。
元宓很小就知道自己是「野種」。他出生於南京析津府,即無數漢人心心念念的幽州。
先帝耶律和在南京行宮遊玩時,酒醉後相中了一個過路女子,不顧對方意願,拉著她春風一度。等酒醒後,耶律和自然不會帶一個漢女入宮,拍拍衣服回上京了,只留那個女子,因失了貞被夫家退婚,忍受著街坊鄰居的指點寄居娘家,更不幸的是她懷孕了。
兄嫂再不願意收留她,滿城醫館也沒人敢給她開打胎的藥,她不得已搬出娘家,靠自己謀生。說是謀生,其實她能做的也不過是替人縫補、漿洗衣物而已,她在朝不保夕中生下了兒子,跟隨自己姓元,取名宓。
南京析津府亦有耶律、蕭兩大望族的人留守,他們明明知道他的身份,可是那些人自負血統,只會高高在上打量元宓,怎麼可能把他當自己人?元宓不被耶律本家接受,也不被漢人接受,巷子裡的小孩子時常朝他扔石頭,罵他「野種」。
元蕙蘭操勞過度,元宓七歲那年,她已重病纏身,衰老如四十歲的婦人。可笑的是,元蕙蘭熬垮了身子,上京的貴人終於想起了他們母子,微服前來看望。析津府的耶律族人聽到,連忙買了一個丫鬟送到元家,美名其曰伺候元蕙蘭。
那個丫鬟就是小桐,小桐那年十二歲,懵懵懂懂被父親賣了,又懵懵懂懂被拉到元宓面前。元蕙蘭已經病得說不出話來,眼睛卻久違地燃起火焰,像要將她單薄的身體灼燒殆盡。然而,等耶律和看到元蕙蘭如今的樣子,大倒胃口,水都沒喝一口就走了。耶律和剛出門,元蕙蘭就嘔出一大口血來,死死攥著元宓的手,聲嘶力竭對他說:「你要好好活著,出人頭地!你要認祖歸宗,回宮裡去!」
元蕙蘭像是陷入了魔怔,元宓不得不哭著答應,她就在「認祖歸宗,出人頭地」的念叨中,失去了氣息。
元宓終於見到自己一直渴望的父親,卻又在同一天內,接連失去父母。年僅七歲的他對自己的命運茫然無措,嚇得大哭,是小桐從門後走出來,認真拉起他的手。
她說:「不要哭,有我呢。」
她說:「沒什麼過不去,我在家裡會做飯、燒火、砍柴、挑水,能幹得很。以後,我養你。」
無人知她姓名,她酷愛侍弄花草,院裡本已枯死的桐樹在她的侍弄下重煥生機,街坊稱奇,說她是桐樹仙轉世,久而久之,大家就都叫她小桐。
元宓謹記亡母遺命,想盡辦法出人頭地,沒怎麼在乎過那個照顧他起居的女子。呼吸吐納,魚游水中,她的存在就像空氣和水,天經地義,不需要特意關注。
有耶律、蕭兩族子弟在,沒有哪個武館敢教他本事。最後元宓只能拜師一個瘋瘋癲癲的道士,此人據說是白玉京外門弟子,因資質太差,大比屢屢落敗,竟然想出一個歪招——偷竊禁書,覺得只要他使出沒人學過的招數,就沒人能打贏他,結果自然是被人發現,逐出師門。白玉京在江湖上聲望極大,白玉京的棄徒,江湖上也不會再有他的容身之地,他只能灰溜溜來了梁國,靠三腳貓的風水望氣之術招搖撞騙。
元宓拜他為師後,他多了一個可以使喚的人,擺盡了師父的譜。元宓要在道觀灑掃砍柴,晨昏定省,還要練所謂的基本功,連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小桐心疼元宓,就也搬到道觀,接過了所有雜活,讓元宓能安安心心練功。
老道士瘋瘋癲癲,發瘋時對白玉京破口大罵,而清醒時又對白玉京極盡推崇,尤其是正派魁首容家,用老道士的話說,元宓這等愚鈍庸碌之輩,給容家人提鞋都不配。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愚鈍庸碌之輩,無意發現老道士藏匿的禁書,學會了他鑽研一輩子也沒學明白的「邪術」。容家的功法至陽至剛,禁書則相反,裡面全是一些陰邪黑暗的道法,元宓一旦接觸就再也割捨不下。
力量存在於世間,哪有什么正邪之分,所謂仙道魔道,不過是那群偽君子排除異己的口號。他母親一輩子與人為善,可落得了什麼下場?唯有強大的力量,才不會負他。
元宓走上禁術這條路,一發不可收拾,他的法力也像雨後春筍一樣,節節攀高。
十五歲那年,他聽聞耶律和與蕭皇后出京狩獵,會路過析津府,他打聽到圍場地址,自顧自奔了過去。他在圍場果然找到了機會,從狼群中救下蕭後,蕭皇后看中了他的本事,引他進入內廷,由此,他才終於接觸到他的叔伯兄弟,生身父親。
他忙於結交權貴,在上京的社交圈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早已忘了遠在析津府的小桐。小桐不知他去向,經了好幾道手,才從別人口中得知他受蕭皇后看重,已被封為越王,如今在上京正炙手可熱,蕭皇后甚至有意將侄女許配給他。小桐什麼都沒說,依然留在道觀里,默默替他照顧瘋癲的師父,破敗的師門。
蕭後想為他賜婚是真的,但元宓覺得那只是他往上爬的階梯,小桐為他付出良多,他當然不會像耶律和一樣,隨心所欲占有一個女子,卻又不負責任地拋棄她。他在上京有了自己的王府,以後該輪到他來保護小桐了,正好前幾日容復帶著幾個江湖人士偷襲析津府,蕭皇后命他前去支援,順便接小桐回來。
誰知,這一去,接到的竟是小桐死訊。
容復偷襲析津府當夜,雖然他們的目標是衙署和軍營,但析津府梁、漢積怨已久,街上有人趁亂燒殺搶掠。道觀失火,小桐本已攙著醉醺醺的老道士跑了出來,突然憶起元蕙蘭留給元宓的玉佩落在房間裡了,又不顧火勢沖了回去。
老道士將玉佩遞給元宓時,上面仿佛還殘留著小桐的體溫。老道士難得不瘋了,說:「她至死都護著這塊玉佩。她出來時被倒塌的房梁壓住,渾身被燒得沒一塊好肉,但這塊玉佩卻毫髮無傷。因為她一直把這塊玉含在喉嚨里,用自己的血滅火。我知道你已經學完了那本書,你比我有本事,但我要提醒你,禁書之所以被禁,必有原因。趁現在因果還不深,扔掉吧,莫走我的老路。」
此後元宓再沒見過老道士,他明白老道士的意思,老道士再不得志終究是漢人,無法心安理得教授一個北梁的皇子,他們的師徒情誼到此為止。
他盯著那枚飄絮血玉,這是元蕙蘭留給他唯一的東西,據說是元氏家傳之物,本白玉無瑕,但生他的時候元蕙蘭大出血,將玉染紅了,變成了這般看著有些邪門的東西。<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