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漸漸地他也不再去想安德烈了,那是個空洞的影子,立在燈泡前面的一張薄薄的紙,經不起細看和觸碰。也許這就是牧羊人一直以來的計劃,從咖啡店到「閣樓」,都是編排好的,一場事先預謀的颶風,撕碎萊納的生活,用碎片來玩間諜遊戲。他想念漢斯,一個人怎麼能如此輕易地消失?搬家的時候萊納扔掉了哥哥的衣服和各種零碎物件,只帶走了漢斯送的自行車。怎樣證明漢斯存在過?母親呢?萊納·沃格爾存在嗎?
門外傳來細微的響動。萊納僵住了,提心弔膽地等著粗暴的捶門聲。並沒有,有人低聲說話,可能是鄰居,討論他是不是死在裡面。又一陣窸窣,金屬碰撞的叮噹聲,有人用鑰匙打開了公寓的門,在巴掌大的起居室停留了一會,向臥室走來,皮鞋敲擊地板。萊納往後退縮,背緊靠著床頭櫃。他的一半大腦在催促他找武器,另一半覺得無所謂,就讓最壞的事情發生算了。在腦海深處,一個他不願意承認的幻想浮了出來,也許這是安德烈,像之前那樣從倫敦回來了。
窗簾被拉開了,嘩啦一聲。陽光猛烈,竟然是中午。萊納眯起眼睛,不速之客把鑰匙塞進褲袋裡,蹲下來看著他,輕輕吹了聲口哨。這人戴著一頂貝雷帽,幾綹頭髮從耳邊冒出來,給人一種貓頭鷹的印象。萊納上一次見到這個人,是在玻璃工藝品店的地下室里。
「你好,小東西。」科里亞說,「你看起來可不太好,不是嗎?」
第二十二章
柏林圍牆拆除之後第二年,我去拜訪萊納當年的公寓,更準確來說,是在樓下偷偷仰望它的小陽台和窗戶,手裡拿著地圖,假裝是在找路,看了幾分鐘就走了,免得哪個過分謹慎的鄰居報警。陽台上放了兩張可愛的白色小木椅,一左一右把圓形咖啡桌夾在中間。臥室窗戶掛著斑馬紋窗簾,窗台上有一整排養在礦泉水瓶里的植物。我想像一對年輕情侶住在裡面,一個起居室,一個臥室,足夠容納他們的生活。出於突如其來的魯莽和好奇,我折返公寓樓下,門是開著的,早就沒有門房了,連門房的住處都租了出去,對著走廊的窗戶已經用磚塊砌上。我在空無一人的走廊上站了一會,像個不知所措的客人,確認沒有人會跳出來指責我行為可疑,這才走上樓去。
那是個工作日的中午,星期二,也可能是星期三。我敲了敲門,做好了無人應答的打算。很快有人開了門,一個戴著耳機的年輕男人,牛仔褲口袋裡塞著一部隨身聽,他可能本來就在等什麼人,臉上掛著笑容,一看見我,笑容就消失了,變成裝飾著禮貌的警惕。他摘下耳機,問我想幹什麼。
「我找比德曼先生。」我隨口編了一個名字。
「這裡沒人叫比德曼。」
在他背後,我能看見起居室。當然翻修過了,換了地板,貼上了柔和的淡橄欖色牆紙。靠牆放著布面沙發,旁邊的小矮柜上擺著電話,還有一個相框,照片裡一對摟抱著的男女對著鏡頭大笑。果然住著一對情人。天花板也重新油漆過了,一盞球形吊燈像巨大的乳白色蟲蛹一樣垂掛下來。戴耳機的男人往外走了一步,虛掩上門,阻止我繼續窺視。「聽著,要是你不確定地址,回去查清楚再來,嗯?我不記得這棟樓里有誰叫比德曼。」
「抱歉。」
「不要緊。」
