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出發日期是七月的第一個周末,這時候離開柏林不會引來注意,夏天來了,多的是開往鄉間的汽車。哥哥的朋友們租了三輛車,萊納和兩個電報員擠進藍色的那輛,這輛車乘客座的兩個窗戶都打不開,悶熱不堪,沒有人介意。收音機擰到最大聲,每個人都在笑,敲打座椅,扯著嗓子唱歌。他們就這樣離開了柏林,檢查站的士兵看了所有人的身份證,草草翻檢行李箱裡皺巴巴的衣服和沒擰緊的剃鬚膏,揮手放行。
計劃是,萊納在這群無憂無慮的朋友掩護下到達慕尼黑,然後提出要獨自去鄰近的菲森觀光。安德烈會在火車站接他,直接開往邊境。萊納在路上丟棄東德身份證,用新的護照入境奧地利。等旅伴們察覺到萊納不會再回來的時候,他們應該已經在去往蘇黎世的路上了。
一切似乎都在按計劃進行。出發當日下起小雨,大約二十分鐘之後就放晴了。他們在萊比錫稍作停留,吃了午飯,繼續開車。到達巴伐利亞州邊界的時候,檢查站已經排起了長隊。今天有斯塔西的人值班,排在前面的司機說,站在路邊抽菸,和萊納閒聊。斯塔西要和所有外籍及東德旅客面談,這就是為什麼車都堵在這裡。「他們以前沒那麼頻繁搞這種麻煩事的,」司機把菸頭丟進草叢裡,「可能是因為夏天吧。」
是的,萊納表示同意,可能是因為夏天。
車龍緩慢挪動,太陽高懸在頭頂,越來越熱。人們都從車裡出來了,躲在樹蔭底下,用帽子和雜誌給自己扇風。輪到萊納的時候,他的上衣已經浸透汗水。穿著制服的軍官揮手讓他往前走,萊納踏進那個前後各有一扇門的辦公室,坐下。一颱風扇攪動著充滿汗臭味的熱空氣,零件老化了,咔咔作響。桌子對面的斯塔西雇員也大汗淋漓,不停地用手帕擦額頭和脖子。他甚至沒有仔細看萊納的證件,只問了兩個問題,去西德哪個城市?到警察局註冊路線了嗎?萊納簡短地回答「慕尼黑」和「是的」,獲得許可之後馬上起來,從另一邊的門逃出去,生平第一次踏進西德。
他們比預想中遲了兩個半小時到達慕尼黑。現在提出去菲森未免怪異,萊納藉口頭痛,提前回到旅店,找了一部投幣電話,給安德烈留了口信,重新約定了在火車站見面的時間。他整晚沒睡,盯著天花板,在腦海里推演明天可能會發生的事,想像斯塔西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探聽到他的想法,蜂擁而來,押走他和安德烈。
慕尼黑火車站在一個灰暗無趣的街區里,這裡肯定曾經「有趣」過,但在戰爭掃平了一切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缺乏美學考量的水泥建築,夾雜著用途不明的空地,一條新建的電車軌道從中穿過。1961年7月1日,是個星期六,清早的街道上只有泡在污水裡的煙盒和睡在長椅上的流浪漢。萊納快步跨過電車軌,跑向火車站,尋找一輛白色的、號碼最後兩位是「41」的汽車。它就在那裡,像一個好故事的快樂結局,安德烈沖他微笑,用力抱住萊納,吻了一下他的額頭。
白色小車駛出市區的時候,八點的鐘聲剛剛敲響。
但你知道這不是結局,你能感覺出來,是不是?一種原始的預感,無緣無故讓人們汗毛倒豎,讓他們在雪崩發生之前就感到害怕。去奧地利的路上再也沒有檢查站了,他們早早到達邊境線,背著步槍的士兵示意他們下車,另一個士兵打開了行李箱。
