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頁
“我從沒想過在這宣室殿中會有如此愜意暢然的時候。”劉樞仰頭隨意躺倒在毛絨絨的地毯上,拉住酈壬臣的手,“不管將來如何,希望今後年年都能和青霽一起守歲。”
酈壬臣感到那隻手傳遞過來的灼灼熱量,也覺得心底有種踏實的溫暖,“臣會的。”
她們又談了許多事,整宿說的都是高興的事情,然而她們活到這個年紀所經歷的高興之事並不太多,她們說了一晚上便說完了。
* * *
二月初,在東南方的丹江水已經開始解凍的時候,漢國還是一片冬雪茫茫的景象,按照季節的慣性,漢國的春天總是比其他國家要晚來兩個月。
齊國正在籌備春祭,稷下學宮的祭酒大夫向天問卜,稟告齊王於:
“臣仰觀天文,自去歲太白犯鎮星於鬥牛,熒惑又逆行,與太白會於天關,金火交會,中原之地,必有興者。”
姜於想了想,道:“中原之地,必有興者,那不就是孤麼?何須問卜?可見占卦之事,聊勝於無。”
祭酒大夫面紅耳赤,不敢復言,悻悻而退。
自姜於繼任王位以來,對稷下學宮越發不在意,常道“士子以文亂法,不可過分抬舉他們”云云,每年對學宮的撥款也逐漸減少,於是天下學者望而卻步,來此訪學的士人漸漸稀少。
春祭過後,齊國又收到一封楚國國書,姜於展開一看,又是一封挑戰書!
楚王敖糜表示:“常言道,天無二日,天下豈有兩個霸主的道理?楚國願邀齊國于丹江岸,一決勝負。”
姜於看到這樣的國書只覺得頭疼欲裂,她寫信回復道:“楚國再三違盟,非大國所為,汝不聞食言而肥乎?無信之主,天下誰敢賓從?”
楚王怒回:“戰利則進,何盟之有?!”
好嘛,這次又是非打不可了。
在解凍一半的丹江邊,兩方軍隊再次拉開陣勢,隔水對峙,諸國恐懼,不敢全力以赴。
從前,在四國聯軍的奮力抵抗下,兩方才打成平手,這次陳、鄭、申三國都削弱了兵力,齊國元氣大傷,漢國也不再出糧,這對聯盟軍來說似乎是一場必輸的戰爭。
反觀楚國,竟然又來了十萬精兵,兵強馬壯,神采奕奕,恢復力驚人!
仿佛這個國家就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
消息傳到漢國,劉樞也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最近漢國的邊境湧入了很多流民,那些都是曾經在陳、鄭之間生活不錯的商販走卒,如今貿易蕭條,也開始四處流竄討生活了。
劉樞召來卿大夫及以上的官員集中討論,大部分人的意見都是先閉關鎖國一陣子,等遠在幾千里之外的丹江那邊局勢明朗後,再做行動。
“一味偏安,豈是大國所為?天下將亂,漢國豈能獨寧乎?”劉樞質問道,眾臣訥訥不言。
在這場集會中,身為相國的酈壬臣始終沒有表態,於是劉樞在下午處理完政事後,專召她來詳談。
劉樞問:“莫非你也認為我應該靜觀其變?”
酈壬臣道:“臣並沒有這樣想。”
劉樞鬆了口氣,知道酈壬臣並非那等迂腐之人,又道:“雖然漢國已經沒有餘糧可以外借,但若天下情勢危急,漢國也不是不可以出兵相助……”
“王上切不可這樣決斷!”酈壬臣有些著急的道:“依臣所見,此乃下下之策。”
劉樞道:“漢國若出兵,楚國必敗。”
酈壬臣道:“雖然如此,但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若楚國每半年北上一次,您要每次都出兵嗎?漢國兵力怎會不衰減呢?齊國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啊。”
劉樞思量片刻,道:“楚國不會永遠堅不可摧的。”
在她們談話前,劉樞已經叫所有宮人都出去了,殿中只有她們兩人,說話便不必顧忌太多。
酈壬臣道:“非也,王上久居宮闈,有所不覺,中原總說楚國是蠻夷之鄉,不受教化,但偏偏是那樣的水土,使其民彪勇好鬥,楚王敖糜自繼位以來,勵精圖治,專修軍事。如今的楚國,全民皆兵,全民皆戰,無論齊國聯軍贏他多少次,他都能在短時間內捲土重來。”
劉樞默默念叨著這句話,“全民皆兵,全民皆戰……竟然用這樣的體制。”
楚國這樣舉國為戰的軍事體制,註定了聯軍不可能戰勝它。
她想了一會兒,隨後從一個國君的角度判斷道:
“想戰勝這樣的國家,唯有二法。要麼天下團結一心,一鼓作氣,將其絞殺殆盡,滅掉其國,永無生氣;要麼,就從其內部著手,亂其內政,使它自內而外,土崩瓦解。”
酈壬臣眼前一亮,“王上所言極是!”