門關上了,上鎖的聲音在空蕩蕩的樓道里異常響亮。我還在想那個起居室,在我的腦海里,萊納的形象仿佛印在半透明的塑料片上,霧蒙蒙的一層,一個剪切下來的幽靈,以拙劣的手法疊加在起居室的圖像上。這對情侶一起吃早餐的地方,萊納曾經站著讀報紙。被自行車車輪反覆蹭出一道一道黑色痕跡的牆角,現在放著吉他。廚房裡不知道還有沒有竊聽器,像死掉的甲蟲一樣被遺忘在牆縫裡。科里亞的靴子同時踏過新的和舊的地板,在想像中,我看著他把萊納從臥室里拎出來,拖過尚未存在的長毛絨地毯,讓他坐在此刻新租客們擺放電視機的地方。
如果科里亞想來問安德烈的事,那就是浪費時間了,他什麼都不知道。萊納這麼告訴科里亞,說得飛快,就像他已經複述這句話很多次一樣。
但科里亞不是為此而來。安德烈已經不在他的雷達監控範圍里了,很可能再也不會回來。克格勃已經另有打算,科里亞不像「赫爾曼先生」,不喜歡擺出虛假的友善姿態,用二十個設問句引出實際內容,他直接把交易條件擺在萊納面前:如果不想繼續被斯塔西騷擾,那就當克格勃的「渡鴉」。
又是黑話。萊納已經不能更厭倦黑話,這一個一個原本普通的單詞,被強行借用過去,安上陰暗的潛在含義。他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腳,在這個只有零星家具的起居室里,他沒有逃避的空間,只能躲進自己腦海深處,木無表情。科里亞把這種麻木解讀為困惑,開始解釋什麼叫「渡鴉」,這是性誘餌的代號。克格勃瞄準了一個剛剛從華盛頓調來柏林的美國外交官,這人對此前派出去的三隻「燕子」都不感興趣,是時候試試光譜的另一端了。
相對於女性「燕子」,男性「渡鴉」不太常見,幾乎總是勒索的前奏,那一次也不例外。科里亞不願意用蘇聯訓練的「渡鴉」,他們一旦被捕,克格勃很難擺脫關係,換作其他時候,克格勃也許不介意讓人知道,甚至會故意炫耀,但在1956年,隧道事件過後不久,他們不太樂意時隔幾個月又製造一場外交危機。萊納是一份可以隨意犧牲的資產,如果一切順利,那就一切順利。一旦有什麼出錯了,克格勃可以輕鬆把他扔掉,沒有什麼損失。也許安德烈一開始看上的也是這一點。
「收拾一下你自己。」科里亞說,這個建議從他嘴裡說出來,讓人不太舒服,「你看起來像只死了兩個星期的老鼠。我給你十五分鐘,我們有很多準備要做。」
住在一樓的門房想必又一次目睹萊納被押上汽車,也許馬上打電話給斯塔西報告了這件事,說不定也打給中情局,那時候幾乎每個柏林線人都同時服務兩個以上的主顧。科里亞沒有蒙上萊納的眼睛,目的地並不是什麼秘密,那是家酒館,還沒到營業時間,大門緊閉,門上方安裝著巨大的霓虹燈管,因為是中午,都沒有亮起。「金色鵜鶘」,熄滅的燈管拼出這幾個單詞,一隻金屬鵜鶘銜著魚,站在首字母旁邊。科里亞帶著萊納從側門進去,司機沒有下來,車門剛關上就把車開走了。
這並不真的是個交易,現在想來,只不過是用一頭豺狼換了另一頭豺狼。這是萊納第一次去「金色鵜鶘」,但遠遠不是最後一次。常客們對他沒什麼印象,記得萊納的零星幾個人,一致認為他「很安靜」,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別之處。也許他覺得無助,也許覺得憤怒,又或者什麼都不覺得。不過,像他這樣一頭習慣於服從命令的小羊,再次有人把項圈套到脖子上,也可能是一種解脫。