「護照。」背著槍的士兵簡短地說。
兩個旅客交出了證件。
士兵先看了萊納的護照,花了很長時間比對照片和他本人,然後用更長的時間翻護照里的簽證記錄,問了些關於目的地和返程日期的問題,合上護照,但沒有還給萊納,繼續翻開了安德烈的奧地利護照,看了一會,轉身走開了,鑽進崗亭里,拿起了電話。
「這是正常的嗎?」萊納悄聲問。
「不太。」安德烈回答,「別緊張。」
崗亭里的士兵掛上電話,和坐在電話旁的士兵說了幾句話,打開門,走了回來。「跟我來。」他告訴安德烈,「有些額外的手續需要辦理。」
「我敢肯定這裡有什麼誤會,」安德烈開口,「我是奧地利公民——」
「閉嘴,跟我過來。你也是。」背著槍的士兵沖檢查行李的人吹了聲口哨,「奧圖,別翻他們的箱子了,幫我把這兩個人送到『盒子』里去。」
「盒子」是建在哨站外面的磚砌小房間,總共有四個,沒有窗,有一張摺疊椅。兩個旅客被關進不同的「盒子」里,上鎖。萊納對著門呆站了好一會,坐到椅子上,彎下腰,把臉埋進掌心裡,嘆了口氣。
第二十九章
諷刺地,並不是萊納的護照出差錯,而是安德烈的。他常用的掩護身份之一是奧地利人「卡爾·費爾森」,注意我說「掩護身份」,不是「假護照」,因為護照本身不是假的。如果斯塔西派人調查,會發現「卡爾·費爾森」有完整的資料,從出生證明到繳稅記錄,甚至還有一家註冊在他名下的鐘表鋪。一個「無懼天氣變化」的身份,用行話來說。
唯一的掣肘是,這本護照總是處於軍情六處的密切監控之下。在其他任何時候,牧羊人都能不受阻礙地越過德奧邊境,但這次不行。行動處處長霍恩斯比一察覺安德烈從倫敦消失,馬上推斷出下屬去了哪裡,想做什麼。這位頭髮斑白的老間諜沒有試圖在柏林找人,而是直接在邊境檢查站布置了耳目,靜候「卡爾·費爾森」出現。事實上,囿於人手和保密需求,霍恩斯比只往兩個關卡派遣了外勤:漢堡港和奧地利邊境。假如安德烈選擇在斯特拉斯堡越境,也許就能矇混過關,但我們不討論假如,那是故事裡的漩渦,人們常常淹死在裡面。
牧羊人被押往波恩,西德的首都,柏林已經變得太危險,霍恩斯比不想涉足。安德烈拒絕離開他所在的「盒子」,除非他們把萊納也一起帶走。士兵們最後把他拖了出去,綁住雙手,塞進一輛小貨車的貨箱裡。軍情六處和西德對外情報處都喜歡用這種小貨車,要不就偽裝成乾洗公司,要不就是「專業園藝服務,樹木移栽,草坪修剪」。封閉的貨箱可以隱藏很多東西,武器,無線電設備,活人。
霍恩斯比在波恩等候,憤怒,焦慮,難以置信。他把自己和安德烈一起鎖進地下室,這樣大使館裡的人就聽不見他們沖對方大喊大叫了。行動處處長的論點無非是,安德烈第一違反規例,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用工作護照入境「敵對領土」;第二,柏林微妙的力量均衡狀態比肥皂泡更脆弱,「看在上帝份上,那是東柏林,在錯誤的時間打個噴嚏都可能導致世界末日」, 安德烈居然還打算在斯塔西的鼻子底下協助一位東德公民偷渡。
「就憑護照這一件事,你就應該在監獄裡待到七十五歲。」
「什麼罪名?」安德烈反問,「你準備好當眾向法官解釋軍情六處在柏林的行動了?順便說清楚為什麼這個部門不在官方文件里?是不是還要說明工作護照的來歷,傳喚奧地利情報人員?外交大臣會為此跳河的。讓我們別玩這一套了,長官,你和我都明白你不能冒險把我拽到被告席上。」
