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都說人在無語的時候會笑一下,秦闕此時就控制不住地笑了一下:「呵。」
如果是之前的秦闕,早已將聖旨團吧團吧丟宣旨之人的臉上了,可是現在他卻慢條斯理地卷好了聖旨交給了身邊的崔昊:「留著,一會兒回府的時候給瓊琅看看,讓他樂一樂。」
話音落下的同時,一聲刀劍出鞘聲猛然響起。秦闕單手握著長劍順勢一劈,霍黃門郎頭頂的發冠和頭髮順勢被削飛。
霍黃門郎驚叫一聲後頭頂一涼,頭髮披散下來。不等他抬手去摸頭頂,就聽秦闕冰冷的聲音響起:「我和瓊琅就不隨你們入長安了,你回去告訴秦璟,過一段時間我會親自去見他。這些年他嚴防死守,削藩削兵,為了自己的權勢不顧大景百姓的死活。他緊緊攢著權勢,生怕藩王反了他。」
「回去告訴秦璟,本王如他所願。接下來他還有什麼招式儘管使出來,本王接著。」
「來人,送黃門郎出營——」
霍黃門郎被拖拽著丟出了營房外,嚇破了膽的他衣擺處濕漉漉,爬上馬車後頭也不回地跑了。
目睹這場面的秦甲憤憤唾了一口:「娘的,要不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老子今日定要砍下這廝的狗頭掛營房上。」
崔昊聞言搖了搖頭:「你瞧瞧你,怎麼如此粗魯?你忘了王妃對我們的教誨了?要愛護營房衛生環境,掛個死人頭天氣一熱又臭又生蛆。要掛也是掛長安城樓之上啊!到時候掛一排!」
秦甲呲著大牙雙手一撫樂出了聲:「哎嘿!還是老崔你有腦子啊!這個法子好!」
聽到二人交談的刑武抱緊了自己的寶貝大刀湊了過去:「兩位兄弟,我們搞個斬首名單如何?我有幾個想砍的人……」
當秦闕夾著聖旨回到王府時,就見溫珣正圍著臘梅樹踱步。暗香浮動,花下之人身著素裳,好似花仙一般。
秦闕依靠在柱子上,眼神柔和地看著溫珣拽著臘梅花枝輕嗅。
感受到熟悉的目光,溫珣側目看去,見秦闕眉眼含笑,他唇角也忍不住上揚:「回來啦?怎麼不出聲呢?」
秦闕笑容越發燦爛:「看你正在賞花,不想驚擾了你。這臘梅樹不錯,秦淳諳是懂送禮的,我一看就知道你會喜歡。」
溫珣目光落到了秦闕胳膊下夾著的聖旨上:「朝廷的聖旨?沒寫什麼好話吧?」
秦闕隨手將聖旨遞給了溫珣:「昂,我特意帶回來讓你樂一樂。」趁著溫珣看聖旨的時候,秦闕壓低聲音道:「今日我和將領們商量了南下的路,若是順利的話,兩個月之後我們就能在長安喝慶功酒了。我想了想,你就別跟著我南下了,你身體還要好好養著,受不了顛簸。還有春耕在即,家裡總要留個主心骨。」
「冀州并州那邊你也別怕,今天和幾個藩王還有世家都說好了,我們也就是借個道,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我已經讓范祁他們做好了準備,若是沿途能收幾個城池,他們會妥善安排百姓。」
「對了,你的兩個交好的同窗,杜白和王楮,我已經安排了部曲去接應。用不了多久,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就能到薊縣……」
往常溫聲細語分析利弊的人是溫珣,而今一步步安排謀劃之人成了秦闕。這些年溫珣親手培養出來的人已經展示出了驚人的天賦和能力,秦闕已經擁有了能為身邊之人遮風擋雨的能力。
溫珣合上聖旨,眉眼彎彎地看向了正在念叨的愛人:「好,你想做什麼放心大膽去做。我就在你身後,哪裡都不去。」