她們又想到一塊去了。
劉樞沉吟片刻道:“所以齊王最終不可能戰勝楚國了,她已錯過了機會,只會被拖得越陷越深。”
“正是。”
“天下也再沒有第二次團結一心的機會了,因為各國疲敝已久,大難臨頭,各自逃竄,不再相信霸主的權威。”
“正是。”
酈壬臣連說兩個正是,表示劉樞和她想的完全一樣。
劉樞又道:“至於從其內部下手,亂其內政,此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時間內也不可行。”
酈壬臣感到那隻手傳遞過來的灼灼熱量,也覺得心底有種踏實的溫暖,“臣會的。”
她們又談了許多事,整宿說的都是高興的事情,然而她們活到這個年紀所經歷的高興之事並不太多,她們說了一晚上便說完了。
* * *
二月初,在東南方的丹江水已經開始解凍的時候,漢國還是一片冬雪茫茫的景象,按照季節的慣性,漢國的春天總是比其他國家要晚來兩個月。
齊國正在籌備春祭,稷下學宮的祭酒大夫向天問卜,稟告齊王於:
“臣仰觀天文,自去歲太白犯鎮星於鬥牛,熒惑又逆行,與太白會於天關,金火交會,中原之地,必有興者。”
姜於想了想,道:“中原之地,必有興者,那不就是孤麼?何須問卜?可見占卦之事,聊勝於無。”
祭酒大夫面紅耳赤,不敢復言,悻悻而退。
自姜於繼任王位以來,對稷下學宮越發不在意,常道“士子以文亂法,不可過分抬舉他們”云云,每年對學宮的撥款也逐漸減少,於是天下學者望而卻步,來此訪學的士人漸漸稀少。
春祭過後,齊國又收到一封楚國國書,姜於展開一看,又是一封挑戰書!
楚王敖糜表示:“常言道,天無二日,天下豈有兩個霸主的道理?楚國願邀齊國于丹江岸,一決勝負。”
姜於看到這樣的國書只覺得頭疼欲裂,她寫信回復道:“楚國再三違盟,非大國所為,汝不聞食言而肥乎?無信之主,天下誰敢賓從?”
楚王怒回:“戰利則進,何盟之有?!”
好嘛,這次又是非打不可了。
在解凍一半的丹江邊,兩方軍隊再次拉開陣勢,隔水對峙,諸國恐懼,不敢全力以赴。
從前,在四國聯軍的奮力抵抗下,兩方才打成平手,這次陳、鄭、申三國都削弱了兵力,齊國元氣大傷,漢國也不再出糧,這對聯盟軍來說似乎是一場必輸的戰爭。
反觀楚國,竟然又來了十萬精兵,兵強馬壯,神采奕奕,恢復力驚人!
仿佛這個國家就是為了戰爭而存在的。
消息傳到漢國,劉樞也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最近漢國的邊境湧入了很多流民,那些都是曾經在陳、鄭之間生活不錯的商販走卒,如今貿易蕭條,也開始四處流竄討生活了。
劉樞召來卿大夫及以上的官員集中討論,大部分人的意見都是先閉關鎖國一陣子,等遠在幾千里之外的丹江那邊局勢明朗後,再做行動。
“一味偏安,豈是大國所為?天下將亂,漢國豈能獨寧乎?”劉樞質問道,眾臣訥訥不言。
在這場集會中,身為相國的酈壬臣始終沒有表態,於是劉樞在下午處理完政事後,專召她來詳談。
劉樞問:“莫非你也認為我應該靜觀其變?”
酈壬臣道:“臣並沒有這樣想。”
劉樞鬆了口氣,知道酈壬臣並非那等迂腐之人,又道:“雖然漢國已經沒有餘糧可以外借,但若天下情勢危急,漢國也不是不可以出兵相助……”
“王上切不可這樣決斷!”酈壬臣有些著急的道:“依臣所見,此乃下下之策。”
劉樞道:“漢國若出兵,楚國必敗。”
酈壬臣道:“雖然如此,但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若楚國每半年北上一次,您要每次都出兵嗎?漢國兵力怎會不衰減呢?齊國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啊。”
劉樞思量片刻,道:“楚國不會永遠堅不可摧的。”
在她們談話前,劉樞已經叫所有宮人都出去了,殿中只有她們兩人,說話便不必顧忌太多。
酈壬臣道:“非也,王上久居宮闈,有所不覺,中原總說楚國是蠻夷之鄉,不受教化,但偏偏是那樣的水土,使其民彪勇好鬥,楚王敖糜自繼位以來,勵精圖治,專修軍事。如今的楚國,全民皆兵,全民皆戰,無論齊國聯軍贏他多少次,他都能在短時間內捲土重來。”
劉樞默默念叨著這句話,“全民皆兵,全民皆戰……竟然用這樣的體制。”
楚國這樣舉國為戰的軍事體制,註定了聯軍不可能戰勝它。
她想了一會兒,隨後從一個國君的角度判斷道:
“想戰勝這樣的國家,唯有二法。要麼天下團結一心,一鼓作氣,將其絞殺殆盡,滅掉其國,永無生氣;要麼,就從其內部著手,亂其內政,使它自內而外,土崩瓦解。”
酈壬臣眼前一亮,“王上所言極是!”
她們又想到一塊去了。
劉樞沉吟片刻道:“所以齊王最終不可能戰勝楚國了,她已錯過了機會,只會被拖得越陷越深。”
“正是。”
“天下也再沒有第二次團結一心的機會了,因為各國疲敝已久,大難臨頭,各自逃竄,不再相信霸主的權威。”
“正是。”
酈壬臣連說兩個正是,表示劉樞和她想的完全一樣。
劉樞又道:“至於從其內部下手,亂其內政,此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時間內也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