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我的臨時旅伴高高挑起眉毛,仿佛我剛剛拋給她一個燙手的鐵球,而她不知道怎麼才能接住。最後她攤開手,看著我的眼睛:「這世界上的所有人難道不都過著這樣的人生嗎,大哲學家?」沒等我回答,她笑起來,取出第二支煙,用火柴點燃,「有朋友在那邊接你嗎?」
「不,不算是朋友。我給她發了電報,她不介意我拜訪,如此而已,她不會去火車站接我的。事實上,等我到了布里斯托,也許已經太晚了,明早才能見到她。」
朱莉從喉嚨里哼出一個拖長的單音節,露出瞭然的笑容。她肯定以為我是去見女朋友的,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但我不打算向陌生人解釋來龍去脈,就讓她這麼以為好了。朱莉沉默地抽著煙,我們兩人都看著窗外的風雪。天空暗了一個色調,被烏雲遮住的太陽很快就要熄滅了。
火車突然又震顫了一下,鳴笛,悠長的嗚咽聲,車輪與鐵軌摩擦,尖細的吱吱聲過後是有節奏的轟隆轟隆。我們繼續前進,穿過翻卷的風雪和濃稠暮色。
朱莉比我早一站下車,之後再沒有新的旅客上來,對面的座位就這樣空著。雪變小了,但還在下,車窗外像沼澤深處一樣黑,偶爾閃過農舍的燈光。玻璃映出我自己的影子,我儘量不去看。如非必要,我不照鏡子,避免裡面的臉影響我的面具。
到達布里斯托市中心的時候,晚上十點已過。早前我在火車站隨手買了一本給遊客的便攜地圖冊,此刻我站在路燈下面艱難地分辨那些蠅頭小字。景點畫得很大,我想去的那條街卻沒有名字。最終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流浪漢把我帶到「棕櫚周日」旅店門前。差不多二十年前,安德烈離開柏林之後,就是在這棟昏昏欲睡的破舊建築里租了頂樓客房。
這地方竟然還沒有倒閉,恐怕也快了,看起來沒有人在修繕,裡面和外面一樣冷,門廳的拼花地板仿佛化膿潰爛的皮膚,已經不剩多少完好的木板了,為了節省成本,破損處填上了凹凸不平的水泥。前台沒有人,放著一個老式黃銅桌鈴,我按了五六次,終於有一個頭髮花白的腦袋從蟲蛀的布簾後面探出來。
「我需要一個房間,一晚。」我說。
布簾後面的男人坐到桌子旁邊,搔了搔腫脹的酒糟鼻,「幾晚?」
我只好再說了一遍,把現金放到他面前,解釋說我喜歡安靜,因此想要頂樓的房間。酒糟鼻男人低聲咕噥,翻出掛著號碼牌的鑰匙,拍到桌面上,指了指樓梯的方向,重新消失在骯髒的布簾後面。
樓梯是磚砌的,仍然堅實,但通往頂樓房間的卻是木樓梯,灰塵像深冬的積雪一樣厚。我拎著提包走上去,打開門,在門外站了一會兒,好像這是別人的臥室,而我是個不受歡迎的客人。我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感覺,它很快就過去了,我放下行李,開燈,坐在床上,環視這個旅店房間,床頭櫃,白色燈罩,地板上的棕色污漬,發霉的牆壁,傾斜的窗戶和屋頂,寫字檯,靠背椅,鏡子,陶瓷洗手台,衣櫃。我想像安德烈走進門來,脫下外套,搭在椅子扶手上——他總是這麼做的,從來不用衣帽架或者鉤子——然後踱到窗前,注視已經入睡的布里斯托市。他在想什麼?柏林在他的腦海里嗎?
