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說到最後,劉樞嘆了口氣,“漢國若不出兵,則聯軍難以為繼,終有一敗,到那時楚軍順勢北上,勢如破竹,席捲中原,我漢國又怎能獨活?”
她瞧了瞧酈壬臣,繼續分析道:“可我漢國若出兵,必然像齊國一樣,深陷糾纏,國力衰減,不出三年,則一蹶不振,難為大業。”
提到大業,酈壬臣抬起了頭,“王上的大業,與臣心中所想,可是同一個?”
劉樞朝她看過來,兩人的目光在空中相匯,她們都看清了彼此心裡的東西,這又是一次無聲的默契。
劉樞微微一笑,算是肯定,同時也略微好奇,“青霽似乎早已胸有成竹,有方法解此進退維谷之境?”
酈壬臣道:“臣有三策,願獻王上。”
熟悉酈壬臣的人就明白這幾個字的分量,每當她嘴裡說出“我有三策”的時候,往往一切難題都不再是難題。
劉樞移席就近道:“講來聽聽。”
酈壬臣道:“正如王上所言,楚國一旦過江,中原塗炭,漢國無法獨存,此一戰必要聯軍先贏,至於贏法……”
她放低聲音道:“如今情勢,楚軍必會在丹江完全解凍前攻下申國,申國已不可救,不如棄之。齊王卻不明就裡,拼死也要庇護申國,這方向便已錯了。”
劉樞點點頭,認可她的說法。
酈壬臣繼續道:“申國一滅……那麼接下來,最緊張的國家,會是誰呢?”
劉樞想了想道:“齊國實力雄厚,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若楚國真能拿下申國,最緊張的莫過於毗鄰它的陳國與蔡國了。”
“不錯。”酈壬臣繼續道:“到那時,陳國與蔡國的求生欲望,恐怕要大過一切,這種時候,他們無論如何會拼死一搏。”
劉樞道:“可是它們也可能會直接投降,大不了認楚國為主,聯軍徹底淪為一盤散沙。”
酈壬臣道:“王上所言極是,所以聯軍想要贏,需要有人在其中攪弄風雲,叫陳、蔡不敢投降於楚國,叫鄭國搬出家底,全力支持,叫齊國願意傾囊而戰。只要戰爭能* 拖到仲夏後,聯軍便有贏面,中原可保,楚兵可退,此為臣之一策。”
“為何是仲夏後?”
“因為楚國的粟米一歲三熟,楚國又是全民皆戰,全民皆兵,到粟米將熟之季,楚王必然回兵收糧,不敢耽擱農務大事。”
劉樞思量一瞬,總覺得這其中有什麼漏洞,但是酈壬臣不等她深想下去,就緊接著說:“若能解眼前之急難,臣的第二策,就是拖慢楚國下一次進攻的時間。”
“楚國急功近利,如何拖慢?”
酈壬臣道:“臣在稷下學宮時,常聽聞各國秘辛舊事,楚國軍力雖強,但內政混淆,綱紀不明,外戚繁雜,拖累政務,楚王之叔敖發,自掌重兵,常有不臣之心,楚王又貪酒好色,與陳國王室曾有曖昧之私,糾纏不清……如此種種,皆為楚國軟肋,若派一謀士前去,從中離間,運作得當,可以圖之!”
酈壬臣所說之法,劉樞大為贊同,沒有人比她更明白,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一旦被挑破,那就不是兩三年能擺平的事情了,到那時候,楚國哪裡還有閒暇北上呢。
“至於臣的第三策……便是勸諫王上的。”酈壬臣垂首道。
劉樞看向她,覺得她話裡有話,“勸諫我什麼?”
酈壬臣道:“常言道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王上深知,如今的天下已非昔日之天下了,九國和睦相處的世代,恐怕再難復現。從去歲開始,諸國交伐頻仍,強則強,弱則亡,此為——大爭之世!”
劉樞頷首,肅然道:“大爭之世,當然國力至上,寡人如今急於銳意革新,任人唯能,量才授官,除舊布新,就是要定富國強兵之法,要立澄清不諱之制,就是為了等待將來,以應不測。”
“王上能做這樣的準備,臣就放心了。”酈壬臣嘴邊浮起一抹微笑,“若您有十年,能做到嗎?”
劉樞笑道:“青霽小覷寡人矣,何須十年?五年足夠。再有五年,漢必興盛!”
“好。”酈壬臣的聲音更加小了,小到幾乎聽不見,“那便五年吧……”
“你在說什麼?”劉樞端詳她表情,一絲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
猛然間,劉樞忽然明白了方才令自己感到疑惑的漏洞是什麼,酈壬臣這三策確實天衣無縫,但決定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點,便是人。
第一策,派人前去戰場,縱橫捭闔,攪弄風雲,反敗為勝,派誰去?
第二策,深入楚境,勾連鄰國,分而弱之,令楚國無力北顧,又派誰去?