第108章
秦璟對外人慫,可是對自己人格外強硬。見秦闕掀桌子,身為帝王的他怒急了。
正月還沒過完,秦璟抽調了長安附近的幾座大營,又從益州、荊州、豫州抽調了幾萬兵馬,硬生生湊齊了十五萬人馬,分兩路大軍,分別取道并州冀州,北上向著幽州奔襲而去。
幽州這些年削兵削得厲害,在秦璟的預想中,如今的幽州滿打滿算不會超過十萬大軍,何況幽州還有個大將軍王衛椋。據秦璟所知,衛椋這些年和秦闕多有齟齬,他不會將手裡的兵權全部交給秦闕。
更別提冀州并州還有幾個與秦璟交好的世家,拼拼湊湊,還能再湊幾萬人馬。幽州鐵騎再彪悍,朝廷正規軍的數量遠超於他們,這一仗秦璟倒是要看看秦闕怎麼贏。
十五萬人馬一分為二,西線交由益州王家軍統率。彪悍的王家軍常年駐守益州,應對西南方向的蠻夷,王家軍統率王闖出身草莽但是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用他秦璟放心。
東線則由兗州老將柳庸坐鎮,柳老將軍已過古稀之年,打了一輩子仗,對冀州地形再熟悉不過。有他在,秦璟安心。
秦璟想得很美好,在他的想像中,十五萬朝廷大軍揮師北上活捉秦闕。可萬萬沒想到,東西兩線大軍開拔沒多久,都被卡住了。
并州西河郡
西線大軍進山沒多久,前方的山道上突兀地出現了一座木質高台,擋了王家軍北上之路。主帥王闖派出了五支斥候隊伍,都有去無回。
身經百戰的王闖怎會不知前方有人擋道?按道理不應該啊,現在還沒靠近幽州境,即便有人阻攔,也應該是友軍。
就在王闖命令隊伍原地駐紮,再派斥候去探路時,斥候們回來了。
五支斥候隊伍,足足三四百人被人五花大綁送到了大軍營地之前。送他們回來的是一個頭髮花白的文人,此人身著高冠博帶,神情凜然不茍言笑。
「老子日他個仙人板板,老子倒是要看看是哪個狗日的這麼大膽!」王家軍主帥王闖氣得頭髮都豎起來了,從他入行伍至今,沒見過這麼欺負人的!
「開營,讓那人進來,老子要看看他怕不怕死!」
營門大開,老儒頂著王家軍將士們快要殺人的眼神,無視鋒利的兵刃,目不斜視徑直走向了主帥的營帳。
王闖和他麾下的將領以及軍師團們端坐在營帳中,想要看看到底是哪個硬骨頭在作死。有些脾氣爆的將士惡狠狠地擦拭著兵刃,準備在來者身上開幾個大洞。
可是當老儒進了帳篷後,王闖眼中的憤怒卻變成了驚愕,穩重的主帥猛地起身,撞歪了身前的案桌。動作之大,甚至讓硯台中的墨潑出,弄髒了還沒寫完的檄文。
王闖和營帳中部分將帥聲音都變了:「恩師!!」「師叔!怎會是你!!」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曾經在益州荊州等地遊學的大儒范璃。范璃環視一圈,發現營帳中的大部分面容他都認識,即便不是他的弟子,也是他家老大教過的。
很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范璃被王闖恭恭敬敬地請到了上位,寒暄之後,他低頭看向了案桌,一眼就看到了寫了一半的檄文。
檄文寫得不錯,引經據典的同時夾雜了大量的國罵,看著就讓人熱血沸騰。這樣一份檄文,等到兩軍開戰時,讓嗓門大的將士們宣讀出來,一定很能振奮人心。
范璃讀了兩遍後,甚是欣慰地看向了下首的王闖:「檄文你寫的?寫得不錯,行文流暢,慷慨激昂。」
王闖咧著嘴角笑了:「是弟子寫的!能入恩師法眼是弟子的榮榮幸。」