——
安德烈並不十分熱衷去酒吧,搬到德文郡超過一個月了,一次都沒有去過。他在埃克塞特一所暮氣沉沉的寄宿中學裡找到一份教德語的工作,一周上課四天,周一和周三高年級,周二和周四低年級,周末還要監督一大群十四歲男孩在草皮稀疏的院子裡踢球。
門外傳來細微的響動。萊納僵住了,提心弔膽地等著粗暴的捶門聲。並沒有,有人低聲說話,可能是鄰居,討論他是不是死在裡面。又一陣窸窣,金屬碰撞的叮噹聲,有人用鑰匙打開了公寓的門,在巴掌大的起居室停留了一會,向臥室走來,皮鞋敲擊地板。萊納往後退縮,背緊靠著床頭櫃。他的一半大腦在催促他找武器,另一半覺得無所謂,就讓最壞的事情發生算了。在腦海深處,一個他不願意承認的幻想浮了出來,也許這是安德烈,像之前那樣從倫敦回來了。
窗簾被拉開了,嘩啦一聲。陽光猛烈,竟然是中午。萊納眯起眼睛,不速之客把鑰匙塞進褲袋裡,蹲下來看著他,輕輕吹了聲口哨。這人戴著一頂貝雷帽,幾綹頭髮從耳邊冒出來,給人一種貓頭鷹的印象。萊納上一次見到這個人,是在玻璃工藝品店的地下室里。
「你好,小東西。」科里亞說,「你看起來可不太好,不是嗎?」
第二十二章
柏林圍牆拆除之後第二年,我去拜訪萊納當年的公寓,更準確來說,是在樓下偷偷仰望它的小陽台和窗戶,手裡拿著地圖,假裝是在找路,看了幾分鐘就走了,免得哪個過分謹慎的鄰居報警。陽台上放了兩張可愛的白色小木椅,一左一右把圓形咖啡桌夾在中間。臥室窗戶掛著斑馬紋窗簾,窗台上有一整排養在礦泉水瓶里的植物。我想像一對年輕情侶住在裡面,一個起居室,一個臥室,足夠容納他們的生活。出於突如其來的魯莽和好奇,我折返公寓樓下,門是開著的,早就沒有門房了,連門房的住處都租了出去,對著走廊的窗戶已經用磚塊砌上。我在空無一人的走廊上站了一會,像個不知所措的客人,確認沒有人會跳出來指責我行為可疑,這才走上樓去。
那是個工作日的中午,星期二,也可能是星期三。我敲了敲門,做好了無人應答的打算。很快有人開了門,一個戴著耳機的年輕男人,牛仔褲口袋裡塞著一部隨身聽,他可能本來就在等什麼人,臉上掛著笑容,一看見我,笑容就消失了,變成裝飾著禮貌的警惕。他摘下耳機,問我想幹什麼。
「我找比德曼先生。」我隨口編了一個名字。
「這裡沒人叫比德曼。」
在他背後,我能看見起居室。當然翻修過了,換了地板,貼上了柔和的淡橄欖色牆紙。靠牆放著布面沙發,旁邊的小矮柜上擺著電話,還有一個相框,照片裡一對摟抱著的男女對著鏡頭大笑。果然住著一對情人。天花板也重新油漆過了,一盞球形吊燈像巨大的乳白色蟲蛹一樣垂掛下來。戴耳機的男人往外走了一步,虛掩上門,阻止我繼續窺視。「聽著,要是你不確定地址,回去查清楚再來,嗯?我不記得這棟樓里有誰叫比德曼。」
「抱歉。」
「不要緊。」
門關上了,上鎖的聲音在空蕩蕩的樓道里異常響亮。我還在想那個起居室,在我的腦海里,萊納的形象仿佛印在半透明的塑料片上,霧蒙蒙的一層,一個剪切下來的幽靈,以拙劣的手法疊加在起居室的圖像上。這對情侶一起吃早餐的地方,萊納曾經站著讀報紙。被自行車車輪反覆蹭出一道一道黑色痕跡的牆角,現在放著吉他。廚房裡不知道還有沒有竊聽器,像死掉的甲蟲一樣被遺忘在牆縫裡。科里亞的靴子同時踏過新的和舊的地板,在想像中,我看著他把萊納從臥室里拎出來,拖過尚未存在的長毛絨地毯,讓他坐在此刻新租客們擺放電視機的地方。