我站起來,也走到窗戶前面,安德烈的幻影消失了。玻璃映出我的臉。遠處,墨藍色的夜空襯托下,教堂的尖頂刺向漸漸消散的雲層。雪已經不下了。整座旅館靜悄悄的,也許只有我一個旅客。我鎖上門,從行李里拿出手槍,放到枕頭旁邊,老習慣,有武器在,我會睡得好些。我裹著外套直接躺下,關上燈,但沒有拉上窗簾,明天天一亮我就會起來,去見一個人。
————
開在碼頭不遠處的釣魚用品店掛著嶄新的招牌。冬天,幾乎沒有生意,店堂空蕩蕩的。櫃檯後面那位曬得黝黑的先生告訴我,店鋪是一年前易手的,原先的女主人做了一次心臟手術,不能再繼續打理店鋪了,不過她和她的丈夫就住在釣魚用品店後面的小平房裡。如果我想見他們,穿過後門出去就行。
我就這麼做了。走過堆積著釣線、魚竿、成桶魚餌和潛水服的倉庫,推門踏進陰暗的後院。地上的積雪沒有腳印,完整潔白,樓梯上的也是。我按了按門鈴,沒有聲音,只好敲了敲門。裡面傳來軟拖鞋摩擦木板的聲音,門打開了,露出一個年輕女孩的臉,大概是護工,她問我有沒有事先通知梅森太太,我說有。
五分鐘之後,我局促不安地坐在凹陷的長沙發里,面前放著一杯迅速冷卻的茶,等著梅森太太。臥室門打開的時候我跳了起來,看著年長女士走過來。她穿著一件深藍色毛衣,戴著一串珍珠項鍊,右手有戒指,一塊皮帶纖細的手錶圈著手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飾品。安德烈的眼睛顯然遺傳自母親,一樣的綠色,讓人想到海藻、深水和苔蘚。她露出微笑,邀請我坐下,問天氣是不是為我的旅途帶來了很多阻礙。
「不算太嚴重。」我回答,用德語,她的臉好像一下子亮了起來,很多年沒人和她說過德語了,「謝謝你沒有拒絕我,梅森太太。」
「我不會拒絕卡爾的朋友。」
「我在電報里沒能好好介紹自己,我姓沃格爾,萊納·沃格爾。卡爾在柏林的時候,我曾經和他一起工作。」
這個名字就像落在舌頭上的一小撮沙子。「卡爾」這個名字在我記憶里喚起的是一張空白的畫布,我不能把它和安德烈聯繫在一起。為了不去看那雙屬於母親的眼睛,我又喝了一口茶,把目光移到電話旁邊的相框上,離我最近的那張照片想必是蜜月旅行的紀念品,安德烈的母親和繼父在烈日下看著大海,不知道是哪裡的海,葡萄牙?希臘?另一張黑白照片是年輕的安德烈,穿著軍服,戴著皇家工程兵的肩章,看起來不會超過二十歲。我克制住伸手把相框拿起來的衝動,放下茶杯。
「那麼,您也在渡輪公司工作?」梅森太太問。
我完全可以回答「是」,說一些禮貌的廢話,道別,衝上火車逃離這座睏倦的海濱城市,但這樣就完全浪費我從蘇黎世到這裡一路積累的勇氣了。我清了清喉嚨,對方想必感覺到了我的緊張,坐直了一些,一隻手放在珍珠項鍊上。
「不,梅森太太,我不在渡輪公司工作,卡爾也不是。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和您見一面,我認為……」我的句子開始變得散亂,「我認為您應該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您有權知道,我應該早點來的,但當然,六處不會讓我接近您,現在不同了,現在他們覺得無所謂了,那麼多年過去了。」
「我不明白您的意思,沃格爾先生。」
「梅森太太,我來這裡,是為了告訴您1961年8月13日凌晨發生了什麼。」