安德烈戳到了一條發疼的神經,霍恩斯比深吸了一口氣,轉身踢了一腳儲物架,來回踱步,再深呼吸了幾次,轉過頭面對安德烈。
計劃是,萊納在這群無憂無慮的朋友掩護下到達慕尼黑,然後提出要獨自去鄰近的菲森觀光。安德烈會在火車站接他,直接開往邊境。萊納在路上丟棄東德身份證,用新的護照入境奧地利。等旅伴們察覺到萊納不會再回來的時候,他們應該已經在去往蘇黎世的路上了。
一切似乎都在按計劃進行。出發當日下起小雨,大約二十分鐘之後就放晴了。他們在萊比錫稍作停留,吃了午飯,繼續開車。到達巴伐利亞州邊界的時候,檢查站已經排起了長隊。今天有斯塔西的人值班,排在前面的司機說,站在路邊抽菸,和萊納閒聊。斯塔西要和所有外籍及東德旅客面談,這就是為什麼車都堵在這裡。「他們以前沒那麼頻繁搞這種麻煩事的,」司機把菸頭丟進草叢裡,「可能是因為夏天吧。」
是的,萊納表示同意,可能是因為夏天。
車龍緩慢挪動,太陽高懸在頭頂,越來越熱。人們都從車裡出來了,躲在樹蔭底下,用帽子和雜誌給自己扇風。輪到萊納的時候,他的上衣已經浸透汗水。穿著制服的軍官揮手讓他往前走,萊納踏進那個前後各有一扇門的辦公室,坐下。一颱風扇攪動著充滿汗臭味的熱空氣,零件老化了,咔咔作響。桌子對面的斯塔西雇員也大汗淋漓,不停地用手帕擦額頭和脖子。他甚至沒有仔細看萊納的證件,只問了兩個問題,去西德哪個城市?到警察局註冊路線了嗎?萊納簡短地回答「慕尼黑」和「是的」,獲得許可之後馬上起來,從另一邊的門逃出去,生平第一次踏進西德。
他們比預想中遲了兩個半小時到達慕尼黑。現在提出去菲森未免怪異,萊納藉口頭痛,提前回到旅店,找了一部投幣電話,給安德烈留了口信,重新約定了在火車站見面的時間。他整晚沒睡,盯著天花板,在腦海里推演明天可能會發生的事,想像斯塔西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探聽到他的想法,蜂擁而來,押走他和安德烈。
慕尼黑火車站在一個灰暗無趣的街區里,這裡肯定曾經「有趣」過,但在戰爭掃平了一切之後,取而代之的是缺乏美學考量的水泥建築,夾雜著用途不明的空地,一條新建的電車軌道從中穿過。1961年7月1日,是個星期六,清早的街道上只有泡在污水裡的煙盒和睡在長椅上的流浪漢。萊納快步跨過電車軌,跑向火車站,尋找一輛白色的、號碼最後兩位是「41」的汽車。它就在那裡,像一個好故事的快樂結局,安德烈沖他微笑,用力抱住萊納,吻了一下他的額頭。
白色小車駛出市區的時候,八點的鐘聲剛剛敲響。
但你知道這不是結局,你能感覺出來,是不是?一種原始的預感,無緣無故讓人們汗毛倒豎,讓他們在雪崩發生之前就感到害怕。去奧地利的路上再也沒有檢查站了,他們早早到達邊境線,背著步槍的士兵示意他們下車,另一個士兵打開了行李箱。
「護照。」背著槍的士兵簡短地說。
兩個旅客交出了證件。
士兵先看了萊納的護照,花了很長時間比對照片和他本人,然後用更長的時間翻護照里的簽證記錄,問了些關於目的地和返程日期的問題,合上護照,但沒有還給萊納,繼續翻開了安德烈的奧地利護照,看了一會,轉身走開了,鑽進崗亭里,拿起了電話。