如果科里亞想來問安德烈的事,那就是浪費時間了,他什麼都不知道。萊納這麼告訴科里亞,說得飛快,就像他已經複述這句話很多次一樣。
但科里亞不是為此而來。安德烈已經不在他的雷達監控範圍里了,很可能再也不會回來。克格勃已經另有打算,科里亞不像「赫爾曼先生」,不喜歡擺出虛假的友善姿態,用二十個設問句引出實際內容,他直接把交易條件擺在萊納面前:如果不想繼續被斯塔西騷擾,那就當克格勃的「渡鴉」。
又是黑話。萊納已經不能更厭倦黑話,這一個一個原本普通的單詞,被強行借用過去,安上陰暗的潛在含義。他低著頭,看著自己的腳,在這個只有零星家具的起居室里,他沒有逃避的空間,只能躲進自己腦海深處,木無表情。科里亞把這種麻木解讀為困惑,開始解釋什麼叫「渡鴉」,這是性誘餌的代號。克格勃瞄準了一個剛剛從華盛頓調來柏林的美國外交官,這人對此前派出去的三隻「燕子」都不感興趣,是時候試試光譜的另一端了。
相對於女性「燕子」,男性「渡鴉」不太常見,幾乎總是勒索的前奏,那一次也不例外。科里亞不願意用蘇聯訓練的「渡鴉」,他們一旦被捕,克格勃很難擺脫關係,換作其他時候,克格勃也許不介意讓人知道,甚至會故意炫耀,但在1956年,隧道事件過後不久,他們不太樂意時隔幾個月又製造一場外交危機。萊納是一份可以隨意犧牲的資產,如果一切順利,那就一切順利。一旦有什麼出錯了,克格勃可以輕鬆把他扔掉,沒有什麼損失。也許安德烈一開始看上的也是這一點。
「收拾一下你自己。」科里亞說,這個建議從他嘴裡說出來,讓人不太舒服,「你看起來像只死了兩個星期的老鼠。我給你十五分鐘,我們有很多準備要做。」
住在一樓的門房想必又一次目睹萊納被押上汽車,也許馬上打電話給斯塔西報告了這件事,說不定也打給中情局,那時候幾乎每個柏林線人都同時服務兩個以上的主顧。科里亞沒有蒙上萊納的眼睛,目的地並不是什麼秘密,那是家酒館,還沒到營業時間,大門緊閉,門上方安裝著巨大的霓虹燈管,因為是中午,都沒有亮起。「金色鵜鶘」,熄滅的燈管拼出這幾個單詞,一隻金屬鵜鶘銜著魚,站在首字母旁邊。科里亞帶著萊納從側門進去,司機沒有下來,車門剛關上就把車開走了。
這並不真的是個交易,現在想來,只不過是用一頭豺狼換了另一頭豺狼。這是萊納第一次去「金色鵜鶘」,但遠遠不是最後一次。常客們對他沒什麼印象,記得萊納的零星幾個人,一致認為他「很安靜」,沒什麼值得一提的特別之處。也許他覺得無助,也許覺得憤怒,又或者什麼都不覺得。不過,像他這樣一頭習慣於服從命令的小羊,再次有人把項圈套到脖子上,也可能是一種解脫。
——
安德烈並不十分熱衷去酒吧,搬到德文郡超過一個月了,一次都沒有去過。他在埃克塞特一所暮氣沉沉的寄宿中學裡找到一份教德語的工作,一周上課四天,周一和周三高年級,周二和周四低年級,周末還要監督一大群十四歲男孩在草皮稀疏的院子裡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