————
我起先說得很慢,因為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後來故事本身接過了韁繩,自己往前奔跑。安德烈的母親安靜地聽著,緊緊攥著手帕。她就像任何一個已經習慣於苦難的人那樣接受這個故事:不質疑,也不反抗。中途我們只被打斷了一次,梅森先生散步回來了,我重新介紹自己,複述我的來訪目的。他不是很能聽懂德語,但始終坐在妻子身邊,握著她的手。
「不,不算是朋友。我給她發了電報,她不介意我拜訪,如此而已,她不會去火車站接我的。事實上,等我到了布里斯托,也許已經太晚了,明早才能見到她。」
朱莉從喉嚨里哼出一個拖長的單音節,露出瞭然的笑容。她肯定以為我是去見女朋友的,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但我不打算向陌生人解釋來龍去脈,就讓她這麼以為好了。朱莉沉默地抽著煙,我們兩人都看著窗外的風雪。天空暗了一個色調,被烏雲遮住的太陽很快就要熄滅了。
火車突然又震顫了一下,鳴笛,悠長的嗚咽聲,車輪與鐵軌摩擦,尖細的吱吱聲過後是有節奏的轟隆轟隆。我們繼續前進,穿過翻卷的風雪和濃稠暮色。
朱莉比我早一站下車,之後再沒有新的旅客上來,對面的座位就這樣空著。雪變小了,但還在下,車窗外像沼澤深處一樣黑,偶爾閃過農舍的燈光。玻璃映出我自己的影子,我儘量不去看。如非必要,我不照鏡子,避免裡面的臉影響我的面具。
到達布里斯托市中心的時候,晚上十點已過。早前我在火車站隨手買了一本給遊客的便攜地圖冊,此刻我站在路燈下面艱難地分辨那些蠅頭小字。景點畫得很大,我想去的那條街卻沒有名字。最終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流浪漢把我帶到「棕櫚周日」旅店門前。差不多二十年前,安德烈離開柏林之後,就是在這棟昏昏欲睡的破舊建築里租了頂樓客房。
這地方竟然還沒有倒閉,恐怕也快了,看起來沒有人在修繕,裡面和外面一樣冷,門廳的拼花地板仿佛化膿潰爛的皮膚,已經不剩多少完好的木板了,為了節省成本,破損處填上了凹凸不平的水泥。前台沒有人,放著一個老式黃銅桌鈴,我按了五六次,終於有一個頭髮花白的腦袋從蟲蛀的布簾後面探出來。
「我需要一個房間,一晚。」我說。
布簾後面的男人坐到桌子旁邊,搔了搔腫脹的酒糟鼻,「幾晚?」
我只好再說了一遍,把現金放到他面前,解釋說我喜歡安靜,因此想要頂樓的房間。酒糟鼻男人低聲咕噥,翻出掛著號碼牌的鑰匙,拍到桌面上,指了指樓梯的方向,重新消失在骯髒的布簾後面。
樓梯是磚砌的,仍然堅實,但通往頂樓房間的卻是木樓梯,灰塵像深冬的積雪一樣厚。我拎著提包走上去,打開門,在門外站了一會兒,好像這是別人的臥室,而我是個不受歡迎的客人。我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感覺,它很快就過去了,我放下行李,開燈,坐在床上,環視這個旅店房間,床頭櫃,白色燈罩,地板上的棕色污漬,發霉的牆壁,傾斜的窗戶和屋頂,寫字檯,靠背椅,鏡子,陶瓷洗手台,衣櫃。我想像安德烈走進門來,脫下外套,搭在椅子扶手上——他總是這麼做的,從來不用衣帽架或者鉤子——然後踱到窗前,注視已經入睡的布里斯托市。他在想什麼?柏林在他的腦海里嗎?