「這是正常的嗎?」萊納悄聲問。
「不太。」安德烈回答,「別緊張。」
崗亭里的士兵掛上電話,和坐在電話旁的士兵說了幾句話,打開門,走了回來。「跟我來。」他告訴安德烈,「有些額外的手續需要辦理。」
「我敢肯定這裡有什麼誤會,」安德烈開口,「我是奧地利公民——」
「閉嘴,跟我過來。你也是。」背著槍的士兵沖檢查行李的人吹了聲口哨,「奧圖,別翻他們的箱子了,幫我把這兩個人送到『盒子』里去。」
「盒子」是建在哨站外面的磚砌小房間,總共有四個,沒有窗,有一張摺疊椅。兩個旅客被關進不同的「盒子」里,上鎖。萊納對著門呆站了好一會,坐到椅子上,彎下腰,把臉埋進掌心裡,嘆了口氣。
第二十九章
諷刺地,並不是萊納的護照出差錯,而是安德烈的。他常用的掩護身份之一是奧地利人「卡爾·費爾森」,注意我說「掩護身份」,不是「假護照」,因為護照本身不是假的。如果斯塔西派人調查,會發現「卡爾·費爾森」有完整的資料,從出生證明到繳稅記錄,甚至還有一家註冊在他名下的鐘表鋪。一個「無懼天氣變化」的身份,用行話來說。
唯一的掣肘是,這本護照總是處於軍情六處的密切監控之下。在其他任何時候,牧羊人都能不受阻礙地越過德奧邊境,但這次不行。行動處處長霍恩斯比一察覺安德烈從倫敦消失,馬上推斷出下屬去了哪裡,想做什麼。這位頭髮斑白的老間諜沒有試圖在柏林找人,而是直接在邊境檢查站布置了耳目,靜候「卡爾·費爾森」出現。事實上,囿於人手和保密需求,霍恩斯比只往兩個關卡派遣了外勤:漢堡港和奧地利邊境。假如安德烈選擇在斯特拉斯堡越境,也許就能矇混過關,但我們不討論假如,那是故事裡的漩渦,人們常常淹死在裡面。
牧羊人被押往波恩,西德的首都,柏林已經變得太危險,霍恩斯比不想涉足。安德烈拒絕離開他所在的「盒子」,除非他們把萊納也一起帶走。士兵們最後把他拖了出去,綁住雙手,塞進一輛小貨車的貨箱裡。軍情六處和西德對外情報處都喜歡用這種小貨車,要不就偽裝成乾洗公司,要不就是「專業園藝服務,樹木移栽,草坪修剪」。封閉的貨箱可以隱藏很多東西,武器,無線電設備,活人。
霍恩斯比在波恩等候,憤怒,焦慮,難以置信。他把自己和安德烈一起鎖進地下室,這樣大使館裡的人就聽不見他們沖對方大喊大叫了。行動處處長的論點無非是,安德烈第一違反規例,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用工作護照入境「敵對領土」;第二,柏林微妙的力量均衡狀態比肥皂泡更脆弱,「看在上帝份上,那是東柏林,在錯誤的時間打個噴嚏都可能導致世界末日」, 安德烈居然還打算在斯塔西的鼻子底下協助一位東德公民偷渡。
「就憑護照這一件事,你就應該在監獄裡待到七十五歲。」
「什麼罪名?」安德烈反問,「你準備好當眾向法官解釋軍情六處在柏林的行動了?順便說清楚為什麼這個部門不在官方文件里?是不是還要說明工作護照的來歷,傳喚奧地利情報人員?外交大臣會為此跳河的。讓我們別玩這一套了,長官,你和我都明白你不能冒險把我拽到被告席上。」
安德烈戳到了一條發疼的神經,霍恩斯比深吸了一口氣,轉身踢了一腳儲物架,來回踱步,再深呼吸了幾次,轉過頭面對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