劉樞倏然站起,“你……你不會……”
酈壬臣接道:“臣以為,臣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可!”劉樞兩步邁過來,抓住她手腕,“不可以,外面形勢瞬息萬變,如此危險,我不會叫你去。”
酈壬臣任她抓著,沒有躲避,“這種事,齊、魯、鄭、陳、蔡都無力顧及,當今天下,只有漢國能做。而在漢國,沒有比臣更了解中原七國的人了。”
她瞧了瞧酈壬臣,繼續分析道:“可我漢國若出兵,必然像齊國一樣,深陷糾纏,國力衰減,不出三年,則一蹶不振,難為大業。”
提到大業,酈壬臣抬起了頭,“王上的大業,與臣心中所想,可是同一個?”
劉樞朝她看過來,兩人的目光在空中相匯,她們都看清了彼此心裡的東西,這又是一次無聲的默契。
劉樞微微一笑,算是肯定,同時也略微好奇,“青霽似乎早已胸有成竹,有方法解此進退維谷之境?”
酈壬臣道:“臣有三策,願獻王上。”
熟悉酈壬臣的人就明白這幾個字的分量,每當她嘴裡說出“我有三策”的時候,往往一切難題都不再是難題。
劉樞移席就近道:“講來聽聽。”
酈壬臣道:“正如王上所言,楚國一旦過江,中原塗炭,漢國無法獨存,此一戰必要聯軍先贏,至於贏法……”
她放低聲音道:“如今情勢,楚軍必會在丹江完全解凍前攻下申國,申國已不可救,不如棄之。齊王卻不明就裡,拼死也要庇護申國,這方向便已錯了。”
劉樞點點頭,認可她的說法。
酈壬臣繼續道:“申國一滅……那麼接下來,最緊張的國家,會是誰呢?”
劉樞想了想道:“齊國實力雄厚,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若楚國真能拿下申國,最緊張的莫過於毗鄰它的陳國與蔡國了。”
“不錯。”酈壬臣繼續道:“到那時,陳國與蔡國的求生欲望,恐怕要大過一切,這種時候,他們無論如何會拼死一搏。”
劉樞道:“可是它們也可能會直接投降,大不了認楚國為主,聯軍徹底淪為一盤散沙。”
酈壬臣道:“王上所言極是,所以聯軍想要贏,需要有人在其中攪弄風雲,叫陳、蔡不敢投降於楚國,叫鄭國搬出家底,全力支持,叫齊國願意傾囊而戰。只要戰爭能* 拖到仲夏後,聯軍便有贏面,中原可保,楚兵可退,此為臣之一策。”
“為何是仲夏後?”
“因為楚國的粟米一歲三熟,楚國又是全民皆戰,全民皆兵,到粟米將熟之季,楚王必然回兵收糧,不敢耽擱農務大事。”
劉樞思量一瞬,總覺得這其中有什麼漏洞,但是酈壬臣不等她深想下去,就緊接著說:“若能解眼前之急難,臣的第二策,就是拖慢楚國下一次進攻的時間。”
“楚國急功近利,如何拖慢?”
酈壬臣道:“臣在稷下學宮時,常聽聞各國秘辛舊事,楚國軍力雖強,但內政混淆,綱紀不明,外戚繁雜,拖累政務,楚王之叔敖發,自掌重兵,常有不臣之心,楚王又貪酒好色,與陳國王室曾有曖昧之私,糾纏不清……如此種種,皆為楚國軟肋,若派一謀士前去,從中離間,運作得當,可以圖之!”
酈壬臣所說之法,劉樞大為贊同,沒有人比她更明白,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一旦被挑破,那就不是兩三年能擺平的事情了,到那時候,楚國哪裡還有閒暇北上呢。
“至於臣的第三策……便是勸諫王上的。”酈壬臣垂首道。
劉樞看向她,覺得她話裡有話,“勸諫我什麼?”
酈壬臣道:“常言道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王上深知,如今的天下已非昔日之天下了,九國和睦相處的世代,恐怕再難復現。從去歲開始,諸國交伐頻仍,強則強,弱則亡,此為——大爭之世!”
劉樞頷首,肅然道:“大爭之世,當然國力至上,寡人如今急於銳意革新,任人唯能,量才授官,除舊布新,就是要定富國強兵之法,要立澄清不諱之制,就是為了等待將來,以應不測。”
“王上能做這樣的準備,臣就放心了。”酈壬臣嘴邊浮起一抹微笑,“若您有十年,能做到嗎?”
劉樞笑道:“青霽小覷寡人矣,何須十年?五年足夠。再有五年,漢必興盛!”
“好。”酈壬臣的聲音更加小了,小到幾乎聽不見,“那便五年吧……”
“你在說什麼?”劉樞端詳她表情,一絲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
猛然間,劉樞忽然明白了方才令自己感到疑惑的漏洞是什麼,酈壬臣這三策確實天衣無縫,但決定其能否成功的關鍵一點,便是人。
第一策,派人前去戰場,縱橫捭闔,攪弄風雲,反敗為勝,派誰去?
第二策,深入楚境,勾連鄰國,分而弱之,令楚國無力北顧,又派誰去?
劉樞倏然站起,“你……你不會……”
酈壬臣接道:“臣以為,臣是最合適的人選。”
“不可!”劉樞兩步邁過來,抓住她手腕,“不可以,外面形勢瞬息萬變,如此危險,我不會叫你去。”
酈壬臣任她抓著,沒有躲避,“這種事,齊、魯、鄭、陳、蔡都無力顧及,當今天下,只有漢國能做。而在漢國,沒有比臣更了解中原七國的人了。”