我站起來,也走到窗戶前面,安德烈的幻影消失了。玻璃映出我的臉。遠處,墨藍色的夜空襯托下,教堂的尖頂刺向漸漸消散的雲層。雪已經不下了。整座旅館靜悄悄的,也許只有我一個旅客。我鎖上門,從行李里拿出手槍,放到枕頭旁邊,老習慣,有武器在,我會睡得好些。我裹著外套直接躺下,關上燈,但沒有拉上窗簾,明天天一亮我就會起來,去見一個人。
————
開在碼頭不遠處的釣魚用品店掛著嶄新的招牌。冬天,幾乎沒有生意,店堂空蕩蕩的。櫃檯後面那位曬得黝黑的先生告訴我,店鋪是一年前易手的,原先的女主人做了一次心臟手術,不能再繼續打理店鋪了,不過她和她的丈夫就住在釣魚用品店後面的小平房裡。如果我想見他們,穿過後門出去就行。
我就這麼做了。走過堆積著釣線、魚竿、成桶魚餌和潛水服的倉庫,推門踏進陰暗的後院。地上的積雪沒有腳印,完整潔白,樓梯上的也是。我按了按門鈴,沒有聲音,只好敲了敲門。裡面傳來軟拖鞋摩擦木板的聲音,門打開了,露出一個年輕女孩的臉,大概是護工,她問我有沒有事先通知梅森太太,我說有。
五分鐘之後,我局促不安地坐在凹陷的長沙發里,面前放著一杯迅速冷卻的茶,等著梅森太太。臥室門打開的時候我跳了起來,看著年長女士走過來。她穿著一件深藍色毛衣,戴著一串珍珠項鍊,右手有戒指,一塊皮帶纖細的手錶圈著手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飾品。安德烈的眼睛顯然遺傳自母親,一樣的綠色,讓人想到海藻、深水和苔蘚。她露出微笑,邀請我坐下,問天氣是不是為我的旅途帶來了很多阻礙。
「不算太嚴重。」我回答,用德語,她的臉好像一下子亮了起來,很多年沒人和她說過德語了,「謝謝你沒有拒絕我,梅森太太。」
「我不會拒絕卡爾的朋友。」
「我在電報里沒能好好介紹自己,我姓沃格爾,萊納·沃格爾。卡爾在柏林的時候,我曾經和他一起工作。」
這個名字就像落在舌頭上的一小撮沙子。「卡爾」這個名字在我記憶里喚起的是一張空白的畫布,我不能把它和安德烈聯繫在一起。為了不去看那雙屬於母親的眼睛,我又喝了一口茶,把目光移到電話旁邊的相框上,離我最近的那張照片想必是蜜月旅行的紀念品,安德烈的母親和繼父在烈日下看著大海,不知道是哪裡的海,葡萄牙?希臘?另一張黑白照片是年輕的安德烈,穿著軍服,戴著皇家工程兵的肩章,看起來不會超過二十歲。我克制住伸手把相框拿起來的衝動,放下茶杯。
「那麼,您也在渡輪公司工作?」梅森太太問。
我完全可以回答「是」,說一些禮貌的廢話,道別,衝上火車逃離這座睏倦的海濱城市,但這樣就完全浪費我從蘇黎世到這裡一路積累的勇氣了。我清了清喉嚨,對方想必感覺到了我的緊張,坐直了一些,一隻手放在珍珠項鍊上。
「不,梅森太太,我不在渡輪公司工作,卡爾也不是。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和您見一面,我認為……」我的句子開始變得散亂,「我認為您應該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您有權知道,我應該早點來的,但當然,六處不會讓我接近您,現在不同了,現在他們覺得無所謂了,那麼多年過去了。」
「我不明白您的意思,沃格爾先生。」
「梅森太太,我來這裡,是為了告訴您1961年8月13日凌晨發生了什麼。」
————
我起先說得很慢,因為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後來故事本身接過了韁繩,自己往前奔跑。安德烈的母親安靜地聽著,緊緊攥著手帕。她就像任何一個已經習慣於苦難的人那樣接受這個故事:不質疑,也不反抗。中途我們只被打斷了一次,梅森先生散步回來了,我重新介紹自己,複述我的來訪目的。他不是很能聽懂德語,但始終坐在妻子身邊,握著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