范璃嚴肅的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這些年你們很有長進,不過有幾處為師覺得你寫得不對。」
王闖愣了一下:「哎?哪裡錯了?」
范璃剛正的聲音慢慢響起,生了薄繭的手指拂過麻紙發出沙沙的聲響。這一刻范璃仿佛不在肅殺的營房中,而是在草廬中指點學生們的功課,「你看這裡,你說端王是逆賊,人人得而誅之,這裡就不對。」
王闖算是明白范璃的來意了,他的恩師怕是來勸降的,因此他的神情凝重了起來:「端王身為藩王,本該為君分憂,他卻忤逆聖意成為了反賊。弟子不覺得自己寫得有問題。」
范璃神情未變,而是目光平靜地看向了王闖:「倒行逆施者為逆賊,如今我們撇開君臣和師徒關係,公平公正地看待這事。我想請問,端王哪一點倒行逆施了?」
接下來便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辯論,范璃敢只身前來,不只是因為他能言善辯,更是因為他有必勝的把握。
秦闕這些年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營帳中的將軍們能攻擊他的只有他是藩王帶頭造反這一點,可是這一點,在范璃看來根本不叫事情。
范大儒旁徵博引,以一人之力將主帥帳篷中的將帥們噴得啞口無言。看到弟子們並不似最初那般憤憤不平而是若有所思的模樣,范璃滿意地理了理亂了的衣襟總結道:「端王是名正言順的皇子,是先皇親封的王爺,他的身份並不卑賤。這些年他身在幽州,對外滅夫余鎮鮮卑,對內興民生,你見過哪個藩王能做到這點?」
「他的所作所為,哪一點不比王座上的天子強?天子繼位三年多,大景兵災四起,十三州有十二州民不聊生,只有幽州百姓安居樂業,這還不能說明他的仁德嗎?」
「你們明知是非曲直卻還是助紂為虐,真的不羞愧嗎?」
如果是之前的秦闕,早已將聖旨團吧團吧丟宣旨之人的臉上了,可是現在他卻慢條斯理地卷好了聖旨交給了身邊的崔昊:「留著,一會兒回府的時候給瓊琅看看,讓他樂一樂。」
話音落下的同時,一聲刀劍出鞘聲猛然響起。秦闕單手握著長劍順勢一劈,霍黃門郎頭頂的發冠和頭髮順勢被削飛。
霍黃門郎驚叫一聲後頭頂一涼,頭髮披散下來。不等他抬手去摸頭頂,就聽秦闕冰冷的聲音響起:「我和瓊琅就不隨你們入長安了,你回去告訴秦璟,過一段時間我會親自去見他。這些年他嚴防死守,削藩削兵,為了自己的權勢不顧大景百姓的死活。他緊緊攢著權勢,生怕藩王反了他。」
「回去告訴秦璟,本王如他所願。接下來他還有什麼招式儘管使出來,本王接著。」
「來人,送黃門郎出營——」
霍黃門郎被拖拽著丟出了營房外,嚇破了膽的他衣擺處濕漉漉,爬上馬車後頭也不回地跑了。
目睹這場面的秦甲憤憤唾了一口:「娘的,要不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老子今日定要砍下這廝的狗頭掛營房上。」
崔昊聞言搖了搖頭:「你瞧瞧你,怎麼如此粗魯?你忘了王妃對我們的教誨了?要愛護營房衛生環境,掛個死人頭天氣一熱又臭又生蛆。要掛也是掛長安城樓之上啊!到時候掛一排!」
秦甲呲著大牙雙手一撫樂出了聲:「哎嘿!還是老崔你有腦子啊!這個法子好!」
聽到二人交談的刑武抱緊了自己的寶貝大刀湊了過去:「兩位兄弟,我們搞個斬首名單如何?我有幾個想砍的人……」
當秦闕夾著聖旨回到王府時,就見溫珣正圍著臘梅樹踱步。暗香浮動,花下之人身著素裳,好似花仙一般。
秦闕依靠在柱子上,眼神柔和地看著溫珣拽著臘梅花枝輕嗅。
感受到熟悉的目光,溫珣側目看去,見秦闕眉眼含笑,他唇角也忍不住上揚:「回來啦?怎麼不出聲呢?」
秦闕笑容越發燦爛:「看你正在賞花,不想驚擾了你。這臘梅樹不錯,秦淳諳是懂送禮的,我一看就知道你會喜歡。」
溫珣目光落到了秦闕胳膊下夾著的聖旨上:「朝廷的聖旨?沒寫什麼好話吧?」
秦闕隨手將聖旨遞給了溫珣:「昂,我特意帶回來讓你樂一樂。」趁著溫珣看聖旨的時候,秦闕壓低聲音道:「今日我和將領們商量了南下的路,若是順利的話,兩個月之後我們就能在長安喝慶功酒了。我想了想,你就別跟著我南下了,你身體還要好好養著,受不了顛簸。還有春耕在即,家裡總要留個主心骨。」
「冀州并州那邊你也別怕,今天和幾個藩王還有世家都說好了,我們也就是借個道,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我已經讓范祁他們做好了準備,若是沿途能收幾個城池,他們會妥善安排百姓。」
「對了,你的兩個交好的同窗,杜白和王楮,我已經安排了部曲去接應。用不了多久,他們和他們的家人就能到薊縣……」
往常溫聲細語分析利弊的人是溫珣,而今一步步安排謀劃之人成了秦闕。這些年溫珣親手培養出來的人已經展示出了驚人的天賦和能力,秦闕已經擁有了能為身邊之人遮風擋雨的能力。
溫珣合上聖旨,眉眼彎彎地看向了正在念叨的愛人:「好,你想做什麼放心大膽去做。我就在你身後,哪裡都不去。」
第108章
秦璟對外人慫,可是對自己人格外強硬。見秦闕掀桌子,身為帝王的他怒急了。
正月還沒過完,秦璟抽調了長安附近的幾座大營,又從益州、荊州、豫州抽調了幾萬兵馬,硬生生湊齊了十五萬人馬,分兩路大軍,分別取道并州冀州,北上向著幽州奔襲而去。
幽州這些年削兵削得厲害,在秦璟的預想中,如今的幽州滿打滿算不會超過十萬大軍,何況幽州還有個大將軍王衛椋。據秦璟所知,衛椋這些年和秦闕多有齟齬,他不會將手裡的兵權全部交給秦闕。
更別提冀州并州還有幾個與秦璟交好的世家,拼拼湊湊,還能再湊幾萬人馬。幽州鐵騎再彪悍,朝廷正規軍的數量遠超於他們,這一仗秦璟倒是要看看秦闕怎麼贏。
十五萬人馬一分為二,西線交由益州王家軍統率。彪悍的王家軍常年駐守益州,應對西南方向的蠻夷,王家軍統率王闖出身草莽但是忠君愛國剛正不阿,用他秦璟放心。
東線則由兗州老將柳庸坐鎮,柳老將軍已過古稀之年,打了一輩子仗,對冀州地形再熟悉不過。有他在,秦璟安心。
秦璟想得很美好,在他的想像中,十五萬朝廷大軍揮師北上活捉秦闕。可萬萬沒想到,東西兩線大軍開拔沒多久,都被卡住了。
并州西河郡
西線大軍進山沒多久,前方的山道上突兀地出現了一座木質高台,擋了王家軍北上之路。主帥王闖派出了五支斥候隊伍,都有去無回。
身經百戰的王闖怎會不知前方有人擋道?按道理不應該啊,現在還沒靠近幽州境,即便有人阻攔,也應該是友軍。
就在王闖命令隊伍原地駐紮,再派斥候去探路時,斥候們回來了。
五支斥候隊伍,足足三四百人被人五花大綁送到了大軍營地之前。送他們回來的是一個頭髮花白的文人,此人身著高冠博帶,神情凜然不茍言笑。
「老子日他個仙人板板,老子倒是要看看是哪個狗日的這麼大膽!」王家軍主帥王闖氣得頭髮都豎起來了,從他入行伍至今,沒見過這麼欺負人的!
「開營,讓那人進來,老子要看看他怕不怕死!」
營門大開,老儒頂著王家軍將士們快要殺人的眼神,無視鋒利的兵刃,目不斜視徑直走向了主帥的營帳。
王闖和他麾下的將領以及軍師團們端坐在營帳中,想要看看到底是哪個硬骨頭在作死。有些脾氣爆的將士惡狠狠地擦拭著兵刃,準備在來者身上開幾個大洞。
可是當老儒進了帳篷後,王闖眼中的憤怒卻變成了驚愕,穩重的主帥猛地起身,撞歪了身前的案桌。動作之大,甚至讓硯台中的墨潑出,弄髒了還沒寫完的檄文。
王闖和營帳中部分將帥聲音都變了:「恩師!!」「師叔!怎會是你!!」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曾經在益州荊州等地遊學的大儒范璃。范璃環視一圈,發現營帳中的大部分面容他都認識,即便不是他的弟子,也是他家老大教過的。
很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范璃被王闖恭恭敬敬地請到了上位,寒暄之後,他低頭看向了案桌,一眼就看到了寫了一半的檄文。
檄文寫得不錯,引經據典的同時夾雜了大量的國罵,看著就讓人熱血沸騰。這樣一份檄文,等到兩軍開戰時,讓嗓門大的將士們宣讀出來,一定很能振奮人心。
范璃讀了兩遍後,甚是欣慰地看向了下首的王闖:「檄文你寫的?寫得不錯,行文流暢,慷慨激昂。」
王闖咧著嘴角笑了:「是弟子寫的!能入恩師法眼是弟子的榮榮幸。」
范璃嚴肅的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這些年你們很有長進,不過有幾處為師覺得你寫得不對。」
王闖愣了一下:「哎?哪裡錯了?」
范璃剛正的聲音慢慢響起,生了薄繭的手指拂過麻紙發出沙沙的聲響。這一刻范璃仿佛不在肅殺的營房中,而是在草廬中指點學生們的功課,「你看這裡,你說端王是逆賊,人人得而誅之,這裡就不對。」
王闖算是明白范璃的來意了,他的恩師怕是來勸降的,因此他的神情凝重了起來:「端王身為藩王,本該為君分憂,他卻忤逆聖意成為了反賊。弟子不覺得自己寫得有問題。」
范璃神情未變,而是目光平靜地看向了王闖:「倒行逆施者為逆賊,如今我們撇開君臣和師徒關係,公平公正地看待這事。我想請問,端王哪一點倒行逆施了?」
接下來便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辯論,范璃敢只身前來,不只是因為他能言善辯,更是因為他有必勝的把握。
秦闕這些年的所作所為有目共睹,營帳中的將軍們能攻擊他的只有他是藩王帶頭造反這一點,可是這一點,在范璃看來根本不叫事情。
范大儒旁徵博引,以一人之力將主帥帳篷中的將帥們噴得啞口無言。看到弟子們並不似最初那般憤憤不平而是若有所思的模樣,范璃滿意地理了理亂了的衣襟總結道:「端王是名正言順的皇子,是先皇親封的王爺,他的身份並不卑賤。這些年他身在幽州,對外滅夫余鎮鮮卑,對內興民生,你見過哪個藩王能做到這點?」
「他的所作所為,哪一點不比王座上的天子強?天子繼位三年多,大景兵災四起,十三州有十二州民不聊生,只有幽州百姓安居樂業,這還不能說明他的仁德嗎?」
「你們明知是非曲直卻還是助紂為虐,真的不羞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